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生存在自然环境中的所有生物都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不利于其生长的危险,例如来自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有害化学物质以及生物自身体内的有害代谢产物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生物的基因组DNA造成损伤,而生物体内拥有完整的一套DNA修复系统,维持其基因组稳定。值得注意的是超嗜热古菌比起一般生物生活环境更加恶劣,但是仍然能活跃生存在那种极端环境中,其体内必定含有更优越的DNA损伤修复机制。此外,由于古菌DNA代谢中的各种因子与细菌相比更相似于真核生物,所以探索古菌DNA代谢奥秘,无疑也会为复杂的真核生物研究提供可靠的帮助。滑动夹(sliding clamp)参与DNA复制,修复以及细胞周期调控等多种DNA代谢途径,是各种生物维持生存必要的蛋白因子,可以作为一种平台与DNA代谢中的多种蛋白因子相互作用,例如DNA复制聚合酶,连接酶等。细菌中的滑动夹为DNA复制聚合酶的一个亚基称β-夹子(β-clamp),真核生物和古菌中称这一蛋白为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不同生物的滑动夹虽然在序列上并不是保守的,但是结构上都是一种相似的环状复合物,中间具有一DNA通过的孔道,预示着它们发挥功能作用的方式可能是相似的。例如,几种滑动夹都需要一种辅助蛋白的参与作用,即滑动夹装载蛋白(clamp loader),细菌中为γ-复合物,而真核生物和细菌中为RFC(replication factor C,RFC)。然而,滑动夹复合物在三种生物域中也具有多样性,例如,他们寡聚状态也并不保守,细菌中的β-夹子为同源二聚体,真核生物及广古菌中PCNA为同源三聚体,而泉古菌中为异源三聚体。由于在古菌DNA修复系统中,PCNA是不可缺少的因子,因此,研究古菌的这一蛋白对于了解其特有的DNA修复机制十分有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对超嗜热古菌Sulfolobus tokodaii三个PCNA亚基间的相互作用和一些生化性质的初步研究。主要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了来自s.tokodaii三个PCNA亚基的重组蛋白,首先利用His-pull down,酵母双杂交以及分子筛层析等蛋白互作方法,检测到体内,体外PCNA单亚基均不能形成同源聚体,PCNA1和PCNA3可形成二聚体,PCNA1,PCNA2和PCNA3形成三聚体。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PCNA2和PCNA3也可形成三聚体,其中的成分有两种可能,即PCNA223和PCNA323。接下来我们设计实验验证其成分,主要是利用His-pull down方法,鉴定出了一种新的PCNA三聚体,其成分为PCNA323。然后结合Pull down和分子筛层析两种方法将PUNA123和PCNA323两种三聚复合体分别纯化出来,并分别检测它们对参与DNA修复的几个蛋白因子活性的影响。发现两种复合体均以相同程度抑制解旋酶StoHjm以及连接酶StoLigase活性,PCNA323较强于PCNA123刺激核酸内切酶StoHjc的活性。本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与其他报道相比较分析,发现古菌中的PCNA亚基间相互作用关系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即使是同属泉古菌的S.solfataricus或Aeropyrum pernix中的同源PCNA都存在着差别。关于本文中鉴定出的PCNA两种三聚体复合体的具体功能,以及相互之间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分析.另外,有文章报道在S.solfataricus中PCNA可以与重组修复过程中的核酸酶Hjc(Holliday junction cleavage)具有相互作用,pyrococcus.furiosus中PCNA与Hjm具有相互作用。同时,我们发现S.tokodaii中StoHjc可以与同样参与重组修复途径的StoHjm解旋酶(Holliday junction migration)具有相互作用,根据以上信息,我们推测PCNA,StoHjc和StoHjm可能会形成一种三聚体行使某种生理功能,于是着手实验验证这种猜测。在本论文的后一部分,我们介绍了有关StoHjm和StoHjc的工作,通过分子筛层析,His-pull down和酵母双杂交证明了StoHjm可以与StoHjc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StoHjc抑制StoHjm的解旋酶活性。目前,虽然没有检测到StoHjm和核酸内切切酶StoHjc与PCNA之间具有相互作用,但是我们会优化实验条件继续研究。另外,为了了解StoHjm与StoHjc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我们计划利用缺失突变方法进一步探索。本文初步研究了S.tokodaii中PCNA,以及Hjm和Hjc这几个蛋白的生化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深入了解S.tokodaii的修复机制提供了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古菌或为人类终极祖先[J]. 中国科学基金 2020(02)
- [2].调水和季节变化对河流沉积物古菌群落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3)
- [3].滨海化工园区海域沉积物古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20(04)
- [4].泉古菌醇与绿素在东海陆架区的分布及关系研究[J]. 微生物学报 2019(01)
- [5].棉花长期连作对新疆农田土壤古菌群落演替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9(04)
- [6].中国近海区域古菌群落结构研究概述[J]. 海洋科学 2019(05)
- [7].古菌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28)
- [8].滨海深古菌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7)
- [9].湛江湾表层水体海洋类群Ⅱ古菌的基因组分析[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0(06)
- [10].古菌、生命树和真核细胞的功能演化[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7)
- [11].深古菌门的核心代谢功能和热环境起源[J]. Engineering 2019(03)
- [12].极端嗜酸热古菌Acidianus manzaensis胞外硫活化蛋白质基因的筛选及鉴定[J]. 生物技术通报 2016(12)
- [13].中国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古菌多样性及丰度分析[J].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7)
- [14].超嗜热古菌整合性遗传元件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报 2017(09)
- [15].嗜盐古菌分类学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6(05)
- [16].古菌——生命的第三种形式[J]. 大自然 2008(06)
- [17].佛斯特拉古菌门(Verstraetearchaeota)研究进展[J]. 生物资源 2020(05)
- [18].古菌蛋白质修饰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4(03)
- [19].氨氧化古菌的生态学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报 2010(04)
- [20].灌木林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对地表野火的快速响应[J]. 生态学报 2010(24)
- [21].长期不同施肥黑土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及主效影响因子分析[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6)
- [22].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的大鹏澳海域沉积物古菌群落结构初步研究[J]. 南方水产科学 2015(06)
- [23].九龙江-河口表层沉积物中古菌脂类的空间分布特征[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06)
- [24].放射污染区古菌分离及多样性分析[J]. 微生物学通报 2014(07)
- [25].新疆罗布泊地区可培养嗜盐古菌多样性及其功能酶筛选[J]. 微生物学报 2011(09)
- [26].腾冲两热泉泉古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的初步分析[J]. 微生物学通报 2008(03)
- [27].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古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J]. 海洋与湖沼 2018(06)
- [28].辽河口芦苇湿地细菌和古菌群落周期日变化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9(02)
- [29].不同质量窖泥古菌群落的研究[J]. 酿酒科技 2015(02)
- [30].超嗜热古菌基因组的热稳定性[J]. 生命科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