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1](2021)在《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文中指出为了解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发展现状,比较各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差距与不足,以万方数据库《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收录的33种国内涉农大学学报为调研对象,采用网络调查统计方法对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建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期刊网站、在线采编系统得到普及,基本实现期刊当期内容的在线发布、过刊浏览、在线预出版,微信公众号、RSS订阅、邮件推送等多元化传播服务也在不断建设中,也存在网站建设良莠不齐、提供的服务水平欠佳、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可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期刊网站建设,整合期刊资源、提升数字化,加强数字化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一流学科助力涉农大学学报建设等方法来提高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水平。
辛欣[2](2021)在《1644-1949《楚辞·九歌》研究》文中指出自汉代以来,历代诸家对于《楚辞·九歌》的研究从未止歇,无论是从义理、词章,还是考据,亦或文化思想方面,都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通观来看,这些研究或是裹挟于《楚辞》学史之下不够深入或深讨细节于《九歌》的具体篇章而不够宏观,或仅仅呈现于某一个作家的《九歌》研究中较为局限,因此,针对《九歌》研究这一命题始终未形成一个单独的学术体系,更未能从宏观、微观、纵横性对比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沿着学术思潮发展的走向,以1644年即清代以来《楚辞·九歌》研究为核心,分成上、下两编,上编为清代古典学术总结期的《楚辞·九歌》研究;下编为古典向现代学术转型期的《楚辞·九歌》研究,具体则以清代前期、清代中期、清代晚期、清末民初以及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九歌》研究几个方面进行探寻,对清以来三百年的《楚辞·九歌》研究进行梳理与评述,以期揭示出不同时段研究之特征、变化,发现其内在规律。本论文除绪论外包括五章内容。其各章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介绍了清代以来《楚辞·九歌》研究的缘起与探究意义,并回顾综述了近40年学术界关于清初、清中期、清末的《九歌》研究现状,针对其不足提出了展望,最后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路线、重难点以及创新点。第一章清代前期的《楚辞·九歌》研究。主要分为明末清初与康雍时期两个时间节点进行探讨。明末清初的遗民诸老如钱澄之、王夫之等人将故国之思寄托于论注《楚辞·九歌》之中,抒发对故国的眷恋,且面对理学的空疏弊象,以考经证史之法,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治学研屈。康雍时期,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有所转变,忠孝节义之观念与程朱理学的教义依然处于思想的正统地位,一些理学名臣如李光地、林云铭等人,通过涉足楚辞研究,意欲以注骚来宣达性理、提倡儒学,发挥了性理道德和自我意识的观念。清代前期的《楚辞·九歌》的研究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在楚辞学术史上呈现出具有清初时代印记的鲜明特点。第二章清代中期的《楚辞·九歌》研究。主要以乾嘉考据学派研究为主,同时兼有文脉一派。乾嘉两朝,研屈学者如蒋骥、戴震、胡文英、王念孙父子等人凭借考据学训诂、考证的方法,以谦逊质朴、谨严务实的治学态度融汇于楚辞学研究中,其中不乏大家之作。乾嘉朴学的繁荣也促进了《楚辞·九歌》研究新发展,在整个楚辞学史上呈现鼎盛之态。此时期也出现了主张文脉一脉的学者,如屈复、刘梦鹏、陈本礼,他们在研究中更加专注于文本自身的探究,从《楚辞》的章法入手,对文章的脉络进行梳理,从而避免了文气的割裂,能够更好地阐释篇旨文义。清代中期的楚辞研究善于运用乾嘉考据学理论和章句文脉之论进行治骚,对楚辞学发展进一步演绎,呈现出与清代前期完全迥异的精神风貌,成就楚辞学史上辉煌鼎盛之时。第三章清代晚期的《楚辞·九歌》研究。面对“西学东渐”的影响,仍有一些学者用行动、思想和着述坚守古人之成规,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守住中国古典传统的血脉和精义。在对《楚辞·九歌》的注疏中,刘熙载用《艺概》传播了中国传统的文艺学理论、俞樾以《俞楼杂纂》承接并阐扬了乾嘉考据学、王闿运的《楚辞释》则秉持今文经学的公羊学主张。三人作为古典的士大夫,通过对楚辞学的探究使旧调重新演绎,共同奏响出传统楚辞学的嫋嫋余音,与近代中后期的求新、求变的学术思潮遥相呼应,使传统楚辞学继续前行,在中国楚辞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第四章清末民初的《楚辞·九歌》研究。此时的楚辞学生发了巨大的历史性新变。随着“西学东渐”思想的不断传播,近代西方的地理学、政治学、哲学、戏剧理论、文艺理论等学术理论、学术主张被逐渐纳入到我国的学术浪潮中。支持新学的一派代表如马其昶、刘师培、王国维、梁启超等学者用新的文学理论和开阔的思维方式,拓展出前所未有的治骚视野,使楚辞学研究在近代后期至现代学术的背景下呈现出与时俱进、辉光日新的繁荣景象,更使《楚辞·九歌》在此时期展现出中西交融、新意迭起的全方位的新变特征,在中国楚辞史中大放异彩,奏鸣出时代焕化的嘹亮凯歌,并且承前而启后,为“五四”以后的现代化楚辞学发展创造条件,开辟新境,是中国楚辞史上极具冲击力的关键一环。第五章“五四”以后的《楚辞·九歌》研究。此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学术思想在延续着近代“西学东渐”思潮的基础上加入了民主科学等进步理论。《楚辞·九歌》的研究在上一阶段基础上继续开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加丰硕的多元化局面。在闻一多、郭沫若、刘永济、游国恩等人的努力下,它既有完全继承传统乾嘉考据学风的研究内容,又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更有充分吸收西学思想的《九歌》研究着作的出现。因此,此时期的楚辞学发展可谓是对近代楚辞学研究之余续与拓展。
赵安妮[3](2021)在《包世臣经世散文研究》文中提出包世臣散文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河、漕、盐、农、礼、刑、兵、货币、鸦片、抗夷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明确的经世意图。包世臣经世思想与散文创作是明清时期实学思想和经世散文发展的重要一环,对近代思想和经世散文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本论文以包世臣文集《安吴四种》中相关经世散文篇目及《说储》《小倦游阁文稿》部分经世散文作为研究对象,从其生平交游、文集编纂体例、传记书信研究以及价值影响四个大的方面入手,对包世臣经世散文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考论包世臣的生平和交游。关于包世臣的生平,本文主要在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其经世散文创作为分期做一简单论述。研究包世臣的文学交游,主要论述以张琦为主的常州派文人对包世臣作经世文章的影响。本章重点和创新之处是在笔者所辑包世臣佚文的基础上对其交游做一补述。第二章是对包世臣文集版本及别集《安吴四种》编纂体例的研究。包世臣晚年手编的《安吴四种》并未遵循文人别集编纂体例的传统,而是另辟蹊径,赋予了文集体例突出的经世思想。故本章的重点即通过对包世臣编纂《安吴四种》过程、体例的论述,去深入挖掘包世文集编纂体例背后蕴含的经世致用思想,以及包世臣手编《安吴四种》在文集编纂体例史上的价值。第三章是包世臣经世散文研究综论。首先,对学界关于明清时期实学的概念以及起止时间分期的讨论以及明清时期经世散文的创作情况做一概述,将包世臣经世散文研究置于更大的视野下,更加客观、合理地看待其经世散文的价值。其次,对包世臣的经世散文整体的思想内容做一概述。第四章重点研究包世臣的书信和传记。包世臣作有一篇传记理论,明确地论述了传主选择的标准、作传目的及叙事理念。而他的书信,又能最为直观体现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故本论文选择其传记、书信两种文体作为研究重点,深入研究他经世散文中蕴含和体现的“务为有用”的经世思想。第五章研究包世臣经世散文在明清经世思想和散文创作发展中的价值和影响。主要有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经世散文中包含的未被后人重视的首发之语,客观上对鸦片战争之后的创作风气产生了影响。二是他在经世散文创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对龚自珍、魏源等人的经世散文创作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可以说,他开启了经世散文创作的风气,算得上是启蒙民智的先驱。
