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SAA、CRP、IL-6水平的相关性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SAA、CRP、IL-6水平的相关性

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SAA、CRP、IL-6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中康[1](2021)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动物实验:观察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损伤大鼠体重、血脂水平、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o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p65)、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保护脑组织的机制。2.临床研究:探究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LR4、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客观依据及辨证思路,为探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动物实验: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脂。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再次取血检测血脂,用线栓法致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梗死损伤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调脂通脉解毒方灌胃,西药组与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评分。灌胃2周后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取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Lp-PLA2、TNF-α、hs-CRP、IL-6含量。2.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根据四诊信息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进行证候评分确定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NF-κBp65、TAK1、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1.动物实验1)大鼠血脂检测显示:经高脂饲料喂养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后较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TC、TG、LDL-C水平均出现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较其他组TC、TG和LDL-C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在TC、TG和L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HDL-C水平上升高(P<0.05)。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解毒方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评分升高(P<0.05),而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出现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与西药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高剂量组较西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TLR4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和西药组TLR4 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西药组TLR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F-κB p65表达水平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p-NF-κB p65水平降低(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水平降低最多(P<0.05)。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PLA2、TNF-α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降低最多(P<0.05)。hs-CRP、IL-6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s-CRP、IL-6水平降低最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1)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34.70%),气虚血瘀证其次(21.76%),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分别为风痰阻络证(17.65%)、肝阳上亢证(14.12%)、痰热腑实证(11.76%)。2)性别、年龄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1±10.8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其中65~80岁的患者占到48.2%,65岁以下患者占35.9%。40~65岁患者风痰阻络证居多(31.15%),65~80岁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53.66%),80~90岁年龄段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居多(59.26%)。3)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特点:TOAST分型在各中医证候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分型无明显差异。4)各证候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各证候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p65表达量最高(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IL-6水平比较,气虚血瘀证表达量最高(P<0.05),痰瘀互结证其次,与风痰阻络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脂通脉解毒方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并能够减少脑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Lp-PLA2、TNF-α hs-CRP、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性损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TLR4/NF-κ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2.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与中医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可作为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的客观依据。

王文娟[2](2018)在《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神经行为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尽早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时治疗,是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发新的治疗办法十分必要。本研究拟在亚低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分析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新思路。方法将患儿随机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于亚低温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5-10万U/kg,连用7天。分别于入院后第1、3、5、7天分别抽取桡动脉血,检测NSE水平以及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含量;于入院第1、2、3、4周测定患儿NBNA评分;于入院后第1、2、3、4周进行影像学检查;对比两组患儿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时间;对比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感染、硬肿症、肝肾功能异常、血小板计数减少、电解质紊乱、血糖异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所有患儿均随访至1周岁,记录患儿的智能发育情况,同时记录其癫痫、语言障碍、运动障碍、智力落后、严重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第2周、3周和4周NBNA评分实验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意识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和肌张力恢复时间等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5、7天,实验组NSE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血清中炎症因子IL-6和TNF-α含量下降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3、4周实验组患儿的CT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精神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主要后遗症,实验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是两组患儿后遗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以显着改善NBNA评分,降低神经功能恢复时间;(2)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以显着降低NSE和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3)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影像学检查结果改善显着;(4)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随访结果显示,该方法治疗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结果具有一定的价值,治疗效果安全、可靠。

