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形资源的旅游价值及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燕琪[1](2021)在《服务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数字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繁荣使行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剧,开放共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加强与其他各角色参与者的互动建立竞争优势。服务生态系统是A2A(actor to actor,参与者到参与者)导向的系统,强调价值是在互动中产生的,将广泛的经济社会参与者纳入资源整合者和价值共创者的范畴中,成为探索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新视角。近年来,服务生态系统的实践不断丰富,在2021年Brand Finance公布的全球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位居前三位的(苹果、亚马逊、谷歌)均是具有生态系统视野、拥有主导生态系统能力的企业,从服务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然而,现有的关于服务生态系统的研究远落后于实践发展,对服务生态系统中企业的关注更多地聚焦在企业与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上。尽管服务生态系统打破了原有价值和创新活动中创造者和毁灭者的界限,强调A2A导向,但是参与者在生态系统中仍存在地位和角色的差异,影响着利益的分配,获得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仍然至关重要。通过对服务生态系统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相对于有形的对象性资源,无形的、动态的操作性资源(如知识、技术、关系等)是效果产生的原因,操作性资源能力关乎企业在服务生态系统中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是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研究从服务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探析企业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服务生态系统中企业的操作性资源能力是如何影响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的;第二,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何种路径实现的;第三,在企业通过操作性资源能力实现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权变因素。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本研究对服务生态系统、竞争优势、操作性资源能力、价值共创、服务创新、共享制度等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使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对W、H、B三个处于服务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行业的、不同地位的典型企业进行了分析,从实践角度对研究的模型框架进行了探索。再次,基于案例分析的结果,综合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理论、服务主导逻辑理论,以竞争优势为因变量、操作性资源能力为自变量、价值共创和服务创新为中介变量、共享制度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作用机制的整合模型,并根据模型提出了31个研究假设。最后,通过收集的451份有效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Bootstrap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操作性资源能力为服务生态系统中企业的有效活动奠定了基础,对竞争优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资源识别、价值主张、参与合作、影响制度4个维度均对竞争优势产生正向影响。第二,价值共创是服务生态系统中价值创造的一般形式,价值共创及其两个维度合作生产和使用价值均对竞争优势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同时,价值共创在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第三,服务创新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够使企业保持活力,对竞争优势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同时,服务创新在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第四,共享制度能够强化操作性资源能力对价值共创和服务创新的正向影响,但其三个维度的调节作用有所区别。在对操作性资源能力和价值共创关系的调节上,规则维度和认知维度均正向调节操作性资源能力对价值共创的影响,规范维度的调节效应不显着。在对操作性资源能力和服务创新关系的调节上,规范维度和认知维度均正向调节操作性资源能力对服务创新的影响,规则维度的调节效应不显着。第五,共享制度在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影响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向调节了“操作性资源能力——价值共创——竞争优势”和“操作性资源能力——服务创新——竞争优势”两条作用路径。本研究从服务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以服务生态系统中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竞争优势、操作性资源能力、价值共创、服务创新、共享制度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第一,本研究关注服务生态系统中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对服务生态系统中企业操作性资源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深层次关系进行了探索,明晰了操作性资源能力及其各维度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第二,探析了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影响的作用路径,识别了价值共创和服务创新两个中介变量。第三,研究探索了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作用的权变因素,识别了共享制度这一调节变量,完善了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作用机制的整合模型。此外,本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第一,研究有助于企业打破原有产品主导逻辑的禁锢,从服务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具有生态系统视野的发展战略;第二,研究有助于企业通过培养和有效运用操作性资源能力,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第三,研究有助于企业形成符合数字经济和服务经济浪潮的价值创造模式,通过与参与者互动合作实现价值共创;第四,研究有助于企业以开放共享的态度开展服务创新,化解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割裂的问题;第五,研究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共享制度的作用,帮助企业在跨文化、跨区域合作中规避风险。
