革命与血缘、地缘:乡村社会变迁研究(1949-1965) ——以江西省石城县为个案

革命与血缘、地缘:乡村社会变迁研究(1949-1965) ——以江西省石城县为个案

论文摘要

建国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如土地改革运动、互助合作化运动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均在乡村社会这个舞台中进行。毋庸置疑,这些运动必然会改变乡村社会的结构和影响其运行的模式。建国后的乡村社会变迁深深地打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烙印。换句话说,建国后的乡村社会变迁无不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关。因此,通过对建国后的乡村社会变迁的研究,一方面,试图探索出乡村社会运行的规律,另一方面,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得与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历史经验。乡村社会变迁是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功能的更替的过程,对它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社会结构是由社会诸要素构成的,而社会构成要素的划分是复杂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血缘、地缘、宗族、家庭、阶级、阶层等;这些都是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因此,对乡村社会变迁的研究,若想面面俱到,难免会顾此失彼,或繁杂冗长。而本文主要以血缘与地缘(宗族、家庭)、阶级、阶层等因素为切入口,并以江西省石城县为个案,来研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社会变迁。通过考察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及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乡村社会艰难曲折发展的历程,总结期间的乡村社会改造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本文认为,在进行乡村社会改造和建设时,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进行生产关系的超前改造:在进行乡村社会改造和建设时,在破除血缘、地缘等传统因素的消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关注血缘、地缘等传统因素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诸如其互济互助作用;在进行乡村社会改造和建设时,必须尊重乡村社会自身发展规律,避免用巨大外部力量来主导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应正确处理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上”与“下”、“内”与“外”、“现代”与“传统”等之间的关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Contents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学术回顾
  • 1.2.1 关于乡村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
  • 1.2.2 关于建国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 1.2.3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专题研究
  • 1.2.4 关于(乡村)社会变迁的研究
  • 1.3 资料收集、个案说明与写作框架
  • 1.3.1 资料收集与个案说明
  • 1.3.2 写作框架
  •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4.1 "中时段"理论
  • 1.4.2 个案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1.4.3 "内"与"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研究视角
  • 第2章 土地改革:血缘关系的溯源性的破坏
  • 2.1 传统的乡村社会
  • 2.1.1 国家与乡村:山高皇帝远
  • 2.1.2 传统乡村社会的基石:血缘和地缘
  • 2.1.3 血缘关系的分层化:伦常作用
  • 2.1.4 富人和乡绅:中介作用
  • 2.2 土地改革的理由及其历程回顾
  • 2.2.1 土地改革的理由:不合理的土地制度
  • 2.2.2 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历程
  • 2.3 土地改革对传统乡村社会的冲击
  • 2.3.1 "耕者有其田"的实现
  • 2.3.2 国家权力向乡村的渗透
  • 2.3.3 阶级划分:揭开血缘的面纱
  • 2.3.4 血缘的退缩:宗族的消解及家庭堡垒作用的凸显
  • 2.3.5 地缘的组织化
  • 2.4 理想与现实的困顿
  • 第3章 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历程
  • 3.1 互助合作:十字路口的选择
  • 3.1.1 两极分化:"组织起来"的客观原因
  • 3.1.2 地位相悖:"组织起来"的主观原因
  • 3.2 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历程
  • 3.2.1 第一阶段:生产互助运动阶段
  • 3.2.2 第二阶段:由互助组向初级社发展阶段
  • 3.2.3 第三阶段:互助合作运动的转折阶段
  • 3.2.4 第四阶段:互助合作运动的高级化阶段
  • 第4章 互助合作:血缘关系的超越与虚置
  • 4.1 国家对乡村控制的强化
  • 4.1.1 建社:政权下沉的渠道
  • 4.1.2 整社:政权下沉的保障
  • 4.1.3 中央决策的乡村贯彻:"山高"不再"皇帝"远
  • 4.1.4 互助合作:新旧道路的分界线
  • 4.2 互助合作组织的"非血缘性"特征
  • 4.2.1 "阶级"的封闭性:"血缘"的封闭性的替代
  • 4.2.2 阶层划分的"碎化":分辨真正的敌友
  • 4.2.3 高级社封闭性的相对弱化
  • 4.2.4 地缘进一步组织化
  • 4.3 互助合作对血缘的冲击:家庭不断虚置
  • 4.3.1 怕"共产"到"共产":家庭基石的侵蚀
  • 4.3.2 家庭共同劳动功能的消解
  • 4.3.3 男尊女卑向男女平等的转变:家庭权力结构的变化
  • 4.4 农民的"反行为":与"组织起来"相悖
  • 4.4.1 用"脚"作出的"反行为"
  • 4.4.2 "反行为"的"阶层化"
  • 4.4.3 用"手"作出的"反行为"
  • 4.5 血缘关系的超越、虚置所引起的反应
  • 4.5.1 拉牛退社:对家庭不断"虚置"所作出的反应
  • 4.5.2 三包一奖:对家庭生产功能消解所作出的反应
  • 4.5.3 拉牛退社与包产到户的是是非非
  • 4.5.4 大鸣大放:拉牛退社与包产到户的遏制
  • 第5章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历程
  • 5.1 大跃进运动阶段
  • 5.1.1 大跃进的宏观背景
  • 5.1.2 乡村基层的大跃进:"宁左勿右"
  • 5.2 人民公社化的实现、调整阶段
  • 5.2.1 人民公社的诞生:理想的实现
  • 5.2.2 纠左与反右之间
  • 5.2.3 "反右"中的"整社"
  • 5.3 人民公社体制确立、稳固发展阶段
  • 5.3.1 三包一奖:权责的有限统一
  • 5.3.2 农业60条:人民公社体制存续的制度保证
  • 5.3.3 人民公社调整的底线
