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沪部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江、沪部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论文摘要

隐性课程的研究是当代课程研究的热点之一,它着重于情意目标的实现,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催化剂。高校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隐性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具有素质教育全面性和主体性。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不能只重视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理性文化知识,还要重视体育隐性课程,向学生传授关于体育态度、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知识,即利用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全面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熏陶,提高大学生的素质。通过对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文献综述以及体育隐性课程相关理论的分析,本研究探讨了体育隐性课程的内涵、特征、功能及其内容,认为体育隐性课程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来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和生活的经验,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因此,将体育隐性课程内容分为符合教育目的,经过安排的体育物质文化要素和体育精神文化要素两大类。本研究以江、沪13所高校(其中“211”高校11所)为对象,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主要从师生对体育隐性课程整体认识、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隐性课程内容方面的相关问题的认识等几方面展开,以学生的感受为主线,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对制约江、沪部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找出其问题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本研究对教师层面的调查显示,教师对江、沪部分高校的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现状不是很理想。体育教师能够通过实践经验判断认可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重大影响,但是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理论了解或者对隐性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平时对体育隐性课程的关注也不够。对学校层面的相关调查显示,江、沪部分高校对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主要以物质层面的开发为主,学校在体育精神文化层面宏观调控上还可以,但在微观开发上有待加强,如:一些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学校体育制度不够健全;体育宣传不到位;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缺乏沟通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对学生层面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隐性课程的概念认识缺乏,但是,很多学生都认为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能够影响自身的体育学习,而且影响力很大。此外,男女生以及不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对体育隐性课程物质层面表现的差异性总体上均非常显著,尤其在体育场馆设施能否满足学生需求,以及合理配置体育设施上差异十分显著。在隐性课程精神文化方面,男、女生对非实体性的体育精神文化需求与感受总体上差异性十分显著。体育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对实体性的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感受总体上差异显著。根据以上研究分析,提出对策:第一,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要遵循优选性、适用性、系统性和序列性的四大原则;第二,加强体育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第三,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隐性课程积极隐性影响因素的载体;第四,注重对学生的研究,重视体育教师对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第五,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体育隐性课程,克服体育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 3.1 国外隐性课程研究状况
  • 3.1.1 国外隐性课程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 3.1.2 国外隐性课程研究的三大流派及其观点
  • 3.2 国内隐性课程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 3.2.1 萌芽阶段
  • 3.2.2 探索阶段
  • 3.2.3 科学化发展阶段
  • 4. 隐性课程的界定
  • 4.1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探讨
  • 4.2 隐性课程中“隐性”一词的内涵分析
  • 4.3 隐性课程中“课程”一词的内涵分析
  • 4.4 隐性课程中教学对象的分析
  • 5. 体育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
  • 5.1 体育隐性课程的概念
  • 5.2 体育隐性课程的特征
  • 5.2.1 体育隐性课程的潜在性
  • 5.2.2 体育隐性课程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和课程内容的多元性
  • 5.2.3 体育隐性课程习得过程中的愉悦性和影响效果的持久性
  • 5.2.4 体育隐性课程影响过程两重性和教育结果的两面性
  • 5.2.5 体育隐性课程评价的难量化性
  • 5.3 体育隐性课程的功能
  • 5.3.1 认知导向功能
  • 5.3.2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功能
  • 5.3.3 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功能
  • 5.4 体育隐性课程的内容
  • 5.4.1 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
  • 5.4.2 体育隐性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
  • 6. 江、沪部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6.1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与内容
  • 6.1.1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 6.1.2 调查问卷设计内容
  • 6.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6.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6.2.2 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隐性课程的整体认识情况
  • 6.2.3 江、沪部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6.2.4 江、沪部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6.2.5 小结
  • 7. 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对策
  • 7.1 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要遵循优选性、适用性、系统性和序列性
  • 7.1.1 优选性原则
  • 7.1.2 适用性原则
  • 7.1.3 系统性原则
  • 7.1.4 序列性原则
  • 7.2 加强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
  • 7.2.1 结合时代背景,合理分析体育隐性课程理论的分歧点
  • 7.2.2 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体育隐性课程理论研究的针对性
  • 7.3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隐性课程积极隐性影响因素的载体
  • 7.3.1 加强高校领导对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视和支持
  • 7.3.2 建立健全明确化的体育管理规章制度
  • 7.3.3 营造文明和谐的实体性体育精神文化环境
  • 7.4 加强对学生的研究,重视体育教师对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 7.4.1 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 7.4.2 重视体育教师对体育隐性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 7.5 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体育隐性课程,克服体育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江、沪部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