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论文-任国鹏,葛丽萍,孙超超,刘宝玲,李润植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论文-任国鹏,葛丽萍,孙超超,刘宝玲,李润植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续随子,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基因克隆,表达谱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论文文献综述

任国鹏,葛丽萍,孙超超,刘宝玲,李润植[1](2019)在《续随子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基因(ElDGAT2)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续随子发育种子中分离编码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的cDNA克隆(ElDGAT2),采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解析ElDGAT2酶蛋白的理化性质、高级结构、亚细胞定位及系统发育等特性。利用qRT-PCR研究该基因在续随子不同器官组织的表达谱。构建ElDGAT2的组成型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3-ElDGAT2),通过农杆菌介导烟草瞬时表达鉴定ElDGAT2基因的功能。结果显示,续随子ElDGAT2 cDNA全长1 939 bp, ORF为984 bp,编码327个氨基酸。ElDGAT2蛋白定位于内质网上,二级结构主要结构元件为α-螺旋(37.00%)和无规则卷曲(34.25%)。DGAT2蛋白系统发育树分析揭示,续随子ElDGAT2与同科植物蓖麻、油桐、麻疯树的DGAT2蛋白亲缘关系较近。基因表达分析表明, ElDGAT2基因在续随子不同器官中均有表达,而且在种子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器官。在种子发育中期(花后30 d)即油脂快速合成积累时期的表达量最高, ElDGAT2表达量约为叶片的12.83倍。与野生型和空载体转化烟叶相比, ElDGAT2瞬时表达的烟叶组织总油脂含量提高1.59%,饱和脂肪酸减少,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增加。研究表明, ElDGAT2编码一个具有催化活性的DGAT2酶蛋白,异源表达可提高宿主组织总油脂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积累,显示ElDGAT2对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有底物偏好性。(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陈贝贝[2](2019)在《大豆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和转录因子WRINKLED1(WRI1)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提供了世界上28%的食用油。大豆油是人体必需脂肪酸的最佳来源之一,大豆油中含有丰富的磷脂、B族维生素和无机盐,营养价值高,是一种优良的食用植物油,但相对于其他油料作物大豆油脂含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植物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叁酰甘油是大豆等油料作物种子中主要的油脂储存形式。植物叁酰甘油不仅是人类能量物质的重要来源,而且是可再生的燃料,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应用于实际生产。DGAT(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是叁酰甘油合成的限速酶,大豆中存在10个DGAT基因,本研究中克隆了其中两个不同类型的DGAT,分别为GmDGAT1A和GmDGAT2D,研究分析了其在种子油脂合成过程和植物一些重要生理过程中的功能和特点。研究表明两个类型的DGAT有着不同的组织表达模式。GmDGAT1A主要在种子中表达,而GmDGAT2D在花丝中表达量较高。GmDGAT1A和GmDGAT2D同时都定位在内质网,并都可以恢复酵母油脂合成功能缺失突变体中叁酰甘油的合成。在拟南芥和大豆发根中表达两个不同类型的DGAT都促进了种子中油脂的积累,但是不同类型的DGAT在不同物种中利用底物的偏好性存在差异。在大豆转基因发根中GmDGAT1A倾向于利用C18:3脂肪酸作为底物,GmDGAT2D转基因发根则合成更多的C18:2脂肪酸。在野生型拟南芥中表达GmDGAT2D同时促进了C18:2叁酰甘油的合成,降低了C18:3叁酰甘油脂肪酸含量,而在C18:2脂肪酸含量较少而C18:1含量较高的rod突变体中GmDGAT2D更多的利用C18:1合成叁酰甘油。在野生型拟南芥中表达GmDGAT1A增加了C18:3脂肪酸的含量,并减少了C20:1脂肪酸的比例。两个DGATs对于底物选择的偏好性有可能影响了大豆种子中脂肪酸的组成成分。大豆中GmDGAT1A和GmDGAT2D不仅参与调控种子油脂合成和成分组成,同时也涉及促进油脂合成和对环境、激素相应其他方面的功能。GmDGAT2D基因在低温,高温胁迫、虫害、ABA及MeJA处理后表达上调,而GmDGAT1A对逆境响应较小,反映了它们在不同组织中的生理功能可能存在差异。