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叁元合金镀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绿色轮胎,粘合力,钢帘线,黄铜镀层
叁元合金镀层论文文献综述
姜培玉,罗奕文[1](2019)在《贝泰威~?叁元合金镀层钢帘线助力绿色轮胎》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工学会橡塑绿色制造专业委员会新型绿色浸渍材料和环保新技术发展大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6-14)
王露露,刘新宽,王琪,刘平[2](2018)在《Ni-W-Co叁元合金镀层电镀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316L不锈钢基体材料上制备Ni-W-Co叁元合金镀层。利用正交试验初步确定电镀液的配方。通过拉伸试验和电化学腐蚀试验分别测试镀层的结合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另外,测试了镀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镀液主要成分对镀层粗糙度影响程度大小为:硫酸镍>柠檬酸钠>光亮剂1>光亮剂2。镀液pH为5.0~5.5、电流密度为3 A·dm~(-2)时,镀层抗拉强度可达21 MPa。镀液的pH为5.0时,镀层硬度值最高。Na_2WO_4含量为30 g·L-1时,镀层硬度高达590(HV)。CoSO4含量为30 g·L-1时,镀层的耐蚀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张云霞,赫志晗[3](2017)在《Ni-W-Fe-P四元合金镀层在酸碱盐溶液中的腐蚀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Ni-W-P合金镀液中加入硫酸亚铁,并通过适当的工艺在Q235钢表面制备了Ni-W-FeP四元合金镀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镀层的表面形貌,通过能谱仪测试了镀层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通过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镀层的结构,并借助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曲线方法考察了镀层和Q235钢在体积分数为5%的H2SO4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Ni-W-Fe-P合金镀层为非晶态结构,表面较为均匀,W和Fe的质量分数分别约为2.71%和1.56%。在上述叁种腐蚀介质中,镀层的耐蚀性远优于Q235钢的,主要是镀层在酸、碱、盐介质中表面形成钝化膜所致。(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环保》期刊2017年06期)
肖泽泽[4](2016)在《喷射电沉积制备Ni-Fe-W叁元合金镀层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i-Fe-W合金镀层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耐高温腐蚀性、耐热冲击性等性能,从而使它取代铬镀层成为可能。然而,常规制备方法Ni-Fe-W合金镀层沉积速率慢且晶粒粗大,镀层性能得不到充分利用。为解决此问题,本文使用喷射电沉积技术来制备沉积速率快且性能更优异的Ni-Fe-W合金镀层。本文主要研究了电解质溶液的主盐浓度,喷射速度,电流密度和电解液温度等工艺参数对Ni-Fe-W合金镀层的沉积行为,阴极极化行为以及结构和性能影响,并确定制备Ni-Fe-W合金镀层的最佳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制备Ni-Fe-W叁元合金镀层的方法相比,喷射电沉积加快了液相传质速率,从而降低阴极浓差极化作用,使合金镀层沉积速率明显加快。在相同电解质溶液浓度下制备Ni-Fe-W叁元合金镀层,喷射电沉积法的沉积速率达到27.3μm/min,是普通方法沉积速率的20倍以上,且电流效率在85%以上。