朱静怡[4](2021)在《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公园作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城市绿地,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追求城市公园建设数量和效率的同时,景观雷同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城市公园进行景观评价有助于提高景观质量,优化游客游赏体验,为更好地管理和改善公园景观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公园景观评价相关理论,从游客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套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杭州市太子湾公园、花港观鱼公园以及柳浪闻莺公园进行景观评价,结合定性分析检验模型合理性,为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第一步,以观赏需求、生态需求和活动需求为准则层,景观形象、空间组织等6项指标为子准则层,景观丰富度、景观协调性等18项指标为因子层,构建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步,咨询专家意见,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第三步,运用语义差异法(SD)选取因子层18项指标对应的形容词对设计问卷,对公园使用者进行调查,分析问卷结果;第四步,结合AHP得出的权重对SD法得分结果进行加权计算,将最终得分进行百分化处理,得出三个城市公园的最终得分,并结合实地调研分析结果合理性。这样一套结合了专家权重和使用者感受的评价模型,使得评价结果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其次,基于景观评价模型得出三个城市公园的景观评价结果如下:花港观鱼公园(89.38)>柳浪闻莺公园(87.94)>太子湾公园(82.54)。该结果显示,游客对三个城市公园景观的整体评价较高,其中得分最高的公园是花港观鱼公园,该公园作为杭州市最知名公园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结合实地调研,笔者认为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验证了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再次,以得分最低的太子湾公园为例,对景观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基于游客的观赏需求、生态需求和活动需求笔者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景观提升建议:(1)优化空间结构,彰显景观特色;(2)增加乡土树种,提高物种多样性;(3)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活动空间,完善公共设施。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和实地调研,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与提升建议:(1)注重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主题;(2)合理配置植物,平衡生态系统;(3)设计以人为本,丰富休闲空间;(4)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公园品质。本文构建的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可为其他城市公园的景观评价提供参考,该套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由于研究对象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他地域城市公园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周丽威[5](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研究表明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常红梅[6](2020)在《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认为算术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数学的初级形态,专门研究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算术在科学、数学、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清末民国时期,算术作为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均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62年才取消初中算术。初中算术作为小学算术的承接,是算术学科更高阶段的学习,在初步计算的基础上强调运算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初中算术同样与初中代数、几何相结合,在教科书中设置简单的代数、几何知识等。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1902—1949)初中算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时期,即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6)、民国后期(1937—1949),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探究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编排形式、内容体系、编写特点等;总结影响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整体特点;挖掘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数学教育观;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典型经验。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6个部分。1.清末时期,学习日本学校制度建设经验,建立中国近代新学制与新型数学课程制度。教科书编写群体主要以留日人员为主,以翻译、编译日本教科书为主。在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初定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出版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教科书的本土化探索奠定了基础。代表性教科书在编写理念、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新颖性、生活化的特点。2.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民国政府建立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制订、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模仿日本等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教科书编写逐渐本土化。教科书内容体系注重小学算术与初中算术的衔接性,凸显了初中算术实用性与生活化的特点。代表性教科书编辑者展现了先进的数学教育观,为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民国中期,中国学制系统取法欧美,1922年建立“六三三”学制。