WRINKLED(WRI1)属于植物特有的AP2类转录因子,通常参与调控糖酵解和种子发育过程,研究发现它能够激活糖酵解及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相关基因,从而促进油脂合成。大豆基因组中包含至少15个WRI同源基因,我们鉴定了大豆中两个与拟南芥WRI1同源性最高的基因,分别命名为GmWRI1a和GmWRI1b,这两个基因在种子和根瘤中都显示较高的表达量,并存在着各自的可变剪切GmWRI1a’和GmWRI1b’。GmWRI1a和GmWRI1b及其可变剪切GmWRI1b’可以不同程度的促进atwri1突变体和野生型拟南芥种子中油脂的积累。在大豆发根中异源表达GmWRI1s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并促进大豆发根中叁酰甘油的积累。对GmWRI1b转基因大豆发根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有15个参与糖酵解、脂肪酸合成和叁酰甘油合成过程中基因被GmWRI1b上调,并在这些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含有至少一个AW-box结构域。尽管GmWRI1a、GmWRI1b和GmWRI1b’都定位在细胞核,并可以同时结合目标基因启动子区,但是只有GmWRI1a能够直接转录激活目标基因,说明大豆GmWRI1a和GmWRI1b极有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下游基因进行调控。大豆中GmWRI1s不仅调控种子油脂积累过程同时也参与豆科作物共生固氮过程。在大豆发根中过量表达GmWRI1a和GmWIR1b转基因发根中的根瘤数目增加,同时在GmWRI1s过表达的根瘤中大豆结瘤信号路径相关基因的表达被上调。相反抑制GmWIR1s的表达导致根瘤数目减少,结瘤因子基因被下调。通过对转基因根瘤中的代谢产物分析发现,GmWIR1在根瘤中参与调节代谢产物的分配过程,包括淀粉降解、糖酵解和油脂合成过程。本研究揭示在结瘤过程中GmWRI1能够协调糖酵解和脂肪酸合成,为根瘤的形成和发育提供碳源。(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曹珺[3](2019)在《高山被孢霉中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的筛选鉴定及功能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动、植物中的PUFAs以18碳链长以下的脂肪酸为主,而20碳链长以上的脂肪酸可由某些产油微生物提供。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是一种脂质含量可达自身干重50%以上的产油丝状真菌,能合成多种高附加值的PUFAs,目前已经是工业化生产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的主要菌株。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是叁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AG)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在不同物种中对其进行遗传改造发现其能显着影响TAG含量和组成。因为高山被孢霉中脂肪酸主要以TAG形式积累且AA含量高达总脂肪酸的30%~40%,其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可能在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课题以高山被孢霉中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为研究对象,筛选高山被孢霉中的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异源表达进行功能鉴定,将能增强脂质积累的基因在高山被孢霉中进行过表达,探索其对高山被孢霉脂质积累的影响,为提高单细胞油脂产量和质量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基因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高山被孢霉中含有3种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分别为3个酰基辅酶A: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1(DGAT1;命名MaDGAT1A、MaDGAT1B、MaDGAT1C)、2个酰基辅酶A: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DGAT2;命名MaDGAT2A、MaDGAT2B)和1个磷脂: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PDAT;命名MaPDAT)。对应6个候选编码基因(Madgat1a、Madgat1b、Madgat1c、Madgat2a、Madgat2b、Mapdat)。2、成功构建在酿酒酵母中分别异源表达Madgat1a、Madgat1b、Madgat1c、Madgat2a、Madgat2b、Mapdat的重组菌,且目的蛋白能正确表达。