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参果及其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冯云格,王士超,付海美,陈年来[1](2020)在《人参果正名的必要性和认知》文中认为香瓜茄俗称"人参果",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北麓高原地区的茄属植物,学名为Solanum murcatum Ait。我国大陆于1980年引入该植物,先后在广东、四川、河南等地试种,现已在甘肃河西等地区具有一定种植规模。本文从香瓜茄的原产地与传播、植物学性状、果实营养成分、种植方式和病毒病防治概述了"人参果"正名的必要性。在以往的文献和媒体报道中,涉及香瓜茄的报道多用"人参果"指代,但"人参果"一词在中文文献中可指代完全不同的植物产品,易引起信息混乱,常给读者以误导,不利于学术交流和商品的推广。考虑到该植物的系统分类和产品特性,建议在今后的中文学术文献中将Solanum murcatum Ait统称为"香瓜茄"。
冯云格[2](2017)在《施肥对香瓜茄植株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瓜茄(Solanum murcatum)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富含多种有益元素和必需氨基酸,具有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的特点,为大众喜爱的保健水果,已是甘肃河西地区日光温室种植的重要作物之一。香瓜茄引入我国种植仅30余年,栽培历史较短,相关基础研究很少。迄今未见反季节生产条件下香瓜茄养分吸收规律的报道。本研究以香瓜茄主栽品种‘阿斯卡’为对象,设不施肥和施有机肥两个处理,分析日光温室反季节生产不同生育时期香瓜茄植株生长动态、叶片光合生理,干物质积累和主要养分吸收积累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生育期进程,香瓜茄株高和生物量显着增加,有机肥处理显着高于不施肥处理。叶片生物量在开花坐果期最大,不施肥和有机肥处理日均增长量分别为0.122g/株和0.190g/株;根生物量在果实膨大期最大,两处理日均增长量分别为0.045g/株和0.072g/株;茎生物量在果实成熟期最大,日均增长量分别为0.112g/株和0.135g/株。有机肥处理香瓜茄果实产量(22.7t/ha)显着高于不施肥处理(15.4t/ha),品质用也优于不施肥处理。2、香瓜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尖密度均随生育进程线性增加,根系各形态指标相对增长率随生育进程先升高后降低,均在伸蔓期达到峰值,有机肥处理根系各形态指标相对增长率分别达到331.5%、253.9%和297.0%,不施肥处理根系各形态指标相对增长率分别达到89.8%、131.5%和172.1%。3、香瓜茄叶片光合作用可利用光强较高,对弱光利用能力较差。反季节生产中净光合速率(Pn)于果实膨大期达到峰值(均值10.62μmol CO2.m-2.s-1)。全生育期有机肥处理香瓜茄叶片Pn和羧化效率显着高于不施肥处理,但平均初始量子效率(0.032)显着低于不施肥处理(0.042)。4、不施肥处理营养器官N含量在伸蔓期最大,根茎叶分别是21.3g/Kg、23.4g/Kg和41.2g/Kg。有机肥处理茎叶N含量在伸蔓期、根系N含量在果实膨大期达最大值,分别是23.8g/Kg、45.9g/Kg和24.0g/Kg。全生育期两个处理叶片N含量显着高于茎和根的N含量。不施肥和有机肥处理根系N累积量/株均在果实膨大期最大,分别是0.052g和0.095g。茎叶N累积量/株在果实成熟期最大,不施肥和有机肥处理分别为0.102g和0.150g(茎)、0.264g和0.376g(叶)。5、两处理根系P含量均在开花结果期达到最大值,不施肥和有机肥处理分别为3.18g/Kg和3.28g/Kg。有机肥处理茎叶P含量在伸蔓期最大,分别为3.18g/Kg和4.22g/Kg;不施肥处理茎叶含P量在果实膨大期最大,为3.05g/Kg和4.20 g/Kg。两处理全生育期叶片P含量均显着高于茎和根P含量,不施肥处理根系P含量大于茎P含量。香瓜茄根系P积累量/株在开花结果期最高,不施肥和有机肥处理分别为0.008g和0.013g;茎P累积量/株在果实成熟期达最大,分别为0.016g和0.020g;不施肥处理叶片P积累量/株在果实成熟期最高,为0.030g;有机肥处理叶片P积累量在果实膨大期最大,为0.040g。6、不施肥处理香瓜茄营养器官K含量在果实成熟期大最大,根茎叶分别为26.2g/kg、41.4g/kg、40.8g/kg。有机肥处理根系K含量在伸蔓期(36.2g/kg)和果实膨大期(35.6g/kg)显着高于其它时期,茎叶K含量在果实成熟期最高,分别为39.0g/kg和55.0g/kg。有机肥处理根茎叶K含量在中间3个时期显着高于不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根茎叶K积累量/株均在果实成熟期达到最大,分别为0.077g、0.332g、0.377g;有机肥处理根系K积累量/株在果实膨大期最大,为0.141g;茎叶K积累量/株在果实成熟期最大,分别为0.439g和0.680g。