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通感现象是一种既古老而又崭新的现象。古老是因为它早在人类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只是没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自从1962年钱钟书先生《通感》一文发表以来,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和相关学科的发展,通感研究的路子得以拓展和延伸,研究的方向和角度也越来越细致化。本文力求旧题新作,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多角度、系统化地分析通感现象形成的原因和作用的机制,从而揭示出通感研究发展的规律。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通感概说”。首先,从通感在中国典籍中的运用以及国外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对通感现象作简要的阐释,指出它的源远流长。其次从概念的角度对通感进行简单的介绍。最后对通感研究的现状给予总结和概括。第二章为“通感作为生理现象”。从神奇的通感现象入手,我们认为通感现象是人类的一种真正的感觉,是一种经验和体验,而不是观念性的东西。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当外部客观刺激对人发生作用以后,各种感受器是共同作用的。这些感受器把整体性的刺激传入大脑,大脑皮层就调动起各种分析器对整体性的刺激物的各个部分进行分解与综合,最终产生一个综合的系统运动过程。第三章为“通感作为心理现象”。首先,从心理学上通感的术语——联觉出发,我们认为通感是感觉之间的交融,交融的前提是感觉的专门化。对一种刺激的感受,不仅决定于感受这个刺激的感官的机能状态,同时也受到其它感官的影响。其次,通感的产生不仅是感觉意义上的“暂时沟通”的结果,还是知觉、想象、情感等更高层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心理活动的深层综合交通的产物。最后,通感现象是认知域间感觉的挪移的现象。对于通感的认知性阐释,我们以概念隐喻为研究基础认为通感是认知域到认知域间的折射。第四章为“通感作为文学语言现象”。从修辞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文学语言中的通感描写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通感是一种“陌生化语言”,文学佳作运用通感往往能够产生新鲜感和创作性。作为一门语言艺术,通感由于它在表情达意上的独特魅力,因此受到了不少诗人和散文家们的青睐。通感技巧运用在诗歌与散文中,能让诗文的意境得以渲染并深化,让描绘的对象变得生动可感。第五章为结论。在前几章的深入分析和详细阐释的基础上,笔者对通感的多面性给予肯定,认为通感具有丰富性、立体性。从概括综合的角度来看,可以这样说,以语言形式存在的通感其实是一种以神经生理和认知心理为基础的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