通过薄层色谱与气相-质谱联用法测定酿酒酵母重组菌中TAG和脂质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发现异源表达MaDGAT1A、MaDGAT1B、MaDGAT2A的酿酒酵母中TAG的含量分别提高7.23、12.09、4.91倍,对应总脂质含量提高了2.37、1.94、1.65倍,而MaDGAT2B、MaDGAT1C和MaPDAT则无显着效果,表明高山被孢霉来源的DGAT类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在提高脂质积累方面有显着作用。3、分析在提高脂质积累方面有显着作用的MaDGAT1A/1B/2A/2B对PUFAs的选择性。通过外加不同浓度(0.1 mmol/L、0.5 mmol/L、1.0 mmol/L)的AA,发现MaDGAT1类型和MaDGAT2类型均能提高重组菌对AA的催化效率,且MaDGAT1类型作用效果更显着。同时发现外加不同浓度的AA会影响各酿酒酵母重组菌中TAG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外源添加亚油酸(Linoleic acid,LA,C18:2)和花生四烯酸(AA,C20:4),探究MaDGAT1A/1B/2A/2B对不同链长PUFAs底物的选择性,发现同时添加C18:2和C20:4可更明显地促进对应蛋白质的催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异源表达MaDGAT1A/1B/2A/2B对C20:4的催化效率提高倍数均大于对C18:2的,推测高山被孢霉来源的DGAT类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对20碳链长PUFAs的偏好性强于18碳链长PUFAs。4、在高山被孢霉中过表达对提高脂质积累有显着作用的MaDGAT1A/1B/2A/2B,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菌株相比,过表达MaDGAT1B的重组菌可促进高山被孢霉脂质积累,最多使脂质积累量提高18.43%。过表达MaDGAT2A/2B的重组菌能显着提升PUFAs中AA和LA的成分含量,最多使AA和LA含量分别提高22.32%、20.40%,以上结果说明MaDGAT1和MaDGAT2对高山被孢霉脂质和某些特定PUFAs的积累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周雅莉,任文燕,郝月茹,安茜,段露露[4](2019)在《紫苏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PfDGAT1)鉴定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TAG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以晋紫苏1号为材料,采用电子克隆技术获得DGAT1基因(PfDGAT1,AF298815.1),并对PfDGAT1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特性分析。结果表明,PfDGAT1基因序列全长为1 964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605 bp,共编码534个氨基酸残基;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紫苏Pf DGAT1蛋白与芝麻、油橄榄的DGAT1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9%和8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PfDGAT1基因在紫苏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结果显示,PfDGAT1基因在紫苏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种子中表达量最高,且随种子发育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开花后20 d表达量达到最高。(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谭太龙,冯韬,罗海燕,彭烨,刘睿洋[5](2019)在《甘蓝型油菜磷脂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BnPDAT1)表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甘蓝型油菜中BnaPDAT1基因表达特性与油脂合成之间的关系。选用2个含油量具有显着差异的甘蓝型油菜双低品系855(49. 72%)和868(35. 06%),以qRT-PCR方法检测BnaPDAT1各拷贝在两品系油菜中的表达规律,同时以薄层层析(TLC)和气相色谱(GC)检测两品系油菜中TAG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授粉后种子中BnaPDAT1基因及其3个拷贝表达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花、叶片中均有BnaPDAT1表达,叁拷贝表达存在差异,但表现整体调控的特点。两品系油菜叶(Bna A10. PDAT1除外)和授粉后20 d的种子中BnaPDAT1及其3个拷贝表达量具有极显着差异,其余各时期两品系间表达差异规律不明显,BnaPDAT1在高含油量品系855中授粉后20 d表达量为全生育期最高值(11. 100 9),是868的5. 07倍;叶中表达量8. 858 6,为868的7. 34倍,表达特性与Bna C09. PDAT1相似。