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助推剂。纵观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凡是集群经济发达、人民富庶之地,都是工业与城市的振兴之地,都是非农化的先行之地。在中央政府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的背景下,对产业集群与农村非农化之间的关系做深层次的研究,探讨基于区域产业集群成长的农村非农化发展途径,提出良好政策措施以加大产业集群对农村非农化的正面影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价值。文章的主要内容涉及三方面:首先是以国内外学者以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效应,农村非农化相关理论做以回顾与总结,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是对产业集群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三方面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宏观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对其做出实证研究。最后基于农村非农化的视角对产业集群的治理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从政策层面上提出了若干发展措施。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评述,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之处作了说明。第二章,产业集群与农村非农化关系理论分析。本章是全文研究的理论铺垫。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向我们展示了集群的六大特征,即空间集聚性、产业关联性、专业分工性、网络组织性、学习创新性、社会协作性。文章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氛围、环境条件、技术创新五个方面总结了产业集群产生与发展的条件,并且将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概括为压力机制、互补性机制、交易费用机制、知识外部性机制,尤其对我国农村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在已有的非农化的理解基础上,本文认为,农村非农化主要体现三个方面,其一,农村经济发展。它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总量的增加,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特别是农村服务业的不断增长。其二是农民非农化。主要强调的是富裕农民的非农化,即富裕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致使这部分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转而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信息流通行业或其它工业制造业等等。富裕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结果是转移出去的和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两部分群体的收入得到不断改善与提高,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生活方式也逐渐科学化和健康化,更为深刻的转变将是素质素养提升,乡土意识的多元化转变等。其三,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城市化过程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的集中、闲散资金的集中、农田耕地的集中化,建设用地的节约高效,基础设施的完善系统等。综合看来,农村非农化涉及了经济、社会生活、政治文化的多方面转变。本章最后从经济与社会两个层面分析了产业集群促进农村非农化的效应。第三章,产业集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农村经济涉及农村农业经济、农村工业经济、农村商业经济等等三次产业。因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就涵盖了农村各个产业层次的发展即农村农业、农村工业、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农村三次产业按比例的协调发展。为达到农村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首先应当发展农村工业,与此同时,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结构,完善其功能,培育农村商业、信息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逐步达到合理化和高级化,最终以工业来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文章首先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进行概括性描述并对其原因进行解析。其次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涵概括为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农村市场体系的健全三方面。第三,分别解析产业集群对农村工业化水平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农村市场体系健全的作用机理。最后,为了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地分析产业集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有效路径,笔者选取了陕西省户县渭丰乡纸箱产业集群为研究范例,进行了实证性地考察与分析。第四章,产业集群提升农民非农化水平的作用机理。通过对农民非农化、农民市民化、农民现代化的意旨的阐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市民化是非农化的一种方式,非农化涵义的外延要大于市民化;非农化是解决农业生产人口相对过剩的一种途径,非农化实质性的目的是要使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去的农民和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生产、生活、价值观念更加高效、科学、健康,从而不断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本文认为产业集群是使农民非农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有效模式。本章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出农民非农化的实质,并且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增收、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生产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的转变四方面对集群促进农民非农化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最后利用浙江省市块状经济统计数据对产业集群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机理。产业集群这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集聚了各种社会资源,如产业劳动力、资金、土地、信息、技术等,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城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产业的支撑,使城镇居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改善了居民的工作、生活、娱乐条件。首先,通过对产业集群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集聚效应的分析,认为集群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即集群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对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用越大。基于此,给出反应集群经济发展与农村城镇化增长关系的一般理论模型。其次,在研究产业集群发展对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影响时,笔者发现,某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不仅受到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还受当地政策环境因素的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程度制约着产业集中的程度和人口集中的程度。为此,本文设定五个变量即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政策环境因素,产业集中度,人口集中度,城镇化水平,并建立起五个变量间因果关系的路径模型图。再次,对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产业集群与城镇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得出有效结论。第六章,基于产业集群成长促进农村非农化的相关措施。只有在良性的协调关系与相对完善的运作机制下,集群才能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集群剩余。通过大批学者对我国农村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出由于技术负外部性而导致的各种问题影响了农村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与创新,进而影响了农村非农化的进程。为此,文章将基于产业集群成长,提出了若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的措施。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城乡差距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19(12)
- [2].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三重内涵及其政治经济学阐释[J]. 经济纵横 2020(04)
- [3].农户非农化对土地流转决策的影响[J]. 统计与决策 2020(04)
- [4].“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的灰色关联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20(15)
- [5].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进展及展望[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01)
- [6].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优先度区域差异[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2)
- [7].耕地非农化的空间过程与扩散路径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15(12)
- [8].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演变格局[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01)
- [9].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及管控效率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瑞安市的调查数据[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 [10].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概念思辨及协调发展的理论再思考[J]. 生产力研究 2016(05)
- [11].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自相关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05)
- [12].村庄非农化概念的建构及讨论[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02)
- [13].国内耕地非农化与驱动因素耦合关系文献述评[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10)
- [14].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空间特征及协调关系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 南方农村 2015(03)
- [15].我国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研究[J]. 科学决策 2015(09)
- [16].是鼹鼠还是游侠[J]. 安徽文学 2017(04)
- [17].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对耕地“非农化”行为“零容忍”[J]. 农村工作通讯 2020(19)
- [18].严守耕地红线 坚决制止“非农化”行为——国新办就《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有关情况举行吹风会[J]. 中国食品 2020(19)
- [19].中国耕地非农化压力时空格局的演变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12)
- [20].浙江省农民职业非农化的微观因素研究——基于3个地市7个行政村农户的调查[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13)
- [21].山东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现状及趋势分析——以诸城市林家村镇下庄村为例[J]. 山东农业科学 2016(04)
- [22].我国耕地非农化管制的风险及其防范[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23].苏北平原地区耕地非农化问题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 陕西农业科学 2015(06)
- [24].农地流转中的非农化与非粮化风险及其规避[J]. 当代经济管理 2014(08)
- [25].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关系的实证分析[J]. 文山学院学报 2014(05)
- [26].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程度微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统计研究 2012(01)
- [27].耕地非农化研究综述[J]. 中国集体经济 2012(04)
- [28].运用可交易耕地发展权优化耕地非农化配置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29].基于农户调查的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视角(下) 2012(03)
- [30].环洱海地区乡村非农化的状态与理性推进[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