朱政[2](2020)在《新三板文化企业成长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下,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文化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还是发展质量上都有明显的进步。作为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文化企业数量在急剧增加同时,还存在平均寿命短、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新三板文化企业大都处在成长期,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对其成长性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我国文化企业的发展状况。考虑我国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文化企业的成长因素,建立符合新三板文化企业特点的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新三板文化企业成长状况做出整体判断,为文化企业成长决策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内生成长理论,首先,从资源和能力两个层面选择评价指标,运用专家访谈、相关分析、区分度分析等方法筛选评价指标,构建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296家新三板文化企业2015-2018年截面数据,应用Entropy-TOPSIS法综合评价文化企业成长性,划分成长类别,从静态和动态分析评价结果,得出评价结论;再次,运用案例研究方法研究成长性较好文化企业的成长资源获取开发和成长能力提升状况,分析其成长规律;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1)文化企业成长能力权重略大于成长资源,文化企业持续成长既要关注企业资源的积累,也要关注企业能力的提升。其中,无形资产和发展能力具有较大的贡献率。测量指标中,营业收入增长率和无形资产增长率都有着较大的贡献率,而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贡献较小,说明文化企业的市场规模扩张的贡献率远大于企业规模扩张,文化企业可以通过快速的市场扩张和无形资产的积累提升其成长性。(2)从2018年成长性排名来看,新三板文化企业发展不平衡,总体成长性不强,多数企业盈利状况不佳。同时,文化企业在资源和能力上表现出不均衡的现象,成长性较好企业的成长资源往往优于成长能力。因此,文化企业通过快速提升其成长能力,更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成长性。(3)对评价结果动态分析,发现新三板文化企业总体成长性稳步提升,但是成长性波动较大。因此,成长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加强。(4)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企业数量方面。不同地区文化企业成长性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文化企业成长性强弱与其所处区域没有必然联系,但是我国东中西部文化企业成长性趋势逐渐稳定并相互接近,东部地区文化企业成长性差异更大,中西部文化企业成长速度高于东部。(5)文化企业应注重文化资源的获取与开发、强化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实现持续成长。文化企业应拓展资源获取渠道,更需要关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引进和培育优秀创意人才,提高产业化效率。随着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呈现网络化、平台化趋势,企业应强化自身能力,优化企业结构提升管理效率。文化企业应注重研发投入,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培育新的文化品牌,打造新的盈利模式和价值链,不断创新优化企业能力,实现文化企业持续成长。
何欣羲[3](2020)在《C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5年汇改政策颁布实施后,国家外管局逐步收紧对银行跨境业务的监管,对于银行个人跨境交易业务风险管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举加重了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的合规管理成本,业务受监管处罚的风险也大大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居民财富管理意识的觉醒、跨境活动日益频繁,零售跨境金融业务迎来的巨大的市场机遇。在机遇与威胁并存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实现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的经营价值?如何整合利用银行的内部优势和资源,乘着市场的春风发展业务提升银行的经营效益?如何建立和维持业务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三个问题对于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的经营至关重要。本文以C银行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的外汇监管形势下国内银行在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的经营战略。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对业务经营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PESTEL分析模型综合分析宏观环境情况,借助波特五力模型深入分析行业竞争态势。通过外部环境分析识别C银行在业务经营中所面临的外在机遇与威胁。第三部分内部环境分析。运用内部环境分析矩阵对企业的内在资源与能力进行梳理,并识别出关键优势能力和业务经营劣势环节。第四部分经营策略选择。通过SWOT竞争战略分析矩阵,梳理不同战略条件下具体的经营策略。结合内外部具体情况确定业务经营战略以及战略定位。第五部分经营策略与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业务的具体经营措施以及对业务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制定具体的保障性措施政策。根据本文的分析,在市场机遇与高压监管环境中的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经营与发展的关键在于:第一,业务经营的战略定位必须可以平衡监管要求和市场需要。经营策略方面可以降低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威胁的同时有利于发挥内部资源优势开展业务经营。第二,银行的零售跨境金融业务发展需要基于顺应政策要求的前提下,了解顾客深层次的业务需求痛点,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革创新才能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第三,在充分了解市场的基础下将差异化的业务体系与事件营销等进行整合。通过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向市场输出一致性的品牌信息,以获得广泛及深度渗透的市场传播效果,为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提供支撑。
