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间制陶工艺的存续与变迁 ——以西双版纳曼斗村和曼阁村为例

傣族民间制陶工艺的存续与变迁 ——以西双版纳曼斗村和曼阁村为例

论文摘要

民间手工艺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生产、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傣族人民心灵手巧,尤其擅长制陶、织锦、竹编、造纸、榨糖等民间手工艺。傣族制造陶器的历史相当悠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并且至今还保持着慢轮加泥条盘筑的技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就制陶工艺而言,其他民族的工艺要么演变为大规模的快轮生产,要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陶器已然被现代化的工业制品所取代。在此背景下,傣族的民间制陶工艺却仍然以细水长流的状态延续了下来,并且还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民间制陶工艺的调查分析,探讨蕴含在陶器工艺背后的傣族文化和傣族社会的心理特征,及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对制陶工艺的影响,挖掘傣族制陶工艺存续与变迁现状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加深对傣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理解,这对于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典型意义,对于其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研究主要选取西双版纳地区景洪市的曼斗和曼阁两个傣族村寨作为田野调查点。在借鉴前人对傣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制陶工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以制陶工艺的流程和陶器沿用的现状为切入点,着重对傣族制陶工艺面临存续与变迁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陶器作为一种文化事物,必然是傣族社会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在物质形态上的一种反映。傣族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维系着陶器的存续,而其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变异性又使得陶器的发展呈现出变迁的趋势。第一章论述了选题的缘起,调查的背景;对相关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梳理;介绍了调查点的情况。第二章对傣族民间制陶工艺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包括历史沿革、流传地区;制陶艺人的情况及工艺的传承;制陶工艺的流程;陶器的种类和用途。第三章分析了傣族民间制陶工艺存续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傣族在宗教信仰基础上形成的行善积德、团结互助的人格特征;尊重社会规范、依赖权威的民族心理;普洱茶文化及当今社会的怀旧之风兴起。第四章分析了傣族民间制陶工艺变迁的原因,主要为傣族生产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思想观念的改变、宗教世俗化倾向、社会体制的改变。最后是结论与思考。对全文进行了回顾总结。陶器的功用与文化相联系,目前傣族使用得最多、传统性保持得最好的是宗教用品,这与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宗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决定的。日常生活用品则随着傣族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市场的导向和现代工业制品的替代,其市场在逐渐萎缩,而陶器新型的功用如普洱茶容器、工艺装饰品则适应了当今社会返璞归真、追求民族古朴之风和怀旧情结的需要,适应了西双版纳旅游市场的需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学术动态
  • 第三节 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调查点介绍
  • 第二章 傣族民间制陶工艺现状
  •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流传地区
  • 第二节 制陶艺人及工艺的传承
  • 一、制陶艺人:岩罕滇
  • 二、制陶艺人:玉勐
  • 第三节 制陶工艺流程
  • 一、工艺流程
  • 二、主要制陶工具
  • 三、销售范围
  • 四、传承及禁忌
  • 第四节 陶器的种类及用途
  • 一、日常生活用品
  • 二、宗教用品
  • 三、普洱茶容器
  • 四、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
  • 第三章 存续的原因分析:陶器与文化
  • 第一节 行善积德、团结互助
  • 第二节 从凡俗到神圣
  • 第三节 普洱茶的家乡
  • 第四节 怀旧之风兴起
  • 第四章 变迁的原因分析:陶器与现代化
  • 第一节 生产方式变化,制陶条件受限
  • 第二节 生活方式变化,市场需求减少
  • 第三节 思想观念改变,传承动力不足
  • 第四节 宗教世俗倾向,陶器魅力降低
  • 第五节 社会体制改变,传承范围缩小
  • 结论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制陶工艺相关图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傣族民间制陶工艺的存续与变迁 ——以西双版纳曼斗村和曼阁村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