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K在偏头痛动物模型中的激活及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间的关系

ERK在偏头痛动物模型中的激活及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间的关系

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硝酸甘油(GTN)诱导的大鼠偏头痛模型中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情况,及p-ERK的表达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间的关系,揭示p-ERK在偏头痛发病过程中的病理生理作用,为偏头痛的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偏头痛模型组(n=54)和空白对照组(n=18),模型组采用皮下注射GTN(10mg/kg)法建立大鼠偏头痛模型,再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三个亚组:Compound48/80组(腹腔注射Compound48/80,2mg/kg);SCG+Compound48/80组(腹腔先注射SCG, 10mg/kg后再注射Compound48/80, 2mg/kg)和实验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大鼠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模型组各亚组大鼠分别在腹腔注射Compound48/80、SCG+Compound48/80、生理盐水的15min、60min、120min后硬脑膜、三叉神经核尾部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情况;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与GTN组对照,也分别在15min、60min、120min后取硬脑膜、三叉神经核尾部观察p-ERK的表达情况。结果:1)行为学观察:63只雄性SD大鼠注射GTN,诱发偏头痛模型成功57只(成功率为90.4%),造模5~15min左右大鼠出现双耳发红、频繁挠头、烦躁乱动的现象,约40~60min达高峰,此现象持续1~3h,继之大鼠呈现活动减少、倦卧状态。而Compound48/80组和SCG+Compound48/80组频繁挠头、爬笼次数增多等烦躁现象约18~30min时达高峰。空白对照组仅在15min内略有挠头现象,之后趋于正常,且未出现双耳发红、爬笼次数增多等现象。2)镜下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空白对照组大鼠各时间点硬脑膜、三叉神经核尾部均有少量p-ERK阳性免疫反应产物;模型组各亚组各时间点硬脑膜、三叉神经核尾部均有较空白对照组对应时间点染色深而多的p-ERK阳性免疫反应产物,以模型组Compound48/80亚组的15min组最为显著,且这些阳性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脱颗粒的肥大细胞附近。3)统计结果:ERK在模型组各亚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各时间点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都发生了磷酸化,但空白对照组的各时间点间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各亚组各时间点p-ERK阳性免疫反应产物都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对应时间点(P<0.05);模型组Compound48/80亚组各时间点p-ERK的阳性免疫产物显著高于SCG+ Compound48/80组和实验对照组对应时间点(P<0.05);模型组各亚组15min组分别显著高于同组的60min组和120min组(P<0.05)。结论:皮下注射GTN后,大鼠硬脑膜和三叉神经核尾部处p-ERK的表达增加,且与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数量呈正相关,但随时间的延长磷酸化的ERK会失活,提示ERK可能参与了偏头痛早期痛觉信号的传导,肥大细胞脱颗粒可能是促使p-ERK表达增加的原因,支持三叉神经血管炎症学说。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ERK在偏头痛动物模型中的激活及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间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