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浮力问题的解析举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乐[1](2021)在《热地转浅水波方程及耦合湿对流模型的保平衡中心迎风数值格式》文中研究说明热地转浅水波方程是一类非线性双曲型偏微分方程,被广泛应用于大气运动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本文的主要工作是为该方程及所建立的耦合湿对流模型构造保平衡(离散水平上精确保持连续方程平衡态)的数值方法,进而为大气数值模拟提供有效的数学工具。大气运动数值模拟的主要困难在于所设计的数值方法除了计算精度与计算稳定性外,更加强调数值方法在描述重要的物理规律和整体性质方面尽可能与连续大气保持一致性(如本文所着重研究的中纬度大尺度运动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科氏力基本相平衡的(热)地转平衡关系)。基于无需求解黎曼问题的中心迎风格式,本文发展了保平衡保正性的中心迎风数值格式,并且在设计二维数值格式时提出了数值耗散的减小机制,改进了二维保平衡中心迎风数值格式。本文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本文的第一部分工作给出了一维热地转浅水波方程的理论分析,并为该方程设计了保平衡的中心迎风数值格式。将一维热地转浅水波方程改写成拉格朗日坐标描述的等价方程,利用线性化方法和傅里叶变换,对于地球1)-平面近似的情况,阐明了该方程在无穷远处存在唯一的衰减解(对应着地转适应过程的存在唯一性),给出了激波形成的判定条件,证明了波动圆频率是超惯性的,即不存在波被拦截的问题。对于赤道平面的情况,利用线性化方法说明了赤道模拟过程中波被拦截的问题,给出了对称不稳定性产生的条件。在数值求解方面,由于热地转浅水波方程平衡态极为复杂,该平衡态表示为气压梯度力、科氏力及底部函数相互作用产生的方程,并不能从该方程中解析得到平衡态下各个变量的显式解,这为保平衡格式的设计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本文采用通量全局化方法并改进了现有全局变量的计算方式,将源项函数合并到通量函数中得到了一个由全局平衡变量所表示的显式定常平衡态解,最后结合保平衡重构、保平衡数值通量矫正以及保正性的排水时间步长设定等几个重要方法设计了保平衡中心迎风数值格式。数值模拟了地球1)-平面近似的地转适应过程、有限时间内数值解的分裂与激波形成,赤道平面上的地转适应过程和对称不稳定性产生现象,检验了所提出的数值格式在大气模拟中的有效性。在第二部分中,本文改进了经典的二维中心迎风数值格式,为二维热地转浅水波方程设计了具有数值耗散减小开关的保平衡中心迎风格式。中心迎风格式基于黎曼扇上的平均,考虑了单元界面处的迎风信息,减小了交错网格的中心格式所具有的数值耗散。但是,由于对于单元界面处的单侧局部传播速度的估计并不是最准确的。绝对值过大的估计带来了额外的数值耗散,特别是对于剪切流和接触间断的问题。在大气数值模拟中,需要捕捉各种锋面信息,刻画复杂的解结构和描述各种不稳定性的形成与演变,这就需要具有高分辨率低数值耗散的数值格式。本文给出了单元界面处的单侧局部传播速度的优化估计,很大程度上减小了经典中心迎风格式的数值耗散。数值模拟了纯热涡旋在地球1)-平面上对流不稳定性的形成与发展,检验了所提出的优化估计和改进的中心迎风格式的有效性。数值模拟了中纬度-平面上孤立涡的传播与演变和赤道-平面上局地压力和温度异常引起的波动现象,可以看到所设计的数值格式能够模拟Rossby波的传播与演变过程,也能够准确地捕捉赤道Kelvin波东传过程中的传播特点。本文的第三部分建立了耦合湿对流的热地转浅水波模型。在现有的湿对流地转浅水波模型中,水份相变产生的潜热仅与引起流体深度变化的对流通量有关,但这与大气运动中潜热也将引起位温增加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本文将水汽凝结产生的潜热释放分解成两部分:引起位温变化的源项和引起流体深度变化的汇项,通过参数化方法建立了满足物理相容性的耦合湿对流模型。并进一步研究了湿度与积云的演变方程以及表面蒸发、海水表面温度和降水等因素对流体运动的影响,完善了所建立的模型,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真实的复杂大气运动。最后,将第二部分所开发的高分辨率保平衡中心迎风格式应用到耦合湿对流模型中,通过数值算例检验了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有效性。
张磊[2](2021)在《煤层气井下排采监测系统在多煤层储层监测和排采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层气是存在于煤层中的一种伴生矿产,以大量吸附气的形式附着于煤基质颗粒表面、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煤层气是近一二十年在国际上崛起的一种优质清洁能源,其主要成分是CH4。煤矿中的煤层气因极易引起爆炸等安全事故,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威胁,将煤矿中的煤层气合理开采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不仅可以提高煤矿安全指数、保护开采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采出的煤层气还可以作为天然气消费结构中重要的支撑,保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改善目前部分地区不合理的能源结构。虽然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埋深2000m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29.82×1012m3,可采资源量12.5×1012m3,但目前部分区域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是非常滞后的,需要引入和开发相关先进的配套技术来促进煤层气的低成本高效开发。多煤层在我国许多地区含煤地层中普遍发育。对多煤层发育地区实施合层排采工艺技术是降低煤层气开发成本、提高产能的重要举措之一,协调好多煤层的共采对高效开发煤层气井十分重要,对于煤层气井多煤层共采时,井下参数的获取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在并没有通用的煤层气排采设备供选择来完成相关参数的获取。研制和改进出一套适合多煤层合采的安装于垂直井段的井下排采参数监测系统,利用所采参数获得合采中各气层生产情况及产能贡献,及时了解煤层气井的生产层位状态,对于实现煤层气井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选题根据生产需要立项研制和改进出了“煤层气井下排采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可以采集井下不同深度煤层处的生产参数,采集到的数据通过长距离的线缆在地面发出指令后上传至地面工控机内,利用所采参数计算获得各气层生产情况及产能贡献,通过获得的情况及时了解煤层气井的生产层位状态,可以发现煤层气井潜在的问题,从而给排采方案的调整提供参考意见,对实现煤层气井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撰写主要围绕研发优化煤层气井下排采监测系统展开工作。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说明了开发煤层气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分析国内外多煤层合层开发及利用相关监测仪器录取参数提高开发效率的内容,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介绍了煤储层开采机理,研究煤储层的微观结构,分析储层内流体的流动及开采时产出机理。分析了煤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介绍了煤层气藏的赋存特征,和煤层气井的生产特征,主要从解吸机理、扩散机理、渗流机理三方面进行说明。分析气体在井筒中的两相流的流型,后续介绍煤层气在井筒中流动的影响因素。