沉积参数对喷射电沉积的沉积行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增加电解质溶液中主盐的浓度,会使阴极附近金属阳离子的浓度升高,参与沉积的水合阳离子比例增大,导致合金镀层的沉积速率加快;此外,电解质溶液喷射速度和温度的增加,阴极电位负向移动,极化度增加,因此使合金镀层的结构和性能发生改变:电镀液中钨酸钠浓度增加,合金镀层中钨元素含量增加,铁元素含量下降,显微硬度增大;随着电解质溶液喷射速度的增加,合金镀层中钨元素和铁元素的含量增加,晶粒尺寸减小,显微硬度增大;合金镀层中各元素百分含量基本不受电流密度影响,然而电流密度增加促使合金镀层晶粒细化,镀层硬度增加。喷射电沉积制备Ni-Fe-W叁元合金镀层的合理配方:Ni(NH_2SO_3)_2·4H_2O 300 g/L,Na_2WO_4·2H_2O 40 g/L,FeCl_2·4H_2O 2.0 g/L,柠檬酸钠40 g/L,H_3BO_3 40 g/L,抗坏血酸2 g/L,NiCl_2?4H_2O 10 g/L,糖精7.0 g/L。最佳工艺参数为:电流密度60 A/dm~2,喷射速度4 m/s,电解质溶液温度60℃,pH值4.0。在最佳工艺方案下制备的Ni-Fe-W叁元合金镀层:外观平整光亮,SEM下清晰看到合金镀层呈致密的胞状结构;XRD显示合金镀层为面心立方结构,相结构为Ni_3Fe;经分析计算合金镀层晶粒尺寸较小;显微硬度测试合金镀层显微硬度高达605 HV,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蚀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6-12-01)
段慧,纪秀林,胡彪,丁伟[5](2016)在《固溶体型Fe-Co-Ni多元合金镀层在海水环境下的耐蚀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沉积技术,在Q235钢基体上用硫酸盐溶液制备Fe-Co-Ni多元合金镀层。研究温度、电流密度、pH值等工艺参数对该多元合金镀层在模拟海水环境下耐蚀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EDS等分析手段,分别研究Fe-Co-Ni合金镀层的结构、表面形貌及其化学成分,表明该多元合金镀层由94.92%(质量分数)Ni,2.58%(质量分数)Co和1.47%(质量分数)Fe构成,为固溶体结构,且表面平整、组织致密。电化学方法研究该多元合金镀层在海水环境下的耐蚀性,结果表明其耐蚀性显着优于304不锈钢,且在pH值为3.8、电流密度为6A/dm2、温度为50℃的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合金镀层具有最好的耐蚀性能。(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6年01期)
游菲[6](2015)在《Ni-Fe-W叁元合金镀层制备及镀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电沉积方法制备的Ni-Fe-W叁元合金镀层,与基体连接良好,镀层硬度高,具备较好的耐磨性且导热性良好。这种镀层应用在结晶器上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晶器的使用寿命,节约能源,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此合金镀层研究的基础上,对制备Ni-Fe-W叁元合金镀层进行了工艺研究。本文以钨酸钠、氨基磺酸镍、氯化亚铁作为主盐,配合使用络合剂柠檬酸钠,缓冲剂硼酸,稳定剂抗坏血酸,去应力剂糖精以及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配方和工艺参数为:0.1 g/L的十二烷基硫酸钠(C12H25NaO4S),糖精0.5 g/L,氨基磺酸镍(Ni(NH2SO3)2?4H2O)280 g/L,抗坏血酸(C6H8O6)2 g/L,氯化亚铁(FeCl2?4H2O)2.9 g/L,硼酸(H3BO3)40 g/L,柠檬酸钠(C6H5NaO7?2H2O)40 g/L,钨酸钠(Na2WO4?2H2O)40 g/L;pH值3.5~4.5,电流密度是1~2 A/dm2,温度55~65℃。对镀液的性能进行了测试:阴极电流效率为68.39%,分散能力为75%,深镀能力为100%,结果显示镀液性能良好。测定镀层性能,对镀层表面形貌、相结构和耐蚀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镀层均匀致密呈晶态结构,主要由FeNi3相和Fe0.64Ni0.36相组成。在铜基体上电沉积一层Ni-Fe-W叁元合金镀层,有效地提高了铜的耐蚀性。此外,还研究了镀液中不同Fe2+、WO42-浓度以及电流密度对镀层成分和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Fe2+浓度的增加,镀层硬度、沉积速率降低,当Fe2+浓度达到3.6 g/L时,电流效率最大为74.23%。镀层中的钨元素含量及镀层的显微硬度随着WO4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WO42-浓度为40 g/L时,沉积速率最大为8.67?m/h,电流密度增加,镀层硬度、镀层中的铁、钨含量也增加,在电流密度为1.5A/dm2时,电流效率最高为73.64%。(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5-12-01)
