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好学生——关于学校评优标准的社会学研究

谁是好学生——关于学校评优标准的社会学研究

论文题目: 谁是好学生——关于学校评优标准的社会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教育学原理

作者: 万作芳

导师: 谢维和,石中英

关键词: 学校评优标准,好学生,教育评价

文献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已经对既有的学生培养和评价体系提出了挑战,这促使我们关注学校教育中的好学生评价问题。论文把这个问题聚焦在对学校评优标准的研究中。学校评优标准是指学校颁布的适用于好学生评价的一套规则/规范,是通过学校传达执行的国家、社会对学生的预期,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学生进行控制的手段,达到或接近这种预期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围绕学校评优标准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能够反映出国家对人才进行选拔的机制和过程。通过对学校评优标准的制定和实践研究,有助于我们透视人才选拔的实施机制,认识人才选拔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论文主要运用定性研究方法,用半结构访谈法获取资料。其次,论文也运用了历史文献法,对样本学校中与学生评价有关的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论文在结构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界定核心概念并提出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学校评优标准的历史变迁。在这一章中,论文以样本学校为主线对学校评优标准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论文发现,我国学校评优标准在历史变迁中呈现出两个特点,即,学校评优标准的变迁是连续的而不是断裂的;是渐进性的“变革”而不是突发性的“革命”。同时,学校评优标准的历史变迁呈现出三个趋向,分别是:从重视先赋性因素的评价向重视后致性因素的评价转变,评价对象越来越个人化;从显性的评价转变到隐性的评价,评价形式越来越隐蔽;从抽象的概括性评价转变到具体的技术性评价,评价技术越来越精细。第三部分是学校评优标准的制定。在这一章中论文首先对学校评优标准的制定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在学校评优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国家和观念层面的评优标准对学校评优标准的制定起“强控制性”影响,而学校内部因素只起“弱控制性”影响。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学校评优标准的制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类似于行政指令传达的过程,从而导致学校评优标准的保守性和滞后性。研究发现学校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受制度环境的制约。面对评优标准制定的强势制度环境,学校作为组织追寻的是生存的合法性而不是效率最大化。论文用制度主义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第四部分是学校评优标准的实践。论文通过对学校评优标准实践的研究发现,好学生有四个标志,成绩好、品德好、天赋早熟和“学校出身”好。拥有这些标志越多的学生越是好学生。同时好学生作为一种标记标识出国家在特定时期的注意力分配问题、学校利益和荣誉问题和学生个人的能力和“苦行”。研究同时发现学校评优标准的实践过程并不是按照文本的评优标准进行的评优活动。它实际上是评优标准的“二次制定”过程,有时甚至是对文本的评优标准的完全“颠覆”的过程。论文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论文在第五部分对学校评优标准进行了反思。论文认为学校评优标准的制定和实践之间存在疏离,并对这种疏离进行了社会学分析。从学校评优标准是一种教育选拔机制的认识出发,论文认为我们国家现有教育选拔的意识形态属于功绩主义意识形态。论文最后对人才选拔机制进行了透视并提出建议,认为应让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到标准制定中来,形成国家、市场和社会力量多主体制定评优标准的局面,建立多标准、多层次的评优标准以适应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

1.3 核心概念

1.3.1 教育评价

1.3.2 学校评优标准

1.3.3 好学生

1.3.4 权力

1.4 文献综述

1.4.1 英语国家的相关情况

1.4.2 国内的相关情况

1.5 研究思路及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2 学校评优标准的历史变迁

2.1 家境清寒、录取名次:1904-1952 年

2.2 “又红又专”、服从、献身和学习成绩:1954-1966 年

2.3 出身好、“毛主席著作学得好”和“会说假话”:1966-1978 年

2.4 智育第一、分数至上:1978-1990 年

2.5 智育第一、兼顾特长:1990 年至今

3 学校评优标准的制定

3.1 标准制定的主体和过程

3.1.1 “强控制性”影响

3.1.2 “弱控制性”影响

3.1.3 “被控制”的学生

3.2 作为组织的学校

3.2.1 作为科层组织的学校

3.2.2 作为制度化组织的学校

3.3 标准制定的制度分析

3.3.1 制度的理解

3.3.2 制度对标准制定的影响

3.4 标准的合法化

3.4.1 存在的分歧

3.4.2 合法化过程

4 学校评优标准的实践

4.1 学校评优标准实践的过程

4.2 学校评优标准运作的规则

4.2.1 评优实践对评优理想的挑战

4.2.2 学校评优实践遵循的原则

4.2.3 评优相对公平的背后

4.3 实践的解读

4.3.1 好学生的标志

4.3.1.1 成绩

4.3.1.2 品德

4.3.1.3 天赋、早熟

4.3.1.4 “学校出身”

4.3.2 作为标识的好学生

4.3.2.1 国家:注意力分配

4.3.2.2 学校:利益和荣誉

4.3.2.3 学生:能力和苦行

5 学校评优标准的反思

5.1 回顾与总结

5.1.1 标准变迁:两个特点、三个趋向

5.1.2 标准的制定:自上而下、保守滞后

5.1.3 标准的制定与实践:疏离

5.2 教育选拔的实现机制

5.2.1 教育选拔:功绩主义意识形态

5.2.2 学校评优标准:一种选拔机制

5.2.3 好学生群体:内群体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发布时间: 2013-06-20

相关论文

  • [1].基础教育改革渐变论[D]. 潘新民.北京师范大学2010
  • [2].我国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困境与出路[D]. 谢春风.北京师范大学2011
  • [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 段素菊.北京师范大学2004
  • [4].教育观念的变革[D]. 褚洪启.北京师范大学1994
  • [5].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D]. 张斌贤.北京师范大学1995
  • [6].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 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2004
  • [7].中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相应教学行为的评价研究[D]. 单志艳.北京师范大学2002
  • [8].寻找教育政策制定的研究基础[D]. 赵宁宁.北京师范大学2007
  • [9].教育战略规划研究[D]. 高书国.北京师范大学2007
  • [10].家校合作:亲师互动对学生学习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影响[D]. 郝若平.北京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谁是好学生——关于学校评优标准的社会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