胡姜勃[4](2020)在《H特色农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逐步成为农业经济新增长点。众多农业企业改善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顺应了当前发展趋势,丰富了本地农业资源业态结构,增加了企业收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特色农业企业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开发地域优势和资源优惠,制定行之有效地竞争战略,才能生产出适应当前市场精细分工和社会消费需求的特色农产品,让优势产品转化成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经营要求,走出一条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设施蔬菜作为我国北方特色农业行业的生产代表形式,整体还处于小型、分散、粗放的生产模式。H特色农业公司作为本地新兴的龙头企业,以经营蔬菜种植、培育苗木为主,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营销模式单一、管理体系欠缺等原因,竞争力日渐下降。本文以H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公司基本概况,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并对该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借鉴大量国内外关于竞争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的资料后,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借助PEST分析理论、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等,对影响H公司竞争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结合对该公司各级别员工的问卷调查,认为目前最适合提高公司竞争力的战略是差异化竞争战略,以差异化打造番茄系列产品为突破口,从而带动蔬菜产业全面发展,分别在标准生产、科技创收、休闲农业、服务体系四个方面实施差异化措施,并在组织、人力、技术、营销、品牌五个方面给予实施保障,希望由此进一步提升该公司的竞争能力,同时为其他同质农业特色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翟云杰[5](2020)在《公司社会创业跨部门联盟匹配因素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重要论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背后是我们有待去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如今人们更多的认为这些社会问题应当由政府或者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s,NPOs)来负责去解决(Wei-Skillern等,2007),但如今社会问题的复杂度、难度是人们无法想象的,也并非他们凭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政府正试图将一些他们不能做或者做不好的事情选择交给“市场”以及“社会”,NPOs等也试图去尝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但真正想要解决还需要社会各方整合资源共同面对解决。当出现“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之后,企业也就被人们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希望企业也能够运用一些商业的、更加经济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把解决社会问题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也同样作为公司的目标去实现(Carroll,1979;Goodpaster,1991;Stormer,2003)。在这个背景下,公司社会创业的出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合适的。Austiu和Refico(2009)认为企业进行社会创业是以一种更高级和更有力的形式去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为了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队伍中,采用跨部门联盟战略成为企业不落后于时代要求、体现责任使命的重要途径。戴维奇(2016)也提出企业与社会组织或者NGO的联盟与合作是企业从事公司社会创业的重要前因。但是在这种跨部门联盟的过程中,这些联盟伙伴或是政府,或是非营利组织,他们与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组织文化和使命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存在使得联盟双方或者多方之间难以磨合、实现最基本的合作,企业也未必能够在联盟中利用联盟伙伴资源、优势创造价值。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匹配程度较高的联盟伙伴是开展联盟的前提条件,也是联盟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将模糊集定性比较研究和探索性多案例分析研究相混合的方法引入到跨部门联盟价值创造领域,研究跨部门联盟匹配因素与价值创造的关系构型。首先,通过扎根理论识别出公司社会创业跨部门联盟存在三种匹配因素,分别是文化匹配、资源匹配、管理匹配。其次,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研究对五种匹配因素和价值创造构型进行研究,最终发现六种典型构型以及跨部门联盟价值创造中文化匹配、资源匹配和管理匹配三者内部和相互之间的互补和替代关系。本研究揭示了我国企业跨部门联盟价值创造的构型,为在社会创业背景之下公司通过跨部门联盟创造预期的价值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进一步丰富了跨部门联盟领域的研究,同时对社会创业理论具有理论意义。根据构型分析,也有助于引导企业根据不同联盟目的,选择匹配程度较高的联盟伙伴,进而通过可持续的社会创业项目,在联盟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期望的价值,为社会和企业带来效益。
