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k a B.P.以来黑潮流域古环境演化对高频全球变化事件的响应 ——来自有机地球化学的证据

25k a B.P.以来黑潮流域古环境演化对高频全球变化事件的响应 ——来自有机地球化学的证据

论文摘要

本文利用黑潮流域主流轴上的两个柱状沉积物岩芯MD05-2908以及PC-1为研究材料,在AMS14C测年的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记录结合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恢复并重建了过去25,000 cal a BP以来黑潮流域古海洋环境演化的历史。以及表层海水生产力以及物质输送状况的演化历史。通过利用U37k’古海水温度以及盐度指标恢复重建了过去25,000 cal a BP以来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通过机碳、氮含量以及同位素变化、长链正构烷烃以及正构烷醇等指标重建了过去7000a B.P.以来的陆源物质输入历史;通过长链不饱和烯酮含量以及有机碳同位素指标恢复了过去7000a B.P.以来海水表层生产力的历史。此外,通过基于以上各种指标的环境信息与区域以及全球其它气候记录进行对比研究以及不同环境指标的时间系列分析,探讨了该区表层环流系统以及生产力的演化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揭示了不同尺度的短周期高频率全球变化事件在黑潮流域的具体作用过程和响应机制。通过这些研究取得了以下的主要认识:基于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古气候环境记录与黑潮流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从我们高分辨率的有机地球化学记录中可以识别出全新世黑潮强弱变化的几次明显的事件;25000a B.P.以来黑潮流域的环境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有着很好的对应性,黑潮强弱演化总体趋势与全球气候背景演化相一致,黑潮对高频气候变化事件的记录与全球记录具有同步性,这种同步性尤其体现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快速高频振荡以及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突变事件上。全球性的高频气候事件对黑潮主体本身及黑潮流域的相邻区域的大气和海洋环流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种控制作用主要通过副高、ITCZ以及季风三种气候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影响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太阳辐射量的减少导致热力差异减小,这种相对减小弱化了热带西太平洋的对流活动,造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期偏南、偏东,ITCZ平均北界位置偏南,降雨带长时间集中在南部地区,增强的降雨量提高了风化剥蚀以及沉积物向海洋搬运的能力,陆源物质供应量增加;同时,辐射量以及热力差的减小又与加强的东亚冬季风相联系,增强的冬季风导致了近底层“雾状层”物质的向海传输,物质传输效率增高。这种物源供应以及搬运量的双重增加导致了冲绳海槽流域物质通量的增加。基于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海洋表层生产力的变化与陆源物质供应量以及黑潮流的强弱变化存在着对应关系,通常情况增加的海洋表层生产力对应着高的陆源物质输入以及相对较弱的黑潮。这种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以及冬季风的强弱都有很好的一致性。陆源物质的输入增加了表层营养物质的含量,导致生产力的勃发;陆源物质的输入增加又对应着减少的太阳辐射量,偏南的ITCZ北界位置以及副热带高压,这些对应于减弱的东亚夏季风(增强的东亚冬季风)。黑潮流域的高沉积速率事件对应于减弱的黑潮强度和增加的ENSO频度,这些事件与上述的副热带高压、ITCZ位移和强弱的变化相一致。黑潮流域过去25000a B.P.以来南北温度的差异有冰期加大而全新世减小的趋势,但这种冰期与全新世的差异很小,我们认为末次盛冰期的时候黑潮主流轴没有移出冲绳黑潮,只是由于强度的减弱受陆架水体的影响有所加大。黑潮流域很好的记录到了包括数千年尺度的D/O旋回周期到大气——海洋系统内部振荡所致的PDO、NAO等数十年尺度的高频振荡,说明黑潮流域对过去全球及区域环境变化事件有很好的响应。黑潮流域各古海洋指标所记录周期上的一致性说明这些环境因子控制机理上具有的一致性,即大背景上受太阳活动所引起的辐射量变化控制,局部的高频快速气候波动又受到局域性的气候因素如海气相互作用的放大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高频气候事件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必要性
  • 1.2 高频全球变化事件的记录和特征
  • 1.3 黑潮流域及冲绳海槽环境研究现状
  • 1.4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2 区域地质及海洋和气候学背景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构造特征
  • 2.3 区域环流特征
  • 2.4 区域水文特征
  • 2.5 区域沉积环境特征
  • 2.5.1 垂直沉降作用
  • 2.5.2 侧向搬运作用
  • 2.5.3 火山碎屑沉积作用
  • 2.5.4 浊流沉积作用
  • 2.6 区域气候特征
  • 2.6.1 季风
  • 2.6.2 副热带高压
  • 2.6.3 热带幅合带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3.1 站位选择与材料
  • 14C 年代分析'>3.2 AMS14C 年代分析
  • 3.3 有机地球化学测试
  • 3.3.1 TOC/TN
  • 13Corg、δ15N'>3.3.2 同位素分析δ13Corg、δ15N
  • 3.3.3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 13Cruber、δ18Oruber'>3.4 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分析δ13Cruber、δ18Oruber
  • 3.5 时间系列分析
  • 4 结果和讨论
  • 4.1 研究结果
  • 4.1.1 MD05-2908
  • 4.1.1.1 年代及沉积模式
  • 4.1.1.3 有机碳、氮同位素
  • 4.1.1.4 生物标识化合物
  • 37k' 的海水表层温度(SST)变化'>4.1.1.5 基于U37k'的海水表层温度(SST)变化
  • 18O 同位素'>4.1.1.6 δ18O 同位素
  • 4.1.1.7 海水表层盐度(SSS)变化
  • 4.1.2 PC-1
  • 4.1.2.1 年代及沉积模式
  • 4.1.2.2 同位素及温度特征
  • 4.2 讨论
  • 4.2.1 关于南冲绳海槽的物质来源
  • 4.2.2 陆源物质输入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 4.2.2.1 C/N 与同位素
  • 4.2.2.2 生物标志化合物指示
  • 4.2.2.3 陆源输入的气候意义
  • 4.2.3 南冲绳海槽7,000a B.P.以来沉积事件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 4.2.4 7,000a B.P.以来海表生产力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 4.2.4.1 基于烯酮的生产力变化
  • 4.2.4.2 海表生产力与气候的关系
  • 4.2.5 7,000a B.P.以来黑潮的演化
  • 4.2.5.1 SST 及SSS 演化
  • 4.2.5.2 7,000a B.P.以来黑潮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 4.2.6 25000a B.P.以来黑潮演化及对末次冰期以来高频气候的响应
  • 4.2.6.1 Heinrich 事件
  • 4.2.6.2 冰消期的高频事件在黑潮中的印记
  • 4.2.6.3 黑潮的演化历史
  • 4.2.7 25000a B.P.以来黑潮流域环境变化的周期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包括已被录用待发表的)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4000 a B.P.以来中巴经济走廊北段塔什库尔干气候变化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J]. 冰川冻土 2020(02)
    • [2].2592~1225 a B.P.湖北神农架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及区域气候意义[J]. 地理科学 2010(06)
    • [3].中坝遗址约4250 a B.P.以来古气候和人类活动记录[J]. 地理科学 2008(05)
    • [4].查格勒布鲁剖面CGS3a层段主元素记录的巴丹吉林沙漠35000~25000 a B.P.季风环境变化[J]. 地理科学 2016(06)

    标签:;  ;  ;  ;  ;  

    25k a B.P.以来黑潮流域古环境演化对高频全球变化事件的响应 ——来自有机地球化学的证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