  • 第6章 革命、血缘和地缘的纠葛
  • 6.1 国家与乡村:紧密相连
  • 6.1.1 政社合一:国家对乡村的强势控制
  • 6.1.2 农民的国家观念的显现
  • 6.1.3 社教:堵住旧道路的复归
  • 6.1.4 人民公社:"阶级"封闭性取代"血缘"封闭性
  • 6.2 大公社化运动对血缘、地缘的冲击
  • 6.2.1 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家庭彻底的"虚置"
  • 6.2.2 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地缘的跨越
  • 6.3 农民的"反行为":对血缘、地缘的冲击所作出的反应
  • 6.3.1 自留地:孕育"反行为"的温床
  • 6.3.2 瞒产私分:血缘、地缘的隐性作用
  • 6.3.3 闹单干:家庭生产的向往
  • 6.3.4 阶级斗争的重提:"反行为"的压制
  • 6.4 人民公社的延续:革命与村落传统的融合
  • 6.4.1 大公社向小公社的"倒退":血缘、地缘有限的复归
  • 6.4.2 旧账的清算:家庭利益主体的承认
  • 6.4.3 公共食堂的取消:炉灶复归家庭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媒介发展视角下的乡村社会变迁——以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村庄为例[J]. 视听 2017(08)
    • [2].乡村社会变迁与治理[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8)
    • [3].治理转型中的乡村社会变迁困境及其治理路径[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6(06)
    • [4].这种视野超乎“就震言震”——评《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J]. 博览群书 2016(05)
    • [5].历史移民的微观考察——评《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J]. 江汉论坛 2015(06)
    • [6].历史移民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多学科解读——《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评述[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7].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J]. 东方论坛 2010(04)
    • [8].革命运动与1920-195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变迁——近年学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世纪桥 2008(03)
    • [9].媒介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述评[J]. 现代视听 2012(08)
    • [10].近十年来清末民初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述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5)
    • [11].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结构性动因及启示——费孝通易村研究的重访与反思[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2].近代华北非铁路沿线集镇的兴衰——兼及其对乡村社会变迁的影响(1881~1937)[J]. 城市史研究 2017(02)
    • [13].婚嫁格局: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01)
    • [14].浅议乡村社会变迁中电视的角色——以豫南水塘村为个案[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5].“经验·局限·启示: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4(04)
    • [16].乡村社会变迁下的民间规则认同模式研究[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1(05)
    • [17].社队企业兴起与乡村社会变迁[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07)
    • [18].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综述[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9].伦理视角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中的“礼”与“法”[J].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7)
    • [20].基于历史与现实交汇的乡村史研究——读王先明著《乡路漫漫:20世纪之中国乡村(1901~1949)》[J]. 农业考古 2020(03)
    • [21].变迁与重塑:新中国成立初期农地制度演变视域下的乡村社会变迁[J]. 克拉玛依学刊 2016(03)
    • [22].肖江虹小说中的民俗文化与乡村社会变迁[J]. 安顺学院学报 2013(02)
    • [2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视阈下的少数民族地区移民透视——杨洪林《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的特点[J]. 民族学刊 2016(04)
    • [24].电视在乡村传播效果的对比研究——柯克·约翰逊的《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读书报告[J]. 文史月刊 2012(08)
    • [25].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变局与评判[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01)
    • [2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与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变迁[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 [27].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之方法论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0)
    • [28].论乡村传播发展对于乡村社会变迁的影响——以浙江农村为例[J]. 传媒观察 2018(07)
    • [29].军事化、内卷化与民国前期的关中乡村社会——对“国家政权建设”理论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再认识[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30].乡村发展、乡村秩序与乡村社会变迁——基于十省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J]. 西北人口 2015(04)

    标签:;  ;  ;  ;  ;  ;  ;  

    革命与血缘、地缘:乡村社会变迁研究(1949-1965) ——以江西省石城县为个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