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在线新闻奖揭晓

首届在线新闻奖揭晓

一、首届网上新闻奖揭晓(论文文献综述)

刘银银[1](2021)在《第28-30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媒体带来压力的同时,也让它们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作为当下媒体发展的全新趋势,媒体融合催生了“融合新闻”、“融媒体报道”等全新的新闻内容生产、传播和分发模式。与传统新闻相比,融媒体报道具有传播者多元化、接受者用户化、传播内容立体化、媒介渠道融合化和传受双方互动化的特点,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加快,融媒新闻的身影也渐渐开始出现在各类新闻奖项的评选中。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评选的最高奖项,从1991年至今,中国新闻奖已经评选出30届优秀新闻奖作品。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组委会新增设了“媒体融合奖”,该奖的立奖数额每届不超过50个。截至目前,已有三届“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诞生,这些优秀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媒体融合的发展水平,也指引着中国媒体的实践方向。本文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的获奖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其特点、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分析形成具体认知,总结出作品优势,为未来融媒体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议。首先,本文采用归纳的方法,结合中国新闻奖的评定总标准和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的评选标准,认为政治立场正、新闻价值高、融合特色显、社会效果好是中国新闻奖融媒体作品的四大必备要素,为下文的内容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综合统计第28至30届中国新闻奖共146件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使用统计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获奖作品的选题、技术手段、表现形式、获奖媒体性质等方面进行量化解读,揭示媒体融合奖项在数量、选题、内容和技术等方面的变化趋势。通过研究发现,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具有选题全域化、内容全息化、叙事民众化和转型全局化的特点。在选题上,作品聚焦重大时政新闻,以正面报道为主导,采用大主题小切口的方式,让宏大内容故事化、生活化;在内容上,传播形式多元,人工智能技术(AI)、虚拟现实技术(VR)、三维特效技术等智能技术融入到图文、音视频的呈现中,其中人工智能技术使用频率最高,融媒体作品也因新技术加持而更为立体;在叙事上,新闻话语主体下沉,普通百姓和网友渐渐成为新闻主角,透过他们平实而朴素的话语,展现出鲜活而富有脉动的中国故事;在转型上,国内媒体融合的进程由中央级、省级媒体向县级媒体下沉,传媒组织机构融合升级的整体态势良好,从获奖媒体的数量和作品质量可以看出,报社转型效果最为显着。总体上来看,获奖的融媒作品拥有众多优势和特色,但也存在新闻时效不高、内容缺乏深度等缺点。最后,在整理部分评委、专业教授的评审资料和对比国外融媒体报道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思想,本文认为,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的创新在技术领域、传播路径、作品互动关系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与技术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融合统一;短视频新闻仍旧保留着传统电视新闻的特征;新闻宣传与社会监督不协调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一些启发和建议,希望能为中国新闻奖融媒体报道作品的优化提供借鉴。

陈凯君[2](2020)在《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特色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数据新闻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是精确新闻的延伸。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资源呈爆炸式增长,“后真相”时代受众对新闻的精确和建设性有更多的要求,依托于大数据的数据新闻有了发展的最好契机。但是,国内最早开始尝试数据新闻制作的门户网站却于近些年相继停止数据新闻的报道。而同样于2012年开始数据新闻制作的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中心,在2018年荣获“2018年度全球最佳数据新闻团队奖”,这是中国媒体首度获得这一重磅奖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行业背景下,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特色和成功经验有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对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生产、产品特色和特色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对象的情况,发掘更多的关于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做得好的原因。本文还选取财新传媒官网中的216篇数据新闻产品作为样本,旨在通过对大量的数据新闻进行分析,发现更多的规律。本文主要从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产品的数据、内容、设计三个层面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在数据获取与处理、内容策划与报道、产品的设计和呈现上有诸多特点。同时从战略定位、生产团队、生产机制、传播渠道、市场培育等角度对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特色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目前还存在难以跟进热点话题、数据处理不够深入、缺乏数据验证环节、新闻价值与可视化呈现不平衡等问题。最后,从完善分级响应机制、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本文得出的几点启示如下:需牢固树立数据意识,紧跟国际前沿;需重视数据复合人才培养和激励;优质数据新闻应凸显建设性,彰显人文关怀;需重视市场培育,增强数据新闻应用。