第三章从煤层气排采监测系统各部分组成进行分析和讲解,首先从监测系统构架进行介绍,后面介绍了井底气泡监测装置组成部分,重点对气泡传感器的组成设计和检测电路进行介绍,接着对选取的压力传感器及相关参数进行介绍,并对压力传感器进行标定;后续也对温度传感器进行选型和标定;最后介绍数据采集系统部分,在该部分讲解了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系统。对煤层气排采监测系统井下的采集板和线缆进行防水抗压密封实验。在第四章中为了较为清楚的掌握气泡在井筒内的运动情况,当气泡经过气泡传感器时,用探针记录下数据情况,通过软件绘制成相关图谱,观察井筒内产生的气泡流型;本章对煤层气井下排采监测系统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出气泡的速度和体积,同时根据相关公式推导,得到合采情况下单层的产气量公式。第五章首先选取准噶尔盆地阜康矿区的一口典型煤层气排采井FS-4井,完整记录排采监测系统组配到下井全过程;然后列举了沁水盆地晋城矿区的JS-064井的,完整记录仪器组配到下井全过程。根据两口井井下监测探头获得的相关参数,将参数代入进行模拟,模拟井筒内情况,从而便于了解储层情况。第六章对煤层气排采监测系统的应用前景进行相关的展望。第七章得出本文结论,指出本次研究的创新点,并对后续将要进行的深入研究进行展望。本文所取得的创新点如下:(1)改变在煤层气井中多短节多点多线独立上传为单一总线上传煤层气井下排采监测系统由前期设计的每个井下主体短节都要通过线缆向地面控制装置上传数据,改为目前多线汇聚至一起通过一根总线上传,通过每个井下主体短节,把井下多个主体短节检测到的数据进行有序的上传。(2)完成模拟井筒气液两相流流型图谱的识别在模拟井筒中当气泡经过气泡传感器时,气泡探针记录下数据情况,通过软件绘制成相关图谱,可以较为清楚的了解目前煤层气井筒中的气液两相流形态,识别井筒中的流型,为后续判别流型提供一定的参考。(3)利用采集的多煤层储层参数对各层产气贡献进行区分将现场采集到井筒环空中不同煤层处的气泡、压力及温度数据进行演算,推导出相关的温度、压力和气泡数据,利用产能公式计算各层位的产气量,从而推导各层的产气贡献率,运用多相流稳态模拟计算软件,模拟井筒内情况。综上所述,煤层气井下排采监测系统的研发,综合利用了多学科的理论及技术,较好的完成了煤层气井多储层排采中生产层位状态的判断。该排采监测系统研发过程中,主要研究了煤储层特征、排采机理、传感器的组成设计、气泡传感器的检测电路、监测系统的水下密封等内容,相关的研究及试验结果证明该探测技术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但仍有较多的相关研究亟待在后续的工作中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刘洋[3](2021)在《浮力问题解决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浮力是中学物理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也是中考物理的必考知识点。中考对于浮力考查形式可以是选择题,侧重于浮力的分析与判断及浮沉条件;也可以是非选择题,在考查浮力的分析与判断之外,更注重考查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浮力的相关综合计算,以及浮力和物质密度等的实验考查。笔者对浮力的知识进行汇总,并举例应用浮力相关基础知识进行的相关计算,以期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迁移能力。
李瑜[4](2020)在《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在中考物理复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案”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盛行。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以将思维可视化的辅助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近几年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更是流行。本研究尝试将“思维导图”融入复习课“学案”的设计中,编制出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并将其应用于中考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旨在改善传统学案存在的不足,优化中考物理复习课教学,同时希望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参考,丰富“学案”教学模式。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教学实验法。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思路。第二部分:通过查阅书籍和大量文献资料,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述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学生关于传统物理学案的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传统物理学案存在的问题,为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的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第四部分:这部分主要论述了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如何设计与应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提出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要求,明确其结构组成;(2)设计与编制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的教学案例,内容涉及声、光、力、热、电等不同模块,并对教学案例中各部分内容的设计思路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说明;(3)介绍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应用于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第五部分:选取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进行对比性教学实验研究。通过将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学生的实验前测、后测物理成绩进行对比,结合实验后对实验班级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对中考物理复习课教学的优化效果,验证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教学的有效性。第六部分:总结归纳本文的研究结论,反思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本研究发现,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能够改善传统学案教学存在的不足,优化中考物理复习课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相比传统学案,结构清晰,版面简洁直观,便于知识梳理和复习,更受学生的欢迎和认可;(2)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学习,提高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3)使用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宋家嘉[6](2020)在《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比较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和教师对社会进步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教师知识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教师主要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工作的职业,所以在研究教师知识时以个体的角度可以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到教师知识的情况。