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以反复发作的重度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为特点。其病因至今未明,但一般认为与遗传及环境等因素相关。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HM)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的有先兆型偏头痛。迄今为止,在FHM中共鉴定出三种基因突变——CACNA1A基因、ATP1A2基因和SCN1A基因。其中,关于CACNA1A基因的研究最多。目前为止,在FHM中共发现了15种CACNA1A基因的错义突变,涉及11个外显子。但CACNA1A基因与普通类型偏头痛的是否连锁尚不明确。对于偏头痛的中医病机论述颇多,一般认为与风、寒、火、痰、虚、瘀等有关。但尚缺乏专门针对家族性偏头痛进行辨证分型及病因分析。目的:探讨家族性偏头痛的中医发病基础及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临床观察部分,收集20例有家族史的偏头痛患者(观察组)和25例无家族史的偏头痛患者(对照组),根据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利用统计学方法了解两组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肾虚因子评分,根据得分情况了解两组患者发病与“肾虚”的关系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研究部分,通过DNA提取、PCR-SSCP分析结合DNA测序技术,对20例家族性偏头痛患者和15例健康成人CACNA1A基因的11个外显子进行检测,探讨CACNA1A基因与家族性偏头痛的关系。结果:在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中,观察组患者具有发病年龄较小(23.85±9.41,28.68±8.00,P=0.07)、病程较长(8.15±6.77,4.05±3.98,P=0.015)的特点;在证型分布中,家族性偏头痛患者以“肾精不足”最多见,而无家族史的偏头痛患者则以“瘀阻脑络”占优势,两组证型分布特点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对患者肾虚因子评分的得分,有家族史的偏头痛患者明显较无家族史者得分高(20.60±4.86,16.96±3.07,P=0.004)。实验研究部分,通过PCR-SSCP分析,分别在3例患者的外显子16、25、27发现了3条异常迁移带,经DNA测序,仅在患者11的16号外显子上发现G2094A突变,由于编码的氨基酸不变,属于同义突变;对该患者的女儿进行DNA测序后也发现同样的同义突变。而在对照组15例健康成人中未发现任何异常迁移带。结论:“肾精不足”是家族性偏头痛发生的一个常见病因,可能是家族性偏头痛的发病基础。DNA测序发现的G2094A突变是首次在国内偏头痛患者中发现的突变,该突变虽然属同义突变,不改变编码的氨基酸,均为苏氨酸。传统观念认为同义突变不影响蛋白质的表达,所以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但近来的研究表明,同义突变或SNP也可能通过转录、转录后翻译及翻译后加工等多环节中的某些步骤影响蛋白质的表达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G2094A突变可能通过上述途径导致偏头痛的发生,CACNA1A基因突变可能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关。存在突变的2例患者的证型均为“肾精不足”,考虑“肾精不足”偏头痛患者有可能更容易发生突变,但由于样本量较小、突变率较低,这一结论尚有待在大样本的研究中证实。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偏头痛论文;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论文; 基因论文; 辨证分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