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Boost变换器和反激逆变器的研究

隔离Boost变换器和反激逆变器的研究

论文题目: 隔离Boost变换器和反激逆变器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作者: 梁永春

导师: 严仰光

关键词: 变换器,变换器,箝位,起动,逆变器,反激变换器,同步整流

文献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研究了两部分内容:隔离Boost变换器和反激逆变器。电气隔离型Boost变换器具有高频电气隔离,易于多路输出,输入电流纹波小,负载短路时可靠性高等优点。它适用于有隔离要求的高压多路输出、双向PWM直流变换和单级PFC等场合。本文对隔离Boost变换器的发展作了系统的总结和分类,并详细讨论了它们的特点。研究一种新颖的隔离boost变换器,它具有开关管电压应力低,没有变压器单向磁饱和问题,可以实现交错并联双管正激电路所有开关管零电压开关。但是隔离Boost变换器需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1)减小功率开关关断时两端浪涌电压;2)隔离Boost变换器的起动。本文综合了两种箝位电路:1) LCD箝位电路,箝位电容上电压不反向;2)通过增加一个与升压电感耦合的反激线圈和一个连接到输出电容的整流二极管,构成反激箝位电路。分析了两个起动过程:1)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Flyback变换器的起动过程,可分为电流过冲阶段,电流调节器调节阶段和电压调节器调节阶段三个阶段。2)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隔离Boost变换器起动过程分Flyback工作、Buck工作、Boost工作三个工作阶段。起动电流过冲发生在Flyback工作阶段。研究了一种反激逆变器,它是由两路双向反激直流变换器原边并联副边串联构成。根据其结构特点,提出差动控制和单边控制方案,单边控制策略克服了差动控制策略由于能量循环导致效率低的缺点。研究了两种反激逆变器的单边控制方法:同一双向反激直流变换器两只开关管非互补导通和互补导通。基于电流断续模式的单边非互补导通控制反激逆变器:副边常通开关管在常通期间流过负载电流,具有较小的导通损耗;逆变器占空比不受拓扑限制,可以在0到0.8之间变化,方便的实现宽的输出电压范围。实验结果表明该逆变器具有以下优点:双向功率传输、拓扑结构简单、使用器件少、控制方案简单、可靠性高以及良好的动态响应。基于电流连续模式的单边互补导通控制反激逆变器:输出功率较大时实现同步整流,较小时实现零电压开通,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整流二极管导通损耗,将效率提高到85.8%。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隔离Boost 变换器的应用

1.2 隔离Boost 变换器拓扑

1.3 隔离Boost 变换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隔离Boost 变换器研究

2.1 隔离交错并联双管正激Boost 变换器构成和原理

2.2 LCD 箝位TTFB 变换器

2.3 反激箝位电路

2.4 双闭环控制的Flyback 变换器起动过程研究

2.5 双闭环控制隔离Boost 变换器起动过程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激逆变器

3.1 四类隔离逆变器的拓扑结构

3.2 反激逆变器的研究现状

3.3 双向反激直流变换器

3.4 四象限反激直流变换器

3.5 反激逆变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2006-09-05

参考文献

  • [1].Z源逆变器新型拓扑与控制方法研究[D]. 刘海龙.西北工业大学2016
  • [2].多功能光伏逆变器关键控制技术研究[D]. 郑照红.华南理工大学2018
  • [3].光伏逆变器并网稳定控制与防孤岛保护技术研究[D]. 曹笃峰.北京交通大学2016
  • [4].基于状态空间理论的PWM逆变电源控制技术研究[D]. 彭力.华中科技大学2004
  • [5].高频模块化UPS及其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 陈息坤.华中科技大学2005
  • [6].基于Z源型逆变器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D]. 许颇.合肥工业大学2006
  • [7].固态高频LLC电压型感应加热谐振逆变器研究[D]. 王英.浙江大学2005
  • [8].Z源逆变器研究[D]. 房绪鹏.浙江大学2005
  • [9].单相400Hz中频电压源逆变器的输出控制及其并联运行控制[D]. 谢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6
  • [10].非线性负载条件下的逆变器特性研究[D]. 陈敏.浙江大学2006

标签:;  ;  ;  ;  ;  ;  

隔离Boost变换器和反激逆变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