宋俊生[6](2019)在《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各省区市积极响应、落实国家战略,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以制度创新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兴起文化产业发展新高潮。当前,各省区市间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存在行业规模偏小、与传统产业融合度不高、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够强。省级区域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推动所属市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学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发展进行研究,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是,从整体情况看,现有研究大多各自为阵、自成一派,尚未形成统一研究体系,一些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脱节。在现有成果中,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地域特性,与该地域众多文化企业、相关机构等社会资源相互融合形成,仅在特定地域内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难以被其它区域借鉴和模仿。如今,新兴产业层出不穷,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升级,文化产业跨界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省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新特点,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及其理论研究带来新机遇、提出新要求。本论文借鉴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根据文化产业发展最新进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进行研究,在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形成机制、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结构方程建立与分析应用等方面形成创新成果。在文献梳理综述基础上引入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理论,界定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内涵,考察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组成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从内部效率作用产生的竞争力和外在环境影响作用产生的竞争力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中研究分析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形成过程,探索影响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关键要素及其发挥作用的途径。选择以天津市作为样本,通过开展专项调查研究获取省域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相关数据,采集相关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标,构建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结构方程分析模型,运用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和Amos软件诊断分析天津市文化产业内部能力、产业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以及财政金融政策等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从政府角度、产业角度和企业角度发现影响省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问题以及竞争力提升路径问题,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结果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论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为省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法指导。
朱焱[7](2019)在《中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与策略改进研究》文中认为公共体育资源是大众从事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基础保障。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但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均衡、效率低等矛盾问题依然凸显。因此,分析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状况、改进资源配置策略、提升资源供给水平,对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大众体育健身需求、解决新时期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公共体育资源供需矛盾为问题导向,以公共产品理论、资源配置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与策略改进研究的论证基础,从公共体育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资源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19项的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08-2016年,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实际发展情况数据为实证依据,通过运用熵权综合评价、基尼系数分解、数据包络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其地理位置所属的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南与西北等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综合配置水平、均衡配置水平、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探求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的现实状况、发展规律、问题成因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改进策略。(1)从综合配置水平看,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整体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较小,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依然明显。其中,综合配置水平最高的是华东地区,其次是华南地区,再次是华北地区,其余地区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依次为东北、华中、西北与西南等地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低配置水平省份占比较高,若按当前资源配置模式,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长期处在低配置水平和中低水平之间。(2)从均衡配置水平看,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相对较低,区域非均衡发展特征明显,全国资源均衡配置的基尼系数为0.4914。其中,处于最优均衡配置的是华中地区;处于比较均衡配置的是东北地区;处于相对均衡配置的是西南、华北与西北地区;处于非均衡发展的是华南与华东地区。