两品系油菜种子TAG含量变化均呈S型,授粉20 d后油脂合成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授粉后35 d进入缓慢增长期;授粉后30 d以前TAG含量品系间差异不大,授粉后35 d开始出现差异,授粉后40 d差异进一步扩大并趋于稳定。BnaPDAT1基因表达和种子TAG含量变化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但高含油品系中BnaPDAT1基因表达值明显高于低含油品系。(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徐赫,潘丽娟,陈娜,陈明娜,王冕[6](2018)在《磷脂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PDAT)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花生中分离得到2个PDAT基因,分别命名为AhPDAT1和AhPDAT2。AhPDAT1基因全长为2103bp,编码700个氨基酸;AhPDAT2基因全长为2046bp,编码681个氨基酸,均属PDATs蛋白家族。通过荧光定量PCR对PDAT基因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hPDAT1基因在种子中的表达量最高,AhPDAT2基因在花生下胚轴中的表达量最高。这两个基因对9类胁迫均有响应,但响应模式不同。本研究有助于阐明PDAT基因在花生油脂代谢途径中的功能,为花生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本文来源于《花生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鄢胜飞,尚江华,黄丽华,杨春艳,郑海英[7](2018)在《摩拉水牛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基因的多态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检测水牛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diacylglycerolacylt-ransferase,DGAT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探究摩拉水牛多态性位点的群体遗传特征。以广西水牛研究所的57头摩拉水牛为材料,PCR扩增DGAT2基因的部分序列(外显子2及内含子2、3),通过常规测序法检测其SNP,并运用遗传多样性分析软件(POPGENE)和SPSS软件对群体的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多态信息含量(PIC)、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及遗传杂合度(He)的检测。结果表明,在摩拉水牛DGAT2基因外显子2和内含子2、3上共发现了9个SNPs位点(IVS2.54G>A、IVS2.158A>G、EVS2.191A>G、EVS2.228A>G、IVS3.311C>T、IVS3.444A>G、IVS3.451A>C、IVS3.466C>T、IVS3.521C>T),其中EVS2.191A>G位点的突变导致氨基酸由异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突变位点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连锁遗传但接近连锁平衡状态。从基因频率上看,IVS2.158A>G、EVS2.191A>G、IVS3.311C>T、IVS3.451A>C、IVS3.466C>T和IVS3.521C>T 6个SNPs位点的两个等位基因频率有较大差异,提示等位基因频率较大的基因个体可能更适合生存。9个SNPs位点在摩拉水牛品种上多处于高度多态,杂合度在0.1744~0.4975之间,说明摩拉水牛群体中DGAT2基因遗传多态性丰富,具有较大的育种价值和性状改良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10期)

靳远航[8](2018)在《池棕果实中果皮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油料植物之一,因其果实含油量高以及单位面积产油量大而被誉为“世界油王”(雷新涛,曹红星etal.2012)。作为最具特色的热带经济作物之一,其生产的棕榈油主要来源于油棕果实的中果皮,占干重的90%,为目前所报道的含油量最高的植物组织类型。但目前,有关植物油脂积累和代谢的研究中几乎没有涉及到除种子之外的组织材料类型。叁酰甘油(Triacylglycero,TAG)是大多数油料作物油脂的积累和储存形式,也是支持幼苗发育的重要碳源。在植物的TAG合成过程中,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acyltransferase,DGAT)负责催化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DAG)与脂肪酸酰基反应形成TAG的过程,是TAG合成途径中的最后一步,也是该途径唯一限速酶。为了深入了解油棕油脂积累机制,两种参与TAG合成的关键酶1型和2型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1、DGAT2)从油棕中克隆出来。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油棕果实发育的第二和第四时期,油棕1型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EgDGAT1)在中果皮中高度表达。