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和目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的肺顺应性降低和呼吸做功增加的呼吸系统疾病。尽管目前围产期治疗技术有所提高,但此病仍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近来,临床上一些预防治疗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此病患儿的存活率。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对有早产高危因素的孕母在产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胎儿肺成熟;二是产后给予有适应症的新生儿应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以减少肺泡表面张力。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此两种措施对预防和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均有明显疗效,且前者对后者有协同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价两种措施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是否优于任何单一治疗措施。方法和材料:对我院NICU在2003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143例RDS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组如下:第1组,采用两种治疗措施联合治疗的患儿(36例);第2组,产前孕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而产后未应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患儿(33例);第3组,产后应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而产前孕母未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患儿(39例);第4组,两种措施均未应用的患儿(35例)。观察分析四组患儿的临床指标: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孕母高危因素、阿氏评分、患儿需要复苏时间及患儿围产期并发症等。比较四组RDS患儿:不同氧疗方式(鼻导管吸氧和头罩吸氧)、呼气末正压通气(CPAP)、机械通气(MV)、治愈的平均治疗时间及最终治疗结果。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1一般特征和临床指标:143例RDS患儿中,男性93例(65.0%),女性50例(35.0%)。胎龄在26~38w,平均胎龄为31.18±0.19w,其中胎龄≤32w的患儿占74.1%,胎龄>32w占25.9%。出生体重在0.84~2.79kg,平均体重为1.55±0.03kg,出生体重≤1.5kg的患儿占54.6%,而体重>1.5kg的患儿占45.4%。分娩方式中,剖宫产占66.4%,自然分娩占33.6%。四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1分钟和5分钟阿氏评分、患儿需要复苏时间、孕母高危因素及新生儿护理条件等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氧疗方式、呼气末正压通气(CPAP)、机械通气(MV)的比较:1)鼻导管吸氧:平均鼻导管吸氧时间(h),第1组为75.81±15.63h,第2组为130.09±27.32h,第3组为150.67±28.59h,第4组174.32±25.92h。四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41)。2)头罩吸氧:平均头罩吸氧时间(h),第1组为37.16±5.51h,第2组为55.29±11.71h,第3组为62.69±12.39h,第4组100.75±28.10h。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7)。3) CPAP:平均所需CPAP持续时间(h),第1组为24.33±4.41h,第2组为27.44±4.47h,第3组为26.53±3.13h,第4组56.50±5.50h。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4) MV:平均MV时间(h),第1组为56.12±15.65h,第2组为110.19±21.59h,第3组为127.79±26.36h,第4组152.61±12.92h。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9,F=4.173)。第1组需要机械通气例数为16例,其次是第2组为17例,第3组和第4组分别为21例和27例,这表明第4组患儿RDS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34,x~2检验)。3四组患儿治愈的平均治疗时间比较:第1组患儿(28例)治愈的平均治疗天数为15.89±1.29,第2组患儿(23例)治愈的平均治疗天数为21.61±2.30,第3组患儿(26例)治愈的平均治疗天数为28.31±3.40,第4组患儿(15例)治愈的平均治疗天数为32.73±4.57。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4四组患儿最终治疗结果比较:第1组(36例),完全治愈23例(63.89%),RDS治愈但有其它并发症的5例(13.89%),死亡8例(22.22%)。第2组(33例),完全治愈17例(51.52%),RDS治愈但有其它并发症的6例(18.18%),死亡10例(30.30%)。第3组(39例),完全治愈14例(35.90%),RDS治愈但有其它并发症的12例(30.77%),死亡13例(33.33%)。第4组(35例),完全治愈7例(20.00%),RDS治愈但有其它并发症的8例(22.85%),死亡20例(57.17%)。x~2检验结果:ⅰ.四组比较:x~2=18.421,p=0.005(p<0.05)ⅱ.第1组和第3组:x~2=6.152,p=0.046(p<0.05)ⅲ.第1组和第4组:x~2=14.357,p=0.001(p<0.05)ⅳ.第1组和第2组:x~2=1.085,p=0.581(p>0.05)(然而第1组的治愈比例高于第2组)ⅴ第2组和第3组:x~2=2.197,p=0.333(p>0.05)(然而第2组的治愈比例高于第3组)ⅵ第2组和第4组:x~2=7.734,p=0.021(p<0.05)ⅶ第3组和第4组:x~2=4.415,p=0.110(p>0.05)(然而第3组的治愈比例高于第4组)结论:1.通过对四组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不同氧疗方式、呼气末正压通气所需时间、机械通气持续时间、治愈的平均治疗时间及最终治疗结果的分析和比较,可得知,联合治疗措施是最有效的,其次是产前孕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而产后未应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方法,产后应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而产前孕母未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两种措施均未应用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差。2.围产期严密监护、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理应用、产后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及辅助同期方式的改进均可提高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的存活率。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呼吸窘迫综合症论文; 早产儿论文; 产前肾上腺皮质激素论文;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