姜义,王久胜,李雪松[7](2015)在《工艺参数对Ni-Fe-Co叁元合金镀层形貌及耐蚀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电沉积方法在钢基体表面制备Ni-Fe-Co叁元合金镀层。讨论了电流密度、温度、pH值对合金镀层表面形貌及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6A/dm~2,pH值3.6,温度65℃的条件下,获得的合金镀层均匀致密,显微硬度较高且耐蚀性较好。(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环保》期刊2015年06期)
方晨旭[8](2015)在《铜表面镍基多元合金镀层的制备与耐蚀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接地网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近年来不断增加的电力系统容量对接地材料的耐蚀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采用化学镀和脉冲电沉积方法在铜表面镀覆一层镍基合金镀层以提高铜接地材料在弱酸性(酸性)土壤介质中的耐蚀性能;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和室内埋片加速腐蚀试验等方法系统探讨了化学镀Ni-P、Ni-Sn-P及脉冲电沉积Ni-W-P、Ni-P四种合金镀层在p H为5.5、3.5wt.%Na Cl溶液和p H为5.5、含水量20 wt.%或50 wt.%土壤介质中的耐蚀性能。论文首先考察了化学镀非晶态Ni-P、Ni-Sn-P合金镀层对铜接地材料在弱酸性介质中的保护性能;系统探讨影响脉冲电沉积Ni-W-P合金镀层在酸性腐蚀介质中耐蚀性能的诸多工艺参数,优化出最佳工艺参数。最后研究了Mn SO_4·H_2O及La Cl_(3·x)H_2O对脉冲电沉积非晶态Ni-P合金镀层结构、组成及耐蚀性能的影响。论文的研究成果为铜接地材料表面镀层提供了多种可能选择,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化学镀非晶态Ni-P、Ni-Sn-P合金镀层在酸性Na Cl溶液中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及电荷转移电阻依次分别为:4.064μA/cm2、1.0458μA/cm2、17.54 kWcm2、25.14 kWcm2。研究发现,Sn元素的加入能有效降低合金镀层孔隙率,提高镀层耐蚀性能。Ni-P、Ni-Sn-P合金镀层的自腐蚀电位为-0.387 V和-0.281 V,较Cu的自腐蚀电位负,为阳极性镀层。p H为5.5、含水量20 wt.%的模拟土壤介质中的室温埋片的早期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和室内埋片加速腐蚀试验的结果表明:两种合金镀层在弱酸性土壤中均显示出远优于铜的耐蚀能力。(2)采用脉冲电沉积方法制备出耐蚀性优异的Ni-W-P合金镀层。通过对镀液p H、温度(T)、平均电流密度(im)及脉冲频率(f)等影响镀层结构及耐蚀性能的工艺参数的系统研究,得到脉冲电沉积Ni-W-P合金镀层的最佳制备工艺为:p H=2.0±0.1,T=60±2℃,im=3~5 A/dm2,f=600 Hz。所得Ni-W-P合金镀层在酸性Na Cl溶液中自腐蚀电流密度为0.6434μA/cm2,电荷转移电阻为67149Wcm2,在p H为5.5、含水量50 wt.%土壤中的自腐蚀电流密度为0.2126μA/cm2,电荷转移电阻为120.59 kWcm2,具有远优于铜在弱酸性介质中的防腐性能。(3)研究了Mn SO_4·H_2O及稀土La Cl_(3·x)H_2O对脉冲电沉积Ni-P合金镀层耐蚀性的影响:添加Mn SO_4·H_2O能提高Ni-P镀层中P元素的含量,降低镀层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增大电荷转移电阻,同时降低镀层的自腐蚀电位,但Mn~(2+)并不发生沉积;加入La Cl_(3·x)H_2O能显着提高脉冲电沉积Ni-P合金镀层的耐蚀性能,随着La Cl_(3·x)H_2O浓度的增大,镀层的自腐蚀电位随之正移。当La Cl_(3·x)H_2O浓度为2.0 g/L时,镀层耐蚀性最佳,且相对铜为阳极性镀层。(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5-25)
