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井金多金属矿集中区构造变形及成矿过程

小水井金多金属矿集中区构造变形及成矿过程

一、小水井金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变形及成矿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谢天宇[1](2017)在《昆明市东川上四棵树—黑树林铜矿(段)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上四棵树-黑树林铜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昆阳裂谷之会理-东川裂陷槽内的南北向小江断裂、普渡河断裂与东西向宝九断裂、麻塘断裂所夹持的东川断陷盆地内,在成矿带上属东川矿田之落因铁铜矿集区。上四棵树-黑树林铜矿是以落雪组白云岩为容矿层的铜矿床。本文通过对上四棵树-黑树林铜矿区的成矿背景、矿区地质、矿体、矿石特征、地层地球化学、岩相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查明了上四棵树-黑树林铜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①赋矿层位为落雪组上段,含矿岩性为白云岩,矿体围岩及上、下盘均为白云岩;②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保持一致,矿体与围岩界线基本清晰;③金属矿物成分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④矿石结构和构造:结构以不规则微细粒状集合体结构为主;其次为半自形、它形微细晶结构;构造主要为网脉状、斑点—斑杂状、层纹状、星散浸染状,次为细脉状、团斑状;⑤铜矿化与黄铁矿化、褪色蚀变关系密切。2.根据野外观察及岩相学工作,将上四棵树-黑树林铜矿成矿期可分为沉积成岩-成矿期和改造成矿期,各成矿期未进一步划分成矿阶段。3.厘定了上四棵树-黑树林铜矿床的控矿因素:①受落因海盆及其落雪期的碳酸盐台地内古地理控矿;②落雪组上段地层控矿;③铜矿化受泥砂质白云岩、硅质白云岩、藻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及褪色蚀变共同控制;④部分铜矿化受层间裂隙、微变形带及穿层裂隙等次生构造控制。4.提出了上四棵树-黑树林铜矿床的成因类型属“同生沉积-后期改造”铜矿床的观点,成矿模式可简单描述为:来自早期地层中的Fe、Cu元素不断被水解、运移,并在沉积孔隙中形成含矿溶液,随着沉积过程的不断累积,在重力作用下,原先依附在孔隙中的水及含矿溶液被不断排出,并发生向上运移,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尤其是黄白退色带附近)及有利部位,富集成矿;在后期区域动力作用和构造作用提供的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被加热的含矿热液质沿断层或裂隙不断渗透、循环,或局部富集成与层状矿相交的脉状矿,或局部使沉积成岩时形成的矿体进一步富集。5.总结出该矿床形成的时、空及赋存规律,矿物组成及共生规律及控矿规律;提出直接和间接找矿标志。

邓军,王庆飞,李龚健[2](2016)在《复合造山和复合成矿系统:三江特提斯例析》文中研究指明提出复合造山定义,认为复合造山指多期次造山以及其它类型壳幔过程(裂谷作用、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减薄等)在同一构造带先后发生或者多类型过程同时同位发生的地质事件;复合造山是大洋闭合-大陆拼贴过程的必然演化结果、地质历史时期普遍存在的地质过程,其具有不同属性板块拼接、多条蛇绿岩套与岛弧带并列、构造格架继承与改造、物质活化与循环运动以及构造体制转换突出等特征;复合造山带成矿时代长,类型多样,金属富集强度大,大型矿集区集中。复合成矿系统指在特定时-空域中,不同时期多种成矿作用或者同一时期不同成矿作用复合形成的成矿系统。复合成矿表现为成矿物质继承改造或成矿作用融合交叉,导致成矿元素多幕式富集,成矿空间广,成矿强度大,成矿概率增加。复合成矿系统分为多期复合和同期复合两类。复合造山驱动了复合成矿系统的形成,其是中国区域成矿典型特色。复合造山和复合成矿系统在特提斯构造带最为典型,中国西南三江造山带是典型解剖区。构建了古生代与中生代原-古-中-新特提斯洋闭合引发的增生造山和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汇聚导致的碰撞造山过程,厘定了增生造山海底喷流型Cu-Pb-Zn-Ag、增生-碰撞造山岩浆热液型CuMo-Sn-W、碰撞造山盆地卤水-岩浆热液型Pb-Zn-Ag-Cu和碰撞造山斑岩-矽卡岩型Au-Cu-Mo四类典型复合成矿系统。