张利春,卓平[3](2017)在《血清IL-6、IL-18及CRP水平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变化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8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100例HIE新生儿血清IL-6、IL-18及CRP水平,并与100例健康新生儿(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HIE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IL-6、IL-18及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且随临床分级程度加重逐渐升高;血清CRP水平与血清IL-6、IL-18水平均呈正相关(r=0.663、0.725,均P<0.01),IL-6与IL-18水平呈正相关(r=0.783,P<0.01)。结论 IL-6、IL-18及CRP在HIE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且与HIE病变严重程度和临床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对病情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刘克红,吴冬芳,熊斌,戴利成[4](2004)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SAA、CRP、IL-6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40例HIE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6、SAA、CRP水平,并与20例无窒息及感染的新生儿比较。结果HIE轻、中、重三组IL-6、SAA、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重度HIE存活者多数高于其它各组而死亡组均明显低于各治疗组,恢复期三指标均显着下降。SAA恢复较IL-6、CRP缓慢并与。HIE预后有关。结论 同时检测血清IL-6、SAA、CRP水平及变化,对新生儿HIE的早期诊断及对病程、预后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陈俊,严争,刘凡[5](2021)在《白细胞介素-6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新生儿窒息后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与C反应蛋白(CRP)在新生儿窒息后感染中的变化,分析IL-6与CRP联合检测用于新生儿窒息后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10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一医院出生的新生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窒息、感染分为窒息感染组(n=32)、窒息非感染组(n=22)和对照组(n=46)。利用ELISA法检测IL-6、CRP水平,比较3组IL-6、CRP水平,分析IL-6、CRP对感染诊断的影响程度并绘制ROC曲线。结果 (1)3组IL-6、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窒息感染组、窒息非感染组IL-6、CRP水平高于对照组,且窒息感染组IL-6、CRP水平高于窒息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窒息非感染赋值为0、窒息感染赋值为1)显示,IL-6对新生儿窒息后感染诊断影响度低(OR=1.003,P=0.526);CRP是影响新生儿窒息后感染诊断的重要因素(OR=1.265,P=0.000)。(3)IL-6的ROC曲线的AUC=0.698±0.050(95%CI=0.600~0.797),诊断灵敏度为43.75%,特异度为94.12%。CRP的ROC曲线的AUC=0.863±0.036(95%CI=0.793~0.933),诊断灵敏度为90.62%,特异度为73.53%。IL-6联合CRP检测的ROC曲线的AUC=0.853±0.037(95%CI=0.781~0.926),诊断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73.53%。结论血清IL-6、CRP在窒息缺氧的早期24 h内即可检测出来,随着感染的发生发展,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增高;联合检测IL-6、CRP,较IL-6或CRP单独检测可大大提高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有助于新生儿窒息后感染的诊断和预后预测。

郭锦华[6](2021)在《神经节苷脂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及其对IL-6、hs-CRP、TNF-α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效果及其对IL-6、hs-CRP、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90例HIE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纳洛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各项临床指标情况、NBNA评分以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7、14 d后,研究组NBN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苏醒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及肌张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NF-α、IL-6及hs-CR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E患儿应用神经节苷脂联合纳洛酮治疗,可有效增强治疗效果,降低各项炎症指标水平,并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改善,可推广使用。

张君[7](2021)在《亚低温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采用亚低温与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完成亚低温联合mNGF治疗的44例HIE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其纳入观察组,另抽取同期采用亚低温治疗的44例HIE患儿作为对照组,均连续治疗14 d后观察治疗效果。记录症状改善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惊厥好转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的神经行为功能[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评分]、血清神经因子指标[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炎症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观察组肌张力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及惊厥好转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4 d后,两组NBN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NSE、S100B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IL-6、hs-CRP、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mNGF可快速改善HIE患儿症状,帮助患儿修复神经损伤、改善炎症反应,使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提升。