除苗期根系K积累量/株外,其它时期有机肥处理营养器官K积累量/株均显着高于不施肥处理。7、香瓜茄果实膨大期,除叶片S含量小于Mg含量、有机肥处理根茎Mn含量低于B含量、不施肥处理根茎B含量小于Cu含量外,两处理营养器官的中微量元素含量高低均为:Ca>S>Mg>Fe>Mn>B>Cu>Zn>Se。有机肥处理香瓜茄果实的中微量元素含量为:S>Ca>Mg>Fe>Mn>Cu>Zn。8、有机肥处理下香瓜茄全生育期纯N吸收积累量为119.0kg/hm2,P2O5积累量为34.4kg/hm2,K2O积累量为227.5kg/hm2。幼苗期-果实成熟期,N吸收累积比例分别为3.0%、11.3%、18.9%、22.7%和44.1%;P吸收累积比例分别为3.1%、9.7%、18.1%、22.0%和47.2%;K吸收累积比例分别为2.3%、8.4%、11.0%、15.2%和63.2%。
张亚玉[3](2016)在《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土壤肥力是人参质量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林下护育山参和农田栽参中存在的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对野山参、林下护育山参及农田栽参根区土壤的主要肥力指标养分组成及含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的土壤肥力状况及直接影响人参药效成分皂苷形成的主要土壤因子,同时应用数值化法对不同生长环境下的人参根区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生长环境下的人参根区土壤养分状况差异较大,全量和速效氮磷钾组成比例不同。野山参与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pH值范围相似在4.74~6.46之间;有机质含量在82.5g/kg~528.6g/kg范围;全氮含量在3.45-16.84g/kg,碱解氮含量在31.74mg/kg~1 41.19 mg/kg;全磷含量在0.15g/kg~1.74g/kg,速效磷含量在9.93~55.44mg/kg;全钾在3.22 g/kg~10.30 g/kg,有效钾在290.3 mg/kg~970.4 mg/kg范围,野山参全量N:P:K的比例范围为2.20~9.68:1:30.57-50.34,而速效的N:P:K的比例范围为1.60~2.55:1:10.32~21.81;林下护育山参的全量N:P:K的比例范围为21.43~44.05:1:49.68~77.83,而速效的N:P:K的比例范围为0.61~4.49:l:8.3l-31.78。不同年生农田栽参根区土壤pH值范围在5.17-5.54之间;有机质含量在17.5g/kg~ 27.7g/kg范围;全氮含量在1.63~1.85g/kg,碱解氮含量在11.91 mg/kg~18.43 mg/kg;全磷含量在0.09g/kg~0.11g/kg,速效磷含量在10.03mg/kg~18.85mg/kg;全钾在10.28g/kg~11.18 g/kg,有效钾在480.8 mg/kg~649.7 mg/kg范围,全量N:P:K的比例范围为1.72~1.96:1:91.91~125.40,而速效的N:P:K的比例范围为0.73~1.20:1:33.93~94.54。野山参与林下护育山参的土壤养分含量和比例相似而与农田栽参土壤间差异较大,不同环境对养分的组成比例影响较大。2.土壤酶活性与人参的生长环境有直接关系,同一生长环境下不同年生人参根区的土壤酶活性亦不同。野山参根区土壤脲酶活性在1.39 mg/g~1.63 mg/g/d;蔗糖酶活性在6.31 mg/g~23. 34 mg/g,且根区土壤蔗糖酶活性低于对照;土壤磷酸酶的变化在45.62mg/g~56.52mg/ g,且高于相应对照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的变化范围在0.88 ml/g/20min~0.96 ml/g/20min。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酶活性与野山参相似,呈略低的状态,不同年生均表现为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农田栽参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变化趋势均呈倒“V”字形变化,并且2年生表现最高,分别为0.56ml/g/20mi、8.31mg/g/d和16.70 mg/g/d;农田栽参土壤酶活性低于野山参和林下护育山参土壤。林下护育山参和农田栽参根区土壤酶活性比较发现,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呈显着相关,农田栽参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脲酶不相关,蔗糖酶与磷酸酶达极显着相关。农田栽培人参对于土壤中的酶活性影响作用较大。3.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微生物量不同。