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暖式大棚反季节黄瓜嫁接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梓豪,李兴军[1](2021)在《“寿光模式”:地方经济与文化有机耦合的成功范式》文中提出文化是经济的灵魂,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地方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耦合具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贾思勰《齐民要术》为载体的农圣文化,是寿光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渊源所在。寿光以蔬菜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创造的"寿光模式",是中国县域城市经济发展的成功范式,充分体现了地方经济与文化有机融合所形成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地方经济与文化有机耦合的动因,对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张馨月[2](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寿光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发展,确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项目规划和有效行动。被习总书记两次点赞的“寿光模式”,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理论和制度成果,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寿光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改革创新意识比较活跃的城市,近年在探索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取得成功实践,跻身于中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行列。本文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寿光市发展特色,讲好乡村振兴寿光故事,为其他地区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振兴交流合作,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目的和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分析“寿光模式”的基本内涵,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农村发展思想入手阐述“寿光模式”形成的理论渊源,并对其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等现实基础作基本概述;第三部分经过调研研究,介绍了寿光市乡村建设中的两个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出以城乡一体化为主导的“寿光模式”的成功经验及实践意义,为其他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复制推广经验;第四部分提炼出创新升级中“寿光模式”显现的薄弱环节并分析其原因;第五部分是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不断赋予“寿光模式”新时代内涵的方法路径,以推进“五个振兴”为基本思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为不断创新发展“寿光模式”,实现寿光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潘子龙,郑同华,潘子祥,宋国祥,韩文坛[3](2020)在《山东寿光地区大棚黄瓜生产技术与更新》文中认为寿光蔬菜产业引领了全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是国内最早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寿光设施蔬菜种植的有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十几个种类,几百个品种,黄瓜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种之一。随着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发展,寿光的黄瓜生产与种植技术进行了持续地更新演变。大棚黄瓜种植面积与产量演变
颜士鹏[4](2019)在《寿光市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蔬菜产业是寿光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是促进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重要支撑。寿光蔬菜产业是一个包括了蔬菜生产、蔬菜加工、经营流通、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各领域的一个综合性概念。但是从目前蔬菜产业整个链条看,各种服务功能配套齐全、服务设施先进完善,其服务能力、水平和规模都远远超出了寿光蔬菜生产本身的需求,服务范围不仅面对寿光也面向全国。寿光蔬菜产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上,同时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生产、加工和流通等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不断向农业融合。目前的问题在于寿光菜户想扩大再生产受到土地等因素的种种制约,放弃蔬菜生产农民又舍不得手中积累多年的技术。很多种植户处于一种欲干不能、欲舍不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据寿光市农业局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每年新建和改造的大棚只占总数量的3.6%左右。目前寿光蔬菜生产发展实际处于一种“僵局”状态,急需转型发展。