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及蚓粪对植物修复Cu、Zn污染土壤的影响

蚯蚓及蚓粪对植物修复Cu、Zn污染土壤的影响

论文摘要

近年来,蚯蚓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得到了较多关注。有研究证实蚯蚓一方面可以改善土壤条件,促进植物生长;另一方面可通过肠道消化和养分富集等过程提高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从而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率。但是以往的研究中只涉及了耐性植物,而没有将超积累植物和蚯蚓结合起来修复污染土壤。同时对于蚯蚓活动在Cu、Zn污染土壤中对微生物数量、活性以及酶活性的改善作用也关注较少。而且以往用蚯蚓修复污染土壤的研究中,由于没有向土壤中加入有机物,往往出现培养结束后,蚯蚓活性和体重明显下降的现象,影响了蚯蚓的修复效果。据此,为了进一步完善蚯蚓-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体系,本文设置了一系列培养和盆栽试验,主要研究:(1)蚯蚓(Pheretima sp.)对黑麦草(L.multiflorum)和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修复Zn污染土壤的影响;(2)蚯蚓-秸秆及其相互作用对黑麦草修复Cu污染土壤的影响;(3)蚯蚓-秸秆及其相互作用对Cu污染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4)蚓粪对铜矿尾矿砂中黑麦草生长及其铜吸收量的影响,试图揭示蚯蚓-植物相互作用在修复Cu、Zn污染土壤中的作用、影响因素与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供试蚯蚓(Pheretima sp.)能存活于设定浓度的Cu、Zn污染土壤中,对重金属污染的有一定的耐受性。蚓体对Cu、Zn的富集系数为0.18-0.31,0.21-0.29,且富集系数随重金属污染浓度升高而降低,同时蚓粪中重金属浓度高于蚓体,表明蚯蚓对Cu、Zn没有强烈的富集作用,可通过排泄等机制将吸收的Cu、Zn排出体外。然而重金属污染仍明显抑制了蚯蚓的生长,蚯蚓生长率随污染浓度升高而下降,同时Cu污染土壤中蚯蚓生物量降幅较大,表明Cu污染对蚯蚓的毒害作用较Zn污染强。此外,施用秸秆为蚯蚓提供了食源,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Cu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使蚯蚓富集系数降低,有利于提高蚯蚓的活性。2.蚯蚓活动提高了Zn各处理土壤的速效态N、P和NO3--N含量,而对速效K和NH4+-N含量影响不大。蚯蚓对土壤速效养分的提高作用对提高植物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接种蚯蚓对印度芥菜和黑麦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及土壤中的植物有效态Zn含量(DTPA-Zn)均有提高作用,并促进了两种植物对土壤Zn的吸收,使其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7.8%-131.6%、51.4%~150.5%。虽然黑麦草植株的Zn浓度明显低于印度芥菜,但因黑麦草的生物量较高,其Zn累积量高于印度芥菜,加之黑麦草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可多次刈割,因而对中轻度Zn污染土壤具有更大的修复潜力。4.单施秸秆处理(M)对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提高了植物地下部生物量。只加蚯蚓处理(E)则显著提高了地上部生物量,而对地下部生物量影响不大。单独加蚯蚓和单施秸秆处理都提高了植物体地上部和地下部Cu浓度,且单独加蚯蚓处理的提高作用较单施秸秆处理的高。同时接种蚯蚓和秸秆处理(ME)的黑麦草生物量及其对Cu的修复效率不如单独加蚯蚓处理的高,主要是由于秸秆C/N比较高,在分解过程中固持了许多速效养分。四个处理植物地上部对Cu的富集系数大小顺序为:E>ME>M>CK。5.对于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指标进行研究后,发现Zn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没有显著抑制作用,Cu污染主要表现出对细菌、放线菌的抑制作用,而对真菌影响不大。当污染浓度为Zn≥300 mg/kg、Cu≥200mg/kg时,微生物生物量碳受到显著抑制。另外,Zn的加入使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降低,对磷酸酶活性影响不大。以上结果均表明,污染条件下土壤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破坏。而接种蚯蚓后,Cu、Zn污染土壤的细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提高,蚯蚓还显著提高了Zn污染土壤的蔗糖酶、脲酶、磷酸酶等酶活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重金属对土壤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秸秆的加入对Cu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也有促进作用,同时蚯蚓-秸秆交互作用对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提高具有协同作用。方差分析显示:蚯蚓、秸秆、Cu污染浓度这三个影响因素中,秸秆因子对三大菌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最大,蚯蚓因子其次,表明污染土壤中有机物的供给仍是影响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主要因素。因此有机物在改善污染土壤生态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在多数模拟Cu、Zn污染水平下,蚯蚓活动对DTPA态土壤Cu、Zn含量有显著提高作用,相关分析显示植物体重金属浓度与DTPA态重金属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用BCR分级法对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形态进行了分析,发现蚯蚓处理(E)中交换态Zn和铁锰氧化态Zn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残渣态Zn含量显著降低。蚯蚓对Cu形态的影响主要是使残渣态Cu向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和可交换态转变,秸秆使可交换态、铁锰氧化态、残渣态Cu降低,而提高了有机结合态Cu。蚯蚓加秸秆处理(ME)中土壤重金属形态有从残渣态向可交换态、铁锰氧化态、有机结合态转化的趋势,且其转化程度高于单独加蚯蚓处理。