史文凯[3](2020)在《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应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策略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评选活动发展现状、基本特点、社会影响、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发展策略等内容。旨在总结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对苏州市体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与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指导评选机制的改革,为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宣传工作具有工作时效性、范围局限性、内容重复性等特点;评选内容具有激励性、宣传性、政治性和正面性等特点;评选方法具有公开性和公平性、评委构成多元性、便捷性等特点。(2)鼓励市民积极参与评选活动的发动工作需要加强、评选活动的社会知晓范围相对狭小、围绕新闻评选活动开展的相关主题活动较少等是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3)影响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宣传引导工作的策划与效果、评选活动的整体规划与制度创新、评选方法与发展目标的确立等方面。(4)评选活动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强化大众体育信念,弘扬城市体育精神;培养体育价值观念,传播城市体育文化;活跃城市体育氛围,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育宣传活动,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等方面。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发展策略选择是:加大评选活动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强化与相关机构合作,深化评选活动服务性;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扩展社会知晓范围;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增加评选过程创新举措,突破内容同质化现象;借鉴其他评选活动优势,打造自身活动特色;提升评选专业化程度,完善评选活动整体设计;评选内容满足人本意识,整体活动凸显人文关怀;完善评选工作流程,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加强对学校体育和体育文化的关注,促进评选内容均衡性。

李润霞,薛媛元[4](2017)在《2014年新诗纪事》文中指出[说明]1.《2014年新诗纪事》(以下简称《纪事》)是关于诗歌史实的年度编年大事记,所记为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内发生的有关诗歌活动、诗歌现象、诗歌创作、诗歌会议、诗歌评奖、诗刊发布等与诗歌有关的史事,地域主要以中国大陆为主,也涵盖台湾、香

张娣[5](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高方[6](2015)在《中国年度新闻最高奖的完善与创新——专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副书记高善罡》文中研究说明为及时跟进新闻工作实际,鼓励创新,中国记协从2014年开始就增设新媒体奖项,并就改进创新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开展调研,努力使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更科学、更规范。在2015年度的记者节当天,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4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4件,一等奖47件(含10个新闻名专

周宗敏,唐润华,黄富慧[7](2014)在《在世界新闻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首届世界媒体峰会全球新闻奖的诞生及启示》文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习近平2014年10月27日,世界新闻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全球首个覆盖所有媒体形态和业态的综合性新闻奖——世界媒体峰会全球新闻奖在北京揭晓。正如塔斯社美洲编辑部前任总签发人尼古拉·帕斯卡所言:"全球新闻奖的设立是世界新闻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将给世界传媒界带来重大影响。"

李润霞,薛媛元[8](2014)在《2011年新诗纪事》文中认为说明:1.《2011年新诗纪事》是关于诗歌史实的年度编年大事记,所记为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内发生的有关诗歌活动、诗歌现象、诗歌创作、诗歌会议、诗歌评奖、诗刊发布等与诗歌有关的史事,地域主要以中国大陆为主,也涵盖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部分诗歌史实。2.《纪事》力求客观叙述,不做主观评价。对于特殊事件,保留刊载该信息的刊物上原有的评语。记录均依照当时的用字用语和作者的署名,除一些作者的笔名后面用括号注出该作者的常用名外,不做任何改动。作品发表和出版时间,均以所刊载的报刊标明的出刊时间和所着书籍的版权页记录为准。