区域及省域间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差距是导致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非均衡发展的最主要原因。(3)从资源配置效率看,我国公共体育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处于逐年下降状态,年均下降率为7.6%。其中,华东、华北、华中与华南地区,资源配置处于有效状态(≥1);东北、西北与西南等地区资源配置处于无效状态(<1)。资源配置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过低是导致区域公共体育资源无效配置的最主要原因。(4)从优化配置情况看,除华中与华北地区外,其余地区均处于较低优化配置状态。其中,东北、西南与西北区域,处于均衡低效率配置状态;华东与华南区域处于非均衡高效率配置状态。中西部地区资源综合水平偏低,多元化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不足;东部地区资源非均衡发展明显,资源存量及增量速度差距较大;西北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区域资源配置方式不尽合理;东西部地区资源优化配置水平较差,资源配置的均衡与效率不兼顾是导致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水平较低的重要成因。根据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状况提出:(1)深化公共体育服务体制与机制改革,提升公共体育资源整体供给水平;(2)调节政府与市场公共体育资源协同供给关系,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等策略。具体实施方案为:1)转变政府区域公共体育服务职能;2)完善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体系;3)优化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方式;4)增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供给;5)强化政府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宏观调控;6)发挥市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经济效能;7)深化政府市场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互补合作;8)健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补偿发展的保障机制。
范梦娟[8](2019)在《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价值评估 ——基于森林资源评估账户的构建》文中指出2015年9月23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正式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明确指出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要积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在浙江省湖州市等五个城市率先开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试点工作。同时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为我们描绘了未来五年健全生态文明体制的美好蓝图,从不同层面指明了生态建设的新动向。这些为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评估提供了发展空间,预示着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将成为重要的评估内容。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生态治理、生态功能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地评估森林资源的价值,是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但目前森林资源价值评估存在管理体制缺失、估值基本理论和准则体系都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如何建立并完善森林资源价值评估账户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以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稀缺价值理论等为基础,根据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相关要求,结合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和SEEA-2012框架,构建森林资源评估账户。该账户包括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物质)资源和不具有实物形态的无形(生态)资源两个类别。在此基础上,以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借助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资源评估账户,对其森林资源价值进行评估。该账户的构建以及实际运用,不仅扩充了森林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森林资源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突破与创新。此外还有助于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此账户为依据,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决策,从而发挥国家森林公园的最大效益。本文对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资产价值分为有形(物质)价值和无形(生态)价值。有形(物质)价值包括林木价值和林地价值;无形(生态)价值分为供给服务价值、调节服务价值、文化服务价值以及支持服务价值,并根据玉皇山森林公园的具体情况,对其具有的调节服务中的保育土壤价值、涵养水源价值、固碳吐氧价值和净化空气价值,以及文化服务中的景观游憩价值分别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总价值量125,482.14万元,其中有形(物质)资源价值总量25,303.37万元,无形资源价值总量为100,178.77万元,二者价值量比值约为1:4,这也充分体现了森林资源资产生态价值的巨大空间,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应着重加强对生态服务价值的保护,以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发展和利用森林资源。