吴海枝[3](2015)在《楚雄盆地主要铜矿床类型及其成矿作用演化》文中指出楚雄中-新生代陆相红层盆地,是集“煤、铜多金属、盐”为一体的重要铜矿集区。进入新生代后,在哀牢山造山带强烈的构造推覆作用下,盆地发育大规模褶皱/断裂作用与岩浆浅成侵入作用:构造作用导致砂岩型铜矿床发生改造富集作用;富碱斑岩侵入作用形成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如直苴铜钼矿床和姚安铅银金矿床等,这两类矿床均属喜马拉雅运动在楚雄盆地的成矿响应。本文着眼于楚雄盆地沉积-成岩、改造、岩浆侵入地质作用的演化,探讨两类铜成矿作用之间的时间、空间、物质及其演化关系。取得的主要认识与成果如下:(1)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主要发育沉积-成岩型、改造型两种矿化类型。沉积-成岩型矿化以六苴铜矿床为代表,形成以浸染状、纹层状矿石构造为主的层状、似层状矿体,并受沉积构造体系控制。该体系发育盆地边缘斜坡带、不整合面、隔水-透水-隔水岩性层等沉积构造结构面,分别控制着牟定斜坡铜矿带、矿层、矿体的展布;在此空间结构上,盆地氧化性、还原性两类盆地流体对流,形成氧化-还原结构面,由此控制浅紫交互带和层状矿体的定位。改造型矿化以郝家河铜矿床为代表,形成大脉状、带状及不规则状矿体,并受褶皱/断裂构造体系控制。该体系发育同生断裂、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三类改造期成矿结构面。六苴、郝家河矿床均经历四期构造主应力作用,其演化依次为:NE-SW向→近EW向→NW-SE向→近SN向。(2)通过砂岩铜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认为Cu、Ag、Pb、Zn、Mo等亲硫元素受还原障控制,强烈富集于浅色砂岩,特别是浅紫交互带与构造热液浅色体中;成岩期成矿流体为温度较低(90~160℃)、盐度中等(5~15 wt%NaCl)、富含SO42-、Ca2+与CH4等,并以有机水为主要来源;其硫源以硫酸盐热还原硫为主,并含少量细菌还原硫;铅、锶同位素示踪表明,该期金属物源以壳源为主,主要源于地层围岩。改造期成矿流体温度相对较高(140~240℃)、盐度相对较低(2~13 wt%NaCl)、富含Cl-、Na+及含一定量CO2,并具有岩浆水、有机水、大气水混合的特点;其硫源以深源硫为主,含少量硫酸盐热还原硫;成矿金属主要源于盆地基底,部分源于围岩,上述特点显示改造期成矿流体、还原硫、金属物质均具有岩浆源的某些属性。通过对成岩成矿期与改造成矿期的共生石英脉进行ESR定年,获得了两期成矿作用的参考年龄分别为80~60 Ma、50~30Ma。砂岩型铜矿床的形成经历沉积-成岩作用、改造作用:成岩期成矿发生于中成岩阶段,浅色砂岩一侧酸性-还原的富有机质流体沿砂岩层中扩张运移,溶解并还原碳酸盐、铁质胶结物及石膏等,形成溶蚀粒间孔隙与还原硫;该流体与碱性-氧化的含铜流体相遇时发生铜的沉淀与矿化。改造成矿作用是盆地受构造挤压、超覆作用驱动深部流体沿同生断裂上升,并汲取基底及围岩富有机质含铜流体,向次级断裂及背斜核部等有利构造空间充填与矿化的结果。(3)盆地进入新生代不仅发生了褶皱造山与砂岩铜矿改造成矿作用,还发生富碱斑岩侵入与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如直苴铜钼矿床。该矿床产于一套二长-正长花岗(斑)岩中,发育钾硅酸盐化、绢英黄铁矿化、绢云绿泥青盘岩化、绿帘石角岩化等热液蚀变,并形成产于断裂内及旁侧的大脉型矿体,主要有细脉状钾长石-石英-辉钼矿型、大脉状石英-黄铁矿-铜钼硫化物型、大脉状绿泥石-石英-铜硫化物型、大脉状绿帘石-石英-铜钼硫化物型等,大致与蚀变带对应。控岩构造为大雪山背斜与NW向张性-张扭性断裂组,NW向断裂组、节理组也是主要的控矿构造;成矿岩体为似斑状、局部斑状的细粒正长花岗岩(30.7±2.5 Ma),铜多金属成矿年龄为31.3±0.4 Ma。直苴矿区富碱花岗岩类SiO2含量为64.08%~68.61%,K2O+Na2O介于8.27~10.78,铝饱和指数多介于1~1.21之间,K2O/Na2O多为1~2.29,属弱过铝的钾玄质A型花岗岩系列;具有富集Rb-Ba-Th-U-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P等高场强元素、轻稀土富集明显等特点;并具有埃达克质属性。该矿床的初始成矿流体为高温(最高达531.7℃)、高盐度(最高达64.15wt%NaCl)、富含金属物质与CO2、Cl-等矿化剂的岩浆热液,通过发生沸腾、混合等作用而导致矿质沉淀、成矿。He-Ar同位素示踪显示流体以壳源为主,少量幔源为辅;成矿元素也主要以上地壳源为主,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4)楚雄盆地演化进程中,稳定沉积-成岩时期发生砂岩铜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进入新生代构造活跃期继续发生改造成矿作用;并在始新世岩浆活动高峰期产出斑岩型铜矿床。空间上,在特定位置发生相应的铜成矿作用:①岩浆侵位至适当深度时,在减压降温环境下发生流体沸腾与矿质沉淀作用,形成斑岩型矿床;②岩浆侵位较深时,不形成斑岩型矿床,但岩浆热液可混入并随盆地卤水向上迁移,在有利褶皱/断裂构造部位形成改造型砂岩铜矿床。其中,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发生于35~30 Ma,与砂岩铜矿改造成矿年龄(ESR定年:50~30 Ma)总体一致,两类铜矿床均发生于渐新世NW-SE向主压应力下形成的构造体系中;微量元素、成矿流体、同位素等特征也显示两类铜矿床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总体认为,楚雄盆地内改造型砂岩铜矿床与斑岩型铜钼矿床为同一个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演化作用的产物,即青藏高原造山带的晚碰撞构造转换成矿作用。

