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交沙霉素产生菌纳儿榜链霉菌交沙霉素变种(S.narbonensis var.josamyceticus)的JOS-20菌株进行复壮,获得了一株发酵效价相对较高的菌株#20。以#20菌株为出发菌株,依次用紫外线一氯化锂复合诱变、链霉素抗性诱变,60Co-γ射线诱变、原生质体再生诱变、原生质体一紫外线复合诱变、原生质体电转诱变和亚硝酸盐诱变等7种诱变手段对#20进行育种工作。结果发现上述的多种诱变手段都能一定程度的获得正突变株,达到提高交沙霉素产生菌产素能力的目的。其中,原生质体一抗性质粒电转化诱变是本次试验中效果最好的诱变育种手段。经过一系列诱变育种筛选,最终筛得三株高产菌株:yx-36、yx-94、yx-245,经过五代稳定性实验发现,yx-245虽然初始效价没有另外两株高,但是产素较另外两株稳定,因而被确定为最优菌株,并确定以该菌株为供试菌株,进行后续发酵工艺的研究工作。 以yx-245菌株为试验菌株进行了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研究,探索了原始配方中各单因子对该菌株合成交沙霉素的影响。并经L18(37)正交筛选试验,最终筛选到一个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经过对比试验,该配方比原始配方提高菌株产素达17.76%。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一、前言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展概述2. 交沙霉素的基本性质概述3. 交沙霉素的临床应用4. 交沙霉素的作用机理5. 交沙霉素的生物合成和化学改造6. 交沙霉素的生产与销售情况7.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1 供试菌株1.2 培养基1.3 试剂1.4 实验仪器2. 实验方法2.1 培养条件2.1.1 斜面菌种培养条件2.1.2 种子培养条件2.1.3 发酵条件2.2 交沙霉素定量分析方法2.2.1 化学效价的测定2.2.2 生物效价的测定(管碟法)2.3 交沙霉素产生菌形态和培养特征的观察2.3.1 交沙霉素产生菌培养特征的观察2.3.2 交沙霉素产生菌分生孢子和孢子丝扫描电镜观察2.4 诱变与筛选方法2.4.1 斜面菌种制备2.4.2 孢子悬液制备2.4.3 幼嫩菌丝悬液的制备2.4.4 原生质体的制备2.4.5 交沙霉素浸提液的制备2.5 高产菌株的选育2.5.1 原始菌株的复壮2.5.2 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2.5.3 链霉素抗性育种60-r射线诱变处理'>2.5.4 CO60-r射线诱变处理2.5.5 原生质体再生诱变2.5.6 原生质体-紫外线复合诱变2.5.7 原生质体-抗性质粒电转化诱变2.5.8 亚硝酸盐诱变2.5.9 稳定性试验2.6 发酵培养基的筛选2.6.1 不同碳源对交沙霉素合成的影响2.6.2 不同氮源对交沙霉素合成的影响2.6.3 单因子试验7)正交试验结果'>2.6.4 L18(37)正交试验结果三、结果与分析3.1 交沙霉素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3.1.1 硫酸显色法测定3.1.2 生物效价的测定(管碟法)3.2 交沙霉素产生菌形态和培养特征的观察结果3.2.1 交沙霉素产生菌培养特征的观察结果3.2.2 交沙霉素产生菌分生孢子和孢子丝扫描电镜观察结果3.3 原始菌株的复壮3.4 交沙霉素产生菌#20的诱变育种3.4.1 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结果3.4.2 链霉素抗性育种诱变结果60-r射线诱变结果'>3.4.3 CO60-r射线诱变结果3.4.4 原生质体再生诱变结果3.4.5 原生质体-紫外线复合诱变结果3.4.6 原生质体-抗性质粒电转化诱变结果3.4.7 亚硝酸盐诱变结果3.4.8 稳定性试验3.4.9 诱变系谱图3.5 发酵培养基的优选结果3.5.1 不同碳源对交沙霉素合成的影响3.5.2 不同氮源对交沙霉素合成的影响3.5.3 单因子试验结果7)正交试验结果'>3.5.4 L18(37)正交试验结果3.5.5 最优培养基配方的验证四、讨论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交沙霉素论文; 育种论文; 效价论文; 培养基论文; 筛选论文; 抗性质粒电转化论文;
交沙霉素生产菌株JOS-20的诱变育种及培养基配方优化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