随参龄的增加,土壤中优势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PLFAs方法可以很好地分析土壤微生物的组成,研究发现野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脂肪酸图谱与对照相比微生物总量明显减少,代表真菌生物的18:20)9,18:1ω9c,18:1ω9t的总量低于对照土壤。特有的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特性可能是其健康生长的直接原因。15年生以上的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总量与小年生及对照相比数量增加,且放线菌及细菌的增加比例较大,真菌的增加比例较小,与野山参的土壤群落结构类似。农田栽参随着人参参龄的增加,根区土壤微生物总量逐渐增加,且以真菌增加的幅度大于放线菌和细菌的增加幅度,真菌从7.17 nmol/g增加到47.5 nmol/g,而放线菌从6.95 nmol/g增加到8.98 nmol/g,使农田栽参土壤的群落结构不利于人参生长,容易发生真菌病害。4.利用液-质谱联机分析了不同生长环境的人参单体皂苷的含量,结果发现野山参及林下护育山参中人参皂苷Rc、Rb1含量较高,变异系数较小,农田栽参中人参皂苷Rc、Rg1含量较高,但低于野山参及林下山参且变异系数较大。通过与主要土壤肥力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土壤氮及土壤速效钾是影响人参皂苷组成及含量的主要因子。5.利用数值化方法(IFI)对不同生长环境的人参根区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以土壤有机质、全量及速效氮磷钾、土壤酶、土壤容重、和土壤微生物量作为指标建立隶度函数,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肥力效应为S型隶属度函数。野山参及林下山参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其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值较高而农田栽参土壤的则相对较低。
刘战伟[4](2012)在《石渠县野生人参果的经营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改善石渠县人参果经营不善的问题,促进人参果的销售,为推动石渠县以及西藏地区野生人参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调查石渠县野生人参果的经营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石渠县人参果经营存在政府资金投入不足,藏民宗教意识形态束缚、缺乏经济意识,基础设施落后、未能形成集中的销售市场、产品技术研发滞后、企业品牌保护面临严峻考验、相关销售人员素质低等问题。【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藏区群众的汉语交流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积极开拓销售渠道、确立产业化经营战略、实施差异性营销战略、塑造知名品牌、加强相关销售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大科技投入、实行标准化生产等,以促进石渠县野生人参果产业化经营。
张殿芳[5](2012)在《浅谈大棚人参果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人参果的品种选择、定植、成株期管理和采收技术。
白晓艳[6](2009)在《高寒牧区日光温室人参果栽培技术》文中指出人参果属茄科,它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风味鲜美、适应性强等特点,现已成为高寒牧区农牧民增创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如能利用当地条件采取规模化生产模式,将和许多其它优质高档水果一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客观的经济效益。
隋申利[7](2009)在《温室人参果实用栽培技术》文中提出人参果原名香瓜茄,又称香艳梨、仙果、长寿果,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新西兰,引用温室大棚四季可种。其栽培技术如下:——育苗——一般采用种子育苗和扦插育苗两种方法。适于温室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长丽、大紫、阿斯卡等。
王福国,黄少学[8](2008)在《高海拔冷凉地区日光温室人参果栽培技术》文中指出人参果属茄科属,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的安第北麓,其果实形状多似心脏形和椭圆形,成熟时果皮呈金黄色,有的带有紫色条纹,有淡雅的清香,果肉清爽多汁,风味独特。它具有高蛋白、低糖、低脂等特点,还富含维生素C以及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尤其是硒、钙的含量大大高于其它果实和蔬菜。因此,人参果