教师个体知识是影响教师教学的关键要素,也是对教师专业水平评估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一共分为六章,将对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进行研究,主要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以及波兰尼“个人知识”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理论建构和调查研究,分别解决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是什么、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的现状如何、该如何提升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这三个问题。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到在理论性知识方面,专家教师的初中物理学科知识灵活性更强,新手教师的一般教学知识更加完备;在实践性知识方面,专家教师更加看重教育教学的发展性,新手教师对教学风格的掌握不如专家教师成熟,专家教师与家长关系更融洽、新手教师与学生关系更亲近,专家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处理更加高效、巧妙,但趣味性不高,专家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效率更高、创新性较弱,新手教师批判反思更加频繁。最后,基于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现状的个案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新手教师加强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灵活处理课堂教学,加强实践培训、提升教学本领,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校沟通的策略;二是,专家教师应继续不断学习教学理论知识、科学解决教学问题,了解先进教育技术、增添课堂趣味性的发展策略;三是,师范生培养应保证实习质量、提高实践能力,巩固物理学科知识、扎实掌握教学内容;四是,在职教师培训应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学习新知,利用网络资源、扎实理论基础等。
徐泽来[7](2020)在《温度/化学浓度驱动流体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温度梯度或化学浓度梯度驱动的流动现象不仅常见于日常生活中,而且还广泛存在于工业应用中,这类流动现象主要包括Marangoni效应和自然对流。本文发展了一种能够模拟这类问题的数值方法,结合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了自润湿液滴在带有温度梯度平板上的运动以及反应釜加热过程中的流体行为,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守恒型Level-Set的界面捕捉方法,提出了能够处理具有扩散效应的可混溶流体的多相界面流动的计算方法。采用改进的扩散对流方程使可混溶流体在界面处满足法向无穿透条件,提出了可混溶流体的中间步以保证该扩散对流方程与守恒型Level-Set方法的相容性,即可对化学浓度梯度引起Marangoni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同时我们也讨论了温度引起的Marangoni效应和自然对流的模拟方法。通过多个算例对于本算法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验证,展示了本方法的精确性和健壮性。最后我们将该程序应用在液滴在多流体环境中的运动的流动问题,展示了该方法潜在的计算能力和应用价值。(2)数值模拟了自润湿液滴在带有温度梯度平板上的运动,探讨了界面上的表面张力梯度对液滴变形和位移的影响。自润湿流体不同于一般流体(例如油,水等),其表面张力系数随温度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非线性变化,本文将这一变化近似为二次函数。首先我们将液滴的质心置于表面张力系数最小值处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了液滴发生对称的变形,并存在两种运动模态,即拉伸和变形模态,以表征液滴是否能发生持续的铺展。通过对液滴的受力分析,定量地给出了两种模态的转换边界。进一步地,我们针对更一般的情况,即液滴的初始位置偏离表面张力系数的最小值处进行研究,给出了液滴位移的启动规律,并对液滴的位移和变形关系进行了定性的讨论。(3)数值模拟研究了反应釜加热过程中的流体流动行为。实验结果观测到通过反应釜中的水热反应生成的氧化石墨烯树脂(GO/PF)材料的截面具有环形结构。而我们发现这一结构与反应釜中的流动息息相关,我们通过模拟反应釜中的棒状颗粒的运动,揭示了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取向和反应釜中的流线方向具体很高的一致性,从而解释了 GO/PF材料的图案形成原因。我们还通过更大的参数范围的数值模拟,根据羽流的生成和衰减情况,发现了三种流动模式,无羽流、羽流持续以及羽流衰减。讨论了羽流生成的临界条件,以及羽流衰减的行为特征。
张玮琪[8](2020)在《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教育部201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课堂教学的目的逐渐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技能的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提升一直是物理教育的热点问题。在物理能力中,实验能力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实验能力的提升依靠课堂的物理实验教学,而现行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应付考试、忽略动手操作、刻板机械化等诸多问题。因此,本研究着眼于设计有效提升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教学策略。首先,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研究,阐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体系,同时确立了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结构,再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历提出了可能影响物理实验能力的多种因素。基于这些影响因素设计了一份Likert量表,对在职初中物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经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命名了影响物理实验能力的四大因素:情境创设与教学模式;思维动手能力;观察模仿能力;知识呈现方式。