王鹏[9](2014)在《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文中指出文学评奖是文学价值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文学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评奖制度的建构总是与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文化政策、文学场域内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展开的大规模文学评奖实践活动密不可分。自“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首次以制度化的形式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正式确立以来,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已经成为了 20世纪中国文学制度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文学评奖的动态化发展和评奖制度建构自身的缺陷,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研究始终没能摆脱视角狭窄、对象单一、系统研究相对匮乏的格局和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的研究倾向。本论文以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主要依据,以“重回历史现场”的姿态,在深入挖掘评奖史料、展开理论思辨的基础上,将研究视野伸向整个20世纪的文学评奖活动之中,既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历史源起”研究的诸多学术空白,又在质疑学界已有共识的基础上对理论偏误进行了“纠偏”;既对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演进、修正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又对这种变化背后凸显的、文学场域内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博弈、此消彼长进行了富有建构性的研究,同时,对因此而形成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主导原则、审美偏向、制度性缺陷等从学理上给予了必要的辨析。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前制度设计”: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历史源起。本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等三个方面入手,力图找寻中国现代、“十七年”时期文学评奖与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之间的关联性。(1)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本节在打破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地域区隔”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文学评奖中民间奖励机制、文艺组织奖励机制、个人资助机制的丰富实践进行系统、翔实论述的同时,就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未能真正形成评奖制度、国家共识的个中缘由进行了理论阐明。(2)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本节通过对《文艺报》试刊号第1-13期的搜集、整理、研读,从“无果而终”的构想和“广开言路”的求索两个方面入手,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鲜为人知的学术“盲点”——与第一次文代会同时进行的“文艺作品评选活动”展开论述,扭转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中认识偏误的同时,填补了新中国文艺体制研究的一个空白。(3)“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本节主要通过“墙外花开”、“墙内凋敝”两种截然对立的景象,既肯定了中国当代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性影响”,又从一个侧面说明文学评奖作为“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的一种陪衬,始终未能建构起制度化的文学价值评判方式。第二章,现代化诉求: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本章主要从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两个方面,在丰富翔实的史料钩吊中,深入探寻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与新时期国家全新的现代性文化想象和文化意志之间;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生动活泼的文艺局面,缓和文艺界内部分歧之间;与新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合法性论证之间的密切联系。(1)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本节以新时期文学体制重构为突破口,进一步挖掘了文学组织恢复、文学刊物复刊、文艺政策调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所起的重要作用。(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本节以“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开创性意义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的相继创立为核心,从创设缘由、制度设想、实践操作、意义价值等角度入手,对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通向文学现代性并兼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透析。其中,对“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创立”的系统性研究、对“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从《设想》到《启事》以及评选中“三次篇目调整全过程”背后复杂机制成因的探求是本章力求有所突破的“难题”。第三章,介入式探索: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本章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遭遇“拐点”两个方面入手,运用数据统计学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轨迹进行了系统的阐明。(1)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本节主要通过奖项设置、评委组成、评选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制度性变化,对中国作家协会以介入性探索的方式改革文学评奖制度所作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拐点”。本节主要通过对“非文学因素”的介入导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学评奖制度遭遇“拐点”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既对评奖制度屡遭僭越进行学理批评,又对评奖审美范式发生的可喜变化持以肯定。尤其是对第九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7-1988)、第五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1988)合法性地位的认识、辨析上所作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扭转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认识偏误的作用。第四章,话语权博弈: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本章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格局、变局三个维度着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1)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本节主要从公共生态与自身存在两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困局的出现进行了学理思辨。(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格局。本节以20世纪90年代的“评奖热”为出发点,对官方政府奖、文学传媒奖、民间机构奖等多元文学评价主体共同构筑的文学价值评判新体系作出宏观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判断。对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全国性文学评奖中凸显出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文学自主性、文学精英话语与读者大众趣味、市场资本话语与文学独立性等评价元素之间的相互博弈进行了富有理论思辨的界说。(3)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变局。本节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选条例》的细致比较中,对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修正过程中奖项设置与干预机制、评奖标准与调节机制、评奖运作与创新机制、评奖纪律与回避机制的利弊作出了一分为二的判断。

冷婷[10](2014)在《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日趋成熟,竞争也愈来愈激烈。网络新闻专题逐渐成为提升网站品牌影响力和新闻报道竞争力的主场。网络专题借鉴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方法,通过兼顾突发新闻的及时更新、深度新闻报道和多媒体报道方式的呈现,以满足受众对新闻深层次的需求。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是网络专题的典型和代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综合运用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对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其特点和现状的分析形成具体认知,分析总结其优势和特色,为今后网络专题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使我国网络专题达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为受众提供更便捷的信息服务。首先,综合统计2006年2013年中国新闻奖72件获奖网络专题,结合期刊论文等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通过文本定量分析,揭示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新闻专题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并描述其未来较好的发展前景。其次,本文采用归纳的方法,结合中国新闻奖的评定总标准和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标准,认为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的政治标准、新闻价值、网络特色、作品质量四个评价标准,为下文的专题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全面解构,本文认为这些获奖作品,注重专题页面设计与整体布局,突出专题版块设置、创新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策划意识。最后,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内容方面的梳理,本文认为,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政治生活类题材比较偏大、受众信息反馈重视度不高、媒体融合特色发挥不充分、内容与形式的整合不协调、整体质量有待提升,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尝试着提出可行的思考建议,为有效发挥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的作用和优势提供借鉴。

