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凯蒂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女性悲剧,《喧哗与骚动》,凯蒂,《白鹿原》
凯蒂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宋敏[1](2019)在《《喧哗与骚动》与《白鹿原》中女性悲剧形象对比研究——以凯蒂和田小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克纳和陈忠实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女性悲剧形象。本文将福克纳代表作《喧哗与骚动》的女主人公凯蒂与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中的女主人公田小娥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两者所建构的女性悲剧形象的异同,并追溯造成这种异同的根源。(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5期)
徐志飞[2](2018)在《从卡通形象探其产生的效益及对中国的启示——以日本凯蒂猫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的卡通形象风靡世界,哆啦A梦,龙猫,樱桃小丸子,皮卡丘,熊本熊等一直流行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但最深入人心、老少皆宜的那应该是萌萌的凯蒂猫了。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卡通俘获了多少少女的芳心,即便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一直保持着这份少女心,凯蒂猫在见证粉丝的成长中从未缺席。凯蒂猫不仅在日本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链,而且这种效应逐渐扩展到世界众多国家,从她诞生就一直有人为她买账,不断购入与她相关的零钱包,钥匙链,入住以她为主题的宾馆,乘坐凯蒂猫主题航班,光临凯蒂猫主题公园,凯蒂猫无处不在,时刻陪伴着喜欢她的人,总是挂着可爱的笑容,别着红色的蝴蝶结让人不由得心生爱意。凯蒂猫作为日本的卡通形象为人们带来无尽的少女感和可爱风。本论文通过简单介绍凯蒂猫的起源,历史和发展过程,旨在分析凯蒂猫为日本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交效益和文化效益,以及凯蒂猫的盛行对中国卡通形象的发掘与发展带来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期刊2018年08期)
罗利[3](2017)在《凯蒂·佩里音乐录像带中对传统性别形象的颠覆》一文中研究指出Katy Perry众多音乐录像带中所塑造出的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形象,女性气质的男性形象以及出现的变装表演形象为观众理解性别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使其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分析录像带中各色人物形象来展现社会性别是后天建构的,并试图证明这些形象是对传统性别形象的颠覆。第一章通过对Katy Perry音乐录影带中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角色,及男性化的性格特征的讨论,论证其对传统女性性别形象的颠覆。第二章结合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通过录影带中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角色,及女性化的性格特征,论证其对传统男性性别形象的颠覆。文章第叁章结合Judith Butler的性别操演理论,分析录影带中出现的男扮女,女扮男的变装表演,论证性别身份的不稳定性进而阐述其对传统性别形象的颠覆。(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4-01)
王彤[4](2016)在《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看《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批评的重要学派之一,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关注女性受压迫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资本主义制度和父权制意识形态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之一,其中经济因素起关键作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妇女指明了争取解放的途径: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6年20期)
李银波[5](2015)在《易卜生笔下凯蒂琳形象的斯芬克斯因子与伦理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易卜生创作的第一部戏剧《凯蒂琳》讲述了古罗马贵族政治家凯蒂琳的反叛及灶神庙女尼弗瑞亚对他复仇的故事。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理解这部作品及其主角凯蒂琳的形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剧中凯蒂琳遇到两对矛盾:第一,在事业上做英雄还是做普通人;第二,在爱情上追随妻子阿瑞丽亚还是追随灶神庙女尼弗瑞亚。这两对矛盾实质上就是凯蒂琳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之间的矛盾,矛盾斗争的结果也必然影响他在一系列问题上的伦理选择,包括当情人还是丈夫、当英雄还是普通人、当烈士还是逃兵、当俘虏还是罪人、进天堂还是地狱等。作品中主要存在两条伦理线,一是政治伦理线,二是爱情伦理线,这两条伦理线因弗瑞亚的复仇而交织在一起。(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沈萌[6](2015)在《《暄哗与骚动》中凯蒂形象的文本世界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福克纳作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伟大的作品,《喧哗与骚动》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这部小说自发表以来引起众多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文学家和评论家从各种角度对此文学巨着进行了研究。然而从认知诗学角度,运用文本世界理论解读其女主人公凯蒂的研究目前尚不全面。文本世界理论是关于语言使用者对语篇加工时产生的心理表征的理论。文本世界是指读者在小说作品阅读中对小说中各种情景的认知构建。该理论解释了在分裂的时空背景下,读者和作者如何顺利地进行交流。《喧哗与骚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写作方式。这部作品中蕴含多种叙述特色,比如多角度叙述、意识流技巧的运用,尤其是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刻画和描写、思维的混乱跳跃、时空的无序安排,使得读者无法像阅读传统叙事小说那样很快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为了解决这部小说带给读者的阅读困难,本文拟结合文本世界理论,以女主人公凯蒂为研究对象,解析读者如何在线解读小说情节,以及如何构建小说人物的形象。根据该小说的叙述视角,本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的层面,将小说分成两部分:第一人称叙述(前叁部分)和第叁人称叙述(第四部分)。再针对小说两部分的叙述特色,利用文本世界理论,聚焦第一人称叙述中叙述者的内心世界,比如自由直接思想、闪回、自由联想。第叁人称叙述的分析聚焦于叙述和对话,从而解读四个不同叙述者眼中凯蒂的立体形象。然后根据文本世界理论有关亚世界的可及性观点,分析第一人称叙述和第叁人称叙述视角下叙述者在世界构建过程中的可靠性问题。