刘晓书[9](2019)在《基于“文化生长”理念的特色小镇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原有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诉求,方方面面的转型与升级近在咫尺。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迈入精细化品质构建与柔性化升级治理的发展阶段,特色小镇在这种新的发展途径下应时而生,并且凭借着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产业类型及业态成为新常态下发展的内驱动力,为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的质量提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论文针对当前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文化混乱及缺失等现象,提出特色小镇文化价值的研究方法及文化思维下的空间结构生长的选择。并将这一思路应用到特色小镇的规划研究中。以“文化生长”理念为指导,结合国内外研究理论及成功经验、研究分析了特色小镇的文化要素、价值及生长空间,并构建了特色小镇的文化生长体系研究框架及内容。引用文化价值集中度、文化价值浓度及文化价值密度的计算方法,目的是为了对一定范围内文化要素的价值做出量化分析,科学直观地反映出特色小镇的空间首位度,为特色小镇科学生长提供依据。并从特色小镇的生长依托、产业文化、功能协同、空间复合四个方面为切入点,探索特色小镇的规划应对方法,目的是弥补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中文化要素提取不全、文化价值挖掘不够等研究不足,为今后特色小镇的研究提供文化层面上的规划思路。当下,特色小镇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如果用风起云涌来描述特色小镇的发展态势,也未尝不可,几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参加。可是,由于特色小镇本身的复杂性,要掌握有关特色小镇全面、形象、准确、具体的知识,必然需要在多个领域中去思考、认识并分析,进而应用到特色小镇的规划研究中,使特色小镇能够在跨领域、多维度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刘延琰[10](2019)在《智力资本对邮轮公司绩效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日新月异。21世纪的经济形态是一种不断发展创新的知识型经济形态。一个企业若想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获得战略优势,企业不仅仅要关注其所拥有的物质资源,更要注重自身不断革新的无形资源。以智力资本为代表的无形资源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和最有力的竞争武器。因此,对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决策。世界现代邮轮在历经了50余年的发展之后,目前已经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庞大而成熟的产业。邮轮海上运营公司是整个邮轮产业链中服务时间最长、经营内容最多的一部分,在邮轮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邮轮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邮轮公司稳定有序的运营能够带动邮轮产业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智力资本区别于物质资本,是企业内部独特的生产要素,对邮轮公司价值增值的贡献作用十分巨大,从而帮助邮轮公司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但是,学术界以往对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企业。而对于邮轮运营公司这类旅游服务型企业而言,智力资本应该如何界定?邮轮公司的经营绩效应该如何评价?智力资本对邮轮公司的经营绩效有无影响?若有影响,影响程度如何?不同邮轮公司应该如何开发与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智力资源?根据以上问题,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所述:第一,通过充分阅读相关文献,梳理出智力资本影响企业绩效的研究结论,得出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智力资本,进而推出智力资本同样也影响着邮轮行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第二,梳理邮轮与邮轮经济的相关理论,结合邮轮公司实际经营状况,构建适当的绩效评价体系。本文运用财务分析的方法对邮轮运营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合理划分邮轮公司智力资本的构成维度,分析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确立研究模型的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第三,以智力资本对邮轮企业绩效的影响为研究主线。选取全球上市邮轮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国外邮轮公司包括:嘉年华邮轮集团、皇家加勒比游轮有限公司、诺唯真邮轮集团,国内邮轮公司包括:大美邮轮、渤海轮渡。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邮轮公司智力资本具体构成要素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大小,并比较不同邮轮公司智力资本及其要素对绩效影响的区别。最终验证和解释研究假设的正确性。第四,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保证邮轮运营公司有序运营和提升经营绩效的目标,提出科学合理的邮轮运营公司开发和管理智力资本的建议与策略。针对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提出具体的管理与改善措施,帮助本国邮轮公司在中国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与国外成熟的邮轮公司进行抗衡,抢占市场份额,实现高速高质高效发展。本文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总结归纳出下面四个重要结论:第一,在充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邮轮公司的组织架构以及运营模式,本文将邮轮公司的智力资本划分为三个构成要素: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物质资本。第二,对不同邮轮公司进行全面财务分析后得出,嘉年华邮轮公司主要是靠所有者投入资本经营,负债程度比较低,没有带来了多的杠杆利益,偿债能力强,经营风险低,属于保守战略型企业。皇家加勒比游轮有限公司同诺唯真邮轮集团一致,属于激进战略型企业。同时,通过建立适合邮轮公司的绩效研究体系,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这一综合指标衡量邮轮公司的经营效率。第三,通过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可知,邮轮公司智力资本正向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智力资本的三个维度,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与邮轮公司绩效之间都呈现出显着正相关的关系,其中关系资本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程度最大。第四,邮轮公司应重视对智力资本的投资与管理,构建科学的智力资本评价体系。邮轮公司应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培育独特的品牌文化,渲染创新型企业氛围,构建合理的内部运营流程,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与合作,完善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的管理系统。
