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90年代以来卫星通信业务的发展极为迅速,而地面有意的或无意的射频干扰(RFI)对通信卫星的威胁也在日益增加。据有关报告,现每年都会出现数百次卫星通信受干扰事件,且这些干扰事件还正呈现数量上增长的趋势。迅速有效地查明干扰信号来自何处即实现对干扰源的精确定位是卫星通信系统安全防护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根据干涉仪测向的基本原理,建立了通信侦察测向的模型,仿真实现了单机版干涉仪测向接收机,并分析了信噪比、阵元间距、频率,着重详细分析了I/Q支路失衡等因素对干涉仪测向结果的影响,并利用AGC原理,建立了支路失衡的消除模型。然后针对空间谱估计问题,根据MUSIC测向原理,对其进行了仿真实现,分析了信噪比、阵元间距、频率等对测向结果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通道失配对测向结果的影响,利用有源校正算法,实现了通道失配的校正。本文还探讨分析了相干信号源DOA的估计算法。介绍了ESPRIT算法这种子空间类算法以及空间平滑的基本算法。ESPRIT算法在估计非相关信源时有着良好的估计性能。但是,当信号源相干时,性能会急剧下降,甚至失效,迫切需要解相干。空间平滑算法包括前向空间平滑算法和前后向空间平滑算法,这两种算法都只用到了各个子阵的自相关信息,而没有用到子阵间的互相关信息,由于这部分信息的遗漏,使得解相干能力没有达到最好。而改进的空间平滑算法则充分考虑了子阵的自相关和互相关信息,从而提高了算法的估计性能。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空时频协方差矩阵重构的高效跳频信号DOA估计[J]. 信号处理 2020(02)
- [2].非平稳噪声下稀疏表示的DOA估计算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20(01)
- [3].基于仿生学算法的单矢量水听器DOA[J]. 水雷战与舰船防护 2016(04)
- [4].基于连续稀疏恢复循环平稳信号的DOA估计[J]. 现代雷达 2017(01)
- [5].基于压缩感知的高频地波雷达二维DOA估计[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7(04)
- [6].基于果蝇算法优化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矢量水听器的DOA估计[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7(13)
- [7].基于均匀面阵的相干信号源二维DOA估计新方法[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8].基于局部加权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无人机DOA估计算法[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10)
- [9].通信误码率对浮标声纳系统DOA估计性能的影响[J].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4(12)
- [10].智能天线中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二维DOA估计[J]. 广东通信技术 2010(05)
- [11].基于圆阵的二维DOA估计新方法[J].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8(12)
- [12].基于实值矩阵的宽带信号DOA估计方法[J]. 雷达科学与技术 2019(06)
- [13].一种新的互耦条件下宽带信号DOA估计算法[J]. 微波学报 2017(03)
- [14].一种改进的稀疏表示DOA估计算法[J]. 电子设计工程 2016(09)
- [15].基于线性预测的猝发信号DOA估计方法研究[J]. 通信对抗 2013(03)
- [16].脉冲噪声下基于循环相关熵和稀疏重构的宽带信号DOA估计[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0(11)
- [17].强信号背景下弱信号DOA估计方法[J]. 计算机仿真 2014(07)
- [18].基于压缩感知的无源雷达超分辨DOA估计[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3(04)
- [19].基于四阶累积量相关信号的DOA估计[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20].基于均匀同心圆阵列的近场宽带信号DOA估计[J].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20(08)
- [21].一种等正弦稀疏表示的DOA估计算法[J]. 信息技术 2016(01)
- [22].基于自适应快拍数的DOA估计[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16)
- [23].相干语音信号的两阵元DOA估计新算法[J]. 信号处理 2013(09)
- [24].单矢量水听器的几种DOA估计方法[J]. 仪器仪表学报 2012(03)
- [25].一种新的基于四阶累积量的DOA估计算法[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26].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单快拍DOA估计方法[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7(01)
- [27].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相干和独立信号DOA估计[J]. 电子学报 2017(09)
- [28].基于差分时间平滑的多径信号DOA估计[J]. 电子科技 2015(06)
- [29].采用信号子空间稀疏表示的DOA估计方法[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5(08)
- [30].基于DOA估计算法的多用户检测新方法[J]. 甘肃科学学报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