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

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

论文题目: 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历史地理学

作者: 白茹冰

导师: 李令福

关键词: 牡丹起源,分布范围,牡丹文化

文献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牡丹”自古就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有关牡丹的诗文、绘画、传说、习俗等数不胜数,流传至今,成为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当前,文化要素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渐凸显,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我国一些地区也逐渐开发牡丹文化,使之成为城市市容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特色因子。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有关牡丹历史的研究还存在一定欠缺,基于此,本文拟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借鉴生物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人工栽培牡丹之始的唐代牡丹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和探讨,以期为我国牡丹文化溯源,并为当前牡丹花卉业的进一步发展做一些基础工作。全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牡丹起源考证。这部分主要考证了野生牡丹与人工栽培牡丹文字记载之始的问题。认为野生牡丹早在汉代甚或更早就已用于医学,人工栽培牡丹作为观赏花卉,则是从唐代前期开始。 第二章:唐代长安城牡丹的传播与分布。唐代牡丹的栽培中心在长安。牡丹由武则天引种宫苑以后,在长安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推广种植热潮,牡丹的分布范围也迅速由宫苑波及高级寺观、达官贵人宅第,最后及至一般士人家中。牡丹迅速融入了长安文化,人们种牡丹、赏牡丹、赞牡丹,并赋予牡丹以美好的象征意义,掀起了牡丹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第三章:唐五代时期其他地区牡丹的分布。唐代除长安外,洛阳、杭州、九江、成都等地亦有牡丹的零星分布。这些地区的牡丹或直接从京城移植过去,或辗转从它地购置,可算是京城牡丹文化的辐射区。在这些地区,牡丹多分布在当地的高官显贵之家或小国的宫苑之中,民间是很少见到的,所以很难形成像长安那样的牡丹热潮。这些地方牡丹的分布奠定了以后全国牡丹的发展趋势。宋代以后,围绕着这些地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牡丹栽培中心。 第四章:唐代牡丹兴盛原因分析。这部分从自然、经济及政治、社会风尚、心理及文化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认为:唐代牡丹兴盛的基本条件是牡丹独特的色香、型美和适宜的气候;而这种兴盛又是以唐代繁荣的经济条件和稳定的政治条件作为大背景的;同时,牡丹游赏风尚的形成成为牡丹兴盛的助燃剂;最后,唐代牡丹兴盛的根本原因应是唐人求富的心理特征和复杂而进取的主流文化精神。总之,唐代牡丹的兴盛是具备了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结果。 第五章:简析唐代牡丹文化。这部分从唐代牡丹园艺、牡丹游赏、牡丹市场、

论文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牡丹起源考

第一节 牡丹起源争论概述

第二节 牡丹的药物学和生物学记载

第三节 牡丹人工栽培起源考

第二章 唐代长安城牡丹的引种、传播与分布

第一节 长安城牡丹的引种

第二节 长安城内牡丹的传播

(一) 唐玄宗时期牡丹的渐次扩展

(二) 唐代后期长安牡丹的大量栽培种植

第三节 长安城内牡丹的分布

(一) 皇家园林区

(二) 寺观园林区

(三) 私家园林区

第三章 唐五代其他各地牡丹的分布

第一节 洛阳牡丹

第二节 两京外其他各地牡丹

(一) 浙江牡丹

(二) 江西牡丹

(三) 四川牡丹

(四) 湖北牡丹

第四章 唐代牡丹兴盛的原因

(一) 自然原因

(二) 经济、政治原因

(三) 社会风尚原因

(四) 心理、主流文化原因

第五章 唐代牡丹文化初探

第一节 “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将百处开”——唐代牡丹园艺

(一) 唐代牡丹的种植技术及著名花工

(二) 唐及五代牡丹品种

第二节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唐人赏牡丹风尚

第三节 “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唐代牡丹市场

第四节 “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唐代牡丹诗歌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唐代江南西道水路安全问题研究[D]. 刘小生.江西师范大学2007
  • [2].盛世华妆—唐代女性妆饰文化探究[D]. 孟可.华中师范大学2018
  • [3].唐代茶业研究[D]. 郭亮.西南大学2007
  • [4].唐代凉州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D]. 王玉国.河南大学2011
  • [5].唐代山水意识的历史变迁[D]. 林莉.四川师范大学2005
  • [6].唐代果品业研究[D]. 王蓓蓓.西南大学2008
  • [7].唐代山西地区农业研究[D]. 王晓洁.上海师范大学2009
  • [8].唐代黄河、长江流域的水患与蝗灾[D]. 刘洋.首都师范大学2004
  • [9].唐代西南地区商业都会研究[D]. 程东宇.西南大学2009
  • [10].唐代旅游研究[D]. 李松.安徽师范大学2005

相关论文

  • [1].牡丹在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 左利娟.北京林业大学2005
  • [2].冷藏和赤霉素(GA3)处理对牡丹促成栽培影响的研究[D]. 张文娟.北京林业大学2005
  • [3].鹿蹄草引种研究[D]. 赵耀新.河北农业大学2005
  • [4].牡丹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D]. 陈笑蕾.河南农业大学2005
  • [5].牡丹组培离体再生系统的建立[D]. 安佰义.东北林业大学2005
  • [6].菏泽牡丹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战国.山东农业大学2006
  • [7].洛阳牡丹花期调控技术研究[D]. 李高锋.南京林业大学2005
  • [8].牡丹苗木质量标准的研究[D]. 陈俊强.南京林业大学2005
  • [9].中国古代花卉文献研究[D]. 黄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 [10].大花萱草的引种及栽培试验[D]. 施冰.东北林业大学2004

标签:;  ;  ;  

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