钟维敷[4](2014)在《滇西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及成矿规律》文中认为在已有工作程度基础上,充分利用云南省基础地质调查成果、矿产勘查成果和科研资料,以现代成矿地质理论为指导,结合三江“多岛弧盆成矿论”和“陆内构造转换成矿论”,对滇西成矿地质背景进行了深入总结和研究,认为滇西地区的地壳结构由“三江”特提斯多岛弧-盆系经过复杂的碰撞造山—新生代陆内走滑汇聚造山作用,最终实现了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构造体制的时空结构转换,同时,也相应地实现了多岛弧盆成矿作用向陆内成矿作用的转变;在陆内走滑阶段形成了沿金沙江-哀牢山带展布的长度达1000多千米的古近纪富碱斑岩带及其成矿作用。本文还对滇西重要矿产与沉积建造、侵入岩、火山岩,以及大型变形构造的关系进行了总结,认为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岩石构造组合主要有以下8种类型:1)后造山正长岩-正长斑岩组合:分布于北衙构造岩浆岩段、铁锁构造岩浆岩段、卓潘构造岩浆岩段、沙桥构造岩浆岩段、铜厂构造岩浆岩段,形成以鹤庆县北衙金矿床为典型代表金、铅、铁等矿床。2)后造山富碱花岗(斑)岩-正长(斑)岩组合:分布于马厂箐构造岩浆岩段、巍山构造岩浆岩段。形成以铜、钼、金等为主的金属矿床。3)景洪疆峰-国防一带赋存于大勐龙岩群中变质磁铁矿层可能属古元古代火山岩浆作用的产物。4)镇康县芦子园、保山市沙河厂和核桃坪等地的寒武纪地层中均有大-中型铅锌、铁矿床分布。铅同位素资料显示,芦子园地区方铅矿的铅模式年龄与火山岩的地质时代相吻合,表明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早古生代的火山岩。5)兰坪-思茅构造岩浆岩带的志留-泥盆系大凹子组为一套大陆边缘弧-弧后盆地构造背景中的钠质火山岩组合,形成海相火山-(沉积)型大平掌铜矿、德钦县南佐铅锌矿等矿床。6)滇西的韧性剪切带型矿床以金矿为多,如高黎贡山大型逆冲-走滑断裂构造、勐统-沧源逆冲叠瓦构造、双江逆冲叠瓦构造、双沟逆冲叠瓦构造、藤条河逆冲走滑构造等大型变形构造带上均发育有剪切带型金矿,形成镇沅县老王寨金矿、墨江县金矿等矿床。7)蛇绿混杂岩中金、镍、铁、铜等元素含量较高。在后碰撞阶段,由于大规模的走滑改造、流体作用,在适当的条件下金元素可以发生活化、转移,在有利的构造部位便可富集成矿。8)典型的弧后盆地沉积均位于兰坪-思茅地块上,大平掌铜矿就是在这样的弧后盆地中形成的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VHMS)。在总结和分析研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滇西成矿区(带)进行了重新清理和划分,识别出2个Ⅱ级成矿省、8个Ⅲ级成矿带、21个Ⅳ级矿带,进一步总结了研究区内各成矿区(带)的不同矿种的典型矿床,分别建立矿床的成矿模型(式)以及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系列和区域成矿谱系。系统总结了滇西重要矿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及区域成矿特征,以“多岛弧盆成矿”、“陆内构造转换成矿”理论系统探讨了各成矿事件的规律,发现滇西斑岩型铜钼矿与印支构造运动有关、喜马拉雅期走滑构造与富碱斑岩金铜矿关系密切、喜马拉雅期剪切带是金矿形成的有利背景。对滇西铁、金、铜、铅、锌、钨、锡、钼、镍等重要矿产形成时代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元古代到新生代都有不同类型的重要矿产形成,各时期的成矿各具特色,对滇西主要成矿时代、主要矿床的形成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主要认识如下:1)元古代是滇西铁矿最主要成矿时代,提出景洪大勐龙式、澜沧惠民式铁矿都可能属IOCG型矿床的新认识。2)中-晚三叠世(全岩Rb-Sr、K-Ar同位素年龄为214~237Ma),岛弧环境俯冲、消减形成的普朗构造岩浆岩带石英闪长斑(玢)岩组合,是寻找普朗式斑岩型铜矿最有利地区。3)侏罗纪-白垩纪的岩浆活动是滇西又一重要成矿时代,且后碰撞阶段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其成矿作用特征也各具特色,侏罗纪-早白垩世的后碰撞花岗岩以铅、锌、铁、铜等矿化为主;晚白垩世花岗岩属后造山花岗岩组合,以锡、钨、钼矿化为主。4)渐新世晚期属后造山的大地构造背景,主要为板内火山岩浆组合、后造山火山岩浆组合。其中后造山正长岩-正长斑岩组合是金矿床形成的有利。

刘欢[5](2013)在《西南三江南段成矿地质背景与地球化学分形解析》文中研究指明三江造山带普遍存在多期成矿作用于同一地区叠加复合,成矿地质背景的复杂性与矿床类型的多样性,给应用传统方法识别与提取区域化探异常及定量刻画矿床中元素的富集规律造成了一定困难。论文在全面分析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多样性及典型矿床成矿作用的基础上,采用系列分形理论,结合概率统计等方法,解析了西南三江南段不同尺度成矿元素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控制要素。通过多重分形等工具,系统描述了不同汇水盆地以及地块的成矿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阐明了不同地块的成矿特色;如,Cu分布奇异性明显地区包括义敦陆缘弧和思茅盆地,Au分布奇异性明显地区包括哀牢山结合带、金沙江结合带和腾冲地块;元素地化分析支持和丰富了三江地区地质勘探规律的认识。系统探讨了概率分布法、含量-面积模型、分形滤波技术与奇异指数等多种异常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综合应用于不同地块奇异性明显元素的异常提取;由于异常提取技术基本原理的差异,异常提取范围存在明显区别;但是多种方法提取异常的进一步叠加过滤使圈定异常与已有矿点更准确对应,有利于进一步圈定靶区。基于此方法,进一步圈定了哀牢山结合带的Au-Ag-Pb-Hg元素组合、思茅地块的Pb-Zn-Ag元素组合及腾冲地块的Pb-Zn-Sb-Ag与Sn-Cu等多个找矿靶区,为找矿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自相似分形与多重分形等多种方法,对比分析了北衙多类型叠加矿床、普朗斑岩型铜钼矿床以及勐满热泉型金矿的元素分布规律,结果显示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元素分布分形指数的空间规律有显着差异,分别受控于接触带部位断裂系统与岩浆热胀冷缩构造、蚀变分带及区域NW向断裂等主控因素的影响;同时多类型叠加矿床中的元素分布比其他两类矿床具有更高的空间不均一性。将系列分形方法应用于区域化探异常的识别与提取及典型矿床的元素富集特征的定量刻画,不同尺度的有机结合,能更有效的反映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化对成矿规律与成矿作用的理解,同时丰富了分形理论的应用。