邓玉丹[9](2015)在《Cu基叁元合金纳米化学镀层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镀铜在电子、通讯和电工等行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其镀层耐蚀性、耐热性、结合力等性能要求日益严格。多元合金纳米镀层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但目前对化学镀铜基多元合金纳米镀层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主要研究Cu基叁元合金纳米镀层的制备与表征:通过化学镀方法制备Cu-Ni-P、Cu-Sn-P、Cu-Sn-B、Cu-W-P纳米镀层,分析镀液中主盐浓度比值、还原剂浓度、络合剂浓度、pH值以及热处理对镀层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对纳米镀层的表面形貌、成分、结构进行表征。发现:1.Cu-Sn-P纳米镀层镀速随主盐浓度比值增加先急剧下降,后趋于平稳;络合剂总浓度过大、过小或者单独使用时,镀速较慢。还原剂浓度为0.3 mol·L-1,p H值为13时镀速最为理想。2.酸性镀液中,Cu-Sn-P纳米镀层出现明显腐蚀点,但碱性镀液中镀层不出现腐蚀点,镀层颗粒分布均匀。镀层腐蚀点处Sn含量较高,可以推测镀层受到腐蚀时,镀层中的Cu先被腐蚀。3.Cu-Sn-P纳米镀层中,团聚物呈类球形结构,镀层颗粒呈规则立方体形,小颗粒尺寸在100nm以下;Cu-Sn-B纳米镀层中,团聚物呈花朵状结构,镀层颗粒呈椭圆片状,片状短直径小于150nm;Cu-W-P纳米镀层,团聚物呈叁角片状,叁角片状边长小于100nm。4.镀层结构不随工艺配方的改变而改变。纳米镀层Cu-Ni-P、Cu-Sn-P、Cu-Sn-B、Cu-W-P在2??43.29°时出现Cu(111),在2?=50.43°时出现Cu(200)。5.热处理后纳米镀层团聚物更为分散,尺寸减小,团聚物边缘发生融合,镀层由非晶态向晶态转化。(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胡佳[10](2014)在《铝合金表面Ni-Co-P叁元合金纳米化学复合镀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及铝合金性能优良,应用广泛,但其硬度低、耐磨性差、易发生磨损腐蚀的缺点也越来越突出。采用化学复合镀工艺可显着提高其性能。但目前复合镀层的基质大多选用Ni-P二元合金;且存在纳米微粒在镀液中的分散效果不好;微粒尺寸、微粒种类对镀层性能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等问题。为此,本文在铝合金表面开展了以Ni-Co-P叁元合金为镀层基底,Al2O3、Si3N4、SiC为增强颗粒的复合镀层的化学法制备研究,通过叁步超声法优化了纳米微粒在镀液中的分散效果,成功制备了Ni-Co-P/Al2O3、Ni-Co-P/Si3N4、Ni-Co-P/SiC纳米复合镀层。采用SEM、EDS、XRD、自动划痕仪、维氏硬度计、高速往返磨损试验机、电化学工作站等设备,对镀层的表面形貌、成分、微观结构、结合力、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进行了检测,获得了镀液中微粒浓度、热处理温度、微粒尺寸和微粒种类对镀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①制备了Al2O3微粒粒径为60nm、镀液浓度分别为6、9、12、15g/l的Ni-Co-P/Al2O3纳米化学复合镀层。发现:镀层为胞状结构,当Al2O3浓度超过12g/l时,微粒有明显的团聚。随镀液中Al2O3浓度增加,镀速、镀层中Al2O3含量、硬度、摩擦系数、耐蚀性均先增加后降低,前四个指标在浓度为12g/l时达到最大值,但9g/l时耐蚀性最好。微粒浓度在12g/l及以下时,耐磨性随微粒浓度增加而增加。微粒浓度为15g/l时,摩擦距离超过600m后,镀层磨损性能低于其它颗粒浓度得到的复合镀层。②制备了Si3N4粒径为20nm、浓度为12g/l的Ni-Co-P/Si3N4纳米化学复合镀层,对镀层进行了不同温度(200、300、400、500℃)的热处理。发现:300℃及以上温度热处理时,胞状结构明显增大,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增强。200-400℃热处理,镀层各元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500℃热处理后,镀层表面发生氧化。