李军乔[9](2004)在《野生资源植物—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绿色植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植物不仅关系着人类的衣食住行,而且维系着生态环境的稳定、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增长。20 世纪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对自然资源盲目无序的开发利用虽然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富裕,但是,这一切却以失衡的生态和满目疮痍的环境为代价,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蒙上了阴影。资源植物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才能使人类的文明得以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世界对农作物研究的日趋深入以及我国加入 WTO 的形势要求,资源植物合理高效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生物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蕨麻是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膨大的块根,属蔷薇科(Rosacrae),委陵菜属(Potentilla),是一种典型的具匍匐茎的多年生克隆草本植物。鹅绒委陵菜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西北等地区,常生长于河岸、路边、山坡草地,海拔 500~4300 米。在温暖地区,其根系不膨大,常作为饲料来使用。只在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区,其根系才膨大发育(即蕨麻),尤以青海省分布的区域最广,储量最高,品质最好。在民间,蕨麻常作为藏药和保健品来使用。由于受其特殊地理区域的限制,有关蕨麻的研究极少,且仅限于蕨麻的常规成分测定及蕨麻产品开发利用的设想。 青海省属于典型的青藏高原气候区,气候寒冷,海拔高,土层薄,植 被覆盖率低,生态脆弱。蕨麻在青海省主要分布于玉树、果洛等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而这些区域正是我国三大水系――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蕨麻至今为止仍然处于野生生长状态。由于青海省经济不发达,再加之生长于此的蕨麻品质好、个体大、经济价值高,此地的农牧民便以采挖蕨麻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2003 年春季以及 2004 年初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非典”和“禽流感”,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增强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蕨麻这种绿色食品的价格更是高居不下,从而造成了对该野生资源的疯狂采挖,其结果是造成了大面积的草场破坏,使许多曾经出产优良蕨麻的地区已成为寸草不生的秃滩,土壤沙化日益严重。同时,盲目的采挖也造成了市场上蕨麻品质的日益下降。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首次对蕨麻的自然资源概况、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营养及活性成份、栽培技术、经济价值等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试验研究,并得到了以下的新结论及新观点: 一、自然资源概况 <WP=6>蕨麻常生长于草甸、山坡、湿润草地、河漫滩、水沟边、畜圈旁;气候条件主要为:气温低,寒冷,日温差大,辐射强,降水虽不太丰富但较为集中;土壤类型有黑土、栗钙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等;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和甘肃的部分地区,但青海的资源最为丰富,品质最好;蕨麻在青海有 3 个变种,即蕨麻原变种(Potentilla anserina L. var.anserina)、无毛蕨麻变种(Potentilla anserina L.var.nuda.Gaud)和灰叶蕨麻变种(Potentilla anserina L.var.serina Hayne)。蕨麻的文献记载常见于地方藏药志等古代药典;民间普遍作为藏药及保健品来使用。 二、植物学特性 1. 