与此同时在最后两个时期(第四和第五时期),油棕2型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EgDGAT2)在中果皮中高度表达,而在油棕果实成熟过程中油脂积累率逐渐升高。2.从油棕果实中果皮组织中提取RNA,通过5'RACE得到EgDGAT2全长序列。PCR扩增得到EgAGDT1和EgDGAT2基因,大小分别为1710bp和999bp。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EgDGAT1基因在C-末端有个保守结构域,且属于DGAT家族。EgDGAT2基因含有两个预测的跨膜结构域,它们相邻且位于N-末端附近。此外,它还具有DGAT2的保守结构域和功能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分析也表明EgDGAT2编码的蛋白属于DGAT2家族。同时系统进化发育树中EgDGAT2与其他物种中的DGAT2尤其是AtDGAT2属于同一分支的结果也从侧面验证了该假设。3.将EgDGAT1与EgDGAT2基因分别与pYES2载体连接构建酵母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入缺陷型酵母H1246中以验证EgDGAT1及EgDGAT2基因在酵母中的体内活性及其功能。结果表明,两种基因均能够恢复H1246酵母合成TAG的功能,并偏好合成棕榈油酸(C16:1)和油酸(C18:1)。4.为了进一步探究EgDGAT2在植物中的体内活性,将EgDGAT2基因与pCAMBIA1300s-napin载体连接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通过蘸花法转入拟南芥。荧光定量检测筛选出3株表达量程梯度的纯合拟南芥,收集种子后对其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EgDGAT2在拟南芥种子中的特异性过表达提高了种子TAG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各6mol%)的含量。相应地,硬脂酸(C18:0)脂肪酸的比例则降低。与此同时,花生酸(C20:0)的含量也有减少。综上所述,EgDGAT1及EgDGAT2基因均属于DGAT家族,且在突变酵母H1246中的异源表达恢复了具有对不饱和脂肪酸棕桐油酸(C16:1)和油酸(C18:1)的底物偏好的TAG生物合成。此外,EgDGAT2在拟南芥种子中的特异性过表达也显示出对多饱和脂肪酸的偏好性。这些结果为理解油棕中果皮中EgDGAT2的体内活性提供了新的见解,这对于不饱和脂肪酸生产的代谢增强是重要的。(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8-05-01)

郑玲[9](2018)在《花生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AhDGAT)基因家族的功能与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对植物油的需求越来越大,自给率严重不足,2016年我国大豆进口超过8,000万吨,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将持续面临食用油短缺的严峻局面。花生油是我国主要的食用油之一,花生油脂肪酸配比合理、烟点高,在我国食用油消费中占比越来越大。花生油需求的增加导致对花生含油量和油脂品质的关注增加。据统计,花生含油量提高1%,相当于产量提高2%,企业效益可提高7%以上。常规花生品种的含油量大约为50%,高油花生品种可达55%以上,可见在花生含油量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长期以来,花生育种主要关注产量,在花生含油量和油脂品质育种方面没有较大突破。因此,研究花生油脂合成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制,有助于通过分子育种培育高油、优质的花生新品种,对于缓解我国目前食用油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在油料作物中,油脂主要以叁酰甘油(triacylgycerol,TAG)的形式贮存在种子中,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ycerolAcyltransferase,DGAT)直接参与TAG 合成。DGAT 分为 DGAT1、DGAT2、DGAT3 和 WSD/DGAT 四个亚家族,其中DGAT1和DGAT2负责种子中大部分油脂的合成,是TAG合成的关键基因。DGAT1和DGAT2虽然都能合成TAG,但是它们具有不同的亚细胞定位和表达模式,没有功能冗余。目前对植物DGAT1和DGAT2的研究基本都是通过过量表达,来验证基因促进油脂合成增加的功能,而对于DGAT进化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对花生中负责TAG合成的AhDGAT1和AhDGAT2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遗传变异和进化,阐明其基因功能,揭示其分子调控机制,从而为高油花生育种和油脂品质改良奠定理论基础。1.植物DGAT家族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研究植物油脂合成过程复杂,涉及基因众多。为了解DGA4T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进化,选取30个物种检索DGAT的同源序列,并对这些序列做了进化分析。结果如下:(1)进化树分析。通过对30个物种中DGAT基因的检索分析,发现该家族基因在植物中广泛存在,是比较古老的基因。