初中实行混合数学,算术与代数、几何、三角相融合编排设置。1929年转为混合与分科制并行。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坚持混合与单科并行策略,教科书呈现多元化趋势,编写出版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混合数学教科书呈现各科知识巧妙融合及融入数学史内容丰富的特点,单科初中算术教科书注重算术内部各科知识的衔接性。4.民国后期,基本沿用“六三三”学制,数学课程标准在1936年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开明书店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资源短缺、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教科书的出版,推动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保持平稳前进。《实验初中算术》、《国防算术》、《中级算术》的编写出版极具代表性。5.阐释1902至1949年间分数概念表述与分类表述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数概念表述经历了份数定义、商定义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的复杂演变过程。分数分类表述经历了不同时期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繁分数的表述演变。演变过程同样体现出分数如何使用及继承中国传统分数表述方法和接纳域外分数界的数学文化的演变。6.通过上述五部分的具体分析,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有: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日本、欧美的影响。探析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有益经验。
王域铖[7](2020)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着录汉籍研究》文中指出法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最大的藏书机构之一,在其浩瀚的藏品当中,包括了大量中国古代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国古代文献中最着名的当属敦煌文献,含汉文文献、藏文文献以及龟兹、西夏文文献等。除敦煌文献外,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收藏了丰富的汉文古籍(以下简称汉籍)。古恒(1865-1935)是法国外交家、东方学家。20世纪前期,古恒为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编定过《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该目录将Chinois 1-9080分为21个一级分类,其中18个分类有若干二级分类,着录各书的典藏号、题名、作者及生卒年、序跋作者及年份、版本、卷数、图书开本大小、精装合订本册数、之前的典藏号等。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所着录汉籍的研究非常欠缺。本论文是学界首次对古恒目录及相关汉籍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有助于推动学界对该目录及相关汉籍的了解与进一步研究。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意义,回顾我国域外汉籍研究的整体情况,认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相关整理和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并简单论述法国汉学及汉籍的基本状况。上编为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初探,总论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的基本情况,包括介绍、分析该目录的着录内容、分类特点,论述该目录所着录汉籍的价值、来源等。古恒根据这批汉籍的具体情况,在充分吸收和借鉴我国古代目录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使用西方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在分类设置方面,古恒更多地考虑分类的合理性,而对各类之间的平衡性并不在意。这批汉籍中,佛教类着作最多,其次是天主教相关着作,其中有不少比较罕见、珍贵的资料。这批汉籍的来源比较广泛,主要通过传教士、学者、商人及士兵流传到法国。中编为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着录汉籍善本书志,选取部分出版时间较早或者比较稀见的汉籍,逐一考论,详细着录各书的文献学信息,对相关版本信息尤加注意,加以考辩,并论述版本着录的依据,试图清晰地反映各书的文献学特点。在此部分论文中,广泛参考现有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见,订正了一些前人的错误,如在关于韩霖《铎书》的考证中,纠正了陈垣对书中墨钉的论述,并对刻书年做出了自己的推断。论文还大量订正了《中国古籍总目》等目录着作的错误,如根据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见《五经类编》,订正了相关目录着作中此书有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二十九年刻本的着录。此外,论文中的部分研究补充、完善了学界此前的相关结论。下编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说文长笺》刘凝批注进行了研究,考证批注的时间及流传经历,将批注概括为总体评价、六书研究、体例说明、补充材料、补充释义、注释、订正等七个方面,凸显刘凝文字学尤其是六书研究的成就。
毛慧敏[8](2020)在《陈匪石《宋词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匪石作为现代重要的词学家,其词学创作和理论着作广受学界关注。而在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转型时期诞生的《宋词选》则凸显了它与同时期其他词选的独特性,透过它可以窥见现代词选与时代语境之关系,也可以以点及面地了解现代唐宋词选本的概况。近年来,学界已经对陈匪石及其《宋词举》展开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陈匪石的文献整理、词学研究,《宋词举》的体例特点等方面,但对《宋词举》的生成环境、成书过程,以及它在词选史上的定位等问题尚缺乏必要的探讨,对其学术价值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将在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文献学、接受美学等多种方法,既充分重视对文献材料的搜集与运用,又试图在词选史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宋词举》的认识,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对现代唐宋词选的整体性研究,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词选编纂情况,同时归纳总结这一时期唐宋词选的特点,以观词选嬗变之迹。二是从出生年份、家庭影响、学习教育、朋友交游四个方面对陈匪石的生平进行详细地考察,以便了解其生平对其词学思想形成产生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梳理陈匪石在词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三是对《宋词举》的成书、流传与接受历程进行考证,详细梳理其从一本大学讲义到成为一部专着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从中窥见现代教育发展的缩影,充分挖掘《宋词举》的学术价值。四是就同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唐宋词选与《宋词举》作比较,通过比较,认为《宋词举》在编选次序、编选体例、选词数量、编选目的等方面都与其他选本有所差异,凸显出了《宋词举》的独特性;在对其独特性的成因分析中又体现了时代风气对其产生的影响。五是对《宋词举》在词选史上产生的意义及影响进行总结,可以看到其析论型词选的特点奠定了后世评析型词选的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唐宋词选本的体例,凸显了《宋词举》在词选史方面的价值。