其次,针对以上影响物理实验能力的四个因素,结合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特点,设计了四条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多重视角的物理实验课堂情境表征;设计“项目式学习”的实验课堂;课后延伸实验课题的设计与实施;设计学生分组实验的实践共同体。最后,为评价提出的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本文设计编制了物理实验能力的评价工具—-PTA量表,以严谨制定的前后测方案对两个使用不同实验教学策略的平行班进行实践调查研究。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经过2019~2020学年上半学期4个月的教学,使用本文教学策略的实验组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评分平均值显着高于未使用的对照组学生。说明本文所提出的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且在提升学生物理实验能力方面效果优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
马晓妍[9](2020)在《深度学习视角下物理职前教师PCK转化现状及专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十分重视教师教育工作。职前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预备队,了解职前教师知识水平对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据以上背景从深度学习视角对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现状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五章,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结合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知识组成要素分层梳理从而构建学科教学知识指标体系,依据指标体系设计调查工具调查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现状并结合深度学习水平层次对现状进行描述,依据现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确定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涵义、组成要素等内容,结合各位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组成要素的观点,确定一级指标为课程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以及评价知识。依据四个一级指标以及对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解确定二、三级指标,由此构建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指标体系。通过对深度学习涵义、评价模式等内容的综述,从深度学习视角构建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现状评价指标来对现状进行描述。调查过程以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指标体系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作为调查工具,调查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现状。结合问卷统计及课堂观察的结果,依据深度学习水平层次评价指标得出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现状总体处于浅层学习阶段的结论。具体表现为:具备部分课程知识,但教学中体现不足;教学策略知识比较单薄,教学应用效率不高;了解部分关于学生知识,实际教学考虑较少;明确部分评价知识,实际教学应用较少。结合调查的结果初步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依据原因分析,为促进物理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如下策略:一、知识建构中提高学习主动性;二、迁移应用中增加实践经验;三、了解学情后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四、实践观摩后进行有效评价反思。
梁旭[10](2020)在《科学思维素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体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思维素养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作为一门科学课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进行科学思维,物理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放在重要位置。物理教材是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纽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有着重要影响,科学思维素养势必要在教材、实际教学中贯彻落实。因此,分析物理教材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的初衷就是探寻初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将物理学科科学思维素养与物理教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梳理呈现物理教材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素养。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科学思维素养的有关内容为依据,制定分析标准。研究过程中用到了文献法、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阅读、分析、整理大量文献,了解国内外学者对科学思维的相关研究,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思维四要素,对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体现的科学思维各要素做出可操作性界定。(2)对初中物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初中一线物理教师对科学思维的认识、态度以及教师对教材中体现科学思维素养内容的掌握情况,为教材分析提供参考。(3)依据科学思维素养在教材中的可操作性界定,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统计科学思维素养各要素的体现频数,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结果进行分析。(4)针对研究结果,对教师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出教学建议,同时对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从整体上看,科学思维素养在三本教材中体现频数由多到少依次是“科学论证”、“科学推理”、“模型建构”、“质疑创新”。教材中“质疑创新”体现频数比较少,与其他要素差距较大。(2)从科学思维四要素的角度来看,教材中体现的“模型建构”绝大多数是构建完成的模型,缺少让学生自己建构模型的内容;教材中有关“科学推理”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比例推理”,说明教材比较注重学生计算推理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的“科学论证”内容体现方式比较丰富;教材中“质疑创新”要素体现频数少,“创新”要素体现方式单一。