闵颖俊[8](202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参与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新生儿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30%的幸存患儿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但发病机制不清。突触是信息传递的核心,突触损伤为HIBD患儿行为异常的关键机制。髓系细胞是指由髓系前阶段幼稚细胞分化的所有髓细胞,在广义上包括粒系细胞、红系细胞、巨核系细胞以及单核系细胞,在脑内主要为小胶质细胞(MGs)及外周入侵的单核细胞(MDMs)。由髓系细胞活跃带来的神经炎症是HIBD发生的核心机制之一。吞噬和炎症是髓系细胞(MGs及MDMs)的主要功能,并籍此调控突触可塑性。生理情况下,发育脑内吞噬与炎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吞噬-炎症”平衡将帮助形成稳定的神经环路。病理情况下,“吞噬”和/或“炎症”功能失去原有稳态,出现激活或抑制,不再保有平衡状态,此为“吞噬-炎症”失衡。除了吞噬和炎症功能,目前的研究认为MGs和MDMs作为脑内最重要的免疫细胞,生理情况下可通过吞噬及炎症功能参与调控突触修剪,从而参与神经环路形成;病理情况下,它启动脑内炎症反应,还可通过吞噬作用对微环境稳态的损伤及修复发挥作用。HIBD后脑内“吞噬-炎症”出现失衡,它在HIBD所致突触损伤中的发病机制,及其分子机理尤其是可能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我室的前期研究证实,HIBD后除MGs活化外,MDMs亦入侵脑实质,MGs炎症及吞噬功能活跃,但二者与突触损伤修复的关系尚不清楚。据此本课题拟从髓系细胞(MGs及MDMs)在HIBD所致“吞噬-炎症”失衡的角度入手,重点研究它们在突触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试揭示HIBD后两种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在HIBD后突触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可能的调控。[方法]1.采用CX3CR1GFP/+CCR2RFP/+双转基因小鼠及C57BL/6J小鼠通过改良的Rice-Vannucci法建立新生鼠HIBD模型,以进一步确认两种不同髓系细胞的功能。随机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Sham)及缺氧缺血组(HI),其中缺氧缺血组依据前期研究又进一步分为缺氧缺血轻度损伤组(HIM)、缺氧缺血重度损伤组(HIS)。2.行为学实验明确HIBD后6 w小鼠的行为学改变。3.TTC染色确认HIBD后3 d小鼠脑梗死范围。4.HE染色揭示HIBD后3 d及6 w小鼠的脑组织形态学改变。5.尼氏染色评估HIBD后3d及6 w的小鼠脑神经元损伤。6.Tunel染色评估HIBD后3 d的小鼠脑细胞的凋亡。7.FJB染色评估HIBD后1 d及3 d脑组织神经元的损伤。8.Western Blotting 检测 HIBD 后 3 d 突触相关蛋白(PSD95 及 SYP)、TREM2 的表达,以及OGD前后MGs细胞系BV2突触后膜蛋白表达的改变。9.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BD后3 d脑内两种髓系细胞在脑皮层及海马的活跃情况,及其与突触相关蛋白间的关系。10.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BD后3 d脑内CD11b+细胞LAMP1、PSD95的表达。11.利用两种髓系细胞系(MGs细胞系-BV2,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进行吞噬刺激实验,检测两种髓系细胞在糖氧剥夺(OGD)前后吞噬能力的变化。12.磁珠分选结合的流式细胞学实验检测HIBD后3 d脑内两种髓系细胞TREM2及CD200R的表达。13.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BD后3 d脑内两种髓系细胞TREM2及其衔接子DAP12和促炎因子IL-1β、IL-6的表达。14.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刺激后,原代MGs分泌PSD95蛋白的情况。[结果]1.验证HIBD后脑损伤情况(1)HIBD后行为学改变a.旷场实验结果证实HIBD后6 w各组小鼠的运动功能未受到明显损害,但HIM组小鼠在旷场实验检测的10-15 min时间段以及20-25 min时间段内,其在中间区域停留时间较Sham组小鼠增加。b.黑白箱实验结果证实HIBD后6 w,HIM及HIS组小鼠在黑箱与白箱之间的穿梭次数减少。(2)HIBD后脑组织病理学异常a.HIBD后3 d,HIS组小鼠脑组织出现明显梗死灶,Sham组及HIM组均未见到明显梗死灶。b.HIBD后3d,HIS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区域质地疏松、染色变浅、可见噬元现象,可见局灶性巨噬细胞、MGs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出现典型坏死,HIM组小鼠脑组织形态学未见明显改变;HIBD后6w,HIS组海马CAI、CA2、CA3区均可见组织结构破坏、细胞数量减少、神经元丢失;HIM组小鼠海马CAI区域细胞变少,部分神经元丢失。(3)HIBD后神经元受损a.HIBD后3d,HIS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区域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HIM组小鼠脑内尼氏小体数量及颜色深浅未见明显改变;HIBD后6 w,HIS组小鼠海马CAI、CA2、CA3区均可见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HIM组小鼠脑组织海马CAI区域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b.HIBD后3d,HIS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CA1、CA2、CA3区域出现大量凋亡细胞,且以皮层及CA2区域最为严重,海马齿状回未见凋亡细胞。c.HIBD后1 d及3 d小鼠脑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有大量急性坏死的神经元。2.验证HIBD后突触受损情况(1)突触的丢失及清除:HIBD后突触丢失增多,MGs为吞噬突触的髓系细胞a.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部位神经元标记物-NeuN的表达下降,突触素蛋白SYP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突触后膜蛋白PSD95表达增高。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区域突触后膜蛋白PSD95表达增高并与MGs共定位;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突触后膜蛋白PSD95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c.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突触素蛋白SYP的表达在梗死灶中心区域出现下降,在梗死灶的边缘区域均出现增高,且主要与MGs共定位;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突触素蛋白SYP的表达出现增加。(2)MGs表达突触蛋白a.HIBD后3 d,Sham及HIM组PSD95散在分布在MGs周围,未观察到脑实质内存在MDMs,MGs胞体较小,突起较长,分支较多,分支及胞体内部分可见PSD95。HIS组皮层及海马PSD95表达增多,MGs胞体变圆,突起缩短,胞体内存在有大量PSD95,部分可沿着胞膜分布,MDMs主要存在于梗死的中心区域,但不与PSD95接触。b.HIBD后3d,Sham及HIM组SYP呈现厚厚一层,铺在MGs胞体一端,未观察到脑实质内存在MDMs,MGs胞体较小,突起较长,分支较多,分支及胞体内部分可见SYP。HIS组皮层及海马SYP依旧是厚厚一层,但并不是铺在MGs胞体一端,而是横贯铺在MGs胞体中间,MGs胞体变圆,突起缩短,部分细胞的突起几乎不可见,胞体内存在有少量突触素蛋白SYP,MDMs主要存在于梗死灶的中心区域,但几乎不与突触素蛋白SYP接触。c.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区域,CD11b+细胞内部分突触后膜蛋白PSD95与溶酶体蛋白1 LAMP 1共定位,部分未与LAMP 1共定位。d.OGD后0 h,MGs细胞系PSD95的表达明显增加,OGD后24 h恢复到OGD前水平。e.OGD后0h,原代MGs其PSD95的表达出现增多,仅炎症因子IL-6刺激后,在正常培养条件下,MGs分泌PSD95较未加炎症因子刺激组出现增多,OGD后MGs分泌PSD95蛋白的水平进一步增高,均高于炎症刺激后的正常培养组。3.HIBD后脑内“吞噬-炎症”失衡(1)HIBD后吞噬活跃,MGs主要执行吞噬突触的功能a.HIBD后3d,HIS组皮层及海马部位TREM2表达增加。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实质均可见到外周血单核细胞(MDMs)浸润。c.正常培养条件及糖氧剥夺(OGD)后,小鼠MGs细胞系-BV2的吞噬能力始终强于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OGD后BV2细胞始终保持很强的吞噬能力,但Raw264.7细胞系的吞噬能力下降。(2)HIBD后炎症反应活跃,MGs与MDMs均表达炎症介质,但仅MDMs表达 IL-6a.HIBD后3 d,HIS组皮层梗死灶边缘区MGs与MDMs促炎因子IL-1β水平增高;HIM组皮层IL-1β水平未见明显变化;HIS组海马CA2区梗死灶边缘及中心区MGs与MDMs促炎因子IL-1β水平增高;HIM组海马MGs与MDMs促炎因子IL-1β水平下降。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梗死灶中心区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增高,梗死灶边缘区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出现下降;HIM组皮层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未见明显变化,但HIM组海马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出现下降。各组别未见MGs表达IL-6。4.HIBD后脑内“吞噬-炎症”失衡可能的调控机制a.HIBD后3 d,HIS组脑皮层内MGs表达TREM2及CD200R均增加,但MDMs上二者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HIM组中仅MDMs表达CD200R出现增加。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区MGs表达TREM2增高;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MGs表达TREM2未见明显变化;各组别MDMs未见TREM2表达。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区的MGs、MDMs表达TREM2衔接子DAP12增高;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MGs、MDMs表达TREM2衔接子DAP 12未见明显变化。c.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梗死灶中心区PSD95、TREM2、DAP12表达出现增加,放大到600X后,可见有部分细胞可以共表达TREM2、PSD95以及DAP12,但具体细胞类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1.HIBD后脑内神经元及突触受损,MGs为脑内执行突触吞噬的髓系细胞,可表达吞噬蛋白TREM2,TREM2可能参与调控HIBD后MGs及MDMs吞噬活动。2.MG可吞噬及分泌突触后膜蛋白PSD95,炎症因子(IL-6及IL-1β)均可刺激MGs 表达 PSD95。3.MGs与MDMs均可释放炎症因子IL-1β,但MDMs的炎症反应更强烈并主要表达IL-6,且其释放的IL-6对MGs的吞噬功能可能具有调控作用,CD200R参与调控MGs及MDMs炎症释放。