付怀林[6](2013)在《云南省播卡地区铜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文中指出矿区隶属东川铜多金属矿集区,区域上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滇东台褶带的中部,“康滇地轴”云南段的北端东缘次一级隆起-东川块状隆起,“昆阳拗拉谷”北部东缘。近几年来通过对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成矿预测区开展地质普查、详查工作,相继发现一大批金、铜-金、铜等矿体。通过对三种典型的成矿类型的矿床(金矿、铜-金矿、铜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总结了播卡铜金矿床的成矿成因机制、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金矿与铜-金矿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该区金矿、铜-金矿、铜矿的找矿模式。通过对全矿区岩石地质背景的研究,揭示出成矿物质来源与相应的地层有关。其中青龙山组CaO和MgO含量最高,而其它氧化物均偏底,并含有一定量的SiO2,反映该地层均发生了硅化作用,化学成分与人占石铜矿石含量相对应,而金矿石基本与因民组及黑山组地层有对应关系,当地层化学成分中Na2O> K2O时,反映金成矿与钠长石化蚀变有关;Au元素主要在因民组、落雪组、黑山组地层中富集,平均含量分别为6.6×10-9、18.0x10-9、4.0x10-9,且具有高的变异系数,为本区金的矿源层;Cu元素主要在落雪组、青龙山组、因民组地层中富集(分别为1140×10-6、113×10-6、60×10-6),两样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为本区铜的矿源层。通过对土壤分析数据统计分析,金及与其紧密伴生元素砷、锑的含量和变异系数在因民组(Pt2kn2y)、落雪组(Pt2kn2l)、黑山组(Pt2kn2h)地层较高;铜成矿元素含量及其变异系数在落雪组(Pt2kn2l)、青龙山组(Pt2kn2q)地层最高。与岩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相吻合,在成矿上具有继承性。根据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及全区因子计量分析,对比已知矿床(点)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全区内开展成矿预测,总结出本区有利的成矿远景带“三带一环一点”即下马脖子-凉水棚金成矿远景带,新伙房、小水井、索头梁子至坡头金(铜)成矿远景带,上黄草岭至人占石铜(金)成矿远景带,贵州棚、白石岩、上水坪至水井山环状铜金成矿远景带及长地铅锌成矿远景区。

葛良胜,邓军,杨立强,王治华,郭晓东,袁士松[7](2012)在《滇西地区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对成岩-成矿的控制作用》文中指出滇西地区地处扬子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特殊地带,是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物理资料揭示该区深构造特征复杂:地壳呈相对稳定的三层结构,其内部存在不规则低速透镜体;莫霍面自北而南呈近东西向阶梯式逐渐抬升,形态上隆坳相间;壳-幔界面存在明显的壳-幔过渡带,软流层地幔具有多层次隆起现象。深浅部构造呈现明显的立交桥式多层架结构。深部构造与区域成岩成矿关系密切:空间上,岩体与成矿的集中区分布体现出受由幔坡带所推断的深大断构造所控制,并与壳内低速体和壳-幔混合带存在垂向上的对应关系。岩浆岩岩石组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岩浆形成于壳-幔混合带物质的部分熔融,而地幔流体上涌是激发壳-幔混合带发生部分熔融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滇西地区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及经历的区域构造动力体制时空转换是形成深部特殊地质结构的动力学条件,并是激发强烈壳-幔相互作用的重要前提。在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大量地幔流体携带成矿物质经由深大断裂上升至壳-幔混合带,激发其部分熔融,形成原始岩浆;随岩浆上升和分异演化,在构造有利部位成岩成矿,由此形成区域成岩成矿的一体化特点。而软流层幔的多期次脉动式上涌则是导致成矿多期性的内在因素。

张博[8](2012)在《滇西保山核桃坪铅锌矿床构造背景与构造控矿作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保山核桃坪铅锌矿是近年来三江地区发现的重要矿床,矿区地理位置位于位于保山地块边缘,靠近澜沧江断裂中段—瓦窑断裂。区域构造运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区成矿与构造关系密切,前人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但目前构造运动与成矿关系的研究还有所欠缺,特别是成矿作用的构造背景还不清楚。保山地块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古元古代基底形成,新元古代末期到下古生代原特提斯洋盆形成,石炭世—二叠世古生代古特提斯洋盆扩张化,早三叠世洋盆消亡碰撞造山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盆山转换阶段,新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变形以印支期微陆块东西挤压形成的南北向构造最为发育,喜山期在南北向变形继续发育的基础上出现了澜沧江断裂的走滑运动。矿区构造发育,断层、节理构造变形强烈,断裂表现不同期次的运动学,力学特征,为研究矿区构造应力和构造背景提供了条件。矿区发育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4组断裂。南北向断层为主要的控矿构造、其力学性质经历了压性—扭压—扭性3个阶段,指示了早三叠世洋盆消亡碰撞造山,喜山期陆内造山运动对矿区的改造。矿体形态分布具有雁列式构造特征,成矿作用发生于矿区的第二期构造阶段—扭压性阶段。矿区成矿期构造变形特征与澜沧江中段瓦窑河断裂相同,并且根据成矿年龄的测定结果,认为矿区构造变形受控于喜山期印度—亚洲大陆斜向碰撞机制下的澜沧江断裂的走滑运动,成矿物质来源于大规模走滑作用导致的地壳部分重熔形成的重熔型花岗岩体。区域构造运动在矿床的形成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泛非期—特提斯构造转换控制了寒武纪—奥陶纪的沉积地层,该套地层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了容矿—屏蔽的岩性组合;印支期—喜山期的构造运动控制了矿区构造变形,形成了一套有利的导矿容矿构造组合;喜山期澜沧江走滑活动下形成的隐伏花岗岩体,为成矿活动提供了矿源层以及流体运移的载体。总之,在多期构造运动下形成的有利的岩性条件、构造条件、岩浆岩条件的耦合形成了热液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核桃坪铅锌矿床。

