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过去几十年中,国际贸易的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分工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产业间——产业内——产品内”的国际分工路径演变反映了国际分工效率的提高,这种分工的深化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产品内分工作为近几十年来新兴的一种分工形式,代表了当今技术和国际合作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这种新型的国际生产模式和分工形式把当今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各层级的参与者和主导者,如各类一体化组织、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框架下,在每个团体和利益集团获得利益的同时,世界整体的福利水平也可以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得到有效的提高。伴随着产品内垂直分工的盛行,东亚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并且因为其完善的生产共享网络和迅速增长的区域内零部件贸易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早期进入的国际投资产生的集聚效应跻身于国际产品内分工,并在东亚的垂直生产共享网络中,承担着相关地区“三角贸易”的转换中枢的重要角色。然而,伴随着中国贸易大国地位的崛起,近些年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此起彼伏,各类反补贴、反倾销投诉层出不穷。贸易摩擦不仅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而且我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怨声不断,甚至在国际论坛上出现了“中国威胁论”“挤出效应”等不利说法。如果我们深入考察中国近年来的生产和贸易特征,会发现加工贸易对我国的出口的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是造成这些贸易纠纷的重要原因。因此,深入考察产品内分工及相关的零部件贸易的特征和结构,对于加强东亚国家间的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探索东亚独特的动态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东亚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关于国际生产垂直分割的探讨和分析也为我国探索新的经济发展途径、改善贸易发展方式和国际分工地位、制定贸易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因为缺乏对工序方面的关注,而无法对当今国际贸易的流向和特点给予合理的诠释。本文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新型的产品内分工方式的影响决定因素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细分的贸易数据间接考察了1992-2006年间东亚生产共享的规模、结构、及其变迁情况,细致梳理了东亚四个技术梯度等级间的相互关系,并揭示了核心集团和国家,特别是中国在东亚生产分工网络中的作用。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突出了传统的成品贸易和零部件贸易的区别,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本文中涉及香港、台湾的地方的“国家”均应为“国家(地区)”。调了FDI、工资水平、服务联系成本、技术临近性等产品内分工特有解释变量对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影响和贡献。本文可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说明本文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和创新之处。第二章简要回顾了相关文献。第三章构建了一个包含区位优势、跨国公司战略行为、生产技术客观要求和服务联系成本的理论逻辑结构,以此分析国际生产共享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产品内分工的国家和区位结构的形成原因。第四章从“事后”考察了全球零部件贸易的地区结构、流向和特点。第五章基于联合国细分的贸易数据,通过增广的贸易引力模型间接考察了东亚生产共享的影响和决定因素,并在产品内垂直分工的框架下,梳理了四个技术梯度的相互关系和对东亚生产共享的贡献。尤其关注了国家间技术临近性和竞争压力引致国家技术进步对东亚生产网络长期动态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并提出本文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空间。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通过将国际分工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可以有效的拓展相关理论,这种拓展对于解释当今经济现象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传统的产业集聚的特点是“地区纵向一体化”,即处于相关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集聚到某一区域,从而享受产业集群带来的外部性。而在产品内分工的框架下,技术进步使得不同产业的某些生产环节具有某些共性,如使用共同的技术、共同的投入和服务等。这就引致了一种新的产业集聚形式——“地区横向一体化”,即具有类似特征的某些生产环节,及其相关上下游企业的集聚。这种新型的产业集聚形式,通过把产品内分工的主体——企业,上升到地区层面,来享受更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理,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也可以延展为“边际工序扩张论”,来进一步挖掘国际分工的利益。实际上,这种理论上的延展,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在相关的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方法已经率先做出了贡献,并有效地成为当今产品内分工的理论基础。第二,产品内分工更容易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发生。就区域而言,国家间的差异大小通过比较优势对其产生正向影响。同时,国家差异的多样性(技术水平多样性)减少了国家间技术传递成本,并创造了不同技术水平国家间的动态竞争压力,从而对国际生产共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不竭的动力。东亚的分工发展历程为此提供了很好的证明。第三,东亚的零部件贸易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西欧和北美的情况。在东亚分工发展历程中,跨国公司、不同经济体特征的差异性及多样性、较低的贸易成本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中国已经深度融入了东亚生产网络中,并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产品内分工的框架下,中国同四小虎之间表现出极大的互补性而非替代性。尽管东亚的四个技术梯度对东亚产品内分工网络的贡献大小不一,但是任意一个梯度的作用都是无法取代的。正是多个技术梯度间的互补和竞争关系推动东亚生产共享网络的长期动态发展。完整的技术梯度构筑了东亚独一无二的区域优势,为东亚的生产分工搭建了关键的桥梁和支撑!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东亚产品内分工视角的香港经济转型[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0(05)
- [2].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危机应对[J]. 理论前沿 2009(24)
- [3].产品内分工背景下国际分工地位的测度研究综述[J]. 特区经济 2017(05)
- [4].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内分工程度与地位[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06)
- [5].国内外产品内分工理论比较分析[J]. 现代商业 2010(26)
- [6].产品内分工框架下的产业升级的文献综述[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11)
- [7].浅析产品内贸易与中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 市场论坛 2009(10)
- [8].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租金收益及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2(05)
- [9].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决定因素研究[J]. 商业时代 2013(04)
- [10].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加工贸易[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12)
- [11].产品内分工对中国的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研究[J]. 江苏商论 2012(11)
- [12].东亚产品内分工中香港角色转化及其定位[J]. 亚太经济 2011(03)
- [13].产品内分工模式下的服装业升级[J]. 中国制衣 2009(05)
- [14].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下的汇率与国际收支关系研究——对马歇尔-勒纳条件适用性的分析与发展[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8(05)
- [15].产品内分工视角下我国加工贸易升级探论[J]. 经济前沿 2008(01)
- [16].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中国对外贸易利得及失衡机理探析[J]. 科技经济市场 2011(01)
- [17].中国产品内分工发展与加工贸易部门就业影响估计[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29)
- [18].中国企业存在全球价值链嵌入悖论吗——产品内分工的视角[J]. 经济问题 2016(11)
- [19].全球产品内分工模式的演进、资本流动特征及其影响[J]. 财贸研究 2015(04)
- [20].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研究综述[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01)
- [21].产品内分工研究进展及其新动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9(10)
- [22].江苏汽车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J]. 中外企业家 2009(08)
- [23].中国汽车产业产品内分工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24)
- [24].融入全球产品内分工为何不应脱离本土需求[J]. 世界经济 2018(06)
- [25].产品内分工研究述评[J]. 宜宾学院学报 2009(01)
- [26].国际产品内分工下我国加工贸易升级对策研究[J].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8(05)
- [27].产品内分工下我国企业全球生产网络构建与升级——基于万向集团的案例分析[J]. 中国经济问题 2012(04)
- [28].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之产品内分工[J]. 商场现代化 2010(11)
- [29].产品内分工理论简介[J]. 中国市场 2010(35)
- [30].产品内分工对产业升级促进作用的途径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