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机制

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机制

论文摘要

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4个苜蓿品种(系)HA-3(高抗)、甘农3号(抗虫)、金皇后(中抗)和猎人河(低抗)为试材,在室内控温条件下,初步研究了其对苜蓿斑蚜的抗虫机制。1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排趋性在室内恒温25℃条件下,HA-3、甘农3号、金皇后和猎人河对若虫的排趋性在3个生长期(3叶期、6叶期、分枝期)叶片上的差异均不显著;对成虫排趋性,在6叶期和分枝期上无显著差异,甘农3号3叶期叶片上平均聚集成虫数量最多,排趋性最差,和其它三个品种差异显著(P<0.05)。猎人河和甘农3号3个生长期对若虫和成虫排趋性均较弱,金皇后和HA-3相对排趋性较强;甘农3号对若虫和成虫的排趋性,随着植株生长期推迟变化幅度大,金皇后和HA-3在植株不同生长期变化幅度小,排趋性较稳定。2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抗生性在室内恒温25℃条件下,若虫在猎人河和甘农3号叶片上生存率高,在猎人河分枝期叶片上的存活率高达49%,甘农3号上达到了42 %, HA-3三叶期叶片上的存活率只有3%,与猎人河和甘农3号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品种(系)6叶期叶片上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金皇后分枝期叶片上的存活率为17%,与猎人河、甘农3号和HA-3差异显著(P<0.05)。2、3、4和5龄若虫在4个品种(系)分枝期叶片上的发育时间差异不显著, 1龄若蚜在金皇后叶片上发育时间为28.8h,HA-3上24h,猎人河上只有16.8h;种群净生殖率在猎人河上最高,为66.77;平均世代周期以HA-3最长,为15.31天,大小顺序为HA-3>G3>JH>Hu;内禀增长率则以猎人河最高,达0.53,HA-3最低,为0.45;周限增长率的大小排列顺序为G3>Hu>HA-3>JH。因此,HA-3对苜蓿斑蚜的抗生性较好。3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耐害性在室内温度条件下,为害5天时,HA-3和猎人河株高增加率在不同虫量(5,10,20头/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金皇后和甘农3号株高增加率不同虫量处理和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恢复生长30天后,HA-3和甘农3号的株高增加率在不同虫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HA-3中20头/株处理的株高增加率比对照低19.82%,猎人河20头/株处理的株高增加率比对照低98.57%。去虫后30天,HA-3和猎人河的鲜干比20头/株虫量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甘农3号则10头/株和20头/株虫量处理与对照差异均显著(P<0.05),金皇后不同虫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虫口密度为5和20头/株处理时, 4个苜蓿品种(系)间分枝数差异不显著;虫口密度为10头/株时,金皇后分枝数最多,与其它3个品种差异显著。说明HA-3对苜蓿斑蚜的耐害性表现不明显。

论文目录

  •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抗虫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2 植物的抗虫机制及抗虫机制鉴定方法
  • 2.1 抗虫机制
  • 2.2 抗虫机制鉴定方法
  • 3 植物抗虫机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3.1 排趋性
  • 3.2 抗生性
  • 3.3 耐害性
  • 4 苜蓿斑蚜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及对我国苜蓿生产的影响
  • 5 苜蓿抗蚜虫的研究与应用
  • 6 国内外苜蓿抗虫育种研究现状
  • 7 立论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排趋性
  • 1 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若虫的排趋性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1.4 结果与分析
  • 2 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成虫的排趋性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抗生性
  • 1 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若虫存活率的影响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1.4 结果与分析
  • 2 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耐害性
  • 1 苜蓿斑蚜为害对苜蓿株高的影响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1.4 结果与分析
  • 2 苜蓿斑蚜为害对苜蓿苗期阶段干重和鲜干比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3 苜蓿斑蚜为害对苜蓿分枝数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1 主要结论
  • 2 问题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八个苜蓿品种在内蒙古正镶白旗地区引种评比研究[J].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 2016(02)
    • [2].不同秋眠等级苜蓿品种幼苗的抗冻性研究[J]. 中国草地学报 2020(01)
    • [3].不同苜蓿品种的生产试验[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0(01)
    • [4].不同苜蓿品种根瘤菌接种对其蛋白含量的影响[J]. 中国草地学报 2020(02)
    • [5].苜蓿品种引种观察研究[J]. 现代畜牧兽医 2020(06)
    • [6].黄河三角洲地区14个苜蓿品种旱作产量性能比较[J]. 中国草地学报 2020(04)
    • [7].宁夏灌区苜蓿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 宁夏林业 2019(02)
    • [8].苜蓿的起源与传播考述[J]. 草业学报 2019(06)
    • [9].10个苜蓿品种营养价值评价[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9(09)
    • [10].七个苜蓿品种不同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9(05)
    • [11].苜蓿品种比较试验[J]. 农村科技 2018(01)
    • [12].高秋眠级苜蓿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西夏区的麦后复种表现[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03)
    • [13].土默特地区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比较[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14].不同苜蓿品种在冀西北地区的形态学表现[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16)
    • [15].库布齐沙地4个苜蓿品种的叶绿素荧光比较[J]. 中国草地学报 2016(01)
    • [16].不同苜蓿品种农艺性状的分析与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7)
    • [17].45个苜蓿品种秋眠级初步评定[J]. 草业学报 2015(11)
    • [18].16个苜蓿品种在新疆巴里坤头年长势评价[J]. 草食家畜 2017(04)
    • [19].17份苜蓿品种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 种子 2017(07)
    • [20].宁夏主栽苜蓿品种(系)对豌豆蚜的抗性评价[J]. 草业学报 2016(06)
    • [21].黑龙江垦区引种鉴选国内外19个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研究[J]. 现代畜牧科技 2016(10)
    • [22].15个苜蓿品种种子萌发特性及相关性研究[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5(10)
    • [23].7个苜蓿品种在西峰区生长特性的比较研究[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07)
    • [24].南疆地区引进苜蓿品种亲缘关系的过氧化物酶分析[J]. 新疆农业科学 2014(08)
    • [25].20个苜蓿品种在贵州毕节地区引种试验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3(02)
    • [26].不同苜蓿品种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2(15)
    • [27].不同苜蓿品种对豌豆蚜生长发育的影响[J]. 草原与草坪 2012(06)
    • [28].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在贵州的适应性研究[J]. 草地学报 2011(02)
    • [29].苜蓿品种发芽期耐盐性研究[J]. 草业与畜牧 2010(01)
    • [30].苜蓿品种苗期耐盐性的研究[J]. 草业与畜牧 2010(08)

    标签:;  ;  ;  ;  ;  

    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的抗性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