本文针对寿光市蔬菜产业转型发展问题,在对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详细阐述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影响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后,提出了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论文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寿光蔬菜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目前存在的组织化程度低、规划化程度低、销售管理分散不规范等问题,论证了转型发展的目的和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产业组织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介绍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历程,并从产业结构、产业地位、产业效益三方面对目前寿光蔬菜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产业经营体系建设、产业发展效益增收、产业行业监管、产品质量安全四个方面分析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对寿光蔬菜产业转型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对桑家营子、东斟灌、屯田西三个村的蔬菜生产转型发展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全市工作的借鉴意义;第六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通过以上整体分析研究,结合寿光实际,明确了向园区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转型的思路,着重提出了转变发展理念、培育和发挥示范社的引领作用、强化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的五项具体措施和对策。希望通过本文能为抓好寿光市蔬菜产业转型发展,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蔬菜产业全面向规模化、标准化和提质增效方向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刘晨光[5](2018)在《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但是“三农”问题依旧突出,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大背景下,本文从农村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增长点——专业村入手,在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内源发展理论和空间界面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内源发展的专业村空间界面”的分析框架,并以黄河流域专业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首先,从多种视角对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和类型归纳;其次,在县级尺度上运用地理探测器对黄河流域全流域及分区域(黄河上、中、下游)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通过对典型案例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影响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因素更加丰富,分析更加全面,进而能够更好解释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机理。下面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专业村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演化,单个专业村可分三种情况,多个专业村可形成多种专业村空间界面。第一种情况,专业村的内源大于外源。在内源条件较好的专业村,外源作用力通过通道正向刺激内源,促进内源进一步扩大,我们称之为内源型专业村,且该专业村的区位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主;外源作用力为负,会抑制专业村内源的扩大,甚至会导致专业村的消亡。第二种情况,专业村的外源大于内源。当专业村以外的各种要素经过通道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内源,且外源作用力为正,就会促进专业村内源要素的进一步集聚,对内源的发展起着巨大的的促进作用,我们称之为外源型专业村。此时,专业村的区位主要以人文因素为主,它既包括专业村内源的人文因素,也包括专业村外源的人文因素;如果外源的各种要素抑制内源的进一步发展,则可导致专业村的消失。第三种情况,专业村的内源等于外源。外源作用力为正,则促进专业村的扩大,外源作用力为负,则导致专业村消失。多个专业村的内源和外源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匹配和谐达到均衡的状态,此时,既有新的专业村形成,也有部分专业村消失,最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多个专业村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会形成多种专业村空间界面。通过案例实证研究,不仅能够客观、全面的获悉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特征,同时也是对区位理论、内源发展理论和空间界面理论的丰富和完善。(2)多尺度综合分析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机理本文通过全流域、县级尺度和典型案例区对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机理进行分析。这与以往专业村多为小样本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既有大样本数据(全流域和县级尺度)的统计分析,也有小样本(典型案例区)实地调研数据,两者有机的结合,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上对更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和总结,更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同时也给广大农区想通过专业村这一途径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在具体实施上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3)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呈集聚分布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集聚分布在关中地区和黄河下游,且集聚程度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县级尺度上,专业村在城郊、乡镇和乡村腹地呈集聚分布。其中城郊集聚型的主导产业多样,集聚形态为环状或半环状;乡镇集聚型的主导产业多为同一主导产业或相关产业,集聚形态常为团状;乡村腹地型常是乡镇集聚型的进一步发展形态,其形态也常为团状。(4)黄河流域专业村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小坡度和向阳区;沿河流、公路和行政边界线呈带状分布,其数量和密度随着距河流、公路或行政边界线缓冲距离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区位分布影响因素由自然因素逐渐向人文因素转变。