易欣鑫[9](2020)在《上海青草沙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年际变化》文中认为青草沙水库位于上海市崇明区长兴岛西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江心避咸蓄淡型水库,也是上海市最大的饮用水水源地。根据水库外长江水质的咸淡、清浊度进行取水,原则是避咸取淡、避浊取清,取水使得长江口鱼类会进入水库,排水会使部分库内鱼类游入长江。但自2018年起,为了拦截杂物和使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处于可控的状态,达到鱼类调控水质的生态调节作用,在取水口采用了高密度的栅栏,导致较大的杂物无法进入水库,鱼类仅卵、仔稚鱼和小型鱼类可以进入水库,因而水库鱼类处在人为可调控的状态。水库管理部门为了达到鱼类控藻的作用,每年根据水生生物的调查数据、水质状况都进行鱼类的投放和捕捞,水库的鱼类群落结构处于动态变化中。我们对青草沙水库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探究青草沙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历年变化和演替方向,进而掌握鱼类群落对青草沙水库水质发挥的生态功能。为水源地后续研究及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措施。本研究在青草沙水库自2015年到2019年,按季度使用刺网与地笼网相结合进行鱼类采样调查,渔获物在实验室进行处理分析,分析结果探明了青草沙水库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态类群;用ABC曲线对不同年份的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PCA主成分分析研究不同年份群落相似性。并于2019年4月将环境DNA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到生态研究中,从水样中提取鱼类DNA,高通量测序后获得鱼类物种信息,进一步分析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2015-2019五年期间,实地采样共获得5158尾鱼类样本,鉴定分析为51种鱼类,隶属于为9目、16科、41属。鲤形目(34种)、鲈形目(8种)、鲇形目(3种)、鲽形目(1种)、鲱形目(1种)、颌针鱼目(1种)、鳗鲡目(1种)、鲟形目(1种)、鲻形目(1种)。从丰度上看,鲤形目占比最高,为87.09%,鲈形目次之,为7.43%,鲱形目和鲇形目占比分别为2.46%、2.15%,其余各目占比很少,仅0.87%,不到百分之一。2018年种类数最多,为7目12科28属31种,2019年种类数最少,仅调查到28种鱼类,隶属于4目6科23属,2015-2019年,青草沙水库鱼类在4目~7目、6科~12科、23属~28属种数、26种~31种之间变化,结果表明青草沙水库鱼类在目和科的水平上波动较大,在属和种的水平上比较稳定。2015-2019五年期间的鱼类根据生活史,把鱼类生态类群分为江海洄游性(D)、江湖半洄游性(P)、河口性(E)、淡水定居性(R)四种,丰度占比依次为3%、0.1%、3.5%、93%。根据鱼类的生活水层可将青草沙的鱼类划分为三种类型,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底层鱼类,丰度占比依次为25%、34%、41%,生物量占比依次为76%、17%、7%。按食性可将青草沙的鱼类划分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植食性鱼类,丰度占比依次为32%、43%、11%、13%,生物量占比依次为9%、15%、71%、5%。江海洄游型鱼类数量占比由2015年的7.4%下降到2019年的0.8%;江湖半洄游型鱼类2015年数量占比为0.5%,2016年数量占比为0.2%,2017-2019年未捕获到江湖半洄游型鱼类;河口型鱼类2015年数量占比为6.6%,2019年数量占比下降为2.5%;淡水定居型鱼类由2015年数量占比85.6%,2019年数量占比上升到96.8%。海洋洄游型鱼类、江湖半洄游型鱼类、花鲈等河口型鱼类丰度占比呈下降趋势,淡水定居型鱼类丰度占比逐年上升,整个青草沙水库偏向淡水区系鱼类组成。2015-2019年,五年间青草沙水库优势种为鲢鱼、鲫鱼、鳙鱼、大鳍鱊、长春鳊。鲢鱼、鳙鱼、鲫鱼3种鱼类在所有调查年份中均为优势种,鲫鱼优势度在逐年增加。鱼类多样性方面,Margalef指数波动年际间无明显规律,自2015到2019年Pielou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有下降趋势,但变动范围很小。2015至2019年的ABC曲线结果可以看出,青草沙水库每年的丰度优势度曲线在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的下方,表明青草沙水库的群落结构受干扰程度很低,W值在0.205-0.311之间波动,但两条曲线间距在减小,表明水库受干扰的程度在增加,青草沙水库目前群落结构稳定,但也应该警惕群落失衡发生的可能性。Cluste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6年群落结构相似,2017、2018、2019三年群落结构相似,SIMPER分析结果显示,A组平均相似性66.75%,B组平均相似性62.68%,对两个组间差异累积贡献率达90%以上的鱼类有20种,鲫鱼、大鳍鱊、棒花鱼三种鱼类是造成A、B两组差异的最主要物种。对鱼类各生态类群进行PCA分析,第一主成分是降海洄游鱼类,贡献率高达91.4%,贡献率第二的是河口定居鱼类,贡献率是8.4%,这两种生态类型的鱼类是造成不同年际间群落差异的主要成分。典型河口定居型鱼类花鲈的平均体长由2015年的40.8cm下降到2019年平均体长21cm,平均体重由2015年的1300g下降到2019年的203g,在青草沙水库捕到的花鲈体型逐年变小,这与水库安装围栏只能小型鱼类进入水库有关。采用eDNA方法对2019年4月的鱼类群落进行分析,将高通量测序得到序列进行归类,标准是按照97%的相似性,得到59217条有效鱼类OTU序列,在NCBI和Fishbase数据库进行比对,7个站点鉴定分析为31种鱼类,隶属于为6目、11科、28属。6目分别为:鲤形目、鲱形目、鲀形目、鲈形目、鲇形目、鳗鲡目。其中鲤形目鱼类数最多,共17种,鲈形目次之,有9种鱼类。从丰度上看,鲤形目占比最高,为79%,鲈形目次之,13%,鳗鲡目鱼类丰度占比5%,其余各目占比很少。将eDNA检测结果与捕捞结果对比,网捕的11种鱼有10种能用eDNA方法检测出来,S1、S5、S6三个站点检出率为100%,两种调查方式的优势种重合度很高,证实了eDNA用于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调查的可行性。
赵寻[10](2020)在《历史街区景观分析与评价研究 ——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文中认为历史街区是经各省、市、或自治区人民政府核定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能够较完整真实地体现传统风貌的历史地段。历史街区见证了城市悠久的历史变迁,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物质载体。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的文化特色却在不断衰退,如何推动历史街区等城市人文景观的发展,是当前景观学科探讨的话题。江苏省镇江市是1986年批准通过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目前,镇江市的历史街区正处于积极的建设阶段,对镇江市最具代表性的三条历史街区进行景观调查与评估,不仅能更好的认知本地区历史街区的景观现状,还能为推进城市建设,带动地方活力起到重要作用。本文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分析历史街区景观的特殊性,构建了以建筑环境、景观环境、功能设施、旅游开发、域内活动、人文体验为核心指标的历史街区景观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发放专家问卷,确定各级评价因子权重,结合大众问卷的形式,将评价体系应用于镇江市西津渡、伯先路-京畿路段、大龙王巷三条历史街区上,得出了镇江市历史街区的景观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西津渡、伯先路-京畿路段、大龙王巷三条历史街区的景观评价等级依次属于较好、较好、中等的水平。评价分值与实际调研情况相吻合,西津渡(4.0267)>伯先路-京畿路段(3.5764)>大龙王巷(3.3406)。景观评价的各项指标能够较好反馈出不同街区的景观特征,证实了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可靠性。基于景观评价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镇江市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镇江市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本情况 |