形态学特征 蕨麻的根纤细,秋冬季节中部或末端膨大形成圆球形、纺锤形或线结状块根,根皮棕褐色或红褐色,肉质白色。匍匐茎纤细,紫红色,长达一米,甚至更长;间隔子长 5~10cm,节上生根形成新株;叶基生,不整齐奇数羽状复叶,长 5~30cm;小叶对间杂生,13~19 个,边缘具缺刻状锐锯齿,深绿色,下面被绢毛状白色绒毛,故称鹅绒委陵菜;花瓣 5 片,黄色,倒卵形或近圆形,全缘;雄蕊为 20,花药黄色,花柱侧生;果实为瘦果,卵圆形,褐色,不具萌发能力,花果期 5~10 月。 2. 解剖学特点 蕨麻的块根肥厚,有利于储存水分及营养成分;蕨麻的匍匐茎具有较发达的髓部及皮层厚角组织,维管组织排列紧密,成为一圈似圆筒状,维管组织与基本组织(皮层和髓)的比率较小;蕨麻叶为背腹型叶,栅栏组织为两层,排列紧密,从而说明蕨麻属于一种典型的旱生植物。 三、生物学特性 1. 光对蕨麻的影响 蕨麻的自然分布地区通常在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每天的日照时间为 10~16h,紫外线辐射强烈,蕨麻的生长和膨大状况良好;在遮光条件下,蕨麻的生长也未受到较大的影响,说明蕨麻属于喜光耐荫型植物。 2. 温度对蕨麻的影响 蕨麻的植株生长适宜温度为 10~25℃,当温度达到 40℃时10%蕨麻的地上部分死亡,不耐高温,蕨麻块根能够耐受-30℃以上的低温,充分说明蕨麻属于低温耐冷型的植物种类。 3. 水分对蕨麻的影响 土壤水分、解剖结构及干旱胁迫试验充分证实:蕨麻属于典型的旱生植物。但在完全浸水状态下,其正常生长基本不受影响。 4. 肥料对蕨麻的影响 氮、磷、钾肥
戴伟民,蔡润,潘俊松,何欢乐,潘重光[10](2003)在《人参果核型分析》文中认为从全国各地引进的人参果中筛选出适合上海地区栽种的雪球品系(种),并通过茎尖脱毒培养获得健壮的人参果苗。分析人参果的核型,结果表明,人参果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24=18m(2SAT)+6sm。
二、人参果及其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参果及其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人参果正名的必要性和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1 香瓜茄种植范围 |
2 香瓜茄植物学性状 |
3 香瓜茄果实营养成分 |
4 香瓜茄种植模式及病毒病防治 |
5 香瓜茄正名之必要性 |
(2)施肥对香瓜茄植株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养分需求规律研究 |
1.1.1 植物对氮的需求规律 |
1.1.2 植物对磷的需求规律 |
1.1.3 植物对钾的需求规律 |
1.2 香瓜茄及其研究 |
1.2.1 分类、起源地与栽培传播 |
1.2.2 香瓜茄的名称 |
1.2.3 植物学性状 |
1.2.4 香瓜茄果实的营养成分 |
1.2.5 品种选育 |
1.2.6 栽培技术 |
1.2.7 病虫害控制(病毒鉴定与脱毒研究)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处理与设计 |
2.3 材料种植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1 温室及土壤环境因子 |
2.4.2 地上器官生长指标 |
2.4.3 根形态观测 |
2.4.4 土壤与植物养分测定 |
2.4.5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 |
2.4.6 气体交换参数 |
2.4.7 果实产量与品质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香瓜茄生育期温室环境因子变化 |
3.1.1 温室辐射量 |
3.1.2 温室大气温度 |
3.1.3 温室大气湿度 |
3.1.4 温室大气CO2浓度 |
3.1.5 土壤含水率与养分含量 |
3.2 香瓜茄植株生长动态 |
3.2.1 株高 |
3.2.2 叶片数 |
3.2.3 叶面积 |
3.2.4 比叶重和叶片厚度 |
3.2.5 根茎叶干鲜重 |
3.2.5.1 根茎叶鲜重 |
3.2.5.2 根茎叶干重 |
3.2.5.3 根茎叶含水率 |
3.2.6 根系形态特征 |
3.2.6.1 根长与根体积密度 |
3.2.6.2 根表面积与根尖数 |
3.2.6.3 根系直径 |
3.2.6.4 根系在土壤剖面分配 |
3.2.6.5 根性形态参数的相关性 |
3.3 香瓜茄叶片光合特性变化 |
3.3.1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 |
3.3.2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生育期变化 |
3.3.3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日变化 |
3.3.3.1 净光合速率(Pn) |
3.3.3.2 蒸腾速率(EVAP) |
3.3.3.3 气孔导度(Gs) |
3.3.4 叶片光合作用的光响应 |
3.3.4.1 生育关键时期叶片Pn对光强的响应 |