张从从[9](2021)在《WBC、NLR、SAA、CRP、SAA/CRP联合检测对快速判断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在托幼、学校及养老院等聚集性场所可出现爆发疫情。儿童(尤为<5岁)为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而血常规(包括SAA、CRP)是最简便、快捷、普及的检查,故本文探讨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SAA/CRP联合检测对快速判断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门诊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研究组纳入流感病毒检测阳性167例(其中甲型100例,乙型67例),对照组纳入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但甲、乙型流感病毒阴性65例。再将每组年龄分为<6岁和≥6岁。分别比较WBC、NLR、SAA、CRP、SAA/CRP的水平,进而应用SPSS 26.0软件分别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1.<6岁年龄段中,3组之间NLR、SAA、CRP、SAA/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1,68.50,8.45,30.91,均Ρ<0.05),WBC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Ρ>0.05)。2.≥6岁年龄段中,3组之间的WBC、NLR、SAA、SAA/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38.70,24.35,10.30,均Ρ<0.05),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Ρ>0.05)。3.无论是<6岁还是≥6岁年龄段中,诊断流行性感冒的ROC曲线示:AUCNLR>AUCSAA>AUCSAA/CRP>AUCCRP。结论:1.无论是<6岁还是≥6岁年龄段中,WBC、NLR、SAA、CRP、SAA/CRP联合检测对儿童流行性感冒参考效值高,可快速判断。2.NLR与SAA作为一种新型的感染炎症指标,优于其他三项常规感染指标,有望作为诊断流感病毒感染的潜在指标。3.SAA是病毒感染初期即可明显升高并有诊断预测价值的血清学指标,其诊断价值优于CRP。

