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影视改编

论《红楼梦》的影视改编

论文摘要

影视与文学,尤其是与文学中的小说有着不了的情缘,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几乎与电影相伴而生。千年不衰的文学为年轻的电影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文学异常发达,更是使影视改编有了坚强的后盾。《红楼梦》自诞生以来,因其诸多的影视潜质,成为以声画语言为视听造型手段的影视“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的宝藏,被两岸三地(大陆、台湾、香港)多次改编。《红楼梦》有着诸多精彩绝伦的片断,但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它线索并行、结构精妙、人物众多、气势恢弘的整体构架和巨幅内容。阅读之外,人们也希望通过影视得窥皇皇巨著活生生的全貌。所以,在对《红楼梦》的改编进行历时性梳理之后,笔者对1987年央视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和1989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红楼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释。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影视以声画为主要造型语言,相对于文字语言有着更便捷的普及性。所以及时地对《红楼梦》的影视改编进行规律总结,找出经验与不足,以进行更加高质量的改编,对于《红楼梦》更大范围的传播是十分有利的。正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回顾影视与小说的缘起,分析《红楼梦》的影视潜质,并返观《红楼梦》的诸多改编版本,对这些版本作简要的分类研究,说明影视《红楼梦》的论析可以理论共享。第二章,对全本改编的经典版本,即1987年王扶林导演的央视版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进行详细论析——从此版电视剧《红楼梦》对先前改编的超越之处,即全本改编的诸多优点和演员的挑选,到电视剧对小说诸多要素的巧妙转化(时空的转化、故事情节的变动、画面对描述性与概括性文字的不同转换、交叉蒙太奇的运用、节奏的转换、各造型元素和手段的表意功能等方面)。第三章,论析全本改编的电影版本——1989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谢铁骊导演的电影《红楼梦》。此版本有着可喜的成绩,也存在着一些在探索过程中时有发生的不足之处;再加上它生不逢时,在央视版36集电视连续剧先入为主的情况下,紧步后尘;且电影不适合全本改编内容如此庞大,情节如此复杂的长篇小说。这些因素致使它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欠佳,观众反应平平。结语:不同的传播媒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展示名著的风采。视听语言在沟通世界人民方面有着文字语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成功的影视改编将为文学的发展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借助影视的双翼,《红楼梦》、中国文学将会得到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传播。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红楼梦》的影视潜质及其改编历程
  • 第一节 《红楼梦》的影视潜质
  • 第二节 《红楼梦》的改编历程
  • 第三节 《红楼梦》的改编分类
  • 第二章 1987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论析
  • 第一节 不落窠臼—全本改编,本色演员
  • 第二节 从文字到声画—视听造型的完成
  • 第三节 冒险的追求—提升观众审美情趣
  • 第三章 1989年版电影《红楼梦》论析
  • 第一节 发挥特长—景深镜头,虚幻场景
  • 第二节 走进光影世界—从小说到电影
  • 第三节 探索的过程—不足时有发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论《红楼梦》的影视改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