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脉再通前应用阿托品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前言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Arrhythmias,RA)是指缺血心肌部分或全部恢复血流灌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律失常。急诊PCI术中经常会碰到各种严重的再灌注心律失常(RA),如不及时处理,可引发严重的后果。本试验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急诊PCI)致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研究,为临床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通过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前应用阿托品,了解阿托品对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等缓慢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实验材料与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6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沈阳医学院附属沈洲医院因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就诊的患者共252例。遵循随机、开放、对照的原则,对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进行PCI术的病人进行筛查,找出合格病例。对上述合格病例根据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进行分组。分别计算出二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及发生率。选取2006年6月—2007年5月于上述二所医院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就诊的患者共92例,根据配对的原则分成二组:实验组冠脉开通前予阿托品1mg静推;对照组不予任何药物干预。分别观察二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研究。实验结果入选合格病例共252例,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35例,发生RA69例(占51.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71例次,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13例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17例,发生RA73例(占62.4%),室性心律失常发生34例次,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83例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实验组(阿托品前处理组)46例,发生PA17例(占37.0%),室性心律失常发生12例次,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15例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对照组(阿托品未处理组)发生RA28例(占60.9%),室性心律失常发生9例次,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33例次。阿托品前处理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未经阿托品前处理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讨论依照梗死相关动脉分析,LAD梗死,室性早搏最为常见,其次是室性心动过速,仅2例发生室颤,缓慢性心律失常(SB、SA和高度AVB)发生率较低;RCA梗死,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而且PVT和VF的发生率也高于LAD梗死组。总起来说,前降支梗死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但致命性心律失常(SA、高度AVB、PVT和VF)发生率不高,一般不用预防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右冠状动脉梗死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而且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缓慢性心律失常,一方面由于窦房结的血液供应减少,另一方面可能由于下壁、左室后壁分布较多的心脏抑制性感受器,再灌注时引起迷走反射,冲动传入血管运动中枢,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和激活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活性(Bezold—Jarisch反射)所致。其中高度AVB和窦性停搏常需要立即起搏治疗,我们在对下壁梗死进行急诊PCI之前常规预置静脉鞘,以便在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时能迅速实施临时起搏。而术前应用阿托品前处理可明显减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减少临时起搏器的应用。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0.01)。阿托品前处理的急性下壁心梗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未经阿托品前处理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0.01)。减少临时起搏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