刘启星,骆冠毅,王斌[10](2020)在《血清IL-6、TNF-α水平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新生儿科40例HIE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均为足月新生儿,根据分度标准分为轻度HIE组20例,中重度HIE组20例,同时选取在本院同期正常分娩的足月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血清IL-6和TNF-α水平及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变化,分析IL-6和TNF-α与NBNA评分相关性。结果:轻度、中重度HIE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中重度HIE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高于轻度HI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NBN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重度HIE组NBN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中重度HIE组NBNA评分低于轻度HI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和TNF-α均与NBNA评分呈线性负相关。结论:血清IL-6、TNF-α水平可较好地反映HIE的病情变化,在HIE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SAA、CRP、IL-6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SAA、CRP、IL-6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1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2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3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5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6 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
        7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
        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3 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的新作用
        4 中医药针对疾病治疗难点发挥的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
        2 药物与试剂
        3 主要仪器
        4 实验器械
        5 动物饲养
        6 实验方法
        7 取材
        8 观察与检测指标
        9 统计方法
    结果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体重的影响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5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6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7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Lp-PLA2、TNF-α水平的影响
        8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hs-CRP、IL-6水平的影响
    讨论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及炎症因子水平特点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方法
    结果
        1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2 各中医证候患者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
        3 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炎症因子差异比较
        4 不同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血清IL-6、IL-18及CRP水平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新生儿血清IL-6、IL-18及CRP水平的比较
    2.2 不同临床分度HIE组血清IL-6、IL-18及CRP水平的比较
    2.3 HIE组血清IL-6、IL-18及CRP水平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5)白细胞介素-6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新生儿窒息后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选择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新生儿血清IL-6、CRP水平比较
    2.2 IL-6、CRP对新生儿窒息后感染诊断的影响
    2.3 IL-6、CRP单独检测、联合检测对新生儿窒息后感染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6)神经节苷脂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及其对IL-6、hs-CRP、TNF-α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NBNA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4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3 讨论

(8)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参与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免疫调节机制及潜在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WBC、NLR、SAA、CRP、SAA/CRP联合检测对快速判断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清淀粉样蛋白A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血清IL-6、TNF-α水平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三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2.3 三组NBNA评分变化比较
    2.4 血清IL-6和TNF-α与NBNA评分相关性
3 讨论

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SAA、CRP、IL-6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D]. 李中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D]. 王文娟.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3]血清IL-6、IL-18及CRP水平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变化及意义[J]. 张利春,卓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13)
  • [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SAA、CRP、IL-6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刘克红,吴冬芳,熊斌,戴利成. 新生儿科杂志, 2004(06)
  • [5]白细胞介素-6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新生儿窒息后感染中的诊断价值[J]. 陈俊,严争,刘凡.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34)
  • [6]神经节苷脂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及其对IL-6、hs-CRP、TNF-α水平的影响[J]. 郭锦华. 中国医学创新, 2021(25)
  • [7]亚低温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观察[J]. 张君. 中国实用医刊, 2021(09)
  • [8]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参与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D]. 闵颖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9]WBC、NLR、SAA、CRP、SAA/CRP联合检测对快速判断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临床价值[D]. 张从从.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10]血清IL-6、TNF-α水平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刘启星,骆冠毅,王斌. 中国医学创新, 2020(34)

标签:;  ;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SAA、CRP、IL-6水平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