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气质是十分重要的个体心理指标,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上,儿童气质特点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对儿童正常或异常的心理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同时与躯体疾病存在相互影响,通过对儿童气质类型的归类、气质维度的测评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气质可以影响儿童的活动、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临床疾病等。只有充分考虑或排除气质的影响后,才可根据相关心理行为障碍的诊断标准确定诊断、治疗及处理。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变态反应性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喘鸣和呼吸困难,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其反复发作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严重威胁儿童健康,近几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许多研究已证实儿童哮喘与心理因素存在一定关系,心理因素对患儿的哮喘促发起直接或间接作用。免疫学研究也发现支气管哮喘变态反应的启动与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身心疾病,心理和环境因素可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发作,并影响其病程和预后。本研究对广东省佛山市3-7岁支气管哮喘患儿和正常儿童气质进行测评比较,探讨广东省佛山市儿童气质特征与支气管哮喘的相互关系,为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综合治疗和干预提供依据。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开展了以下研究:第一部分广东佛山2-12岁儿童气质特点的研究目的:探讨本地区2-12岁儿童气质的变化特点,性别差异以及年龄差异。对象:于2006年1月-2007年6月期间在佛山市区对2-12岁儿童进行气质测试,选择生活环境和教育水平为中等程度的三家幼儿园和三家小学,要求参加测试的儿童符合以下条件:无严重的躯体和精神疾病,智能发育无明显异常,佛山市户口,父母文化高中或以上。所有受测对象都在幼儿园或小学中进行,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方法:采用张劲松等修订的Carey和McDevltt等人儿童气质问卷系列的中文版本。幼儿气质评估表(Toddler Temperament Scale。TTS,1984):适用于1-3岁幼儿。共97条目;3-7岁儿童气质问卷(Behavioral Style Questionnaire, BSQ,1978):适用于3-7岁儿童。共100条目;8-12岁儿童气质问卷(Middle Childhood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 MCTQ,1982)适用于8-12岁儿童。共99条目。本研究中问卷的填写由经过培训的幼儿园和小学老师负责发放。由最了解孩子的抚养者完成.其中的条目都是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很容易作答,但力求答案的真实与准确。记分方法均分为“从不”、“偶尔”、“很少”、“有时”、“经常”、“总是”6等级记分。问卷填好后由老师收集,研究小组人员负责录入气质评估系统,测评出每位儿童的气质,评估系统会初步分析统计出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分组儿童气质的平均值与标准差,采用t检验,求出P值,比较差异性。结果:本研究对不同年龄组的儿童的各个气质维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2-3岁男孩的反应强度较女孩得分高,即反应较强烈;3-7岁男孩比女孩的活动水平得分高、节律性得分低、趋避性、反应阈得分低,即男孩括动量较高、节律性较强、易接近、反应阈较高(敏感性较低);三、气质的年龄差异:本研究结果儿童的情绪有随年龄增加而更积极、坚持性更高,高年龄组儿童的活动水平降低、适应性更强的倾向,3岁以后的儿童表现出随年龄增加而反应强度下降、坚持性增高的倾向,2-7岁之间儿童的注意分散度逐渐下降。提示气质特点大约从7岁左右开始更加稳定起来。结论:儿童气质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显现,高年龄组中差异显著的维度较低年龄组多。气质特点随年龄变化的趋势与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密切相关。第二部分广东佛山市3~7岁支气管哮喘儿童的气质研究目的:探讨广东省佛山市3~7岁支气管哮喘患儿与其气质的关系对象:选择2006年3月至2009年10月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附属佛山市口腔医院儿科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组)66例,均愿意接受气质测评的患儿,均符合全国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其中男43例,女23例,男女之比1.87:1,年龄3~7岁,平均5.68±1.13岁。选择同期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113例,其中男65例,女48例,男女之比1.35:1,年龄3~7岁,平均5.25±1.0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方法:采用Carry3~7岁儿童气质问卷(Behavioral Style Questionnaire, BSQ)对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气质维度评分,并根据各气质维度的得分情况对2组进行气质类型测评。1)BSQ是由100个描述儿童日常生活方式和情绪状态的项目组成,每个项目按从不、偶尔、很少、有时、往常、总是等6个等级对儿童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分,评价系统针对每份问卷给出9个气质维度的得分: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2)将BSQ调查表录入上海新华医院张劲松等开发建立的儿童气质测评系统,系统会自动生成每份问卷的各气质维度的得分,并根据各气质维度的得分情况将儿童气质划分为5种类型:易养型(E型)、中间偏易养型(IE型)、中间偏难养型(ID)、难养型(D型)、发动缓慢型(S型)。结果:哮喘组在气质维度中的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性、注意分散度评分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哮喘组在气质维度中的活动水平、节律性、反应阈评分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哮喘组患儿ID型、D型、S型所占比例较高,哮喘组患及IE型和E型所占比例较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哮喘组患儿的节律性差,对事物反应强烈,对新事物、新环境适应快,但持久性低,注意力不集中,与外界交往多表现为退缩。儿童支气管哮喘与其气质特征关系密切,在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做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考虑气质特征的影响,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帮助他们消除不良的情绪,尤其对那些具有难养型、中间偏难养型和发动缓慢型气质类型的儿童,要进行重点心理干预,指导家长正确的抚养和教育这些儿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培养乐观的态度,将有利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与干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学龄前儿童气质特点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 安徽医药 2020(06)
- [2].天津市东丽区3~4岁儿童气质特点调查分析[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6(12)
- [3].学龄前儿童气质性格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6(12)
- [4].学龄前儿童气质、家庭环境、带养方式的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 2017(14)
- [5].父母管教与儿童气质的形成[J]. 考试周刊 2017(74)
- [6].儿童气质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 幼儿教育 2014(Z3)
- [7].儿童气质研究与进展[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12)
- [8].1233名学龄前儿童气质测定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8(25)
- [9].由阅读涵养儿童气质——以台湾最早开展儿童阅读活动的台湾图书馆为例[J]. 新世纪图书馆 2019(02)
- [10].8~12岁维、汉儿童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气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03)
- [11].4~12个月儿童气质与家庭环境因素关系的调查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2(17)
- [12].儿童气质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6)
- [13].支气管哮喘儿童气质特点的初步研究[J]. 西部医学 2009(05)
- [14].学龄前儿童气质和家庭环境对适应行为的影响[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08)
- [15].天津市东丽区3~7岁儿童气质特点调查分析[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7(02)
- [16].北京市朝阳区3~7岁儿童气质特点及影响因素[J]. 职业与健康 2017(21)
- [17].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气质特点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5(12)
- [18].家庭养育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气质及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05)
- [19].长沙市岳麓区学龄前儿童气质调查分析[J]. 长沙医学院学报 2010(02)
- [20].学龄前儿童气质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 教育参考 2018(02)
- [21].学龄双生子儿童气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4(01)
- [22].早期健全人格培养对儿童气质变化影响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10)
- [23].851例1个月~3岁儿童气质特点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8(14)
- [24].早期干预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儿童气质和智能的影响研究[J]. 中国优生优育 2012(03)
- [25].南通市学龄前儿童气质特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09(24)
- [26].济南市城区学龄前意外伤害儿童气质特点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04)
- [27].3~7岁儿童气质与儿童行为相关因素的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 2008(02)
- [28].学龄前儿童气质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9(05)
- [29].肥胖儿童气质特点分析[J]. 临床医学工程 2012(04)
- [30].茌平县学龄前儿童气质特点及影响因素[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