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06—2007年4—5月,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定点观察法、GPS定位、样方法、因子测定法、等外业调查方法和t检验、F检验、因子分析等内业处理方法对扎龙保护区的黑翅长脚鹬和白腰草鹬的觅食生境选择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在春季,黑翅长脚鹬和白腰草鹬均在芦苇沼泽和苔草沼泽中觅食。这说明黑翅长脚鹬和白腰草鹬对芦苇沼泽和苔草沼泽都具有选择性。(2)二者在觅食微生境选择有不同策略。通过对春季黑翅长脚鹬和白腰草鹬觅食生境各生态因子的T检验发现,两种鹬大部分觅食生境因子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植被密度、植被盖度、觅食地水深和距人为活动频繁距离方面有极显著差异(t>t0.01);在植被高度、觅食地明水面积方面有显著差异(t>t0.05)。这也说明它们在觅食微生境的选择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策略。黑翅长脚鹬春季最佳觅食地为:平均植被高度42.05cm,平均植被盖度35.31%,平均植被密度356.2棵/m2,觅食地平均水深11.7cm,距人为活动频繁地平均距离435.14m。白腰草鹬春季最佳觅食地为:平均植被高度34.54cm,平均植被盖度39.38%,平均植被密度524.05棵/m2,觅食地平均水深8.44cm,距人为活动频繁地平均距离619.6m。(3)2006年春季黑翅长脚鹬和白腰草鹬的觅食生境生态因子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影响黑翅长脚鹬觅食生境选择的首要因素是食物因素,其他依次是水因素、干扰因素和隐蔽因素;影响白腰草鹬觅食生境选择的首要因素是食物因素,其他依次是水因素、干扰因素和隐蔽因素。(4)2007年春季黑翅长脚鹬和白腰草鹬的觅食生境生态因子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影响黑翅长脚鹬觅食生境选择的首要因素是食物因素,其他依次是干扰因素、隐蔽因素和水因素;影响白腰草鹬觅食生境选择的首要因素是是食物因素,其他依次是干扰因素、水因素和隐蔽因素。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黑翅长脚鹬和白腰草鹬的研究现状1.3 生境选择的研究1.4 鸟类生境选择的研究1.4.1 鸟类生境选择模式1.4.2 鸟类觅食生境选择2 研究地区概况2.1 自然概况2.1.1 地理位置2.1.2 地理特征2.1.3 水文特征2.1.4 气候2.2 动植物资源2.3 社会经济3 研究方法3.1 生境划分3.2 生态因子分类及定义3.3 外业调查与内业处理4 结果与讨论4.1 黑翅长脚鹬与白腰草鹬的数量4.2 黑翅长脚鹬的春季觅食生境选择4.2.1 觅食地植被组成4.2.2 觅食地植被高度4.2.3 觅食地植被密度和盖度4.2.4 觅食地水资源状况4.2.5 觅食地距人为活动频繁地距离4.2.6 黑翅长脚鹬对觅食地喜好程度分析4.3 白腰草鹬的觅食生境选择4.3.1 觅食地植被组成4.3.2 觅食地植被高度4.3.3 觅食地植被密度和盖度4.3.4 觅食地水资源状况4.3.5 觅食地距人为活动频繁地距离4.3.6 白腰草鹬对觅食地喜好程度分析4.4 黑翅长脚鹬与白腰草鹬的觅食生境比较4.4.1 黑翅长脚鹬与白腰草鹬的觅食生境类型比较4.4.2 黑翅长脚鹬与白腰草鹬的觅食微生境比较4.4.3 讨论4.5 黑翅长脚鹬觅食生境的因子分析4.5.1 2006年觅食生境因子的主成份分析4.5.2 2007年觅食生境因子的主成份分析4.6 白腰草鹬觅食生境的因子分析4.6.1 2006年觅食生境因子的主成份分析4.6.2 2007年觅食生境因子的主成份分析4.7 同一年度黑翅长脚鹬和白腰草鹬觅食生境因子的主成份对比4.7.1 2006年二者觅食生境的主成份对比4.7.2 2007年二者觅食生境的主成份对比5 保护管理建议结论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黑翅长脚鹬论文; 白腰草鹬论文; 扎龙论文; 觅食生境选择论文;
扎龙湿地恢复初期春季黑翅长脚鹬与白腰草鹬的觅食生境选择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