周云满,张长青,王树琼,覃修平[9](2012)在《滇中小水井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成因类型探讨》文中指出小水井金矿床赋存于哀牢山造山带红河断裂东缘韧-脆性剪切构造破碎带中,容矿岩石为砂泥岩、灰岩之角砾岩、碎裂岩。硫、碳同位素研究表明,流体中碳、硫来自深部或地幔;氢、氧同位素组成则显示成矿热液主要为天水下渗及地下水循环从流经岩石获得物质而形成的混合热液流体。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类型以气-液相为主,少量气相出现。矿石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液相成分阳离子以Na+、K+为主,Na+/K+比值为3.0564.940;阴离子以Cl-、SO24-为主,且Cl->SO24->F;气相成分以H2O、CO2为主,间有CH4、CO出现,属H2O-CO2-NaCl体系。主要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80260℃之间,成矿深度约为1.0 km,流体密度0.650.9 g/cm3,流体盐度w(NaCleq)1.74%9.08%,平均5.33%。小水井金矿床属于浅成条件下,由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混合热液流体在韧-脆性剪切构造带中形成的金矿床,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造山型金矿相似,成因类型应归属于浅成造山型金矿床,工业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矿床的形成经历了金元素初始富集形成矿源层、成岩期后剪切-逆冲推覆构造活动过程中的构造-热液作用富集成矿、中酸性岩浆沿剪切构造带及裂隙系统侵入活动形成的含矿热液叠加富集、表生氧化-淋滤再富集时期等成矿过程。

王治华,阎家盼,郭晓东,葛良胜,王梁,喻万强,徐涛[10](2011)在《哀牢山构造带金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文中研究指明哀牢山构造带是西南三江地区最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也是世界上着名的构造岩浆带之一。哀牢山构造带由于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以及喜马拉雅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影响,成矿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构造带内金矿床类型复杂。从矿床应用类型的角度,将哀牢山构造带的金矿床划分7种金矿床类型。哀牢山构造带金矿成矿作用具有以下突出特点:成矿地质背景统一性,成矿(矿化)类型多样性,成矿时代多期性,成矿物质多源性,矿床空间分布的集中性,成矿过程的复杂性。并总结了哀牢山构造带内金矿床的找矿标志。

二、小水井金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变形及成矿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水井金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变形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昆明市东川上四棵树—黑树林铜矿(段)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及经济地理条件
    1.3 以往地质工作及科研工作
    1.4 本次研究思路、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工作内容
    1.5 本次工作概况
    1.6 工作成果及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物、化、遥特征
        2.5.1 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2.5.2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2.5.3 区域遥感背景
    2.6 区域矿产
    2.7 区域沉积环境
第三章 矿区地质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褶皱特征
        3.2.2 断层特征
    3.3 节理
    3.4 岩浆岩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地质特征
        4.1.1 赋矿层位及矿化特征
        4.1.2 矿体特征
    4.2 矿石特征
        4.2.1 矿石物质组成
        4.2.2 矿石结构和构造
    4.3 成矿期次及矿化阶段
    4.4 围岩蚀变及顶底板岩性特征
    4.5 矿物组合及共生关系
第五章 控矿地质因素及成矿规律分析
    5.1 控矿因素分析
        5.1.1 构造、古地理控矿
        5.1.2 地层控矿
        5.1.3 岩性、岩相控矿
        5.1.4 次生构造控矿
    5.2 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5.2.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5.2.2 地层地球化学
    5.3 成矿年代学
    5.4 典型矿床分析与对比
    5.5 成矿模式
    5.6 成矿规律分析
    5.7 找矿标志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复合造山和复合成矿系统:三江特提斯例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复合造山与复合成矿系统
    2.1 复合造山
    2.2 成矿系统
    2.3 复合成矿系统
    2.4 复合造山与复合成矿系统
    2.5 深部驱动机制
3 西南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
    3.1 复合造山时空格架
    3.2 增生造山多旋回演化
        3.2.1 原特提斯旋回
        3.2.2 古特提斯旋回
        3.2.3 中特提斯旋回
        3.2.4 新特提斯旋回
    3.3 碰撞造山演化
    3.4 复合造山构造转换
4 西南三江特提斯成矿系统
    4.1 成矿系统划分与演化
        4.1.1 增生造山成矿系统
        4.1.2 碰撞造山成矿系统
    4.2 成矿系统特色
        4.2.1 多样化成矿类型
        4.2.2 构造转换成矿作用
    4.3 典型复合成矿系统
5 讨论
    5.1 关键科学问题
        5.1.1 复合造山演化过程与壳幔结构
        5.1.2 大型矿集区深部驱动
    5.2 研究对策
        5.2.1 复合造山演化与壳幔结构
        5.2.2 复合造山成矿系统组成与深部驱动
6 结论