DGAT1、DGAT2和DGAT3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它们与WSD/DGAT的亲缘关系较远。DGAT家族的进化伴随着植物进化同步进行,DGAT亚家族分化早于植物进化。WSD/DGAT亚家族进化树中,第Ⅲ和Ⅳ分支比较特殊,它们只存在于高等双子叶植物。4个亚家族在进化中都发生基因加倍,这种只含有高等植物的分支可能是由谱系特异的基因加倍导致。(2)植物DGAT家族基因结构、表达模式、蛋白跨膜区和保守结构域分析。从30个物种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8个物种,对其DGAT家族基因进行具体分析,发现4个DGAT亚家族的特点明显不同。A.基因结构不同:DGAT1外显子数目多为15-16个,DGAT2多为8-9个,DGAT3多为2个,WSD/DGAT多为5-7个。B.跨膜区数量不同:DGAT1含有8-9个跨膜区,DGAT2含有1-4个跨膜区,DGAT3不含有跨膜区,而WSD/DGAT具有0-1个跨膜区。C.保守结构域不同:每个亚家族有自己特有的保守结构域。D.表达模式不同:在拟南芥和大豆中,DG4T1、DGAT2和DGAT3的表达范围较广,在种子中表达量较高;WSD/DGAT表达范围相对较窄,在种子中表达量较低。玉米中4个DGAT亚家族在各个组织都表达。这些差异表明他们在植物起源之前就具有不同的祖先,并且具有不同的进化历史。(3)植物DGAT家族可变剪接分析。可变剪接是真核生物中一种调控基因功能的重要方式。通过对18种植物DGAT基因的可变剪接分析,发现其可变剪接方式主要为内含子滞留、内含子3'-端可变剪接和5'-端可变剪接。DGATV发生可变剪接的位置和类型相对保守,而DGAT2不保守。WSD/DGAT在棉花、大豆和拟南芥中可变剪接位置与在二穗短柄草中存在明显差异。2.可变剪接调控花生DGAT1的功能研究从丰花1号花生品种中克隆了 7条AhDGAT1序列GhDGAT1.1-1.7),它们是AhDGAT1不同剪接体形式。这是首次在植物DGAT基因中发现存在可变剪接现象。为验证各个剪接异构体的功能及其调节作用,我们开展了四方面的研究:(1)表达模式分析。AhDGAT1.1-1.7分为两个亚型,AhDGAT1.1-1.3之间相似性为 98.4%,AhDGAT1.4-1.7之间相似性为 97.2%,其中 hDGAT1.2和AhDGAT1.4编码区提前终止。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方法分析AhDGA4T1.1-1.7表达模式,结果显示7条4AhDGAT1序列的表达模式基本相似,都是在果针入土15 d和30 d的种子中表达量最高。各组织中AhDGAT1.1表达量显着高于AhDGAT1.2和AhDGAT71.3。除种子外的组织中,AhDGAT1.1在根中表达量最高,AhDGAT1.2在花中表达量最高。AhDGAT1.4只在叶和果针入土15 d的种子中表达,AhDGAT1.5-1.7在各个组织器官都表达。(2)利用TAG合成缺陷型酵母菌株H1246验证各个剪接异构体的功能。7个AhDGAT1序列在酵母H1246中过表达,AhDGAT1.2和AhDGAT1.4由于编码提前终止,不能恢复H1246合成TAG的能力,AhDGAT1.1、AhDGAT1.3和AhDGAT1.5-1.7转基因酵母油脂和脂肪酸含量提高3-5倍,其中AhDGAT1.5含量最高。AhDGAT1.1和AhDGAT1.5-1.7转基因酵母中C16:0、C16:1、C18:0和C18:1含量显着升高。(3)可变剪接对AhDGAT1功能的调节作用。为分析AhDGAT1.2和ADGAT1.4是否参与AhDGAT1其它剪接异构体的调控,我们构建了 5个双基因共表达载体:AhDGAT1.1+1.2、AhDGAT1.2+1.3和AhDGAT1.4+1.5/1.6/1.7,转化H1246菌株验证功能。每个转双基因酵母都具有合成TAG的能力,但是其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分与转单基因酵母相比发生变化。油脂和脂肪酸总量方面,AhDGAA71.1+1.2转基因酵母油脂和脂肪酸含量低于AhDGATV.1;AhDGAT1.2+1人3的含量高于AhDGAT1.3;AhDGAT1.4+1.5和AhDGAT1.4+1.6的含量低于AhDGAT1.5和AhDGAT1.6。脂肪酸组成方面,AhDGAT1.1+1.2转基因酵母的C16:0含量比例由17.5%下降到7.6%,AhDGAT1.4+1.5的C16:1含量比例由26.7%下降到0.8%,其C18:0含量比例由10.9%上升到22.9%,说明转双基因酵母的底物特异性发生变化。AhDGAT1.2和AhDGAT1.4虽然没有酰基转移酶功能,但是可以通过调节其它剪接异构体来发挥作用。(4)利用转基因烟草验证AhDGAT1的功能。将AhDGAT1.1在烟草中过表达,转基因烟草种子脂肪酸含量上升16.1%-23.5%,但油亚比(油酸/亚油酸)下降。3.AhDGAT2关键酶活性位点的挖掘研究表明植物DGAT2与特殊脂肪酸积累有关,如蓖麻酸和棕榈酸等,但是目前对影响DGAT2功能和底物特异性的关键酶活性位点了解很少。本实验室从11个花生品种中克隆了9个AhDGAT2序列(AhDGAT2a-i),发现不同序列之间存在9处氨基酸差异。为验证这些位点与酶活性之间的关联,设计9个位点的单点突变,验证其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AhDGAT2氨基酸位点单点突变体功能验证。9条AhDGAT2氨基酸序列存在9处差异(D3V、N6D、A9V、A26P、T37M、T107M、S118P、K251R、L316P)。以AhDGAT2a为基准进行单点突变,将AhDGAT2a及其突变序列转化酵母H1246,并进行油脂和脂肪酸含量检测。结果表明,与AhDGAT2a转基因酵母相比,N6D和A26P转基因酵母油脂含量分别上升16.4%和17.1%,脂肪酸含量分别上升35.6%和26.8%;而L316P油脂和脂肪酸含量与空载对照基本一致,表明其不具备TAG合成能力。