(5)乐都区专业村区位主要由内源带动,其区位有诸如地形、河流、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决定,在资金、优惠政策和技术等外源的刺激下,专业村迅速发展;周至县专业村区位由内源向外源转变,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和植物资源)和人文因素(技术、政府支持和品牌等)均重要;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主要由外源带动,其区位主要有诸如能人带动、创新的技术、制度和文化、市场和政府支持等人文因素决定。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综合运用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内源发展理论和空间界面理论分析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建构“基于内源发展的专业村空间界面”分析框架。(2)多尺度综合分析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本文通过建立黄河流域专业村综合研究数据库,进而能够对黄河流域专业村进行多尺度综合分析。既有大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也有小样本实地调研分析,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上对更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和总结,结论更加科学和合理。
孙川川,郑元红,郭国雄,王立新[6](2014)在《高海拔山区冬暖式大棚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为典型的夏凉地区,且境内阴天日数超过150d,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凝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冬季由于缺少光照并长期遭遇阴雨天气,茄果类反季节蔬菜生产尤为困难。与此相比,毕节市威宁县地处乌蒙之巅,常年艳阳高照、凉风扑
刘天英[7](2013)在《寿光蔬菜育苗装备现状调查及机械与人工育苗效益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寿光自1989年始建冬暖式大棚以来,设施农业迅猛发展,并将此技术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带动了全国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北方地区冬季有了新鲜蔬菜供应市场。寿光蔬菜产业带动了育苗产业的迅速发展,先后与多家省级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合作,开展蔬菜育苗、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等的研发,寿光种苗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销往全国各地,育苗产业为寿光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寿光地区现有育苗厂200多家,育苗面积160万平方米,年育苗15亿株,其中嫁接苗3亿株。但是由于设施栽培的逐年增加,作物连作重茬引起了土壤环境日趋恶化、土传病虫害日益加重、投入增加、产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可采取的办法主要有轮作、农药灌根、嫁接等措施。但是轮作处理需要时间较长,农药灌根不仅成本高且污染环境,而嫁接技术在有效克服连作障碍、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的同时,还表现出周期短、投资少、无公害的优点。并且随着设施农业的迅猛发展,出现用工荒等一系列的问题,人工成本大幅度提高,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引发一系列职业疾病,人工嫁接育苗已经无法满足设施农业大规模发展的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工厂化程度,实现嫁接育苗产业的机械化及自动化。为了给种苗生产中自动化装备的标准化、集成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育苗产业机械推广、用户需求两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调研分析;根据对寿光地区的实地考察,发现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寿光工厂化育苗发展的集成化机械对策;同时从经济效益研究入手,就育苗产业的人工操作和机械化生产两种方式,对育苗厂进行成本和效益分析。旨在探索出更利于寿光育苗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为寿光蔬菜产业科学发展提供依据,能更直接地说明育苗产业机械化的必要性。首先,根据分类整理现有论文、专利等相关资料,分析嫁接苗的生产领域相关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现状,及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其次,结合前期分析,设计制作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调研寿光地区育苗厂12家,农户65家。调研结果表明,嫁接苗的生产主要靠人工操作,嫁接苗的生产技术较成熟,对价格合理的自动化、机械化嫁接装备的要求较高。最后,针对寿光地区存在的设施结构标准度较低、机械化程度较低、用户对机械的信任度也比较低等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对菜农的培训改变传统观念、建立设施建造和嫁接苗生产的标准、系统地考虑播种、育苗、供苗、嫁接、栽植、嫁接苗管理等生产工艺,集成研发嫁接苗的生产中的自动化、机械化装备,并对人工和机械两种生产方式进行效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机械生产较人工生产成本更低、收益更高,更有利于育苗产业的长足发展。
陈石光[8](2012)在《思路决定出路》文中提出这次参加省委组织部的调训,到山东省寿光市参加农业产业培训学习,在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使我耳目一新,几个黄瓜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一场绿色革命,这个奇迹就是寿光市冬暖式蔬菜大棚。 一、冬暖式蔬菜大棚拉动寿光经济发展 山东省寿光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张波,袁媛[9](2010)在《大棚黄瓜嫁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灌南县北陈集镇、新集乡利用设施反季节种植黄瓜,采用冬暖式大棚,全部利用先进嫁接技术,平均单产黄瓜l2万kg,每667m,产值达23万元。
靳伟[10](2008)在《北方冬暖式大棚水果型黄瓜秋冬茬栽培技术》文中认为冬暖式大棚可在冬季生产蔬菜,水果型黄瓜等名特优蔬菜的反季节生产可丰富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文中阐述了水果型黄瓜对环境的要求及栽培技术。
