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七十九中学张锦
【摘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当今时代的需求,环境问题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必然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新的职能,将环保教育融入地理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保教育;渗透方法
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德育教育意义重大,不但能够促进地理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而且对学校素质教育整体有推动作用:促进地理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和创新,地理知识、能力与思想品德之间的联系密切,例如环境知识、环境保持能力与正确的环境观一脉相承。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良好思想品德,反过来能够促进地理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和创新。
一、结合课本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地理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科学。在初中阶段将环境问题与地理教学相互融合,能弥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这样学生不但能学习到了地理知识,还能从中领悟到关于环保的一些知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结合教材上的知识把环保教育贯穿起来。例如:在教学“世界的气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当前世界环保的共同话题――“温室效应”,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谈“温室效应”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极大危害,同时给学生讲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低碳生活”来减少“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又如,在教学“中国的自然资源”时,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了很多滥砍滥伐、资源浪费、水污染等图片资料。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从这些资料中加深了学生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教学实践证明,地理教學要紧紧围绕着课本,把课本中的知识与环境保护理念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这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也有利于我们对环保意识的渗透。
二、利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环境危机感
生态环境破坏或自然环境污染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常不会立即暴露出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也是少部分人不重视环境保护的原因。但是当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严重破坏之后,其引发的生态问题也是十分严重且具有破坏性的,并且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消耗数倍于破坏生态环境的时间。因此,教师在渗透环保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环境危机意识的激发和引导,通过真实的讲解和教育,加深学生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的认识,通过这种危机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构建特殊教学情景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官,进而深化學生的学习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例如,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视频的方式,构建自然灾害模拟教学情景,在情景中开展环保教学,通过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直观地破坏展示,使学生对于生态破坏可能造成的危害,产生直观、具象的认识和印象,进而使学生对自然产生应有的敬畏。另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应对比播放灾害发生前当地的自然情况,通过美好自然的展示,引发学生的赞美和热爱,从而对学生的思想造成积极、正向的引导,帮助学生正视环境保护的价值和意义,使其发自内心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潮流之中,奉献自己的热情和力量。
三、利用时事和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环保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破坏加剧,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问题,适时的渗透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3],窥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如:2003年,在我国发生的非典疫情,它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环境的急剧恶化诱发水生物、野生动物和致病微生物的突变,而滥捕滥杀、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使致病微生物传播到人体,进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在地理课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还接受到环境教育,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研究,让学生学会用地理学知识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与对策。
四、以生活中鲜活的例子为依托
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生活中鲜活的例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或者以生活中实际的例子为依托对学生展开教育活动,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过程中,可以以生活中的雾霾天气为例子,对学生阐述大气保护的重要性。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切身感受到了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如果教师再从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自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大气保护意识,并在实际生活中与大气破坏活动作斗争。为了搜集更多生活中鲜活的例子,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的内容,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新闻等,掌握有效的资料这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有效的实现二者的结合。教师在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然而教师的环保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介绍的层次,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层面,应该使学生掌握一些应对环境问题的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保护环境。
总结: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迎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理念,并改善环境现状的必然要求。作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当然,初中地理环保教育工作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教师只有立足教学实际,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途径,才能真正做到对环保教育的渗透,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查玉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126-127.
[2]王文星.环境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2015(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