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路上》在中国受到的改写研究

关于《在路上》在中国受到的改写研究

论文摘要

杰克·克鲁亚克(1922-1969)最出名的小说《在路上》出版于1957年,被认为是“垮掉一代”的“圣经”。国外众多媒体机构将其列为20世纪世界100部最佳长篇小说之一。美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至今一直都有对克鲁亚克及其小说的研究。在克鲁亚克的出生地美国洛威尔,自1987年起,每年都举办一次旨在纪念和研究克鲁亚克、“垮掉一代”的“洛威尔克鲁亚克节”。《在路上》在近半个世纪前在中国已经受到介绍和译介,但长期以来克鲁亚克及其小说在我国的状况并不乐观。这与始于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对“垮掉一代”的误读及克鲁亚克被称为“垮掉之王”不无关系。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得以改善,特别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已开始对克鲁亚克和他的作品给予更多的关注,但是仍旧缺乏对《在路上》在国内状况的全面研究。有鉴于此,本论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框架,讨论该小说在中国受到的主要改写:评论、翻译、史评和选集。从该小说在国内受的评论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受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的影响,《在路上》被改写者所丑化;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由于意识形态的放松,《在路上》受到的是萝卜与大棒同行;从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中美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在路上》受到改写者的称赞,《在路上》的小说形象得以美化。从该小说的四个中译本可以看到,石荣版《在路上》节译本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小说形象破碎并被丑化;陶跃庆版《在路上》,是在国内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对美国敌意渐消的情况下产生的,但中译本小说充满了错译、误译;文楚安版《在路上》,是在中美关系包括文化交流逐渐加强的情况下产生的,译者致力于把小说经典化,但该译本同样充满了错译、误译,使小说自相矛盾百出,降低小说的可读性;王永年版《在路上》,是在我国和美国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产生的,该译本避免了以往中译本所出现过错译、误译,使小说的可读性大大提高,故事情节语言合理化,可信性提高,帮助了小说经典化地位的确立。从该小说在国内文学史中所受到的改写可以看出,有关《在路上》的介绍文学史书籍出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关于美国文学史的书籍陆续增多,但对含有《在路上》的介绍文学史书籍却甚少,“垮掉派圣经”在国内的美国文学史书籍中扮演着一个小角色。从该小说在国内文学选集中所受到的改写可以看出,有关含有《在路上》的文学选集同样出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之后,尽管有关国外文学选集的书籍很多,但含有《在路上》的文学选集却同样很少,《在路上》在文学选集的生存难以为继。通过分析这些改写,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产生了不同的《在路上》形象。这些形象操纵了《在路上》在中国的名声,深刻地影响着国内对该小说的接受。至此,我们可以对改写的力量以及“垮掉派圣经”在国内的接受状况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eat Generation,Jack Kerouac and On the Road
  • 1.2 Literature Review
  • 1.3 The Aim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Different Rewritings,Different On the Roads
  • 2.1 Criticisms
  • 2.1.1 Criticisms before Opening and Reform
  • 2.1.2 Criticisms from the Early 1980s to 1994
  • 2.1.3 Criticisms from 1995 to Present
  • 2.1.4 Brief Summary
  • 2.2 Translations
  • 2.2.1 Shi Rong and Wen Huiru's Translation
  • 2.2.2 Tao Yueqing and He Xiaoli's Translation
  • 2.2.3 Wen Chu-an's Translation
  • 2.2.4 Wang Yongnian's Translation
  • 2.2.5 Brief Summary
  • 2.3 Historiographies and Anthologies
  • 2.3.1 Historiographies
  • 2.3.2 Anthologies
  • 2.3.3 Brief Summary
  • Chapter Three Conclusion
  • 3.1 Conclusion
  • 3.2 Limitations
  • Works Cited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反叛·回归:克鲁亚克小说的禅宗思想探析[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2].克鲁亚克小说与禅宗思想[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 [3].从反叛到回归——克鲁亚克的信仰之路[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4].用解构主义解读克鲁亚克的《在路上》[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5)
    • [5].克鲁亚克的俳句艺术[J]. 世界文化 2010(03)
    • [6].超越时空的文学灵性:论寒山对克鲁亚克的影响[J]. 外语研究 2009(06)
    • [7].谢志超:《自由主义传统的书写者:杰克·克鲁亚克》[J].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9(02)
    • [8].克鲁亚克创作中“法”的思想[J]. 世界文化 2008(01)
    • [9].试析克鲁亚克文学作品《在路上》的时代反思[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12)
    • [10].论《金色永恒律书》的禅宗思想[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1].杰克·克鲁亚克的自发式写作风格探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8(03)
    • [12].克鲁亚克《在路上》的精神探索与Beat的意义[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7(26)
    • [13].《杰克·克鲁亚克与艾伦·金斯堡书信集》出版[J]. 世界文学 2010(06)
    • [14].媒体速览[J]. 中国经济周刊 2010(38)
    • [15].解析克鲁亚克《在路上》中萨尔的自我探寻和逃避[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15)
    • [16].钟声长鸣,音各不同——解读《达摩流浪汉》中的“流浪汉”与“寒山”[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17].浅析《在路上》的后现代性[J]. 长城 2011(12)
    • [18].《两位严肃的女人》[J].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09(06)
    • [19].美国文学中的旅行与美国梦[J]. 外语教学 2008(04)
    • [20].“垮掉派”诗歌的后现代性[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4)
    • [21].高岭的诗[J]. 诗选刊 2014(03)
    • [22].垮掉一代的“粘合剂”[J]. 美文(上半月) 2012(02)

    标签:;  ;  ;  ;  ;  

    关于《在路上》在中国受到的改写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