二、冬暖式大棚反季节黄瓜嫁接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暖式大棚反季节黄瓜嫁接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寿光模式”:地方经济与文化有机耦合的成功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圣文化是“寿光模式”的文化渊源 |
二、农圣文化研究及对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内在影响 |
三、农圣文化对寿光蔬菜产业化的作用机理与成效 |
四、结语 |
(2)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寿光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寿光模式”的产生基础 |
一、“寿光模式”的产生 |
(一)寿光蔬菜“绿色革命”的兴起 |
(二)“寿光模式”的核心内涵 |
二、“寿光模式”形成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发展理论 |
(二)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农村发展思想 |
(三)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 |
三、“寿光模式”形成的现实基础 |
(一)“寿光模式”形成的独特自然条件 |
(二)“寿光模式”形成的良好社会环境 |
第二章 “寿光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实践意义 |
一、寿光市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 |
(一)双王城田园综合体建设 |
(二)三元朱特色先进村建设 |
二、“寿光模式”的成功经验 |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三)切实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
(四)全面强化“人才为王”理念 |
(五)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理念 |
三、“寿光模式”的现实意义 |
(一)“寿光模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广典型 |
(二)“寿光模式”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路径 |
(三)“寿光模式”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探索 |
第三章 “寿光模式”持续创新升级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原因 |
一、“寿光模式”持续创新升级存在的薄弱环节 |
(一)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
(二)新兴产业难以实现高端转换 |
(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态势不强 |
(四)地方乡村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
(五)农村基层党组织责任意识弱 |
二、“寿光模式”持续创新升级存在薄弱环节的原因 |
(一)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不足 |
(二)新兴产业现有有效支撑不够 |
(三)部分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管理缺乏规范性 |
(四)对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不足 |
(五)基层组织党员整体素质偏低 |
第四章 不断赋予“寿光模式”新的时代内涵 |
一、推动产业振兴,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
(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二)实现蔬菜产业标准化品牌化 |
(三)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
(四)抢抓新兴科技革命机遇 |
二、推动人才振兴,打造强大的农村人才队伍 |
(一)优化人才服务 |
(二)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
(三)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
(四)推动人才要素合理流动 |
三、推动文化振兴,焕发乡风文明全新气象 |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
(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
(三)倡导树立农村文明新风 |
(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
四、推动生态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一)狠抓人居环境整治 |
(二)继续坚持绿色兴农之路 |
(三)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
(四)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 |
五、推动组织振兴,持续增强乡村治理效能 |
(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
(二)完善村民自治 |
(三)建设法治乡村 |
(四)提升德治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山东寿光地区大棚黄瓜生产技术与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大棚黄瓜种植面积与产量演变 |
大棚黄瓜种植茬口更新与演变 |
大棚黄瓜育苗技术更新与演变 |
大棚黄瓜种植技术更新与演变 |
大棚土壤培肥技术 |
大棚土壤熏蒸消毒技术 |
水肥方式的更新与演变 |
整枝技术仍旧延续 |
种植密度仍旧延续 |
黄瓜品种的演变 |
黄瓜产品的市场走向与演变 |
寿光黄瓜生产趋势分析 |
(4)寿光市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蔬菜产业 |
2.1.2 产业转型 |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
3.1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历程 |
3.1.1 起步阶段 |
3.1.2 快速发展阶段 |
3.1.3 转型发展阶段 |
3.2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3.2.1 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
3.2.2 产业地位和优势情况分析 |
3.2.3 产业效益状况分析 |
3.2.4 产业服务保障体系状况分析 |
3.3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3.1 产业经营体系建设方面 |
3.3.2 产业发展效益增收方面 |
3.3.3 产业行业监管方面 |
3.3.4 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
4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分析 |