3.3.4.2 生育关键时期叶片Pn-PAR的拟合 |
3.3.5 叶片光合作用的CO2响应 |
3.3.5.1 生育关键时期叶片Pn对CO2浓度的响应 |
3.3.5.2 生育关键时期Pn-Ci的拟合 |
3.4 果实产量和品质 |
3.4.1 果实产量 |
3.4.2 果实品质 |
3.4.3 香瓜茄果实产量品质及其与根系形态特征的相关性 |
3.5 香瓜茄器官养分含量 |
3.5.1 营养器官全氮含量 |
3.5.1.1 根系 |
3.5.1.2 茎 |
3.5.1.3 叶片 |
3.5.1.4 器官间全氮含量比值 |
3.5.2 营养器官全磷含量 |
3.5.2.1 根系 |
3.5.2.2 茎 |
3.5.2.3 叶片 |
3.5.2.4 器官间全磷含量比值 |
3.5.3 营养器官全钾含量 |
3.5.3.1 根系 |
3.5.3.2 茎 |
3.5.3.3 叶片 |
3.5.3.4 器官间全钾含量比值 |
3.5.4 果实氮磷钾含量 |
3.5.5 香瓜茄器官的中微量元素含量 |
3.5.5.1 根茎叶中微量元素含量 |
3.5.5.2 果实中微量元素含量 |
3.6 香瓜茄全生育期氮磷钾累积量 |
3.6.1 氮累积量 |
3.6.2 磷累积量 |
3.6.3 钾累积量 |
3.7 香瓜茄植株氮磷钾吸收积累比例 |
3.7.1 单株氮磷钾积累量及比例 |
3.7.2 各生育时期NPK吸收积累比例 |
3.8 香瓜茄化学计量学特征 |
3.8.1 各器官碳含量 |
3.8.2 各器官元素计量比特征 |
3.8.3 各器官元素计量比稳定性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香瓜茄叶片光合特性及对光强和CO2的响应 |
4.1.1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生育期动态 |
4.1.2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日变化 |
4.1.3 叶片光合作用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 |
4.2 香瓜茄根系生长对施肥的响应 |
4.2.1 根系生育期动态对施肥的响应 |
4.2.2 根系垂直分布对施肥的响应 |
4.2.3 香瓜茄根系特征与果实性状相关性 |
4.3 香瓜茄器官养分含量对施肥的响应 |
4.3.1 氮含量对施肥的响应 |
4.3.2 磷含量对施肥的响应 |
4.3.3 钾含量对施肥的响应 |
4.3.4 中微量元素含量对施肥的响应 |
4.4 香瓜茄养分需求规律 |
4.4.1 各器官氮磷钾需求量及比例 |
4.4.2 氮磷钾吸收积累的生育期规律 |
4.5 香瓜茄施肥建议 |
4.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历 |
(3)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参研究进展 |
1.2 人参土壤养分 |
1.3 栽培人参土壤酶 |
1.4 人参土壤微生物 |
1.5 人参土壤养分与土壤酶的相关性 |
1.6 人参主要皂苷研究进展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技术路线 |
2.3 材料和方法 |
第三章 人参根区土壤主要养分特征 |
3.1 野山参根区土壤主要养分特征 |
3.2 林下护育山参土壤养分特征 |
3.3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养分特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人参根区土壤主要酶活性特征 |
4.1 野山参根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
4.2 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
4.3 农田栽参根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
4.4 小结 |
第五章 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 |
5.1 野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的研究 |
5.2 林下护育山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的研究 |
5.3 农田栽参根区土壤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的研究 |
5.4 小结 |
第六章 人参根区土壤主要肥力指标间相关性研究 |
6.1 野山参主要养分与其生物活性相关性 |
6.2 林下护育山参土壤主要养分与其酶活性的相关性 |
6.3 农田栽参土壤主要养分与其酶活性的相关性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皂苷积累与土壤肥力指标相关性研究 |
7.1 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部皂苷含量 |