2 数字化现状与对比 |
2.1 互联网建设分析 |
2.2 在线采编系统使用情况分析 |
2.3 在线发布系统功能分析 |
2.3.1 当期期刊内容在线发布状况 |
2.3.2 过刊浏览 |
2.3.3 在线预出版 |
2.4 多元化传播渠道 |
2.4.1 微信公众号 |
2.4.2 RSS订阅和邮件推送(E-mail alerts) |
3 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 网站建设良莠不齐 |
3.2 提供服务水平欠佳 |
3.3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
4 建议 |
4.1 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期刊网站服务 |
4.2 整合期刊资源,提升数字化 |
4.3 加强数字化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
4.4 一流学科助力涉农大学学报建设 |
(2)1644-1949《楚辞·九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s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论题研究的缘起 |
二、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
一、研究回顾 |
(一)清代前期“遗民学者”的《九歌》研究 |
(二)清代中期“乾嘉学派”的《九歌》研究 |
(三)清末以降“西学东渐”的《九歌》研究 |
二、研究展望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上编 清代古典学术总结期的《楚辞·九歌》研究 |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九歌》研究 |
第一节 清初的学术思想与《九歌》 |
一、清初的社会文化发展与学术思想变迁 |
二、清初的楚辞学发展与《九歌》研究 |
第二节 明末清初的经世遗民与《九歌》 |
一、钱澄之《九歌》研究 |
(一)《屈诂》中《九歌》的注解特征 |
(二)《屈诂》中《九歌》的“诗意”特点 |
二、王夫之与《九歌》 |
(一)《楚辞通释》中《九歌》的评注特征 |
(二)《楚辞通释》中《九歌》的楚俗解读 |
第三节 康雍时期的学人着述与《九歌》 |
一、李光地的《九歌注》研究 |
二、林云铭《楚辞灯》中《九歌》评注 |
(一)逐句分疏、笺品宜彰 |
(二)文脉分明、时文运用 |
(三)择善纠缪、情景融合 |
三、徐焕龙之《九歌》研究 |
(一)勿牢陈说、理精而确 |
(二)注重章法与比兴 |
小结 |
第二章 清代中期的《九歌》研究 |
第一节 清代中期的学术思想与《九歌》 |
一、清中叶的社会文化演进与乾嘉学术思想 |
二、清中叶的楚辞学鼎盛与《九歌》研究 |
第二节 乾嘉时期的朴学繁荣与《九歌》 |
一、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之《九歌》研究 |
(一)《九歌》正文评注特征 |
(二)《馀论·九歌》评解 |
二、戴震《九歌》研究 |
(一)《屈原赋注》之《九歌》注疏 |
(二)《屈原赋注》中《九歌》的文学观点 |
三、胡文英《屈骚指掌》中《九歌》疏解 |
(一)严谨务实、信而有征 |
(二)简约谦逊、时文运用 |
(三)阐发精义、创见迭起 |
四、王念孙父子的《九歌》研究 |
(一)《读书杂志》中《九歌》训解 |
(二)《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中《九歌》研究 |
第三节 乾嘉时期的文脉之论与《九歌》 |
一、屈复《楚辞新注》与《九歌》研习 |
(一)篇章脉络、悉从文气 |
(二)肯定前注、出人意表 |
(三)临文不赘、善用寄托 |
二、刘梦鹏《九歌》疏解 |
(一)独出机杼、不拘格套 |
(二)文脉梳理、以意逆志 |
三、陈本礼《屈辞精义》中《九歌》研究 |
(一)探析章法、阐扬奥义 |
(二)探赜诗意、时见慧心 |
小结 |
第三章 清代晚期的《九歌》研究 |
第一节 清代晚期的学术思想与《九歌》 |
一、晚清的社会文化变革与传统学术思想保留 |
二、晚清的楚辞学旧调与《九歌》研究 |
第二节 道咸时期的学术复古与《九歌》 |
一、刘熙载《艺概》中《九歌》研究 |
(一)“真博必约”的《九歌》研究方法 |
(二)“朴至深远”的《九歌》研究内涵 |
二、俞樾《俞楼杂纂》的复兴古学与《九歌》考辩 |
(一)《读楚辞》中“因文见道”的《九歌》训诂 |
(二)《楚辞人名考》中的《九歌》名物解读 |
三、王闿运《楚辞释》中《九歌》臆注 |
(一)不拘古人、善标新说 |
(二)对《九歌》的政治化阐释 |
(三)求其比附、以释作意 |
小结 |
下编 古典向现代学术转型期的《楚辞·九歌》研究 |
第四章 清末民初的《九歌》研究 |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学术思想与《九歌》 |
一、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衍变与西学思想东渐 |
二、清末民初的楚辞学新声与《九歌》研究 |
第二节 同光以降的学术巨变与《九歌》研究 |
一、马其昶《屈赋微》中《九歌》研究 |
(一)“博采众说、折衷去取”的《九歌》评注特征 |
(二)“真知其文、发其指趣”的《九歌》内涵阐释 |
二、刘师培的新学引入与《九歌》研究 |
(一)地理文化视域下《南北文学不同论》中《九歌》探究 |
(二)《楚辞考异》中《九歌》异文阐释 |
三、王国维的西学接受与《九歌》研究 |
(一)南北文化分析与《屈子文学之精神》阐释 |
(二)《宋元戏曲考》中《九歌》之戏剧萌芽论 |
(三)《人间词话》中《九歌》的词体特征联想 |
四、梁启超的近代文艺观与《九歌》研究 |
(一)《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楚辞文献整理与《九歌》涉猎 |
(二)《屈原研究》中楚辞文学观念与《九歌》探寻 |
(三)地缘理论与屈原思想阐析 |
小结 |
第五章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九歌》研究 |
第一节 近代末至现代的学术思想与《九歌》 |
一、五四运动至建国时期的现代化发展与学术思想多元化 |
二、五四运动至建国时期的楚辞学开拓与《九歌》研究 |
第二节 近现代时期的学术演进与《九歌》研究 |
一、闻一多楚辞研究诸作中《九歌》论及 |
(一)对《九歌》考据学运用的字词训解 |
(二)对《九歌》背景阐释的文化综合阐析 |
二、郭沫若的屈原与《九歌》研究 |
(一)屈原研究 |
(二)《九歌》论译 |
三、刘永济的传统治学与《屈赋通笺》中《九歌》研究 |
(一)对《九歌》解题、训诂之审定 |
(二)对《九歌》属性之剖析与情感体悟 |
四、游国恩楚辞学研究中《九歌》论列 |
(一)《楚辞》概观 |
(二)《九歌》诸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包世臣经世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二 研究综述 |
三 选题意义 |
四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包世臣的生平及交游 |
第一节 包世臣生平——以经世散文创作为主之分期 |
一 早涉忧患,零散为文 |
二 心存大志,“文”如泉涌 |
三 晚年归隐,着书编集 |
第二节 包世臣的文学交游及交游补述 |
一 与常州文派的文学交游 |
二 辑佚基础上的交游补述 |
第二章 包世臣文集版本及编纂体例研究 |
第一节 包世臣文集版本研究 |
一 《安吴四种》版本梳理 |
二 单行本版本梳理 |
三 《包世臣全集》 |
第二节 《安吴四种》编纂体例所体现的经世思想研究 |
一 中国古代文人别集编纂体例概说 |
二 包世臣别集编纂过程及体例 |
三 《安吴四种》编纂体例所蕴含的思想及价值 |
第三章 包世臣经世散文研究综论 |
第一节 包世臣经世思散文创作背景 |
一 明至清中叶实学思想的发展以及与经世散文创作的关联 |
二 明中叶至清前中期经世散文创作概述 |
第二节 包世臣经世散文的思想内容 |
一 “饬邪禁非,有益于世”的经世之旨 |
二 “更法图强,改革政治”的变世之法 |
三 “重义轻利,礼制改革”的处世之思 |
第三节 包世臣经世散文的风格趋向 |
一 严谨务实的创作态度 |
二 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 |
三 平和保守的语言风格 |
第四章 包世臣经世散文专题研究---以传记、书信为例 |
第一节 包世臣的传记理论与实践 |
一 包世臣的传记创作理论 |
二 包世臣传记的经世主题及表达方式 |
第二节 包世臣书信研究 |
一 包世臣书信的经世思想 |
二 包世臣书信的经世表达 |
三 包世臣书信中经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第五章 包世臣经世散文的价值与影响 |
第一节 对近代国人心智的启蒙 |
一 包世臣对于“衰世”的书写 |
二 包世臣对待科举制的态度 |
三 包世臣对西方长技的认识及其禁烟抗夷的决心 |
第二节 包世臣对近代经世散文创作风气及艺术手法的引领 |