上述结果表明蚯蚓活动促进了残渣态Cu向可交换态和铁锰氧化态转变,有利于提高了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另外,土壤DO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重要因子,秸秆和蚯蚓处理均提高了土壤的DOC含量,同时加蚯蚓和秸秆处理(ME)的提高作用最显著。7.相对于纯尾矿砂处理,蚓粪和土壤的混入都促进了黑麦草生长,且蚓粪的促进作用较土壤高。另外,蚓粪、土壤与尾矿砂的不同配比对植物的生长和植物对Cu的吸收量影响很大。蚓粪比例为50%时,植株株高达到最大。蚓粪比例为75%时,黑麦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最高,且地上部的Cu吸收量此时也达到最大。但是黑麦草地下部Cu吸收量和Cu总吸收量在蚓粪比例为25%时达到最大。总体看来,加蚓粪各处理的黑麦草Cu浓度以及Cu吸收量显著高于加土壤的相应处理,不同配比中,以尾矿砂75%+蚓粪25%的处理最为经济、适用。8.根据上述结果以及前人研究资料,蚯蚓提高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效率的机理可归纳为:(1)蚯蚓活动提高了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加速土壤养分循环并提高养分生物有效性,从而促进了植物生长;(2)蚯蚓活动有助于分解土壤有机物,提高了土壤DOC含量,促进土壤重金属从无效态(残渣态)向有效态(可交换态、铁锰氧化态)转变;(3)蚯蚓活动改善了污染土壤的微生态环境,而微生物的生物吸附、富集以及代谢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金属形态的变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 1.1 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
  • 1.2 植物提取修复技术的限制因子
  • 2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 2.1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 2.2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2.3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2.4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 蚯蚓在重金属污染士壤-植物系统中的作用
  • 3.1 蚯蚓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指示和评价作用
  • 3.2 蚯蚓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作用
  • 3.3 耐性蚯蚓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作用
  • 第二章 蚯蚓对锌污染土壤的养分状况及土壤锌形态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处理及培养方法
  • 2.3 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土壤中重金属Zn对蚯蚓生长率的影响
  • 3.2 蚯蚓活动对土壤速效N、P、K含量的影响
  • 3.3 蚯蚓活动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 3.4 蚯蚓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3.5 蚯蚓活动对土壤DTPA-Zn含量的影响
  • 3.6 蚯蚓活动对土壤Zn形态的影响
  • 3.7 蚯蚓体和蚓粪对土壤Zn的富集
  • 4 小结
  • 第三章 蚯蚓活动对锌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处理及培养方法
  • 2.3 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蚯蚓活动对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3.2 蚯蚓活动对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 3.3 蚯蚓活动对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章 蚯蚓对黑麦草和印度芥菜修复锌污染土壤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处理及培养方法
  • 2.3 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蚯蚓对印度芥菜和黑麦草生物量的影响
  • 3.2 蚯蚓对黑麦草、印度芥菜Zn吸收量的影响
  • 3.3 蚯蚓活动对植物有效态DTPA-Zn浓度的影响
  • 3.4 DTPA-Zn与植物中Zn浓度和Zn吸收量的相关性
  • 3.5 蚯蚓活动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五章 蚯蚓-秸秆及其交互作用对铜污染土壤中黑麦草生长及其铜吸收量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铜人工污染土壤的制备
  • 2.3 盆栽试验
  • 2.4 分析方法
  • 3 结果和分析
  • 3.1 加入蚯蚓对秸秆分解率的影响
  • 3.2 施入秸秆对Cu污染土壤中蚯蚓生长的影响
  • 3.3 蚯蚓、秸秆的交互作用对污染土壤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 3.4 蚯蚓、秸秆的交互作用对黑麦草地上、地下部Cu浓度的影响
  • 3.5 蚯蚓、秸秆的交互作用对黑麦草Cu吸收量的影响
  • 3.6 蚯蚓、秸秆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效态Cu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六章 蚯蚓-秸秆及其交互作用对铜污染土壤三大菌数量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铜人工污染土壤的制备
  • 2.3 盆栽试验
  • 2.4 分析方法
  • 3 结果和分析
  • 3.1 蚯蚓、秸秆相互作用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3.2 蚯蚓、秸秆相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 3.3 蚯蚓、秸秆相互作用对Cu污染土壤呼吸的影响
  • 4+,NO3-量的影响'>3.4 蚯蚓、秸秆相互作用对Cu污染土壤NH4+,NO3-量的影响
  • 4+,NO3-等指标的方差分析结果'>3.5 蚯蚓、秸秆相互作用对Cu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呼吸、NH4+,NO3-等指标的方差分析结果
  • 3.6 土壤可溶态重金属与各微生物指标间的相关性
  • 4 讨论