4.1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
4.2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
4.2.1 产业发展结构优化 |
4.2.2 产业发展政策优良 |
4.2.3 产业发展组织有力 |
4.2.4 产业安全质量保障有力 |
4.2.5 产业文化悠久 |
4.2.6 人力资源充足 |
4.3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4.3.1 菜农思想观念落后 |
4.3.2 劳动力素质有待提升 |
4.3.3 科学技术支撑不足 |
5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
5.1 案例一: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农业园区经营型蔬菜产业转型发展 |
5.2 案例二:洛城街道东斟灌村合作社领办型蔬菜产业转型发展 |
5.3 案例三:洛城街道屯田西村“飞地经济”型蔬菜产业转型发展 |
6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目标、思路与对策分析 |
6.1 寿光蔬菜产业升级的目标 |
6.2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 |
6.2.1 蔬菜产业向园区农业转型 |
6.2.2 蔬菜产业向绿色农业转型 |
6.2.3 蔬菜产业向品牌农业转型 |
6.2.4 蔬菜产业向科技型农业转型 |
6.3 促进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
6.3.1 切实转变发展理念 |
6.3.2 要培育和发挥示范社的引领作用 |
6.3.3 强化人才培育体系建设 |
6.3.4 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
6.3.5 增强蔬菜生产者队伍力量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专业村是农区研究的重要抓手 |
1.1.2 黄河流域农区发展学术研究薄弱 |
1.1.3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2 专业村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专业村国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
2.1.1 欧美国家农村地区相关研究 |
2.1.2 亚非国家“一村一品”相关研究 |
2.1.3 国外专业村研究述评 |
2.2 专业村国内研究进展及述评 |
2.2.1 专业村的定义、类型及发展动因研究 |
2.2.2 专业村发展困境与对策 |
2.2.3 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研究 |
2.2.4 专业村相关理论研究 |
2.3 专业村研究不足 |
3 理论分析框架 |
3.1 相关概念讨论 |
3.2 理论基础 |
3.2.1 区位理论 |
3.2.2 内源发展理论 |
3.2.3 空间结构理论 |
3.2.4 空间界面理论 |
3.3 基于内源发展的专业村空间界面理论框架 |
4 研究区域选取、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4.1 研究区域选取和简介 |
4.1.1 研究区域选取的依据 |
4.1.2 黄河流域简介 |
4.1.3 黄河流域农村发展背景 |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1 地图数据 |
4.2.2 统计年鉴数据 |
4.2.3 专业村数据 |
4.3 研究方法 |
4.3.1 层析分析法(AHP) |
4.3.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 |
4.3.3 最临近指数法(NNI) |
4.3.4 核密度估计分析法(KDE) |
4.3.5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法(Ripley’s K函数) |
4.3.6 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 |
5 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 |
5.1 专业村区位整体分布不均衡,局部呈集聚分布 |
5.1.1 专业村集聚分布在关中地区和黄河下游 |
5.1.2 专业村集聚分布在县域的城郊、乡镇和乡村腹地 |
5.2 专业村主要集聚在低海拔、小坡度和阳坡且呈带状分布 |
5.2.1 专业村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区 |
5.2.2 专业村主要分布在缓坡区 |
5.2.3 专业村主要分布在阳坡 |
5.2.4 专业村依托地形呈带状分布 |
5.3 专业村分布于距河流较近的两侧且呈带状格局 |
5.3.1 河流对农产品生产型专业村的影响最大 |
5.3.2 专业村依托河流呈带状分布 |
5.4 专业村分布在公路两侧且受公路等级影响呈条带分布 |
5.4.1 国道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大 |
5.4.2 省道对林产品类型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弱 |
5.4.3 县道对非农产业型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弱 |
5.4.4 乡道对畜牧业产品类型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弱 |
5.4.5 专业村依托公路呈带状分布 |
5.5 专业村在行政边界线两侧分布差异大且影响有异呈带状格局 |
5.5.1 不同省级行政边界线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差异较大 |
5.5.2 县级行政边界线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小 |
5.5.3 专业村依托县级行政边界线呈带状分布 |
5.6 本章小结 |
6 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6.1 专业村空间格局的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加 |
6.1.1 专业村集聚团块由黄河下游转移到关中地区 |
6.1.2 专业村集聚形态由带状向团状转变 |
6.2 专业村在低海拔、小坡度和阳坡增长较快 |
6.2.1 专业村在低海拔区增速最快 |
6.2.2 专业村在小坡度区增长迅速 |
6.2.3 专业村在阳坡增长较多 |
6.3 河流两岸专业村的数量和密度有所增加 |
6.3.1 河流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逐渐加强 |
6.3.2 专业村依托河流呈带状格局演化 |
6.4 公路两旁专业村的数量和密度有所增加 |
6.4.1 国道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略有增加 |
6.4.2 省道对林产品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小 |
6.4.3 县道对种植业专业村影响范围逐渐增加 |
6.4.4 乡道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略有减小 |