7.2 人参根部皂苷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7.3 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评价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4)石渠县野生人参果的经营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石渠县野生人参果生产经营现状 |
1.1 石渠县野生人参果生产现状 |
1.1.1 石渠县人参果户均采挖量和人均采挖量 |
1.1.2 石渠县人参果商品率较高 |
1.2 人参果销售特征 |
1.2.1 人参果的销售逐渐与文化旅游和自然旅游相结合 |
1.2.2 人参果的销售开始与网络传播相结合 |
1.2.3 人参果的销售开始与人们的养生观念相结合 |
1.3 石渠县野生人参果的经营方式 |
1.3.1 人参果在纯藏区的销售模式 |
1.3.2 人参果在汉藏结合部的销售模式 |
1.3.3 人参果在汉区的销售模式 |
2 存在的问题 |
2.1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
2.2 宗教意识形态束缚, 缺乏经济意识 |
2.3 石渠县地处青川藏交界, 地理位置相对偏远 |
2.4 未能形成集中的销售市场 |
2.5 产品技术研发滞后, 市场销售不畅 |
2.6 企业品牌保护面临严峻考验 |
2.7 相关销售人员素质低, 语言不通, 存在交流障碍 |
3 发展对策 |
3.1 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 |
3.2 提高藏区群众的汉语交流水平 |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 |
3.4 积极开拓销售渠道, 确立产业化经营战略 |
3.5 实施差异性营销战略, 塑造知名品牌 |
3.6 加强相关销售人员的技能培训, 培养其经济意识 |
3.7 加大科技投入, 实行标准化生产 |
(6)高寒牧区日光温室人参果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用良种 |
2 栽培茬口安排 |
3 育苗 |
4 定植 |
4.1 温室消毒 |
4.2 整地施肥 |
4.3 定植 |
4.4 定植初期管理 |
4.5 定植后期管理 |
4.5.1 温度和湿度的管理 |
4.5.2 追肥和浇水 |
4.5.3 整枝打杈 |
4.5.4 搭架、绑蔓 |
4.5.5 疏花、疏果 |
5 病虫害防治 |
6 适时采收 |
(7)温室人参果实用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育苗—— |
1. 种子育苗方法。 |
2.扦插育苗。 |
——定植—— |
1. 整地。 |
2. 定植。 |
——管理—— |
1.温湿度管理。 |
2. 肥水管理。 |
3. 株形调整。 |
4. 搭架护果。 |
5. 病虫害防治。 |
——采收—— |
(9)野生资源植物—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
1.1 立题依据 |
1.1.1 题目释义 |
1.1.2 立题依据 |
1.1.3 目的和意义 |
1.2 立题的背景分析 |
1.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 |
1.2.2 环境恶化 |
1.2.3 社会经济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2 青海省研究动态 |
1.3.3 效益评价 |
1.4 基本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蕨麻的概况及植物学特征 |
2.1 蕨麻的分类特性 |
2.2 蕨麻的形态以及与鹅绒委陵菜的区别 |
2.2.1 蕨麻的形态 |
2.2.2 蕨麻与鹅绒委陵菜的区别 |
2.3 自然资源状况 |
2.3.1 生长环境 |
2.3.2 气候条件 |
2.3.3 地理分布规律及土壤类型 |
2.3.4 物候期特点 |
2.3.5 生境群落特征 |
2.3.6 文献记载及民间使用情况 |
2.4 植物学形态 |
2.4.1 根 |
2.4.2 匍匐茎 |
2.4.3 叶 |
2.4.4 花和种子 |
2.5 解剖学特征 |
2.5.1 材料与方法 |
2.5.2 观察结果 |
2.5.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蕨麻生长的影响因素 |
3.1 蕨麻的生理指标 |
3.1.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
3.1.2 酶类 |
3.1.3 光合速率 |
3.2 蕨麻的引种试验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试验结果 |
3.2.3 结论与讨论 |
3.3 光对蕨麻的影响 |
3.4 温度对蕨麻的影响 |
3.4.1 材料与方法 |
3.4.2 结果分析 |
3.4.3 结论与讨论 |
3.5 水分对蕨麻的影响 |
3.5.1 材料与方法 |