(3)楚雄盆地主要铜矿床类型及其成矿作用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楚雄盆地矿产资源研究状况
    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2.1 研究背景
        2.2 前人对砂岩铜矿成因认识过程
        2.3 前人对楚雄盆地岩浆热液矿床研究进展
        2.4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5. 主要完成工作量
    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楚雄盆地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
    1. 大地构造背景
    2. 构造层与构造单元划分
        2.1 沉积构造层及地层层序
        2.2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3. 主要断裂/褶皱构造及其活动特征
        3.1 边界断裂
        3.2 主要断裂构造特征
        3.3 褶皱构造特征
    4. 砂岩型铜矿床的产出及分布
    5. 斑岩型铜矿床的产出及分布
        5.1 喜马拉雅期岩浆侵入活动
        5.2 斑岩型矿床的产出与分布
第三章 砂岩型铜矿床的典型地质特征
    1. 赋矿地层与岩性特征
        1.1 赋矿地层
        1.1.1 六苴铜矿床
        1.1.2 郝家河铜矿床
    2. 构造格架
        2.1 六苴铜矿床
        2.2 郝家河铜矿床
    3. 矿体、矿石及矿物特征
        3.1 矿体特征
        3.1.1 六苴铜矿床
        3.1.2 郝家河铜矿床
        3.2 矿石类型与组构特征
        3.2.1 六苴铜矿床
        3.2.2 郝家河铜矿床
    4. 成矿期次与矿化阶段划分
    5. 胶结物、金属矿物、金属元素、矿化强度等的分带特征
        5.1 胶结物分带
        5.2 金属矿物分带
        5.3 金属元素分带
        5.4 矿化强度及矿化类型分带
第四章 砂岩型铜矿床成矿构造体系与成矿结构面
    1. 沉积构造体系与沉积-成岩作用的成矿结构面
        1.1 基底构造与不整合面构造
        1.1.1 盆地斜坡、古隆起等基底构造
        1.1.2 不整合面构造
        1.2 沉积建造与沉积相
        1.2.1 沉积建造
        1.2.2 沉积相
        1.3 赋矿地层与岩性结构
        1.3.1 赋矿地层
        1.3.2 赋矿岩性
        1.4 浅色砂岩体与浅紫交互带
        1.4.1 浅色砂岩体
        1.4.2 紫色与浅色碎屑岩建造形成背景
        1.4.3 浅紫过渡带的氧化、还原界面
        1.4.4 浅紫交互带的酸-碱界面
        1.5 沉积成岩期的成矿结构面
    2. 断/褶构造体系与构造改造作用的成矿结构面
        2.1 断/褶构造体系厘定
        2.1.1 六苴
        2.1.2 郝家河
        2.2 构造岩与构造热液蚀变岩相
        2.3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2.4 区域同生大断裂
        2.5 改造期的成矿结构面
第五章 砂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过程
    1. 元素地球化学
        1.1 六苴铜矿床元素分布特征
        1.1.1 样品采集
        1.1.2 主量元素特征
        1.1.3 微量元素特征
        1.1.4 稀土元素特征
        1.2 郝家河铜矿床元素分布特征
        1.3 元素地球化学总体特征
    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2.1 样品选择
        2.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2.3 包裹体均—温度、盐度特征
        2.4 流体成分
        2.4.1 激光拉曼气相成分测试
        2.4.2 群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测试
        2.5 成矿流体的总体特征
    3. 同位素地球化学
        3.1 成矿流体来源示踪
        3.1.1 氢-氧同位素
        3.1.2 碳-氧同位素
        3.2 成矿物质来源示踪
        3.2.1 硫同位素
        3.2.2 铅同位素
        3.2.3 锶同位素
        3.3 石英脉ESR测年数据的成矿作用时限探讨
    4. 砂岩型铜矿床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4.1 成岩期的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4.1.1 容矿砂岩孔隙演化对成矿的制约
        4.1.2 成岩期地球化学障和矿质迁移、沉淀机制
        4.1.3 成岩期成矿模式
        4.2 改造期的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4.2.1 褶皱/断裂构造对成矿流体的圈闭作用
        4.2.2 改造期的地球化学障和矿质迁移、沉淀机制
        4.2.3 改造期成矿模式
        4.3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找矿标志
第六章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
    1. 直苴斑岩型铜钼矿床地质概况
        1.1 岩体分布与岩石类型
        1.1.1 侵入岩体的空间分布
        1.1.2 侵入岩体的类型
        1.2 蚀变类型与分布
        1.3 矿化类型与分布
        1.3.1 矿化类型
        1.3.2 矿体分布及类型
        1.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划分
    2. 矿田构造及其控岩、控矿特征
        2.1 控岩构造特征
        2.2 控矿构造特征
        2.3 矿田构造体系厘定
        2.4 构造、蚀变联合控矿特征
    3. 岩浆侵位序列及其与成矿关系
        3.1 成岩年龄
        3.2 成矿年龄
        3.3 岩浆侵位序列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第七章 斑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过程
    1. 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
        1.1 化学成分特征
        1.1.1 主量元素
        1.1.2 微量元素
        1.1.3 稀土元素
        1.2 花岗岩成因类型
        1.3 花岗岩构造环境与源区特征
    2. 流体地球化学
        2.1 成矿流体性质
        2.1.1 包裹体岩相学
        2.1.2 包裹体显微测温
        2.1.3 成矿流体演化与捕获压力、成矿深度估算
        2.2 成矿流体成分
        2.2.1 激光拉曼成分测试
        2.2.2 群体包裹体成分测试
    3. 同位素地球化学
        3.1 成矿流体来源
        3.1.1 氢-氧同位素示踪
        3.1.2 氦-氩同位素示踪
        3.2 成矿物质来源
        3.2.1 硫的来源
        3.2.2 金属物质的来源
    4. 直苴斑岩型铜矿床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4.1 熔体结晶分异机制
        4.2 成矿物质迁移、沉淀机制
        4.3 成矿模式
        4.4 楚雄盆地斑岩型铜矿床找矿标志
第八章 楚雄盆地两类铜矿床成矿作用演化
    1. 楚雄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1.1 楚雄盆地的沉积作用演化
        1.2 楚雄盆地的构造作用演化
        1.3 楚雄盆地的岩浆作用演化
        1.4 岩浆侵入作用与盆地构造活动的关系
        1.5 楚雄盆地沉积成岩-构造-岩浆作用演化进程
    2. 沉积成岩-改造成矿作用与砂岩型铜矿床的形成
        2.1 沉积-成岩成矿作用
        2.1.1 沉积作用对成矿的制约
        2.1.2 成岩作用过程对成矿的控制
        2.2 改造成矿作用
        2.2.1 构造与砂岩铜矿分布的空间关系
        2.2.2 构造对砂岩铜矿形成的控制作用
        2.3 盆地流体驱动机制与卤水对流成矿模式
        2.3.1 盆地流体运移机制
        2.3.2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3. 楚雄盆地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与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
        3.1 区域构造环境与岩浆活动背景
        3.2 盆地内富碱花岗岩浆的侵入与成矿
        3.3 楚雄盆地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作用成矿模式
    4.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与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时-空-物耦合关系
        4.1 矿床(化)空间分布的关系
        4.2 成矿作用时限的关系
        4.3 矿田构造体系之间的关系
        4.3.1 矿田分布与区域构造之间的关系
        4.3.2 矿田构造体系之间的关系
        4.4 矿床成因之间的关系
        4.4.1 微量元素指示意义
        4.4.2 成矿流体指示意义
        4.4.3 同位素指示意义
        4.4.4 成矿作用驱动力方面
        4.5 楚雄盆地演化、成矿系列及铜矿床类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学术交流、项目参研情况