一 包世臣对近代经世散文艺术手法的引导 |
二 对后世经世散文创作风气的引导 |
第三节 包世臣经世散文的地位 |
一 上承亭林、常州余绪 |
二 下启龚、魏及近代改革之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包世臣佚文 |
对坝逼溜说 |
辨爬沙船转水墩之误 |
宝稧室法帖序 |
简学斋诗存记 |
咏秋词轩序 |
津桂苑云梯定知得敢路云绮语用续哀词 |
附录二:包世臣作品系年 |
凡例 |
作品系年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有待改善 |
1.1.2 环境质量受到重视,公园建设有待加强 |
1.1.3 城市公园千篇一律,景观质量有待提高 |
1.1.4 景观审美差异明显,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市公园 |
2.1.2 景观评价 |
2.1.3 层次分析法(AHP) |
2.1.4 语义差异法(SD)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景观美学理论 |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3 环境心理学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3.1 国外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研究进展 |
2.3.3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评价方法 |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1.1 杭州市概况 |
3.1.2 杭州市城市公园发展现状 |
3.1.3 研究对象选取 |
3.2 研究评价的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4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 |
4.1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 |
4.1.1 科学性 |
4.1.2 系统性 |
4.1.3 可操作性 |
4.2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依据 |
4.3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1 指标的选取 |
4.3.2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
4.3.3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指标描述 |
4.4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4.1 专家意见咨询及判断矩阵构建 |
4.4.2 各项指标相对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4.4.3 各项指标综合权重计算及确定 |
4.5 语义差异法景观评价 |
4.5.1 评价者选取 |
4.5.2 语义差异法问卷调查 |
4.5.3 景观评价数据整理 |
4.6 本章小结 |
5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实例研究 |
5.1 调研计划 |
5.1.1 调查问卷设计 |
5.1.2 评价者选取 |
5.1.3 调研时间及地点 |
5.2 太子湾公园实例调查与分析 |
5.2.1 公园概况 |
5.2.2 数据调查与处理 |
5.2.3 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
5.3 花港观鱼公园实例调查与分析 |
5.3.1 公园概况 |
5.3.2 数据调查与处理 |
5.3.3 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
5.4 柳浪闻莺公园实例调查与分析 |
5.4.1 公园概况 |
5.4.2 问卷调查与处理 |
5.4.3 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
5.5 综合对比分析 |
5.5.1 观赏需求 |
5.5.2 生态需求 |
5.5.3 活动需求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景观评价结果的太子湾公园景观提升建议 |
6.1 太子湾公园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
6.1.1 观赏需求 |
6.1.2 生态需求 |
6.1.3 活动需求 |
6.2 太子湾公园景观提升建议 |
6.2.1 基于观赏需求,优化空间结构,彰显景观特色 |
6.2.2 基于生态需求,增加乡土树种,提高物种多样性 |
6.2.3 基于活动需求,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活动空间,完善公共设施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公园景观评价预调研打分问卷 |
附录二 专家意见征询表 |
附录三 |
附录四 公园景观评价打分问卷 |
作者简历 |
(5)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三)中学 |
四、研究设计 |
(一)时间范围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分析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
(一)文献检索概览 |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反思 |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
(二)核心概念说明 |
二、价值的内涵 |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
(一)基本原理 |
(二)事实与价值 |
(三)模式理论 |
(四)情感理论 |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
(一)知识的整体性 |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
(五)注重智慧生成 |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结构主义 |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实用主义 |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 |
1.3.3 研究内容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1902—1911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2.1 清末时期历史背景 |
2.2 数学教育制度 |
2.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
2.2.2 初中(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2.4 高等小学用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以《高等小学用最新笔算教科书》为例 |
2.4.1 编译者简介 |
2.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2.4.3 内容简介 |
2.4.4 名词术语 |
2.4.5 具体例析 |
2.4.6 特点分析 |
2.5 初中算术教科书译作个案分析——《中学算术新教科书》 |
2.5.1 编译者简介 |
2.5.2 编写理念与主要内容 |
2.5.3 具体例析 |
2.6 小结 |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3.1 民国初期历史背景 |
3.2 数学教育制度 |
3.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
3.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3.4 个案分析——以《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算术》为例 |
3.4.1 编者简介 |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3.4.3 内容简介 |
3.4.4 名词术语介绍 |
3.4.5 具体例析 |
3.4.6 特点分析 |
3.5 数学家寿孝天的数学教育观 |
3.5.1 寿孝天与杜亚泉、蔡元培 |
3.5.2 寿孝天对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贡献 |
