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及其肠道原籍有益菌——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DE5、SE5和革兰氏阴性嗜冷杆菌SE6为对象,研究了活性和热灭活益生菌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肠道和头肾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以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525尾大小一致的斜带石斑鱼幼鱼(14.6±0.2g),随机分成7个组,对照组T0不添加益生菌,6个试验组(T1、T2、T3、T4、T5和T6)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含活性芽孢杆菌DE5(T1组)、热灭活芽孢杆菌DE5(T2组)、活性芽孢杆菌SE5(T3组)、热灭活芽孢杆菌SE5(T4组)、活性嗜冷杆菌SE6(T5组)和热灭活嗜冷杆菌SE6(T6组),添加量均为1.0×108 cfu/g,饲喂期为60 d。试验共四个部分,结果表明:(1)饲养前期(0-30d),活性嗜冷杆菌SE6(T5组)末均重(FBW)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3、T4、T5和T6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方面,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其中T4和T5组显著下降(P<0.05);饲养后期(31-60d),T4、T5和T6组的末均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组的SGR显著高于T0组(P<0.05),其余各试验组略有增加,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饵料系数方面,T2和T4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饲养全期(0-60d),试验组T4、T5和T6显著提高石斑鱼生长性能,表现在其平均增重、SGR和增重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试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饵料系数均有所下降,其中试验组T1、T2、T3、T4和T5显著降低(P<0.05)。(2)各试验组在30d时对石斑鱼血清的溶菌酶活力、T-SOD活力、补体C3以及Ig M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养30d时,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T1、T3、T4和T6的血清溶菌酶均有所增加,且T3、T4和T6组血清T-SOD也高于对照组,同时各试验组的补体C3含量和Ig M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试验60d时,T1、T2、T5和T6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的T-SOD活性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同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血清Ig M水平均有提高,其中T4、T5和T6组显著提高(P<0.05);除T1组以外,其他试验组的补体C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4和T5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结果分析,活性和热灭活的3株益生菌对石斑鱼血清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3)本研究运用Real-time PCR技术研究发现添加活性和热灭活3种不同的益生菌在60d时对石斑鱼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有一定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活性芽孢杆菌DE5(T1组)没有显著诱导石斑鱼头肾和肠道免疫相关基因表达(P>0.05),仅肠道TLR2、IL-8和Ig M基因略有上升;而添加热灭活的DE5(T2组)显著上调石斑鱼肠道TLR5、My D88、IL-8、IL-1β、TGF-β1的表达量和头肾的TLR5、IL-8和IL-1β的相对表达(P<0.05);添加活性的芽孢杆菌SE5(T3组)能显著上调肠道TLR1和头肾My D88的表达量(P<0.05),另外肠道TLR2、My D88、IL-8、IL-1β、Epinecidin-1和Ig M基因和头肾的TLR2、IL-1β、TGF-β1和Ig M均有上升,但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灭活芽孢杆菌SE5(T4组)显著上调石斑鱼肠道的TGF-β1的表达(P<0.05);添加活性嗜冷杆菌SE6(T5组)显著上调石斑鱼肠道的TLR2、TLR5、TGF-β1、Epinecidin-1和头肾的TLR1、TLR5、IL-8等基因(P<0.05);添加热灭活嗜冷杆菌SE6(T6组)显著上调了石斑鱼肠道Epinecidin-1和头肾的TLR1和TGF-β1的表达(P<0.05)。(4)本试验运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饲喂活性和热灭活芽孢杆菌DE5和嗜冷杆菌SE6 30d和60d时对斜带石斑鱼肠道菌群的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活性的芽孢杆菌DE5(T1组)在30d时出现未可培养的大肠杆菌(Uncultured Escherichia sp.)和痢疾杆菌(Shigella dysenteriae strain);T1和T2组在30d时出现未可培养的大肠杆菌(Uncultured Escherichia sp.),但T2组在60d时该条带消失。热灭活芽孢杆菌DE5(T2组)在30d时出现未可培养变性杆菌;T1组在60d时出现未可培养细菌和和弧菌的定植;与对照组相比,T3组在30d时出现特异细菌(发光杆菌、未可培养细菌和未可培养海洋浮游细菌)的定植,T4组在30d时增加了三种未可培养细菌,但减少了未可培养变形杆菌的定植。T4组在60d时增加了未可培养大肠杆菌,但减少了Psychroserpens burtonensis subsp.damselae strain,未可培养细菌和未可培养埃希氏菌的定植;与对照组相比,T5组在30d出现未可培养γ变形杆菌,T6组在30d时出现了两种未可培养细菌;在60d时实验组T5和T6有3条未可培养细菌的条带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