热处理促使镀层晶化,并且产生Ni3P相等磷和镍的化合物,导致400℃及以下热处理时,Ni-Co-P以及Ni-Co-P/Si3N4镀层的硬度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加,500℃热处理后硬度下降,但Ni-Co-P下降幅度更大。复合镀层耐磨性随热处理温度的变化趋势与硬度相似,都是400℃达到最大。200℃热处理后的镀层耐腐蚀性提高,但继续升温到300-400℃,耐蚀性下降,500℃热处理后耐蚀性有所回升。③制备了SiC浓度为12g/l、粒径分别为40、200、800nm的Ni-Co-P/SiC化学复合镀层。发现:叁种镀层表面均为胞状结构,粒径对镀层厚度没有明显影响;40nm微粒的复合镀层,表面有团聚现象,200和800nm微粒增强的复合镀层,表面有明显孔隙。微粒尺寸越小,虽然微粒沉积百分量有所减少,但镀层中数量密度更大,使得镀层晶粒更细,硬度和耐磨性越好。200nm增强的复合镀层平均摩擦系数最低。800nm增强的复合镀层,在摩擦后期,微粒容易脱落,造成剧烈磨损。沉积越细微粒的镀层,更加致密,耐蚀性越好。④用粒径为800nm的Al2O3、Si3N4、SiC在颗粒浓度为12g/l的条件下,制备了Ni-Co-P/Al2O3、Ni-Co-P/Si3N4、Ni-Co-P/SiC叁种化学复合镀层(分别标记为NAL、NSN、NSC)。发现:NAL的微粒团聚现象较为严重,叁种镀层的P含量变化较明显;镀层中微粒百分含量排序为:NSN>NAL>NSC,微粒数量密度排序为:NSC>NAL>NSN。叁种镀层都有相同的Ni晶主峰,但晶粒大小不同,晶粒大小与耐蚀性排序均为:NAL>NSN>NSC。镀层的硬度排序均为:NSC>NSN>NAL。SiC的耐磨性最好,摩擦系数最低,耐磨性和摩擦系数的排序分别为:耐磨性NSC>NAL>NSN;摩擦系数NAL>NSN>NSC。上述研究结果,较好地说明了镀液中微粒浓度、热处理温度、微粒尺寸、微粒种类对化学复合镀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优化化学复合镀工艺、提升复合镀性能、推广其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4-01)
叁元合金镀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316L不锈钢基体材料上制备Ni-W-Co叁元合金镀层。利用正交试验初步确定电镀液的配方。通过拉伸试验和电化学腐蚀试验分别测试镀层的结合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另外,测试了镀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镀液主要成分对镀层粗糙度影响程度大小为:硫酸镍>柠檬酸钠>光亮剂1>光亮剂2。镀液pH为5.0~5.5、电流密度为3 A·dm~(-2)时,镀层抗拉强度可达21 MPa。镀液的pH为5.0时,镀层硬度值最高。Na_2WO_4含量为30 g·L-1时,镀层硬度高达590(HV)。CoSO4含量为30 g·L-1时,镀层的耐蚀性能最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叁元合金镀层论文参考文献
[1].姜培玉,罗奕文.贝泰威~?叁元合金镀层钢帘线助力绿色轮胎[C].中国化工学会橡塑绿色制造专业委员会新型绿色浸渍材料和环保新技术发展大会资料汇编.2019
[2].王露露,刘新宽,王琪,刘平.Ni-W-Co叁元合金镀层电镀工艺的研究[J].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2018
[3].张云霞,赫志晗.Ni-W-Fe-P四元合金镀层在酸碱盐溶液中的腐蚀行为[J].电镀与环保.2017
[4].肖泽泽.喷射电沉积制备Ni-Fe-W叁元合金镀层工艺研究[D].燕山大学.2016
[5].段慧,纪秀林,胡彪,丁伟.固溶体型Fe-Co-Ni多元合金镀层在海水环境下的耐蚀性研究[J].功能材料.2016
[6].游菲.Ni-Fe-W叁元合金镀层制备及镀层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
[7].姜义,王久胜,李雪松.工艺参数对Ni-Fe-Co叁元合金镀层形貌及耐蚀性的影响[J].电镀与环保.2015
[8].方晨旭.铜表面镍基多元合金镀层的制备与耐蚀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5
[9].邓玉丹.Cu基叁元合金纳米化学镀层的制备与表征[D].湖南师范大学.2015
[10].胡佳.铝合金表面Ni-Co-P叁元合金纳米化学复合镀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