3.5.3 数学教科书及教授法编写中体现的数学教育观 |
3.6 小结 |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4.1 民国中期历史背景 |
4.2 混合时期(1923—1928)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
4.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
4.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4.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4.2.4 个案分析(一)——混合数学中的算术 |
4.2.5 个案分析(二)——以《现代初中教科书算术》为例 |
4.3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
4.3.1 课程标准的演进 |
4.3.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4.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4.3.4 个案分析——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算术》为例 |
4.4 小结 |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5.1 民国后期历史背景 |
5.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
5.2.1 数学教育制度 |
5.2.2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5.3 个案分析(一)——以《实验初中算术》为例 |
5.3.1 编写理念 |
5.3.2 主要内容、具体例析 |
5.4 个案分析(二)——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算术》为例 |
5.4.1 编者及教科书简介 |
5.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5.4.3 内容简介 |
5.4.4 具体例析 |
5.4.5 特点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1902—1949年初中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分数概念表述及分类表述之演变 |
6.1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
6.1.1 分数由来及其认识 |
6.1.2 清末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概念表述之演变 |
6.1.3 民国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
6.2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分类表述之演变 |
6.2.1 编译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
6.2.2 自编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
7.1.1 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本身的影响 |
7.1.2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
7.1.3 日本的影响 |
7.1.4 欧美的影响 |
7.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
7.2.1 宏观特点 |
7.2.2 微观特点 |
7.3 启示与借鉴 |
7.3.1 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传递一种文化担当 |
7.3.2 探寻教科书编写的实用性 |
7.3.3 学习教科书编着者的智慧与甘于奉献的精神 |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着录汉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上编: 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初探 |
一、《古恒目录》着录内容及分类 |
二、《古恒目录》着录汉籍概况及价值 |
三、《古恒目录》着录汉籍来源 |
中编: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着录汉籍善本书志(部分) |
凡例 |
经部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下编: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说文长笺》刘凝批注研究 |
1 刘凝批注《说文长笺》及流传考 |
2 刘凝批注内容 |
3 刘凝批注特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陈匪石《宋词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由 |
0.2 研究现状概述 |
0.3 基本思路及方法 |
第1章 现代唐宋词选本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
1.1 现代唐宋词选本兴起的原因 |
1.1.1 历代皆有编纂词选的传统 |
1.1.2 西学东渐带来的思想改变 |
1.1.3 新式教育的推动作用 |
1.2 现代唐宋词选本的特点 |
1.2.1 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
1.2.2 编选目的更为复杂 |
1.2.3 出现了白话词选 |
第2章 陈匪石的生平考述及词学成就 |
2.1 陈匪石的生平考述 |
2.1.1 出生年份考证 |
2.1.2 家庭影响 |
2.1.3 学习教育 |
2.1.4 朋友交游 |
2.2 陈匪石的词学成就 |
2.2.1 词的创作 |
2.2.2 词学论着 |
第3章 陈匪石《宋词举》的流传与接受 |
3.1 课堂讲授与《宋词举》的初期普及 |
3.2 学界同仁与《宋词举》的早期传播 |
3.3 治词学者的专业化接受 |
3.3.1 《宋词举》的三次再版 |
3.3.2 治词学者的专业化接受 |
第4章 《宋词举》与同时期其他选本之比较 |
4.1 《宋词举》与《宋词三百首》《词选》《唐宋名家词选》之比较 |
4.1.1 选本的择取 |
4.1.2 选本的比较 |
4.2 《宋词举》的选本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
4.2.1 独特的编选目的 |
4.2.2 师承的影响 |
4.2.3 时代风气的影响 |
第5章 陈匪石《宋词举》在词选史上的意义及影响 |
5.1 奠定了评析型词选的基础 |
5.2 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唐宋词选本体例 |
5.3 体现了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的转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现代唐宋词选本叙录 |
附录二 陈匪石遗文辑补 |
附录三 《今词选》整理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上海青草沙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年际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鱼类群落结构国内外研究方法 |
1.3 水库鱼类资源研究现状 |
1.4 青草沙鱼类资源研究现状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青草沙水库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渔具渔法 |
2.1.2 调查区域和时间 |
2.1.3 样本分析 |
2.1.4 数据处理 |
2.1.4.1 优势种 |
2.1.4.2 生态类群 |
2.1.4.3 多样性指数 |
2.1.4.4 群落稳定性分析(ABC曲线) |
2.1.4.5 聚类分析 |
2.1.4.6 PCA分析 |
2.2 调查结果分析 |
2.2.1 种类组成 |
2.2.2 种类组成的年际变化 |
2.2.3 生态类型组成 |
2.2.4 生态类型组成的年际变化 |
2.2.5 优势种 |
2.2.6 优势种的年际变化 |
2.2.7 多样性指数 |
2.2.8 ABC曲线 |
2.2.9 群落相似性分析 |
2.2.10 主成分分析PCA |
2.3 讨论 |
2.3.1 鱼类群落结构 |
