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隐性课程的研究是当代课程研究的热点之一,它着重于情意目标的实现,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催化剂。高校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隐性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具有素质教育全面性和主体性。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不能只重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理性文化知识,还要重视体育隐性课程,向学生传授关于体育态度、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知识,即利用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全面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熏陶,提高大学生的素质。通过对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文献综述以及体育隐性课程相关理论的分析,本研究探讨了体育隐性课程的内涵、特征、功能及其内容,认为体育隐性课程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来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和生活的经验,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因此,将体育隐性课程内容分为符合教育目的,经过安排的体育物质文化要素和体育精神文化要素两大类。本研究以江、沪13所高校(其中“211”高校11所)为对象,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主要从师生对体育隐性课程整体认识、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隐性课程内容方面的相关问题的认识等几方面展开,以学生的感受为主线,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对制约江、沪部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找出其问题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本研究对教师层面的调查显示,教师对江、沪部分高校的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现状不是很理想。体育教师能够通过实践经验判断认可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重大影响,但是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理论了解或者对隐性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平时对体育隐性课程的关注也不够。对学校层面的相关调查显示,江、沪部分高校对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主要以物质层面的开发为主,学校在体育精神文化层面宏观调控上还可以,但在微观开发上有待加强,如:一些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学校体育制度不够健全;体育宣传不到位;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缺乏沟通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对学生层面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隐性课程的概念认识缺乏,但是,很多学生都认为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能够影响自身的体育学习,而且影响力很大。此外,男女生以及不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对体育隐性课程物质层面表现的差异性总体上均非常显著,尤其在体育场馆设施能否满足学生需求,以及合理配置体育设施上差异十分显著。在隐性课程精神文化方面,男、女生对非实体性的体育精神文化需求与感受总体上差异性十分显著。体育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对实体性的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感受总体上差异显著。根据以上研究分析,提出对策:第一,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要遵循优选性、适用性、系统性和序列性的四大原则;第二,加强体育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第三,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隐性课程积极隐性影响因素的载体;第四,注重对学生的研究,重视体育教师对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第五,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体育隐性课程,克服体育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