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已由过去的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数量短缺的矛盾基本解决,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转向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为河西走廊农业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大背景。河西走廊是传统的农业区和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但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主要粮食生产国小麦成本比我国低一倍左右,并且我国东南沿海粮食缺口也可部分由我国主要产粮区的调出部分满足等因素,再加上粮食运输成本的限制,河西走廊粮食生产应以满足河西地区和青海省毗邻牧区需要为主,“以需定产”,着力提高粮食品质,增加饲料粮比重,发展草畜业,实现粮食增值。河西作为甘肃省粮仓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农业发展应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富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河西走廊地区地域辽阔,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资源多样,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经过多年的发展,特色农业已有一定基础。河西走廊甘肃农业的精华地带,形成了许多很强具有竞争力特色农产品。应借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东风,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研究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及其产业化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论文总体可分为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特色农业产业化的相关学术观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六章,在介绍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区域优势分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特色农业的产业化问题。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引入实例,通过调查了解酒泉市制种产业的发展状况,更进一步分析了河西走廊特色农业的发展情况。特色农业的发展研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河西走廊这一特定区域的特色农业及其产业化问题进行了调查归纳和分析,试图为这一地区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论文目录
摘要Summary1 引言1.1 选题背景1.2 研究意义1.3 研究思路1.4 研究目的1.5 研究方法1.6 创新及不足之处1.6.1 创新1.6.2 不足之处2 文献综述2.1 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2.2 农业产业化的一般理论2.2.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2.2.2 农业产业化的特征2.3 特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2.3.1 特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互相促进2.3.2 特色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3 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发展概况3.1 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发展现状3.1.1 特色农产品已形成一定规模3.1.2 初步形成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格局3.1.3 优势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3.2 河西走廊特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3.2.1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3.2.2 约束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3.2.3 特色农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3.2.4 管理体制和投资环境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3.3 发展河西走廊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3.3.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特色农业发展方向3.3.2 坚持规模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原则3.3.3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3.3.4 通过中小企业、行业协会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3.4 政府在河西走廊农业产业化中的地位与作用3.4.1 引导作用3.4.2 支持作用3.4.3 调控作用4 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4.1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选择优势区域的意义4.1.1 推进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有利于继续扩大内需4.1.2 推进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有利于发挥地区农业比较优势4.1.3 推进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4.2 河西走廊主要农产品的区域优势布局4.2.1 河西走廊棉花优势区域布局调整4.2.2 河西走廊制种优势区域布局调整4.2.3 河西走廊大麦优势区域布局调整5 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过程中的模式选择5.1 选择发展模式的主要依据5.1.1 选择组织模式是考虑的最基本的原则5.1.2 产业组织模式与产业发育程度相适应,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健5.1.3 选择适当的组织模式以适应产业的发育程度5.2 河西走廊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选择5.2.1 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加农户”5.2.2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户”5.2.3 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十农户”5.2.4 中介组织带动型:“中介组织十农户”5.2.5 优势产业带动型:“优势产业+农户”5.2.6 科技带动型:“科研机构(园区)十公司十农户”5.2.7 名牌品牌带动型:“名牌品牌+农户”5.3 推进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5.3.1 确立主导产业和产品,建设专业化基地5.3.2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5.3.3 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户的关系5.3.4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功能5.3.5 加快县域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6 农产品品牌建设—河西走廊农业产业化的目标6.1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概念与特征6.1.1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行为是一个高效、准确、集约化的市场行为6.1.2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是基于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基础上进行的6.1.3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具有地域性6.2 实施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意义6.2.1 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6.2.2 品牌化经营有利于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和大产业的现代化农业布局6.3 河西走廊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存在问题分析6.3.1 同品异名和有牌无品问题严重,品牌之间恶性竞争6.3.2 农产品品牌开发缺乏宏观统一的规划与指导6.3.3 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6.4 河西走廊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建议6.4.1 整合现有农产品品牌6.4.2 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6.4.3 大力宣传农产品品牌7 典型案例——酒泉市制种产业发展纪实7.1 酒泉市制种产业发展现状7.1.1 制种是酒泉市农民稳定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7.1.2 制种产业已从规范型向效益型转变7.1.3 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种子检验水平、加工能力日益增强7.1.4 种子生产基地区域化布局已经形成7.1.5 种子生产向产供销一体化道路转变7.1.6 “公司+村委会+农户”是酒泉市种子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7.1.7 种业的关联效益显著7.2 制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7.2.1 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与品牌,发展后劲不足7.2.2 企业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差7.2.3 种子检验手段落后,经费不足7.2.4 隔离区的调整已经成为种子生产的首要难题7.3 酒泉市制种产业发展前景分析7.4 酒泉市制种产业发展的建议7.4.1 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品种为基础,稳步发展玉米制种7.4.2 措施—突出区域特色,搞好制种基地规划结论及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导师及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河西走廊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特色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