3.5.2 结果与分析 |
3.5.3 结论与讨论 |
3.6 土壤养分对蕨麻的影响 |
3.6.1 氮 |
3.6.2 磷 |
3.6.3 钾 |
第四章 蕨麻的生态价值 |
4.1 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
4.1.1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
4.1.2 西部大开发和山川秀美工程 |
4.1.3 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建设 |
4.2 中国高寒地区种植蕨麻的特殊意义 |
4.2.1 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中植被建设的历史回顾 |
4.2.2 蕨麻在高寒地区生态治理中的特殊地位 |
4.2.3 蕨麻对高寒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4.3 蕨麻的生态学特性 |
4.3.1 萌发特性 |
4.3.2 低温胁迫 |
4.3.3 干旱胁迫 |
4.3.4 盐分胁迫 |
4.3.5 干旱胁迫对蕨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4 蕨麻的生长特性 |
4.5 生态价值 |
4.5.1 植被恢复 |
4.5.2 草坪业的建设 |
第五章 蕨麻的经济价值及其产品开发 |
5.1 蕨麻的经济价值分析 |
5.1.1 蕨麻的主要化学成分 |
5.1.2 活性成分的主要功能 |
5.2 蕨麻的医疗保健价值及其产品开发 |
5.2.1 蕨麻医疗保健发展概述 |
5.2.2 蕨麻的医疗保健价值 |
5.2.3 蕨麻医疗保健品的开发 |
5.3 蕨麻食品饮料营养价值及其产品开发 |
5.3.1 蕨麻的食品饮料发展概述 |
5.3.2 蕨麻的食品饮料营养价值 |
5.3.3 蕨麻食品饮料产品的开发 |
5.4 其他经济价值 |
5.4.1 饲料价值 |
5.4.2 其他价值 |
第六章 蕨麻的产量成因及栽培技术研究 |
6.1 蕨麻块根膨大的解剖学规律 |
6.1.1 材料与方法 |
6.1.2 观察结果 |
6.1.3 结论与讨论 |
6.2 产量成因构成 |
6.2.1 作物产量 |
6.2.2 蕨麻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 |
6.2.3 蕨麻增产潜力及提高产量的途径 |
6.3 经济性状与优良蕨麻的品质标准 |
6.3.1 经济性状 |
6.3.2 蕨麻的品质标准 |
6.4 生物量增长特点 |
6.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4.2 生物量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6.5 栽培技术 |
6.5.1 生育期的划分 |
6.5.2 栽培技术 |
6.5.3 钾元素对蕨麻块根膨大的作用 |
第七章 结论和讨论 |
7.1 结论 |
7.1.1 全面总结了蕨麻的自然资源概况 |
7.1.2 系统研究了蕨麻的植物学特性 |
7.1.3 明晰了蕨麻的生物学特性 |
7.1.4 探讨了蕨麻的生态适应性 |
7.1.5 测定了蕨麻的化学物质 |
7.1.6 确定了蕨麻的产量成因及栽培技术 |
7.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人参果及其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参果正名的必要性和认知[J]. 冯云格,王士超,付海美,陈年来. 农业与技术, 2020(12)
- [2]施肥对香瓜茄植株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 冯云格.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1)
- [3]不同生长环境下人参根区土壤肥力特性研究[D]. 张亚玉. 沈阳农业大学, 2016(10)
- [4]石渠县野生人参果的经营现状、问题及对策[J]. 刘战伟. 南方农业学报, 2012(07)
- [5]浅谈大棚人参果栽培技术[J]. 张殿芳. 青海农林科技, 2012(02)
- [6]高寒牧区日光温室人参果栽培技术[J]. 白晓艳.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9(11)
- [7]温室人参果实用栽培技术[J]. 隋申利. 农业知识, 2009(17)
- [8]高海拔冷凉地区日光温室人参果栽培技术[J]. 王福国,黄少学.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15)
- [9]野生资源植物—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D]. 李军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 [10]人参果核型分析[J]. 戴伟民,蔡润,潘俊松,何欢乐,潘重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