(3)从教材中不同课型角度来看,教材中不同课型体现的科学思维四要素的结构有很大差距,说明了不同课型对科学思维体现的侧重点不同。概念课中“科学推理”体现最多,规律课和实验课中“科学论证”体现得最多。(4)从不同物理内容角度来看,科学思维各要素在不同物理内容中体现的频数差距很大,“物质与声、光现象”中“科学推理”体现最多,其他内容中“科学论证”体现得最多。总体科学思维素养在不同教学内容中的体现比较均匀,“电与磁”这部分内容体现的科学思维素养稍多一点。(5)从教材不同栏目角度来看,不同栏目中总体科学思维素养体现的数量有很大的差距。科学思维素养在“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体现频数最多。综上所述,本论文以最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思维素养为依据,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对初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进行研究,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勾画出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思维的体现现状。虽然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是依据三维目标编写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发展。由此可以预想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即将以核心素养为框架推行。基于新课标中科学思维素养对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分析,了解目前初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思维素养体现的优势与不足,对于新教材的编写和教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都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关于浮力问题的解析举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浮力问题的解析举例(论文提纲范文)
(1)热地转浅水波方程及耦合湿对流模型的保平衡中心迎风数值格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
1.2 保平衡数值方法概述 |
1.3 课题研究的基础数值方法 |
1.3.1 半离散有限体积方法 |
1.3.2 中心迎风格式 |
1.3.3 以通量全局化实现平衡的方法 |
1.3.4 Runge-Kutta时间离散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一维保平衡中心迎风格式 |
2.1 一维热地转浅水波方程的理论分析 |
2.1.1 热地转浅水波方程的拉格朗日坐标形式 |
2.1.2 热地转平衡态及其适应过程 |
2.1.3 热地转适应过程的存在性 |
2.1.4 惯性振荡 |
2.1.5 热地转适应过程的线性化理论 |
2.1.6 初始光滑条件有限时间内的爆破 |
2.1.7 赤道平面上的理论推广 |
2.2 保平衡半离散中心迎风格式 |
2.2.1 保平衡重构 |
2.2.2 保平衡的中心迎风数值通量 |
2.2.3 保正的排水时间步长 |
2.3 一维数值算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具有数值耗散减小开关的二维保平衡中心迎风数值格式 |
3.1 二维热地转浅水波方程及其基本性质 |
3.1.1 守恒律性质 |
3.1.2 热 (环) 地转平衡和准地转近似 |
3.2 具有数值耗散减小开关的二维格式 |
3.2.1 二维保平衡重构 |
3.2.2 二维保平衡的中心迎风数值通量 |
3.2.3 利用数值耗散减小开关优化单侧局部传播速度估计 |
3.3 中纬度β-平面上的孤立涡传播 |
3.3.1 涡形及参数 |
3.3.2 涡旋对流不稳定性 |
3.3.3 β-平面上涡旋的演变 |
3.3.4 非平底部函数作用下的涡旋演变 |
3.4 赤道β-平面上局部涡旋异常的弛豫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耦合湿对流热地转浅水波模型及其应用 |
4.1 湿对流热地转浅水波模型的基本‘‘骨架” |
4.2 两类重要的渐近极限 |
4.2.1 f-平面上的准地转极限 |
4.2.2 赤道β-平面的弱压力梯度极限 |
4.3 优化基本‘‘骨架’’模型 |
4.3.1 参数化因素与外部的热交换 |
4.3.2 新研究变量的添加 |
4.4 耦合湿对流热地转浅水波模型的应用 |
4.4.1 一维对流耦合重力波 |
4.4.2 局部压力和位温异常的赤道调整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煤层气井下排采监测系统在多煤层储层监测和排采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多煤层合层开采煤层气现状 |
1.2.2 参数监测仪器在煤层气井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难点及路线图 |
第二章 煤层气产出及井筒流动规律研究 |
2.1 煤储层孔隙中赋存及生产特征 |
2.1.1 煤储层孔隙特征 |
2.1.2 煤层气藏赋存特征 |
2.1.3 煤层气井生产特征 |
2.2 煤层气井筒中两相流流型 |
2.2.1 泡状流 |
2.2.2 其他流型 |
2.3 煤层气气泡在井筒中流动影响因素 |
2.3.1 气泡在井筒中的运动特性参数 |
2.3.2 气泡上升过程受力分析 |
2.3.3 气泡在井筒上升的形貌 |
2.3.4 影响气泡上升运动的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煤层气井下排采监测系统组成情况 |
3.1 排采监测系统构架组成 |
3.1.1 井下主体短节 |
3.1.2 扶正接箍 |
3.2 井下气泡监测装置组成 |
3.2.1 气泡传感器结构介绍 |
3.2.2 气泡传感器检测电路及原理 |
3.2.3 制作气泡探针材料的选定和探针材料抗氧化实验 |
3.2.4 气泡传感器电极输出实验 |
3.3 压力记录装置 |
3.3.1 压力传感器的选择 |
3.3.2 压力传感器特殊密封处理 |
3.3.3 压力传感器的标定 |
3.4 温度记录装置 |
3.4.1 温度传感器选型 |
3.4.2 温度传感器标定 |
3.5 数据采集和上传装置 |
3.5.1 RS-485 总线上传技术 |
3.5.2 数据的采集 |
3.5.3 井下数据远距离传输 |
3.6 井下仪器部件的灌胶密封实验 |
3.6.1 密封胶和实验材料选择 |
3.6.2 密封胶基本性能测试 |
3.6.3 密封胶的确定 |
3.6.4 传输线缆的筛选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煤层气井筒中可压缩流体检测的数理分析 |
4.1 模拟井筒气液两相流流型判别试验 |
4.1.1 泡状流流型图谱 |
4.1.2 其他流型图谱 |
4.2 井筒中气泡速度和体积大小的分析 |
4.2.1 井筒中气泡上升速度分析 |
4.2.2 井筒中气泡体积大小分析 |
4.3 多煤层开采中每层产气量计算分析 |
4.3.1 产气量计算分析 |
4.3.2 多煤层的总产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排采监测系统现场试验及数据产能分析 |
5.1 新疆阜康矿区试验井FS-4 井情况 |
5.1.1 阜康矿区地质概况 |
5.1.2 施工井井口资料 |
5.2 新疆阜康实验井FS-4 井数据分析 |
5.3 山西晋城矿区试验井下井情况 |
5.3.1 山西晋城矿区地质概况 |
5.3.2 施工井JS-064 井资料 |
5.4 山西晋城JS-064 井试验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排采监测系统潜在应用研究 |