突变体转基因酵母脂肪酸组成也发生变化,D3V和T107M脂肪酸中C18:0的含量比例下降24.8%和37.3%,N6D脂肪酸的C16:1含量比例升高46.8%,A26P脂肪酸中C16:0含量也上升显着。说明N6D和A26P突变导致AhDGAT2a酶活性升高,L316P突变导致酶活性消失,并且突变影响了AhDGAT2a的底物特异性。(2)利用转基因烟草验证AhDGAT2a的功能。在烟草中过表达AhDGAT2a,转基因烟草种子脂肪酸含量升高21.1%-26.9%,油亚比上升,叶片脂肪酸含量也有升高。含油量是数量性状,受多基因调控,各基因之间互相协调,共同决定油脂含量的高低。本论文系统研究了 AhDGAT1和AhDGAT2的功能及其调控方式,获得一些新发现:1.可变剪接对AhDGAT1亚家族基因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AhDGAT1可以通过产生不同剪接异构体来调节自身功能;2.鉴定了AhDGAT2中几个关键酶活性位点,其中N6D和A26P两个位点的突变使酶活性上升,而L316P位点突变后酶活性消失。本论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花生油脂合成与调控的复杂性,是对植物油脂合成调控机制研究的有益补充,为花生高油育种与品质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3-08)

秦柏,张俊芳,朱惠君,杨梅,杨铃[10](2018)在《单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MOGAT2)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单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monoacylglycerol O-acyltransferase 2,MOGAT2)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54例翼状胬肉组织标本(原发50例,复发4例)和18例正常结膜组织标本中MOGAT2的表达情况,采用半定量积分法分析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强弱,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同时分析翼状胬肉组中MOGAT2的表达与年龄、性别等影响因素及临床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54例翼状胬肉组织中MOGAT2强阳性表达8例,阳性表达29例,弱阳性表达8例,阴性表达9例;18例正常结膜组织中MOGAT2强阳性表达1例,阳性表达6例,弱阳性表达3例,阴性表达8例。MOGAT2在翼状胬肉组氉和正常结膜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03,P=0.016)。在翼状胬肉组中,不同年龄、性别MOGAT2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OGAT2的表达强度与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户外工作时是否防护、是否吸烟、饮酒、血糖、血压情况及初、复发均无显着相关性(均为P>0.05),但与翼状胬肉的临床分期有相关性,进展期翼状胬肉组织中MOGAT2表达显着高于静止期翼状胬肉组织(P<0.05)。结论 MOGAT2在翼状胬肉组织中呈高表达,进展期中的表达强度显着高于静止期其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有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提供了世界上28%的食用油。大豆油是人体必需脂肪酸的最佳来源之一,大豆油中含有丰富的磷脂、B族维生素和无机盐,营养价值高,是一种优良的食用植物油,但相对于其他油料作物大豆油脂含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植物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叁酰甘油是大豆等油料作物种子中主要的油脂储存形式。植物叁酰甘油不仅是人类能量物质的重要来源,而且是可再生的燃料,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应用于实际生产。DGAT(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是叁酰甘油合成的限速酶,大豆中存在10个DGAT基因,本研究中克隆了其中两个不同类型的DGAT,分别为GmDGAT1A和GmDGAT2D,研究分析了其在种子油脂合成过程和植物一些重要生理过程中的功能和特点。研究表明两个类型的DGAT有着不同的组织表达模式。GmDGAT1A主要在种子中表达,而GmDGAT2D在花丝中表达量较高。GmDGAT1A和GmDGAT2D同时都定位在内质网,并都可以恢复酵母油脂合成功能缺失突变体中叁酰甘油的合成。在拟南芥和大豆发根中表达两个不同类型的DGAT都促进了种子中油脂的积累,但是不同类型的DGAT在不同物种中利用底物的偏好性存在差异。在大豆转基因发根中GmDGAT1A倾向于利用C18:3脂肪酸作为底物,GmDGAT2D转基因发根则合成更多的C18:2脂肪酸。在野生型拟南芥中表达GmDGAT2D同时促进了C18:2叁酰甘油的合成,降低了C18:3叁酰甘油脂肪酸含量,而在C18:2脂肪酸含量较少而C18:1含量较高的rod突变体中GmDGAT2D更多的利用C18:1合成叁酰甘油。