(4)滇西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区交通和自然地理概况
    §1.3 研究目标、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成矿背景
    §2.1 成矿区域地质环境
        2.1.1 大地构造分区
        2.1.2 构造阶段划分
    §2.2 沉积岩建造组合与成矿的关系
        2.2.1 中元古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2.2.2 新元古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2.2.3 早古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2.2.4 晚古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2.2.5 中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2.2.6 新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2.3 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关系
        2.3.1 古元古代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2.3.2 晚古生代-早三叠世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2.3.3 三叠纪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2.3.4 侏罗纪-白垩纪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2.3.5 古近纪-新近纪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2.4 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关系
        2.4.1 中元古代的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2.4.2 早古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2.4.3 晚古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2.4.4 中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2.4.5 新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2.5 大型变形构造与成矿
    §2.6 特殊构造环境与成矿关系
        2.6.1 对接带、结合带与成矿
        2.6.2 弧盆系与成矿
        2.6.3 古陆块、地块与成矿
第三章 典型矿床与成矿模式
    §3.1 铁矿
    §3.2 铜矿
        3.2.1 大平掌式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
        3.2.2 其它典型矿巧成矿模式
    §3.3 铅锌矿
        3.3.1 云南省兰坪县金顶矿区铅锌矿
        3.3.2 其它矿床
    §3.4 金矿
        3.4.1 镇沅县老王寨矿区金矿
        3.4.2 鹤庆县北衙矿区金矿
    §3.5 锡、钨、钼、镍矿
第四章 成矿区带及其特征
    §4.1 成矿区带划分
        4.1.1 成矿区带划分原则
        4.1.2 成矿区带划分
    §4.2 成矿区带特征
        4.2.1 成矿带基本特征
        4.2.2 其它成矿带成矿系列和区域成矿模式
    §4.3 重要矿集区
        4.3.1 香格里拉格咱铜多金属矿矿集区
        4.3.2 鹤庆北衙金多金属矿矿集区
        4.3.3 镇康鲁子园铁铅锌铜多金属矿矿集区
        4.3.4 景洪大勐龙铁矿矿集区
第五章 区域矿产成矿规律
    §5.1 主要矿种成矿规律
        5.1.1 铁矿
        5.1.2 铜矿
        5.1.3 铅锌矿
        5.1.4 金矿
        5.1.5 锡矿
        5.1.6 钨矿
        5.1.7 锑矿
        5.1.8 稀土矿
    §5.2 区域成矿规律
        5.2.1 腾冲、“三江”成矿省构造位置
        5.2.2 矿床类型及成矿金属元素迁移富集规律
        5.2.3 腾冲“三江”成矿省,为一弧、盆相间的多岛弧-盆成矿系统
    §5.3 矿床成矿系列
    §5.4 成矿系统
        5.4.1 云县-景洪裂谷成矿系统
        5.4.2 昌宁-孟连裂谷-洋盆成矿系统
        5.4.3 香格里拉造山带成矿系统
        5.4.4 金沙江造山带成矿系统
        5.4.5 金沙江-元江陆内岩浆成矿系统
        5.4.6 滇西陆内汇聚构造动力流体成矿系统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5)西南三江南段成矿地质背景与地球化学分形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1.2.1 西南三江南段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进展
        1.2.2 西南三江南段区域化探研究进展
        1.2.3 分形理论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 主要工作量
2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岩浆
        2.1.4 区域矿产
    2.2 北衙 AU 多金属矿田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矿体特征
    2.3 普朗 CU-MO 矿床地质特征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岩浆岩
        2.3.4 蚀变特征
        2.3.5 矿体特征
    2.4 勐满 AU 矿床地质特征
        2.4.1 地层
        2.4.2 岩浆岩
        2.4.3 构造
        2.4.4 围岩蚀变
        2.4.5 矿体特征
3 数学模型的原理与应用
    3.1 自相似分形模型
        3.1.1 个数—规模模型
        3.1.2 含量—面积模型
        3.1.3 孔隙度及其分维值
    3.2 自仿射分形模型及参数解析
    3.3 多重分形模型
        3.3.1 多重分形计算过程
        3.3.2 多重分形参数动态解析
        3.3.3 多重分形趋势波动分析方法描述
        3.3.4 分形滤波模型
        3.3.5 奇异性理论
    3.4 因子分析
4 典型区带成矿元素分布特征
    4.1 地质统计单元划分
    4.2 元素的整体分布特征
        4.2.1 不同构造区元素的整体分布特征
        4.2.2 汇水盆地中元素的整体分布特征
    4.3 异常提取与解释
        4.3.1 扬子板块
        4.3.2 义敦陆缘弧
        4.3.3 哀牢山结合带
        4.3.4 思茅地块
        4.3.5 保山地块
        4.3.6 腾冲地块
        4.3.7 金沙江流域
    4.4 本章小结
5 典型矿床成矿元素分布简单分形特征
    5.1 元素分布的自相似分形特征
        5.1.1 北衙 Au 矿田成矿元素分布自相似分形特征
        5.1.2 普朗 Cu-Mo 矿床成矿元素分布自相似分形特征
        5.1.3 勐满 Au 矿床成矿元素分布自相似分形特征
    5.2 元素分布的自仿射分形特征
        5.2.1 北衙 Au 多金属矿田成矿元素分布自仿射分形特征
        5.2.2 普朗 Cu-Mo 矿床成矿元素分布自仿射分形特征
        5.2.3 勐满 Au 矿床成矿元素分布自仿射分形特征
    5.3 本章小结
6 典型矿床成矿元素分布多重分形特征
    6.1 北衙 AU 矿田成矿元素分布多重分形特征
    6.2 普朗 CU-MO 矿床成矿元素分布多重分形特征
    6.3 勐满 AU 矿床成矿元素分布多重分形特征
    6.4 本章小结
7 讨论
    7.1 异常提取方法应用对比
    7.2 典型构造单元化探异常分布规律
    7.3 典型矿床元素分布的控制因素
        7.3.1 北衙 Au 多金属矿田万峒山矿段
        7.3.2 普朗 Cu-Mo 矿床
        7.3.3 勐满 Au 矿床
        7.3.4 不同矿床类型对比
8 结语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科学研究

