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渐突显出来,为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了逆向物流和闭环供应链理论。近年来,随着废旧物品的数量越来越多,政府也加大了对环保和民生的关注,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利用奖惩手段促使企业进行产品逆向回收。政府的行为影响着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收入,从而影响其长期形成的合作关系。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收益管理思想,考虑三种最常见的回收模式即制造商回收,零售商回收,第三方回收,通过模型构建、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考虑政府奖惩机制下废旧物品的回收模式。本文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闭环供应链,现在主要的三种回收模式,以及政府的奖惩研究做了理论综述,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也做了综述,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考虑政府奖惩机制下的废旧品的回收模式的问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其次,本文分别以废旧品是否能进行再制造进行研究,制造商以批发价格和回收产品回收率为决策量,零售商以产品销售价格和回收产品回收率为决策量,以制造商和零售商利润为目标函数建立模型。在回收品不能被进行再制造时,本文以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分别建立了几种回收模式下的模型,通过模型求解本文得到了不同模式下销售价格,供应链成员利润水平以及产品的回收率,并且得到在零售商回收模式下各项指标为三种回收模式的最大值。而再回收品能被再制造的情况下,本文同样建立了几个回收模式下的模型,最后得到的结论和上一章的结论基本相似,但具体指标还是差别很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内校园快递包装回收模式研究[J]. 物流科技 2018(07)
- [2].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校快递包装回收模式的选择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7(07)
- [3].零售商主导型闭环供应链的混合回收与单一回收模式比较研究[J]. 物流科技 2017(09)
- [4].不同混合回收模式下闭环供应链决策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5(04)
- [5].回收模式对制造商渠道入侵策略的影响[J]. 管理科学 2019(03)
- [6].基于共享经济的电商快递包装回收模式研究[J]. 统计与管理 2017(11)
- [7].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模式及高值化利用方向[J]. 纺织导报 2017(02)
- [8].以制造商为主导的电子废弃物联合回收模式研究[J]. 价值工程 2012(17)
- [9].基于第三方的电子废弃物回收模式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07)
- [10].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模式的分析研究[J]. 价值工程 2009(02)
- [11].深圳市废旧衣物回收模式研究[J]. 环境卫生工程 2014(03)
- [12].再生资源产业回收模式比较[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0(03)
- [13].适合我国的电子废物回收模式[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0(04)
- [14].两种回收模式下废旧电子产品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模型比较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3(08)
- [15].基于博弈论的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的选择[J]. 物流技术 2012(11)
- [16].废旧产品联合回收模式的经济性分析[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
- [17].废旧电子产品联合回收模式的交易费用理论基础[J]. 网络财富 2010(13)
- [18].循环快递包装回收模式的调研[J]. 价值工程 2017(23)
- [19].国内常见废旧家用纺织品的回收模式研究[J]. 生态经济 2014(11)
- [20].城市生活垃圾单流程回收模式及其应用[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4)
- [21].包装废弃物回收模式研究[J]. 包装学报 2017(05)
- [22].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校快递包装物回收模式优化研究[J]. 包装学报 2018(02)
- [23].支持新型回收模式项目专家评审会召开[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6(11)
- [24].电商企业包装物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14)
- [25].生产商回收模式下闭环供应链的定价与回收率决策[J]. 物流科技 2015(01)
- [26].农村生物质废弃物沼气化利用回收模式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01)
- [27].“互联网+”背景下分类生活垃圾的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创新与推进策略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 2020(04)
- [28].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互联网+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研究——以爱博绿为例[J]. 家电科技 2019(02)
- [29].构建高效绿色的家电回收新模式——中国家电回收现状及对嗨回收模式的探讨[J]. 家电科技 2018(04)
- [30].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模式探析[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