二、首届网上新闻奖揭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届网上新闻奖揭晓(论文提纲范文)

(1)第28-30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媒介(媒体)融合”
        1.3.2 关于中国新闻奖的研究
    1.4 研究问题与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概述
    2.1 中国新闻奖概况
    2.2 媒体融合奖项概况
        2.2.1 媒体融合概念
        2.2.2 媒体融合奖项设立背景
        2.2.3 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奖项获奖作品的概况
    2.3 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评选标准
        2.3.1 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
        2.3.2 媒体融合奖项评选标准
        2.3.3 中国新闻奖融媒体作品四大必备要素
第3章 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文本统计分析
    3.1 媒体融合奖基础数据分析
    3.2 作品选题分布
    3.3 获奖媒体分析
    3.4 作品表现形式分析
    3.5 新媒体技术运用分析
第4章 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特色
    4.1 选题全域化
        4.1.1 聚焦时政,硬新闻“软化”
        4.1.2 民生新闻巧做,小切口反映大时代
        4.1.3 策划性凸显,新闻性提升
    4.2 内容全息化
        4.2.1 短视频融合成为主导
        4.2.2 直播常态化,技术运用灵活
        4.2.3 链接多层化,互动性提升
    4.3 叙事民众化
        4.3.1 赋予受众“上帝视角”
        4.3.2 话语表达主体下沉
        4.3.3 叙事结构故事化
    4.4 转型全局化
        4.4.1 传统主流媒体转型效果显着
        4.4.2 中央与地方媒体相互驱动
        4.4.3 平台资源整合进入正轨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技术创新与内容创新相协调
    5.2 传播路径遵循互联网规律
    5.3 融媒体互动关系更具多样化
    5.4 融媒体持续发挥监督效用
参考文献
附录 28-30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奖项获奖作品目录