(6)云南省播卡地区铜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2 矿区勘查历史
    1.3 论文完成阶段及工作量
    1.4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1.5 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矿区地质地球化学概况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主要矿产
第三章 典型矿床
    3.1 小水井铜-金多金属矿
    3.2 新山-马家沟金矿
    3.3 人占石铜矿
第四章 土壤地球化学及其异常特征
    4.1 景观类型
    4.2 采样与分析方法
    4.3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4.4 区域土壤地球化学场特征
    4.5 区域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4.6 典型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
第五章 矿床成因机制
    5.1 铜矿床
    5.2 金及铜-金矿床
第六章 找矿标志
    6.1 铜矿的找矿标志
    6.2 金、铜-金矿床的找矿标志
第七章 成矿预测
    7.1 因子得分成果特征
    7.2 成矿预测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滇西地区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对成岩-成矿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深部构造特征
    2.1 莫霍面形态
    2.2 壳内低速层与壳幔过渡带
    2.3 软流层脉动式隆起
3 深部构造对区域成岩成矿的控制
    3.1 时空关系
    3.2 成岩-成矿控制
        3.2.1 H、O同位素
        3.2.2 S同位素
        3.2.3 Pb同位素
        3.2.4 Sr-Nd同位素
        3.2.5 富碱岩体的包体
4 区域成岩成矿作用动力学
    4.1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与多层架结构
    4.2 壳-幔相互作用与成岩成矿
    4.3 软流层的脉动式隆起与成岩成矿
5 结论

(8)滇西保山核桃坪铅锌矿床构造背景与构造控矿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区概况
        1.1.1 位置、交通
        1.1.2 研究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1.2 研究现状
        1.2.1 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2.2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作用研究现状
        1.2.3 保山核桃坪铅锌矿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及和主要研究成果
        1.5.1 完成工作量
        1.5.2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构造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主要块体
    2.3 区域主要断裂
    2.4 保山地块构造演化阶段
    2.5 区域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区围岩蚀变
    3.5 成矿期、成矿阶段、矿物生成顺序
        3.5.1 矽卡岩期
        3.5.2 热液成矿期
        3.5.3 表生期
    3.6 物质来源分析
        3.6.1 地层来源
        3.6.2 岩浆岩来源
        3.6.3 隐伏花岗岩来源
第四章 矿区构造变形、控矿特征与成矿背景分析
    4.1 矿区构造变形特征
    4.2 矿区构造应力分析
        4.2.1 F1断裂构造应力分析
        4.2.2 节理变形应力分析
        4.2.3 矿区构造变形区域背景分析
    4.3 构造控矿特征
        4.3.1 背斜控矿特
        4.3.2 断裂控矿特征
        4.3.3 成矿与断裂活动关系
    4.4 成矿背景分析
        4.4.1 应矿年龄
        4.4.2 矿区构造牲质与区域断裂性质对比
        4.4.3 核桃坪铅锌矿床与老厂铅锌矿床成矿条件对比
第五章 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5.1 泛非—特提斯构造转化导致屏蔽—容矿岩石组合形成
    5.2 印支期—喜山期挤压碰撞作用控制导矿—容矿构造形成
    5.3 喜山期碰撞造山运动为成矿活动提供矿源层和载体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滇中小水井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成因类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及矿床特征
2 测试技术方法及精度
3 成矿流体特征及测试结果
    3.1 流体包裹体特征
    3.2 成矿流体化学成分
    3.3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
    3.4 同位素组成
4 讨 论
    4.1 矿床类型分类方案
    4.2 矿床类型划分的地质-流体地球化学依据
    4.3 与卡林型、造山型金矿对比
    4.4 矿床类型
    4.5 矿床形成过程探讨
5 结 论

(10)哀牢山构造带金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2 金矿床类型划分
    2.1 浅变质火山—沉积碎屑岩型金矿床
    2.2 石英 (薄) 脉型金矿床
    2.3 蚀变基性—超基性岩型金矿床
    2.4 与碱性杂岩有关的金矿床
    2.5 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
    2.6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2.7 红土型金矿床
3 金矿成矿规律
    3.1 成矿地质背景统一性
    3.2 成矿 (矿化) 类型多样性
    3.3 成矿元素组合多元性
    3.4 成矿时代多期性
    3.5 成矿物质多源性
    3.6 矿床空间分布的集中性
    3.7 成矿过程的复杂性
4 金矿找矿标志
    4.1 地质地貌标志
    4.2 矿床地球化学标志
    4.3 有机地球化学标志
    4.4 构造地球化学标志
    4.5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5 结语

四、小水井金多金属矿集区构造变形及成矿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明市东川上四棵树—黑树林铜矿(段)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D]. 谢天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2]复合造山和复合成矿系统:三江特提斯例析[J]. 邓军,王庆飞,李龚健. 岩石学报, 2016(08)
  • [3]楚雄盆地主要铜矿床类型及其成矿作用演化[D]. 吴海枝.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6)
  • [4]滇西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及成矿规律[D]. 钟维敷.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1)
  • [5]西南三江南段成矿地质背景与地球化学分形解析[D]. 刘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6]云南省播卡地区铜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D]. 付怀林. 南京大学, 2013(10)
  • [7]滇西地区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对成岩-成矿的控制作用[J]. 葛良胜,邓军,杨立强,王治华,郭晓东,袁士松. 岩石学报, 2012(05)
  • [8]滇西保山核桃坪铅锌矿床构造背景与构造控矿作用分析[D]. 张博. 昆明理工大学, 2012(03)
  • [9]滇中小水井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成因类型探讨[J]. 周云满,张长青,王树琼,覃修平. 矿床地质, 2012(01)
  • [10]哀牢山构造带金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J]. 王治华,阎家盼,郭晓东,葛良胜,王梁,喻万强,徐涛. 黄金, 2011(04)

标签:;  ;  ;  ;  

小水井金多金属矿集中区构造变形及成矿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