在野生型拟南芥中表达GmDGAT1A增加了C18:3脂肪酸的含量,并减少了C20:1脂肪酸的比例。两个DGATs对于底物选择的偏好性有可能影响了大豆种子中脂肪酸的组成成分。大豆中GmDGAT1A和GmDGAT2D不仅参与调控种子油脂合成和成分组成,同时也涉及促进油脂合成和对环境、激素相应其他方面的功能。GmDGAT2D基因在低温,高温胁迫、虫害、ABA及MeJA处理后表达上调,而GmDGAT1A对逆境响应较小,反映了它们在不同组织中的生理功能可能存在差异。WRINKLED(WRI1)属于植物特有的AP2类转录因子,通常参与调控糖酵解和种子发育过程,研究发现它能够激活糖酵解及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相关基因,从而促进油脂合成。大豆基因组中包含至少15个WRI同源基因,我们鉴定了大豆中两个与拟南芥WRI1同源性最高的基因,分别命名为GmWRI1a和GmWRI1b,这两个基因在种子和根瘤中都显示较高的表达量,并存在着各自的可变剪切GmWRI1a’和GmWRI1b’。GmWRI1a和GmWRI1b及其可变剪切GmWRI1b’可以不同程度的促进atwri1突变体和野生型拟南芥种子中油脂的积累。在大豆发根中异源表达GmWRI1s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并促进大豆发根中叁酰甘油的积累。对GmWRI1b转基因大豆发根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有15个参与糖酵解、脂肪酸合成和叁酰甘油合成过程中基因被GmWRI1b上调,并在这些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含有至少一个AW-box结构域。尽管GmWRI1a、GmWRI1b和GmWRI1b’都定位在细胞核,并可以同时结合目标基因启动子区,但是只有GmWRI1a能够直接转录激活目标基因,说明大豆GmWRI1a和GmWRI1b极有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下游基因进行调控。大豆中GmWRI1s不仅调控种子油脂积累过程同时也参与豆科作物共生固氮过程。在大豆发根中过量表达GmWRI1a和GmWIR1b转基因发根中的根瘤数目增加,同时在GmWRI1s过表达的根瘤中大豆结瘤信号路径相关基因的表达被上调。相反抑制GmWIR1s的表达导致根瘤数目减少,结瘤因子基因被下调。通过对转基因根瘤中的代谢产物分析发现,GmWIR1在根瘤中参与调节代谢产物的分配过程,包括淀粉降解、糖酵解和油脂合成过程。本研究揭示在结瘤过程中GmWRI1能够协调糖酵解和脂肪酸合成,为根瘤的形成和发育提供碳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论文参考文献

[1].任国鹏,葛丽萍,孙超超,刘宝玲,李润植.续随子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基因(ElDGAT2)克隆与功能分析[J].植物生理学报.2019

[2].陈贝贝.大豆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和转录因子WRINKLED1(WRI1)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3].曹珺.高山被孢霉中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的筛选鉴定及功能探究[D].江南大学.2019

[4].周雅莉,任文燕,郝月茹,安茜,段露露.紫苏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PfDGAT1)鉴定及表达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9

[5].谭太龙,冯韬,罗海燕,彭烨,刘睿洋.甘蓝型油菜磷脂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BnPDAT1)表达特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9

[6].徐赫,潘丽娟,陈娜,陈明娜,王冕.磷脂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PDAT)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花生学报.2018

[7].鄢胜飞,尚江华,黄丽华,杨春艳,郑海英.摩拉水牛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基因的多态性检测[J].中国畜牧兽医.2018

[8].靳远航.池棕果实中果皮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海南大学.2018

[9].郑玲.花生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AhDGAT)基因家族的功能与调控研究[D].山东大学.2018

[10].秦柏,张俊芳,朱惠君,杨梅,杨铃.单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MOGAT2)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眼科新进展.2018

标签:;  ;  ;  ;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论文-任国鹏,葛丽萍,孙超超,刘宝玲,李润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