2.3.2 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稳定性 |
第三章 eDNA方法在水库鱼类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探究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3 实验方法 |
3.1.3.1 eDNA的提取 |
3.1.3.2 引物及扩增程序 |
3.1.3.3 数据处理 |
3.1.3.4 群落结构分析 |
3.2 实验结果 |
3.2.1 测序结果 |
3.2.2 物种组成分析 |
3.2.3 生态类群分析 |
3.2.4 eDNA检测结果与捕捞结果对比 |
3.2.5 eDNA优势种对比分析 |
3.2.6 利用eDNA评估青草沙鱼类的多样性 |
3.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I 2015-2019 青草沙水库鱼类名录 |
致谢 |
(10)历史街区景观分析与评价研究 ——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历史街区景观研究成为趋势 |
1.1.2 城市复兴与文化复兴 |
1.1.3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历史街区景观评价研究意义 |
1.3.2 镇江市历史街区景观评价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历史街区及其景观概述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历史街区 |
2.1.2 历史街区景观 |
2.2 历史街区的类型 |
2.2.1 历史街区分类概况 |
2.2.2 历史街区分类标准 |
2.3 历史街区的特征 |
2.3.1 历史街区基本特征 |
2.3.2 历史街区现状问题 |
2.3.3 历史街区景观特征 |
2.4 历史街区景观构成要素 |
2.4.1 历史街区景观物质形态构成要素 |
2.4.2 历史街区景观非物质形态构成要素 |
2.5 历史街区景观更新设计相关理论 |
2.5.1 “整体性”与“分层式”保护原则 |
2.5.2 小规模渐进与功能置换理念 |
2.5.3 有机更新与动态保护理论 |
2.5.4 公众参与和集体记忆理论 |
2.5.5 城市触媒与微更新理论 |
3 历史街区景观评价研究概述 |
3.1 景观评价 |
3.2 景观评价研究方法 |
3.3 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
3.3.1 国外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
3.3.2 国内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
3.4 历史街区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
3.4.1 国外历史性城市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
3.4.2 国内历史街区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
4 历史街区景观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评价目标及方法 |
4.1.1 评价目标 |
4.1.2 评价方法 |
4.2 景观评价因子的选取 |
4.2.1 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 |
4.2.2 相关研究的评价因子 |
4.2.3 确定本研究评价因子 |
4.2.4 评价因子相关说明 |
4.3 层次分析法(AHP)应用 |
4.3.1 建立阶层式层次模型 |
4.3.2 构造判断矩阵 |
4.3.3 权重计算方法 |
4.3.4 一致性检验判断公式 |
4.4 景观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
4.4.1 专家问卷数据收集 |
4.4.2 层次单排序结果 |
4.4.3 层次总排序结果 |
4.4.4 权重结果分析 |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应用 |
4.5.1 构建大众问卷 |
4.5.2 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步骤 |
5 镇江市历史街区现状调研与景观特征分析 |
5.1 西津渡历史街区 |
5.1.1 西津渡历史街区概况 |
5.1.2 历史溯源 |
5.1.3 现状调研 |
5.2 伯先路-京畿路段历史街区 |
5.2.1 伯先路-京畿路段历史街区概况 |
5.2.2 历史溯源 |
5.2.3 现状调研 |
5.3 大龙王巷历史街区 |
5.3.1 大龙王巷历史街区概况 |
5.3.2 历史溯源 |
5.3.3 现状调研 |
5.4 镇江市历史街区共性与差异 |
6 历史街区景观评价应用实践——以江苏镇江为例 |
6.1 西津渡历史街区景观评价 |
6.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6.1.2 构建西津渡模糊评价矩阵 |
6.1.3 模糊合成及评分计算 |
6.1.4 西津渡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
6.2 伯先路-京畿路段历史街区景观评价 |
6.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6.2.2 构建伯先路-京畿路段模糊评价矩阵 |
6.2.3 模糊合成及评分计算 |
6.2.4 伯先路-京畿路段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
6.3 大龙王巷历史街区的景观评价 |
6.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6.3.2 构建大龙王巷模糊评价矩阵 |
6.3.3 模糊合成及评分计算 |
6.3.4 大龙王巷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
7 镇江市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策略研究 |
7.1 镇江市历史街区景观现状问题分析 |
7.1.1 地段性经济文化衰退 |
7.1.2 街区风貌质量差异大 |
7.1.3 空间布局不合理 |
7.1.4 历史资源利用率低 |
7.1.5 缺乏公众参与 |
7.2 镇江市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策略 |
7.2.1 历史街区更新的发展定位 |
7.2.2 镇江市历史街区更新原则 |
7.2.3 镇江市历史街区更新策略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8.2.1 本文创新点 |
8.2.2 本文不足之处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作者简介 |
四、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涉农大学学报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J]. 李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 [2]1644-1949《楚辞·九歌》研究[D]. 辛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包世臣经世散文研究[D]. 赵安妮. 兰州大学, 2021(02)
- [4]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研究[D]. 朱静怡. 浙江大学, 2021(01)
- [5]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6]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常红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法国国家图书馆古恒《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及着录汉籍研究[D]. 王域铖. 山东大学, 2020(09)
- [8]陈匪石《宋词举》研究[D]. 毛慧敏. 湘潭大学, 2020(02)
- [9]上海青草沙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年际变化[D]. 易欣鑫.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10]历史街区景观分析与评价研究 ——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D]. 赵寻. 浙江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