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

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

论文题目: 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作者: 卢波

导师: 段进

关键词: 大学城,发展启示,建设实态,战略调整,经验教训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20世纪90年末,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扩张,大学城成为许多城市方形未艾的建设热点。但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指导,大学城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由此导致了大学城开发建设、土地利用和空间模式的偏差。这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高等教育和城市建设健康发展。因此,面对新形势大学城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论文首先简述了大学城相关概念和特性,回顾了大学城发展和建设的相关规划理论,总结了国外大学城发展的一般规律。随后,论文将视角聚焦于国内大学城建设实践,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大学城的产生机制、积极意义和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重点探讨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大学城规划空间战略调整和必要的措施保障。最后归纳了当代大学城建设的经验教训。在以上研究过程中,论文主要得出以下成果:一、大学城概念虽然来源于国外,但国外视其为高等教育的自然现象很少有专门的研究,国内把大学城当作一种规划时尚更多偏重于其实际效用,缺乏对大学城发展演变及其空间特点的深入探讨。二、西方大学历史长河的发展形成了大学城现象,但大学城并没有统一固定的空间模式,而是与各国城市化发展背景、教育理念、文化传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客观上形成了自然型和规划建设型两类,其发展特点和规划规律值得借鉴。三、国内大学城在90年代末出现是特定的内发性动力和外在条件相融合的必然结果,其中前者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因素,后者是推动大学城建设的重要手段。大学城在推动城市建设、经济教育发展以及提升城市形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四、国内大学城在建设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阶段特征,但在众多建设实态中出现的误区偏离了大学城存在的现实意义,直接影响了大学城可持续健康发展。五、大学城规划战略调整应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和遵循大学发展的正确方向。论文认为,大学城发展核心要重视高等教育发展本质要素,而非以经济开发区发展模式,大学空间建设是质和量的统一。大学城发展主流是地方发展中的高校,而非重点大学。六、目前大学城发展应该针对城市现实需求采取因地制宜的调整战略。论文认为,对于研发型,采取小规模的社会化公共设施建设和缔结创新网络,适合于有研发要求而本身无教育资源的城市。对于整合型,高等教育资源在城市中分流应采取“就地拓展”或“嵌入式开发+战略联盟”形式,适合于具有历史名校高教区或者整合同一层次、具有互补的发展中高校所在的城市。对于新城型,采取沿城市发展方向、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新城区方式,适合于少数具有经济实力的特大城市。对于投资型,按照严格教育资质审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或社区规划,办学高校享有独立的使用权,适合于有发展民办教育或中外合作办学集中需求的城市。对于城市需求型,引入高校的分校或二级学院要逐渐实现地方化和属地化,适合于区位和经济条件较好、有教育需求的城市。七、直至目前,大学城并非国内发展高等教育的成熟建设形式,还需要在土地制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和空间使用等方面进行完善。八、未来高校空间可持续建设应该遵循整体规划思路。

论文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3. 研究思路、方法

4. 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第一章 大学城概念界定及其相关理论回顾

1. 大学城概念

1.1 国外对大学城概念的阐述

1.2 国内对大学城概念的理解

1.3 对大学城概念的界定

1.4 与大学城相关的概念

2. 大学城的基本特性

2.1 多样性

2.2 开放性

3. 大学城发展和建设的相关规划理论回顾

3.1 大学城发展动因的理论

3.2 大学城建设规划的理论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方大学城规划建设的历史启示

1. 西方大学的产生与发展背景

1.1 欧洲大学发展概况

1.2 美国大学发展概况

1.3 欧美大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2. 西方大学城的规划建设

2.1 自然形成型

2.2 政府建设型

3. 西方大学城规划建设的主要启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大学城形成机制及其现实意义

1. 国内大学城出现的背景

1.1 建国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1.2 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制约式发展

1.3 改革开放之后的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2. 国内大学城的形成机制

2.1 国内大学城形成的内在机制

2.2 国内大学城形成的外部条件

3. 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的内涵

4. 国内大学城建设的现实意义

4.1 推进城市结构的优化,加快城市化进程

4.2 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知识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3 满足扩招应急硬件设施,吸引教育投入的多方参与

4.4 提升城市科学文化品味,改善区域的软环境形象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的实态分析

1. 建设概况

2. 主要特征分析

2.1 区域空间分布

2.2 城市类型

2.3 经济实力

2.4 用地规模

2.5 大学城分类

2.6 投资运作模式

3. 大学城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3.1 盲目把大学城建设当作发展教育产业的盈利工具

3.2 简单的异地重建、教育资源分布过度分散化

3.3 选址不当造成大学城建设误区

3.4 大学城建设理想与现实的离心

3.5 大学城建设变相成为房地产开发

3.6 大学城建设注重外表、形式上的建设

4. 国内大学城建设的典型案例调查

4.1 苏州研究生城

4.2 廊坊东方大学城

4.3 合肥大学城

4.4 南京大学城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前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的战略调整

1. 科学发展观及其调整基本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

1.2 公平性原则

1.3 持续性原则

1.4 适宜性原则

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国内“大学城”的相关讨论

2.1 视角1——发展方向性思考

2.2 视角2——与城市关系的思考

2.3 视角3——空间策略的思考

3. 规划调整思想

3.1 发展方向

3.2 规划重心

3.3 发展定位

4. 空间调整战略

4.1 研发型大学城

4.2 整合型大学城

4.3 新城型大学城

4.4 投资型大学城

4.5 城市需求型大学城

5. 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建议

5.1 教育及宣传方面

5.2 规划管理方面

5.3 土地管理方面

5.4 资金及社会保障方面

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

1. 当前国内大学城建设背景的宏观审视

2. 国内大学城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

2.1 大学城并非国内发展高等教育成熟的建设形式

2.2 土地制度需要根源上的改革

2.3 高等教育发展决策需要理性化

2.4 空间使用需要人性化

3. 探索面向未来的高校空间可持续建设的规划整体工作思路

3.1 规划程序由单向、静态转为双向、动态化

3.2 规划决策由封闭式个体抉择转为开放式群体协商

3.3 规划编制方法由纯技术物质形态规划转为多纬度空间综合规划

3.4 规划管理实施由被动式转为主动式

3.5 规划监督由点状过程转为链状全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1: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的基础资料

附录 2:国内大学城规划建设事件一览表

附录 3:国内外大学城规划建设之间的比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从事的规划实践项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6-11

相关论文

  • [1].我国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的研究[D]. 张海生.东华大学2010
  • [2].景观空间演变的文化解释[D]. 姚准.东南大学2006
  • [3].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D]. 朱蓉.东南大学2005

标签:;  ;  ;  ;  ;  

当代“大学城”规划建设问题及其战略调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