  • 第七章 蚯蚓-秸秆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铜形态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铜人工污染土壤的制备
  • 2.3 盆栽试验
  • 2.4 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蚯蚓、秸秆相互作用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3.2 蚯蚓、秸秆相互作用对土壤DOC含量的影响
  • 3.3 蚯蚓、秸秆相互作用对土壤Cu形态的影响
  • 3.4 土壤Cu形态与土壤植物体Cu浓度、Cu吸收量之间的相关性
  • 4 讨论
  • 第八章 施入蚓粪对铜矿尾矿砂中黑麦草生长及其铜吸收量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分析方法
  • 3 结果和分析
  • 3.1 材料性质的比较
  • 3.2 蚂粪对黑麦草株高的影响
  • 3.3 蚓粪对黑麦草生物量的影响
  • 3.4 蚓粪对黑麦草铜浓度及Cu累积量的影响
  • 3.5 蚓粪对尾矿砂DTPA-Cu浓度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1 全文主要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工作设想
  • 致谢
  • 附: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冷喷涂Cu基复合材料传热加速行为模拟[J]. 中国设备工程 2019(23)
    • [2].不同水体硬度条件下Cu~(2+)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的毒性[J]. 环境工程 2019(12)
    • [3].磁性固相萃取-原子吸收法测定葛仙米中的Cu~(2+)[J]. 生物化工 2020(01)
    • [4].牛粪中溶解性有机质对周丛生物吸附Cu(Ⅱ)特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3)
    • [5].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毒性响应差异[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3)
    • [6].重金属Cu~(2+)胁迫对绿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8)
    • [7].基于自噬途径探讨当归饮子缓解CU模型小鼠过敏反应的效应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2)
    • [8].高灵敏度二维光子晶体水凝胶Cu~(2+)传感器[J]. 高分子学报 2020(07)
    • [9].基于OLED的Cu(Ⅰ)配合物的结构和荧光性能研究[J]. 山东化工 2020(17)
    • [10].狐尾藻基生物炭对水中草甘膦和Cu~(2+)的吸附性能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05)
    • [11].加味当归饮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指标、生活质量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 2019(10)
    • [12].Cu~(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主要参数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12)
    • [13].改性花生壳吸附废水中Cu~(2+)的研究[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6(04)
    • [14].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2)
    • [15].改良剂对土壤中Cu形态变化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2)
    • [16].改性污泥腐殖酸的表征及其对Cu~(2+)的吸附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3)
    • [17].类锂Cu~(26+)离子1s~2np态能量值与量子数亏损规律的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8].黑土对Cu~(2+)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19].腐植酸对氧化锌吸附Cu(Ⅱ)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8)
    • [20].基于组氨酸与Cu(Ⅱ)配位作用的凝胶光子晶体传感器研究[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7(05)
    • [21].一种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Cu~(2+)的选择性识别[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9)
    • [22].板式换热器内Cu-水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数值模拟[J]. 热能动力工程 2015(05)
    • [23].鱿鱼墨黑色素络合Cu~(2+)的活性研究[J]. 安徽化工 2016(03)
    • [24].新型粉煤灰陶粒对水中Cu(Ⅱ)的去除特性及吸附等温模拟[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21)
    • [25].丁香蓼对Cu富集效应的研究[J]. 环境科技 2014(06)
    • [26].Cu~(2+)对铜锈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5(02)
    • [27].Cu(Ⅱ)-桑色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荧光体系测定微量Cu(Ⅱ)的研究[J]. 分析科学学报 2015(02)
    • [28].316L-Cu抗菌不锈钢种植体中Cu离子的抗菌活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5)
    • [29].Cu(Ⅱ)和温度对丁吡吗啉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5(07)
    • [30].Cu与稀HNO_3反应及NO性质的实验改进[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7(04)

    标签:;  ;  ;  ;  ;  ;  ;  

    蚯蚓及蚓粪对植物修复Cu、Zn污染土壤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