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两个主题在二者思想中是最具有实践性的,因为它们的对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的事。本论文通过对两者的道德观和政治观的分析,来了解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解释在孔子那里道德与政治关系与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的道德与政治关系的异同,并且试图提出二者那里的德政关系对当代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处于春秋末社会动乱时期的孔子认为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礼崩乐坏”。在寻找怎么样能够避免使整个社会陷入困境局面时,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观点。所谓“修己”指的内圣的工夫,个体的道德修养。而所谓“安人”、“安百姓”指外王的工夫,个体向其他人、对社会、甚至对整个天下的工夫,个体的政治关系。以“修己”为基础,到“安人”为目的是孔子那里德政关系的秩序。后代人把孔子的这个观点概括为“内圣外王”。“修己”及“安人”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因为这两是同一件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那就是“仁”。虽然孔子没有给“仁”明确定义,但是它的广义近于“爱人”以及“爱人”的不同表现。也就是说,从“修己”到“安人”及“安百姓”是爱人的全面性的表现。这也表明在孔子那里道德与政治关系密切,甚至道德与政治目的的统一。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道德与政治关系应该从两角度看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由于亚里士多德讨论的人是城邦的人,而城邦是唯一个人可以形成德性而过幸福的生活的共同体,并且城邦的建立属于政治活动,因此,政治是道德的前提和基础。从个体角度看,道德是政治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具有权利参与城邦政治活动的人首先是形成德性的人。本文所试图证明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带来不少挑战的情况下,文化交流和互相补充的必然性;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的目的相统一的观点,对于如何解决目前道德与政治分离导致政治工具化(利害冲突管理的工具)、甚至非人道的局面,和道德形而上学化的现象的困境,具有启发性的作用。为了达到我们选定本论文的目的,并且,由于本文属于比较哲学,我们是通过将比较方法论和概念解释结合起来而达到目的,揭示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Resume
  • 引言
  • 第一章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社会背景
  • 第一节 关于孔子的社会背景
  • 一、孔子生平
  • 二、社会状况
  • 第二节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社会背景
  •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 二、雅典城邦的状况
  • 第二章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的原则立场
  • 第一节 德性之结构
  • 一、孔子的立场
  • 二、亚里士多德的立场
  • 第二节 中庸观
  • 一、孔子的观点
  • 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 第三节 友爱观
  • 一、孔子的看法
  • 二、亚里士多德的看法
  • 第三章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观
  • 第一节 政治目的
  • 一、孔子的观点
  • 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 第二节 物质财富在政治上的地位
  • 一、孔子的观点
  • 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 第三节 以德礼为治与以法为治
  • 一、孔子的以德礼为治的原则
  • 二、亚里士多德的以法为治的原则
  • 第四节 政治教育
  • 一、孔子的观点
  • 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 三、正名
  • 第五节 政治理想
  • 一、孔子的观点
  • 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 结论
  • 第四章 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 第一节 孔子的观点
  • 一、道德作为政治的前提和基础
  • 二、政治作为道德的扩大
  • 三、政治的道德目的
  •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 一、城邦的来源与必然性
  • 二、德性的形成和实行
  • 三、城邦的善与公民的善
  • 四、道德目的和政治目的的统一
  • 第三节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的看法之异同
  • 一、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看法的共同点
  • 二、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看法的不同点
  • 结论
  • 第五章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的当代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人天生就是一种政治的动物”——论古希腊的城邦共同体[J]. 宜宾学院学报 2017(10)
    • [2].自然本性与伦理政治关系视角下亚里士多德城邦哲学探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 [3].希腊神殿[J]. 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2008(Z1)
    • [4].《安提戈涅》中的“看”与冲突——基于两种城邦形相的考察[J]. 文化研究 2019(04)
    • [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两种城邦人口思想[J]. 世界历史 2020(01)
    • [6].伯拉西达的智慧——“城邦独立”:形成与影响[J]. 外国问题研究 2018(03)
    • [7].浅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J]. 法制博览 2017(23)
    • [8].城邦情结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9].沦陷的城邦[J]. 上海文学 2017(11)
    • [10].“次好城邦”的混合政体[J]. 哲学动态 2013(05)
    • [11].斯多葛学派“世界城邦”思想及意义[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3(09)
    • [12].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构建思想探析与启示[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 [13].战争不是一种技艺吗?[J]. 世界文化 2011(11)
    • [14].城邦之外,非神即兽[J]. 金融管理与研究 2010(02)
    • [15].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构建思想探析[J]. 东方论坛 2010(05)
    • [16].古奥运会与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关系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 2010(11)
    • [17].哲学在城邦中的处境[J]. 法制博览 2018(04)
    • [18].“香港城邦论”“香港民族论”及其负面影响[J]. 新视野 2016(01)
    • [19].从个人善到城邦善——论公民善德作为理想城邦的实现基础[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1)
    • [20].真正的哲人必然无用于实存的城邦——基于《理想国》第六卷的分析[J]. 长江丛刊 2018(12)
    • [2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城邦类比[J]. 政治思想史 2013(01)
    • [22].浅析古希腊神话中的城邦文明[J]. 城市观察 2011(05)
    • [23].信仰融通、城邦互动与公民竞技: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三重社会属性[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11)
    • [24].亚里士多德论家庭与城邦[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5].安提戈涅及城邦家庭——兼评依利加雷的有关论述[J]. 湖北社会科学 2016(08)
    • [26].酒神与世界城邦——欧里庇得斯《酒神的伴侣》绎读[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01)
    • [27].芝诺笔下的“世界城邦”[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04)
    • [28].从德性之美到城邦之善——论两种善的逻辑及其通约关系[J]. 学术研究 2012(01)
    • [29].城邦中的自然与礼法——《安提戈涅》政治哲学视角的解读[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30].从城邦体系到帝国体系——前民族国家体系的演变逻辑[J]. 许昌学院学报 2011(03)

    标签:;  ;  ;  ;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