(2)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特色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数据新闻研究综述
        1.4.2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发展概况
    2.1 数据新闻概念界定
        2.1.1 “数据”概述
        2.1.2 “数据新闻”概述
    2.2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发展概况
        2.2.1 数据新闻发展概况
        2.2.2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发展沿革与现状
第三章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产品分析
    3.1 产品的数据特点
        3.1.1 数据来源:渠道多样化
        3.1.2 数据处理:寻找数据拐点和反常点
        3.1.3 数据分析:寻找数据规律
    3.2 产品的内容特点
        3.2.1 新闻选题:话题全面且时效性强
        3.2.2 报道领域:聚焦财经和民生新闻
        3.2.3 报道标题:提问语气增强数据意义
    3.3 产品的设计特点
        3.3.1 叙述方式:数据故事逻辑清晰
        3.3.2 可视化形式:静态与动态结合
        3.3.3 交互设计:由复杂设计转向简约设计
第四章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特色形成原因分析
    4.1 定位准确清晰
        4.1.1 内容定位:聚焦宏大视角选题
        4.1.2 品牌定位:做行业最好的数据内容
        4.1.3 受众定位:服务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受众群
    4.2 生产团队灵活多样
        4.2.1 以产品为导向,聚集综合性人才
        4.2.2 让程序员融入编辑团队,重视技术人才
        4.2.3 跟踪国际前沿,打造国际化人才
    4.3 生产机制完善
        4.3.1 数据生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4.3.2 可视化呈现:以用户体验为导向
    4.4 传播渠道简而精
        4.4.1 头条推荐:增强曝光度
        4.4.2 社交平台:传播新闻背后故事
    4.5 供需市场全面培育
        4.5.1 供方市场:培育后备人才
        4.5.2 需方市场:限时免费吸引新用户
    4.6 资金链稳定
第五章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存在问题和改善建议
    5.1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存在问题
        5.1.1 生产周期较长,难以跟进热点话题
        5.1.2 数据处理不够深入,缺乏数据验证环节
        5.1.3 传统新闻价值与可视化呈现不平衡
        5.1.4 用户普及率不高,新闻传播效果受限
    5.2 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改善建议
        5.2.1 完善分级响应机制,提高生产效率
        5.2.2 加大激励力度,重视复合人才培育
        5.2.3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与可视化平衡发展
        5.2.4 增加传播渠道,提高数据新闻曝光度
第六章 启示
    6.1 媒体战略定位是影响数据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
    6.2 牢固树立数据意识,重视数据人才培养和激励
    6.3 优质数据新闻应凸显建设性,彰显人文关怀
    6.4 强化数据新闻应用,培育数据新闻市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新闻传播助力我国体育强国建设
        1.1.2 体育新闻评选是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评选城市体育新闻与打造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关系密切
        1.1.4 体育新闻评选内容是城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呈现
        1.1.5 城市体育新闻评选的相关研究滞后,亟待加强
    1.2 研究意义
        1.2.1 吸引社会与市民对体育事业发展成果的关注与重视
        1.2.2 充分发挥体育新闻传播的功能价值
        1.2.3 丰富关于体育新闻评选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1.2.4 为进一步完善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过程提供参考建议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解释
        1.4.1 体育新闻
        1.4.2 体育新闻评选
        1.4.3 社会影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地调查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发展现状分析
        3.1.1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发展历程
        3.1.2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目的任务
        3.1.3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机构组成
        3.1.4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一般程序
        3.1.5 关于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主要标准
        3.1.6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投票方式
        3.1.7 关于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宣传方式与公布表彰
        3.1.8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的内容整理
    3.2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的基本特点
        3.2.1 宣传工作基本特点
        3.2.2 评选内容基本特点
        3.2.3 评选方法基本特点
    3.3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的社会影响
        3.3.1 强化大众体育信念,弘扬城市体育精神
        3.3.2 培养体育价值观念,传播城市体育文化
        3.3.3 活跃城市体育氛围,促进全民健身运动
        3.3.4 加强体育宣传活动,引导正确社会舆论
        3.3.5 树立体育明星榜样,打造城市美好形象
        3.3.6 传达政府体育政令,解释相关体育政策
        3.3.7 宣传体育产业计划,促进体育经济发展
        3.3.8 普及体育知识盲区,提升大众认知水平
    3.4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存在问题分析
        3.4.1 鼓励市民积极参与评选活动的发动工作需要加强
        3.4.2 评选活动的社会知晓范围相对狭小
        3.4.3 围绕新闻评选活动开展的主题活动较少
        3.4.4 每年评选内容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
        3.4.5 评选活动的社会宣传渠道相对单一
        3.4.6 多年评选活动过程老套,缺乏创新举措
    3.5 影响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发展的因素分析
        3.5.1 宣传引导工作的策划与效果
        3.5.2 评选活动的整体规划与制度创新
        3.5.3 评选方法与发展目标的确立
        3.5.4 评选标准与所选体育新闻质量
        3.5.5 社会大众的参与状况与反馈
        3.5.6 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投入
        3.5.7 评选活动的整体流程实际完成情况
        3.5.8 活动负责人员的专业化程度
    3.6 推动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活动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3.6.1 加大评选活动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大众积极参与
        3.6.2 强化与各相关机构合作,深化评选活动服务性
        3.6.3 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扩展社会知晓范围
        3.6.4 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3.6.5 增加评选过程创新举措,突破内容同质化现象
        3.6.6 借鉴其他评选活动优势,打造自身活动特色
        3.6.7 提升评选专业化程度,完善评选活动整体设计
        3.6.8 评选内容满足人本意识,整体活动凸显人文关怀
        3.6.9 完善评选工作流程,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
        3.6.10 加强对学校体育和体育文化的关注,促进评选内容均衡性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附件
    附件1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基本内容汇总表
    附件2 “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策略”问卷
    附件3 专家访谈提纲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正式发表的论文
8 致谢

(5)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中国年度新闻最高奖的完善与创新——专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副书记高善罡(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沿革与增设奖项
评选标准与本届特色
勇于创新与严苛评选

(7)在世界新闻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首届世界媒体峰会全球新闻奖的诞生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缘起:彰显三重意义
    1.推进世界媒体峰会机制化、实体化
    2.推动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
    3.增强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经过:破解三大难题
    难题之一:设计
    难题之二:征稿
    难题之三:评审
启示:坚持三个原则
    “寻求最大公约数”
    按照国际惯例操作
    以诚待人