6.1 潜在压裂层位确定 |
6.2 潜在机抽异常识别 |
6.3 潜在煤粉堵塞层识别 |
6.4 潜在合理排采强度的确定 |
6.5 潜在注气增产层位识别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结论 |
7.1.2 创新点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在中考物理复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2 相关内容研究现状 |
2.3 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的理论依据 |
3.传统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内容 |
3.4 调查过程 |
3.5 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
3.6 调查结论 |
4.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
4.1 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的设计 |
4.2 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编制案例 |
4.3 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的教学实施过程 |
5.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的教学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设计 |
5.3 实验过程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5 实验结论 |
6.总结 |
6.1 研究小结 |
6.2 反思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万宁中学初中物理“学案”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2 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实施效果问卷调查 |
附录3 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实施效果访谈记录 |
致谢 |
(6)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比较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现状 |
(一)教师知识研究 |
(二)教师个体知识研究 |
(三)中学物理教师知识研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教师个体知识 |
(二)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 |
(三)新手教师、专家教师 |
二、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及启示 |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启示 |
(三)波兰尼“个人知识”理论及启示 |
第三章 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理论探讨 |
一、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的内涵阐释 |
(一)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的含义 |
(二)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的类型 |
二、初中物理教师理论性知识的构成 |
(一)初中物理学科知识 |
(二)一般教学知识 |
三、初中物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 |
(一)教育信念 |
(二)自我知识 |
(三)人际知识 |
(四)教学情境知识 |
(五)教学策略知识 |
(六)教师的自我批判知识 |
第四章 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选择 |
二、研究方案设计 |
三、研究方法及工具开发 |
(一)访谈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文本分析法 |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比较 |
一、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文本资料的比较 |
(一)《温度》的教学设计及比较分析 |
(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设计及比较 |
二、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教学行为的比较 |
(一)《温度》的课堂教学片段及比较分析 |
(二)《家庭电路》的课堂教学片段及比较分析 |
(三)习题教学的比较分析 |
(四)其他典型教学行为的比较分析 |
三、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访谈记录的分析 |
(一)问卷式访谈记录 |
(二)正式访谈记录 |
四、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整体的比较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一、基本结论 |
(一)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理论性知识存在差异 |
(二)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实践性知识存在差异 |
(三)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的影响因素 |
二、研究启示 |
(一)提升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水平的途径 |
(二)提升新手教师个体知识水平的途径 |
(三)对师范生培养、在职教师培训的建议 |
三、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问卷 |
附录2:正式访谈提纲 |
附录3:非正式访谈提纲 |
读研期间个人简介 |
后记 |
(7)温度/化学浓度驱动流体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数值模拟算法 |
1.2.2 平板上的液滴迁移 |
1.2.3 反应釜中的流体行为 |
1.3 本文工作 |
第2章 数值模拟方法 |
2.1 多相耦合扩散界面方法 |
2.1.1 守恒型Level-Set方法 |
2.1.2 可混溶流体追踪方法 |
2.1.3 Navier-Stokes方程 |
2.1.4 润湿边界条件 |
2.2 离散化和推进过程 |
2.3 数值结果验证 |
2.3.1 可混溶流体绕圆柱扩散和多组分扩散 |
2.3.2 表面张力梯度驱动液滴上升 |
2.3.3 Marangoni效应驱动二维静置液滴迁移 |
2.3.4 可混溶液滴与液池融合 |
2.4 算法应用 |
2.4.1 扩散效应驱动液滴与气泡 |
2.4.2 三维液滴在多相环境中的行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润湿液滴在平板上运动 |
3.1 问题描述与数值模型 |
3.2 两种主要模态和相图 |
3.2.1 变形模态和拉伸模态 |
3.2.2 两种模态的相图 |
3.3 变形模态下的受力分析 |
3.3.1 几何形变假设 |
3.3.2 液滴受到的表面张力和毛细压力 |
3.3.3 液滴受到的粘性力 |
3.4 模态转变临界条件分析 |