通过研究发现:1)凯蒂是一个矛盾共同体。一方面,她有着传统妇女应有的特质,关心爱护弟弟本吉,也知道对女儿小昆丁的愧疚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悲剧女性,她有着和传统女性不一样的个性。她敢于打破常规,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正是她的这种特立独行,使她沦为当时社会制度的受害者。2)读者从前叁部分由本吉,昆丁和杰生构建的亚文本世界穿梭到由第四部分以第叁人称口吻叙述的文本世界。读者又穿梭于每一部分叙述者建立的各种世界,尤其在前叁部分的各种亚界停留时间较长。3)本吉、昆丁和杰生叙述的大多是亚世界,读者无法进入,因此无法判断其真实可靠性。然而,第四部分迪尔西处在一个类语篇世界,我们会把生活中的知识经历投射到她的世界,从而达成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因此,文本世界理论视角下对该小说的认知诗学分析,生动展现了读者是如何根据文本信息在线构建各种“世界”,解读小说情节和女主人公凯蒂的形象,从而使凯蒂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文本世界理论强大的解释能力就在于此,也为该意识流小说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6-01)
李媛媛[7](2015)在《南方“淑女观”的牺牲品——论凯蒂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一部饮誉世界的佳作,小说描述了南方种植园主康普生家族的衰落。书中描述了很多丰富的女性形象,康普生夫人、达尔西仆人,特别是在南方"淑女观"下的凯蒂的形象尤为重要。她深受"淑女观"的影响,从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逐渐地失去了最真实的自我,成为了"淑女观"的牺牲品,走向了堕落。(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5年02期)
郑立怡[8](2014)在《声音缺失与意义在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形象的文化价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运用了多角度叙述和意识流等创作手法,由四个叙述者来叙述家史,但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凯蒂却未能以叙述者的身份出现,这一现象引起批评家们的关注和争议。针对凯蒂的声音缺失,她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批评家们各有见解。本文从凯蒂所代表的文化价值的角度,分析这一女性人物所隐含的文化价值,并指出她在叁兄弟眼中成为不同的文化价值象征:爱、家族荣誉和传统价值、资本主义金钱价值;其声音缺失象征着这些文化价值的危机和没落,同时该人物身上寄托着拯救没落南方的一线希望。(本文来源于《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2-12)
刘伟[9](2014)在《意识流小说创作技法管窥——试析凯蒂的人物形象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暗合圣经中夏娃的原型逐步走向堕落,作为小说主角的她却始终存在于他人的叙述之中,既反映了美国南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衰亡,又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小说不仅继承了以往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和创新,通过对凯蒂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特点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加深对该流派的进一步认识及把握。(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4年10期)
周燕,张荣芳,卢魁[10](2014)在《《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形象的两个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克纳所着《喧哗与骚动》一书,从描述旁观者的世界,多角度地塑造了凯蒂这一最为隐晦、却最为深入人心的角色。虽然凯蒂自始至终未曾与读者直接面对,却不断在时空、事件的组合与聚合之间,以流动性的笔法,在丰满与残缺之间交织出现。其形象的立体化远远超过对本人的直接描述,也远非凯蒂自己的吐露所能媲美。(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19期)
凯蒂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本的卡通形象风靡世界,哆啦A梦,龙猫,樱桃小丸子,皮卡丘,熊本熊等一直流行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但最深入人心、老少皆宜的那应该是萌萌的凯蒂猫了。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卡通俘获了多少少女的芳心,即便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一直保持着这份少女心,凯蒂猫在见证粉丝的成长中从未缺席。凯蒂猫不仅在日本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链,而且这种效应逐渐扩展到世界众多国家,从她诞生就一直有人为她买账,不断购入与她相关的零钱包,钥匙链,入住以她为主题的宾馆,乘坐凯蒂猫主题航班,光临凯蒂猫主题公园,凯蒂猫无处不在,时刻陪伴着喜欢她的人,总是挂着可爱的笑容,别着红色的蝴蝶结让人不由得心生爱意。凯蒂猫作为日本的卡通形象为人们带来无尽的少女感和可爱风。本论文通过简单介绍凯蒂猫的起源,历史和发展过程,旨在分析凯蒂猫为日本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交效益和文化效益,以及凯蒂猫的盛行对中国卡通形象的发掘与发展带来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凯蒂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宋敏.《喧哗与骚动》与《白鹿原》中女性悲剧形象对比研究——以凯蒂和田小娥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9
[2].徐志飞.从卡通形象探其产生的效益及对中国的启示——以日本凯蒂猫为例[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
[3].罗利.凯蒂·佩里音乐录像带中对传统性别形象的颠覆[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4].王彤.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看《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形象[J].牡丹.2016
[5].李银波.易卜生笔下凯蒂琳形象的斯芬克斯因子与伦理选择[J].外国文学研究.2015
[6].沈萌.《暄哗与骚动》中凯蒂形象的文本世界解读[D].苏州大学.2015
[7].李媛媛.南方“淑女观”的牺牲品——论凯蒂的女性形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
[8].郑立怡.声音缺失与意义在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形象的文化价值探析[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9].刘伟.意识流小说创作技法管窥——试析凯蒂的人物形象塑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
[10].周燕,张荣芳,卢魁.《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形象的两个维度[J].芒种.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