6.4.5 专业村依托公路呈带状格局演化 |
6.5 行政边界线旁专业村的数量和密度有所增加 |
6.5.1 不同省级行政边界线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有增有减 |
6.5.2 县级行政边界线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逐渐增加 |
6.6 专业村区位分布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6.6.1 自然因素对专业村初始形成有较大影响 |
6.6.2 人文因素对专业村后续发展有较大影响 |
6.6.3 专业村区位分布影响因素逐渐由自然向人文转变 |
6.7 本章小结 |
7 案例区分析与对比 |
7.1 案例区选取原则 |
7.1.1 选取不同区位的案例区 |
7.1.2 选取专业村数量级别和变化趋势不同的案例区 |
7.1.3 选取专业村区位分布空间格局不同的案例区 |
7.2 黄河上游:青海省乐都区 |
7.2.1 乐都区区位与地理环境 |
7.2.2 乐都区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测度 |
7.2.3 乐都区专业村呈带状分布格局 |
7.2.4 乐都区专业村呈带状格局演化 |
7.2.5 乐都区专业村区位主要由内源带动 |
7.3 黄河中游:陕西省周至县 |
7.3.1 周至县区位与地理环境 |
7.3.2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测度 |
7.3.3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分布呈集聚分布格局 |
7.3.4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由城郊型向乡镇集聚型转变 |
7.3.5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由内源向外源转变 |
7.4 黄河下游:山东省寿光市 |
7.4.1 寿光市区位与地理环境 |
7.4.2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测度 |
7.4.3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呈乡村腹地集聚格局 |
7.4.4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呈乡村腹地集聚格局演化 |
7.4.5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主要由外源带动 |
7.5 对比分析与思考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可能的创新点 |
8.3 政策建议 |
8.4 下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农业局调查问卷 |
附录 B 乡镇调查问卷 |
附录 C 专业村调查问卷 |
附录 D 实地调研照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
致谢 |
(6)高海拔山区冬暖式大棚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海拔山区冬暖式大棚结构 |
2 适期播种 |
3 品种选择 |
4 育苗 |
4.1 营养土配制 |
4.2 播种 |
4.3 苗床管理 |
5 定植 |
5.1 整地施肥 |
5.2 定植 |
6 棚内管理 |
6.1 温度管理 |
6.2 湿度管理 |
6.3 光照管理 |
6.4 肥料管理 |
6.5 整枝疏果 |
7 病虫害防治 |
7.1 生态防治 |
7.2 物理防治 |
7.3 药剂防治 |
8 采收 |
(7)寿光蔬菜育苗装备现状调查及机械与人工育苗效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寿光农机补贴政策分析 |
2.1 农机补贴的意义 |
2.2 农机补贴实施现状 |
2.3 寿光农机补贴进展 |
2.4 农机补贴的困难 |
第三章 寿光蔬菜育苗生产现状及影响机械推广因素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3.1.1 育苗厂调查问卷设计 |
3.1.2 农户调查问卷设计 |
3.2 调研概要 |
3.2.1 调研分布 |
3.2.2 嫁接苗培育时间 |
3.3 调研结果及统计分析 |
3.3.1 培育品种及百分比 |
3.3.2 标准苗参考指标 |
3.3.3 销售量与温室类型的关系 |
3.3.4 温室发展趋势 |
3.3.5 定向要求调研 |
3.3.6 嫁接工艺问题分析 |
3.3.7 人工及现有机器嫁接方法 |
3.3.8 育苗厂嫁接人力投入及嫁接苗销售额 |
3.3.9 是否接受嫁接机及不接受原因分析 |
3.3.10 嫁接机价格及嫁接成活率期望分析 |
3.3.11 愈合设备问题分析 |
3.3.12 移栽机问题分析 |
3.3.13 所需设备 |
3.4 寿光蔬菜育苗机械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寿光蔬菜育苗机械与人工生产效益对比分析 |
4.1 基本生产成本分析 |
4.2 人工劳务成本分析 |
4.3 种苗净收益分析 |
4.4 设备集成效益评价 |
第五章 寿光蔬菜育苗机械化应用发展构想与对策建议 |
5.1 集成机械化构想 |
5.2 发展对策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大棚黄瓜嫁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嫁接的优点与品种选择 |
1.1 优点 |
1.2 品种选择 |
2 苗床与播种 |
2.1 苗床 |
2.2 播种 |
3 嫁接工具及嫁接方法 |
3.1 工具 |
3.2 嫁接时期 |
3.3 嫁接方法 |
4 嫁接后栽植 |
四、冬暖式大棚反季节黄瓜嫁接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寿光模式”:地方经济与文化有机耦合的成功范式[J]. 李梓豪,李兴军. 古今农业, 2021(03)
- [2]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寿光模式”研究[D]. 张馨月.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3]山东寿光地区大棚黄瓜生产技术与更新[J]. 潘子龙,郑同华,潘子祥,宋国祥,韩文坛. 农业工程技术, 2020(25)
- [4]寿光市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研究[D]. 颜士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5]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D]. 刘晨光. 河南大学, 2018(12)
- [6]高海拔山区冬暖式大棚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J]. 孙川川,郑元红,郭国雄,王立新. 上海蔬菜, 2014(01)
- [7]寿光蔬菜育苗装备现状调查及机械与人工育苗效益对比分析[D]. 刘天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8]思路决定出路[N]. 陈石光. 毕节日报, 2012
- [9]大棚黄瓜嫁接技术[J]. 张波,袁媛. 中国园艺文摘, 2010(07)
- [10]北方冬暖式大棚水果型黄瓜秋冬茬栽培技术[J]. 靳伟. 农技服务,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