3.5 初始扰动下的液滴行为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反应釜加热过程中的流体行为 |
4.1 问题描述 |
4.2 石墨烯凝胶实验形成的螺旋结构 |
4.3 流场中棒状颗粒运动的数值模拟 |
4.4 反应釜中的流场结构 |
4.4.1 环形流动和羽流生成 |
4.4.2 羽流发展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8)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现状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1.3 国内研究现状 |
1.2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课题的内容与方法 |
1.3.1 解决的问题 |
1.3.2 研究的内容 |
1.3.3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概述 |
2.1 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基础 |
2.2 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内涵 |
2.2.1 情境认知(situated cognition) |
2.2.2 情境学习(sitated learning) |
2.2.3 情境认知与学习(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rning) |
2.3 情境认知与学习的内容 |
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本质特征 |
2.4.1 情境性——认知是个体的适应过程 |
2.4.2 交互性——个体与情境的关系 |
2.4.3 动态性——内外认知活动的结合机制 |
2.4.4 即时性——认知活动的特定条件 |
2.5 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特征 |
2.5.1 形式多样的情境呈现 |
2.5.2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
2.5.3 真实的活动参与 |
2.5.4 以学习者为中心 |
2.5.5 实践共同体 |
2.5.6 学习支架的建构 |
2.5.7 情境化的教学评价 |
2.6 总结 |
第三章 影响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因素的探索 |
3.1 影响学生实验能力发展因素的问卷制定 |
3.1.1 研究影响实验能力发展因素的必要性 |
3.1.2 实验能力的结构 |
3.1.3 影响因素的确定 |
3.1.4 影响学生实验能力发展因素的两级维度 |
3.1.5 问卷的形成 |
3.2 问卷结果的分析 |
3.2.1 问卷研究的对象 |
3.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影响实验能力发展因素的确定 |
第四章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
4.1 实验教学策略的设计依据 |
4.2 多重视角的物理实验课堂情境表征——物理实验课堂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呈现 |
4.2.1 虚拟性与真实性的情境表征 |
4.2.2 预设性与生成性的情境表征 |
4.2.3 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情境表征 |
4.2.4 即时性与连续性的情境表征 |
4.2.5 启发与思考 |
4.3 设计“项目式学习”的实验课堂——以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4.3.1 项目式学习的含义与特征 |
4.3.2 项目式学习的要素与设计 |
4.3.3 物理实验“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方案设计——以“省电大比拼——LED灯珠与白炽灯珠”项目为例 |
4.4 课后延伸实验课题的设计与实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知识运用与再建构 |
4.4.1 课后延伸实验课题的设计原则 |
4.4.2 课后延伸实验课题的设计 |
4.4.3 探究型课后延伸实验的实施与评价 |
4.4.4 制作型课后延伸实验的实施与评价 |
4.4.5 观察型课后延伸实验的实施与评价 |
4.5 设计学生分组实验的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参与 |
4.5.1 分组实验实践共同体的设计原则 |
4.5.2 构建分组实践共同体的案例 |
第五章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有效性研究 |
5.1 物理实验能力评价工具的设计原则 |
5.2 PTA量表的设计 |
5.2.1 确定评价对象的构成要素 |
5.2.2 细化各个要素的二级指标,形成评价体系 |
5.2.3 对各个指标量化赋分,完成PTA量表 |
5.3 测试的实施 |
5.3.1 测试的对象和主体 |
5.3.2 前测方案的设计 |
5.3.3 前测统计结果汇总及分析 |
5.3.4 后测方案的设计 |
5.3.5 后测统计结果汇总及分析 |
5.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深度学习视角下物理职前教师PCK转化现状及专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教师知识 |
(二)学科教学知识 |
(三)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
(四)深度学习 |
(五)研究启示及不足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三)研究的主要流程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探讨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学科教学知识与两种知识的辨析 |
二、职前教师PCK构成要素指标体系的建构 |
(一)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及流程 |
(二)具体指标设置 |
(三)指标体系的专家评判与修正 |
三、深度学习视角下PCK转化现状评价指标开发 |
(一)评价指标的依据 |
(二)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
(三)评价指标专家评判与修正 |
第三章 物理职前教师PCK水平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调查问卷初步形成 |
(一)初测问卷设计依据 |
(二)初测问卷结构安排 |
二、问卷的修正与发放 |
(一)问卷的修正 |
(二)问卷的发放 |
三、深度学习视角下PCK转化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
(一)深度学习视角下L1课程知识调查结果 |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L2教学策略知识调查结果 |
(三)深度学习视角下L3关于学生的知识调查结果 |
(四)深度学习视角下L4评价知识调查结果 |
第四章 物理职前教师PCK水平课堂观察及结果分析 |
一、课堂观察量表的形成 |
(一)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依据 |
(二)课堂观察量表的结构安排 |
(三)课堂观察量表的修正及试运行 |
二、课堂观察实施过程 |
(一)课堂观察实施流程图 |
(二)确定观察对象及观察课题 |
(三)进行课堂观察 |
三、深度学习视角下PCK转化现状课堂观察结果 |
(一)深度学习视角下L1课程知识观察结果 |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L2教学策略知识观察结果 |
(三)深度学习视角下L3关于学生的知识观察结果 |