(9)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制度与文学制度研究
    二、文学评奖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
    三、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四、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设计
第一章 “前制度设计”: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历史源起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
        一、民间奖励机制的形成
        二、文艺组织奖励机制的发挥
        三、个人资助机制的产生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
        一、“无果而终”的构想
        二、“广开言路”的求索
    第三节 “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
        一、“墙外开花”
        二、“墙内凋敝”
第二章 现代化诉求: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
        一、文学组织的恢复
        二、文学刊物的复刊
        三、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
        一、“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开创性意义
        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创立
        三、茅盾文学奖的创立
        四、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初步建立
第三章 介入式探索: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
        一、奖项设置的扩容与新创
        二、评委组成的专业化与年轻化改革
        三、评选机制的革新与奖评机制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拐点”
        一、制度“拐点”出现的缘由
        二、被僭越的评奖制度
        三、“反向”的艺术高峰
第四章 话语权博弈: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
        一、公共生态与制度危机
        二、自身存在与制度危机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格局
        一、多元评价主体的共生
        二、多元评价标准的交锋
    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变局
        一、奖项设置与干预机制
        二、评奖标准与调节机制
        三、评奖运作与创新机制
        四、评奖纪律与回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0)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概述
    2.1 中国新闻奖和网络新闻专题概述
        2.1.1 中国新闻奖概况
        2.1.2 网络新闻专题概要
        2.1.3 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的概况
    2.2 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评选标准
        2.2.1 中国新闻奖评介指标
        2.2.2 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评选条件
        2.2.3 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评选必备要素
第3章 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文本解读
    3.1 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文本统计分析
        3.1.1 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文本统计情况
        3.1.2 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数量变化趋势
    3.2 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文本特点
        3.2.1 文本题材丰富
        3.2.2 文本策划新颖
        3.2.3 文本表现形式多样
        3.2.4 文本价值取向倾向明显
        3.2.5 文本语言风格包容性强
第4章 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解析
    4.1 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页面设计与整体布局
        4.1.1 设计完美协调的页面要素
        4.1.2 契合受众特点的版式布局
    4.2 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版块设置
        4.2.1 突出最新动态
        4.2.2 全面解读事件
        4.2.3 呈现各方反应
        4.2.4 注重互动版块
    4.3 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表现形式
        4.3.1 文字细节化
        4.3.2 图片精准化
        4.3.3 音视频形象化
        4.3.4 多媒体新颖化
        4.3.5 链接多层次化
    4.4 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的策划特色
        4.4.1 精心策划选题
        4.4.2 另辟独家栏目
        4.4.3 策划页面布局
第5章 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新闻专题的问题及思考
    5.1 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新闻专题存在的问题
        5.1.1 政治生活类题材比重偏大
        5.1.2 受众信息反馈重视度不高
        5.1.3 媒体融合特色发挥不充分
        5.1.4 内容与形式的整合不协调
        5.1.5 获奖作品整体质量待提升
    5.2 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新闻专题问题改进思考
        5.2.1 注重均衡选择各类题材
        5.2.2 加强传受双向互动机制
        5.2.3 发挥新旧媒体融合特色
        5.2.4 强化内容与形式的协调
        5.2.5 健全网站精品激励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目录

四、首届网上新闻奖揭晓(论文参考文献)

  • [1]第28-30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研究[D]. 刘银银.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财新传媒数据新闻的特色与启示[D]. 陈凯君. 广西大学, 2020(07)
  • [3]苏州市年度十大体育新闻评选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策略[D]. 史文凯. 苏州大学, 2020(03)
  • [4]2014年新诗纪事[J]. 李润霞,薛媛元.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7(01)
  • [5]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6]中国年度新闻最高奖的完善与创新——专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副书记高善罡[J]. 高方. 传媒, 2015(24)
  • [7]在世界新闻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首届世界媒体峰会全球新闻奖的诞生及启示[J]. 周宗敏,唐润华,黄富慧. 中国记者, 2014(12)
  • [8]2011年新诗纪事[J]. 李润霞,薛媛元.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4(01)
  • [9]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D]. 王鹏. 南京大学, 2014(05)
  • [10]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专题研究[D]. 冷婷. 湖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首届在线新闻奖揭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