(四)深度学习视角下L4评价知识观察结果 |
第五章 职前教师PCK转化现状及专业发展策略 |
一、职前教师PCK转化现状调查结论 |
(一)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现状处于浅层学习阶段 |
(二)具备部分课程知识,但教学中体现不足 |
(三)教学策略知识比较单薄,应用效率不高 |
(四)了解部分关于学生知识,实际教学考虑较少 |
(五)明确部分评价知识,实际教学应用较少 |
二、职前教师PCK转化现状原因浅析 |
(一)本科职前教师未来偏重继续深造 |
(二)职前教师自主学习动力不足 |
(三)对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忽略 |
三、物理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提出 |
(一)知识建构中提高学习主动性 |
(二)迁移应用中增加实践经验 |
(三)了解学情后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
(四)实践观摩后进行有效评价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物理职前教师PCK指标体系专家问卷 |
附录二 物理职前教师PCK指标体系 |
附录三 职前教师PCK转化现状评价指标专家问卷 |
附录四 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调查问卷 |
附录五 物理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课堂观察量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10)科学思维素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体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
1.1.2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重要性 |
1.1.3 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的作用 |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思维 |
2.1.2 物理思维 |
2.1.3 科学思维的内涵 |
2.1.4 科学思维方法 |
2.2 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关于科学思维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科学思维的研究 |
2.2.3 关于人教版物理教材的研究综述 |
2.2.4 关于科学思维在物理教材中的体现研究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设计 |
3.1.1 研究对象的选取依据 |
3.1.2 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 |
3.2 研究思路 |
3.3 科学思维素养分析标准的界定 |
3.3.1 模型建构在教材中的体现界定 |
3.3.2 科学推理在教材中的体现界定 |
3.3.3 科学论证在教材中的体现界定 |
3.3.4 质疑创新在教材中的体现界定 |
3.4 信度分析 |
3.5 量化处理 |
3.6 定性分析 |
3.7 对教师进行科学思维素养的认识调查 |
第4章 教师问卷调查 |
4.1 调查对象 |
4.2 调查问卷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5章 科学思维素养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体现分析 |
5.1 案例分析 |
5.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文本分析 |
5.1.2 《牛顿第一定律》文本分析 |
5.1.3 《阿基米德原理》文本分析 |
5.2 科学思维素养在教材中的统计分析 |
5.2.1 模型建构要素在教材中的统计分析 |
5.2.2 科学推理要素在教材中的统计分析 |
5.2.3 科学论证要素在教材中的统计分析 |
5.2.4 质疑创新要素在教材中的统计分析 |
5.2.5 科学思维四要素在教材中的整体体现情况 |
5.3 科学思维素养在不同课型中的体现情况 |
5.3.1 科学思维素养在概念课中的体现分析 |
5.3.2 科学思维素养在规律课中的体现分析 |
5.3.3 科学思维素养在实验课中的体现分析 |
5.4 科学思维素养在不同教学内容中的体现情况 |
5.4.1 科学思维各要素在“物质与声现象、光现象”中的体现情况分析 |
5.4.2 科学思维各要素在“运动和力”中的体现情况分析 |
5.4.3 科学思维各要素在“能量与社会”中的体现情况分析 |
5.4.4 科学思维各要素在“电与磁”中的体现情况分析 |
5.5 教材中主要栏目的科学思维素养体现情况 |
5.5.1 “想想议议”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 |
5.5.2 “想想做做”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分析 |
5.5.3 “演示”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分析 |
5.5.4 “实验”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分析 |
5.5.5 “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科学思维素养的体现情况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科学思维素养在教材中的数量及分布 |
6.1.2 不同视角下科学思维素养在教材中的体现情况 |
6.2 建议 |
6.2.1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6.2.2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6.3 研究的创新点 |
6.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思维内容梳理 |
致谢 |
四、关于浮力问题的解析举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热地转浅水波方程及耦合湿对流模型的保平衡中心迎风数值格式[D]. 刘永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煤层气井下排采监测系统在多煤层储层监测和排采中的应用研究[D]. 张磊.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3]浮力问题解决策略探究[J]. 刘洋.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1(03)
- [4]思维导图式复习学案在中考物理复习中的应用研究[D]. 李瑜. 西南大学, 2020(05)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比较的个案研究[D]. 宋家嘉.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温度/化学浓度驱动流体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D]. 徐泽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D]. 张玮琪. 苏州大学, 2020(02)
- [9]深度学习视角下物理职前教师PCK转化现状及专业发展策略研究[D]. 马晓妍.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科学思维素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体现研究[D]. 梁旭.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