二、有形资源的旅游价值及评价体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形资源的旅游价值及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服务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创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服务生态系统 |
2.1.1 服务生态系统的理论来源 |
2.1.2 服务生态系统的内涵及核心内容 |
2.1.3 服务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 |
2.1.4 研究评述 |
2.2 竞争优势 |
2.2.1 竞争优势的内涵 |
2.2.2 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 |
2.2.3 竞争优势的测量 |
2.2.4 竞争优势的研究现状 |
2.2.5 研究评述 |
2.3 操作性资源能力 |
2.3.1 操作性资源与操作性资源能力的内涵 |
2.3.2 操作性资源能力的测量 |
2.3.3 操作性资源能力的研究现状 |
2.3.4 研究评述 |
2.4 价值共创 |
2.4.1 价值的内涵 |
2.4.2 价值共创的内涵 |
2.4.3 价值共创的测量 |
2.4.4 价值共创的研究现状 |
2.4.5 研究评述 |
2.5 服务创新 |
2.5.1 服务创新的内涵 |
2.5.2 服务创新的理论发展 |
2.5.3 服务创新的测量 |
2.5.4 服务创新的研究现状 |
2.5.5 研究评述 |
2.6 共享制度 |
2.6.1 共享制度的发展与内涵 |
2.6.2 共享制度的测量 |
2.6.3 共享制度的研究现状 |
2.6.4 研究评述 |
第3章 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作用的机理分析 |
3.1 案例研究设计 |
3.1.1 研究问题 |
3.1.2 研究对象 |
3.1.3 资料收集 |
3.2 资料编码 |
3.3 机理分析 |
3.3.1 操作性资源能力与竞争优势 |
3.3.2 操作性资源能力、价值共创与竞争优势 |
3.3.3 操作性资源能力、服务创新与竞争优势 |
3.3.4 操作性资源能力、共享制度与价值共创 |
3.3.5 操作性资源能力、共享制度与服务创新 |
3.4 结论和命题的提出 |
第4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 理论基础 |
4.1.1 资源基础观 |
4.1.2 动态能力理论 |
4.1.3 服务主导逻辑 |
4.2 理论框架 |
4.3 研究假设 |
4.3.1 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 |
4.3.2 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 |
4.3.3 服务创新的中介作用 |
4.3.4 共享制度的调节作用 |
4.3.5 被调节的中介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5.1 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设计过程 |
5.1.2 问卷结构 |
5.2 变量测量 |
5.2.1 竞争优势的测量 |
5.2.2 操作性资源能力的测量 |
5.2.3 价值共创的测量 |
5.2.4 服务创新的测量 |
5.2.5 共享制度的测量 |
5.2.6 控制变量 |
5.3 数据分析方法 |
5.4 预测试 |
5.4.1 竞争优势量表检验 |
5.4.2 操作性资源能力量表检验 |
5.4.3 价值共创量表检验 |
5.4.4 服务创新量表检验 |
5.4.5 共享制度量表检验 |
第6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2.1 信度分析 |
6.2.2 效度分析 |
6.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6.3 研究假设检验 |
6.3.1 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作用的检验 |
6.3.2 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检验 |
6.3.3 服务创新的中介作用检验 |
6.3.4 共享制度的调节作用检验 |
6.3.5 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检验 |
6.3.6 研究结果 |
6.4 研究结果讨论 |
6.4.1 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 |
6.4.2 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 |
6.4.3 服务创新的中介作用 |
6.4.4 共享制度的调节作用 |
6.4.5 被调节的中介作用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理论贡献 |
7.3 管理启示 |
7.4 研究局限 |
7.5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企业) |
附录2 访谈提纲(客户) |
附录3 访谈提纲(其他利益相关者) |
附录4 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新三板文化企业成长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企业成长性内涵 |
2.2 企业成长性评价 |
2.3 文化企业成长性评价 |
2.4 文献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3.1.1 科学性原则 |
3.1.2 综合性原则 |
3.1.3 系统性原则 |
3.1.4 可比性原则 |
3.1.5 可操作原则 |
3.2 文化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 |
3.2.1 文化企业成长资源 |
3.2.2 文化企业成长能力 |
3.3 文化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指标筛选 |
3.3.1 指标体系初步筛选 |
3.3.2 信息量重复指标的剔除 |
3.3.3 评价指标的区分度分析 |
3.4 指标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
3.4.1 文化企业成长资源指标 |
3.4.2 文化企业成长能力指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企业成长性评价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4.1.1 样本选取 |
4.1.2 数据收集 |
4.2 评价方法 |
4.2.1 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4.2.2 评价方法选择 |
4.3 基于Entropy-TOPSIS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
4.3.1 Entropy-TOPSIS基本原理 |
4.3.2 Entropy-TOPSIS评价模型 |
4.4 文化企业成长性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权重分析 |
4.4.2 成长性综合得分排名分析 |
4.4.3 成长性分项得分排名分析 |
4.4.4 成长性得分动态排名分析 |
4.4.5 成长性差异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企业成长性案例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研究方法 |
5.1.2 分析框架 |
5.1.3 案例选择 |
5.1.4 数据收集 |
5.2 案例描述 |
5.2.1 华强方特 |
5.2.2 中信出版 |
5.2.3 英雄互娱 |
5.3 资料分析 |
5.3.1 资源获取与开发 |
5.3.2 能力内化提升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文化企业成长对策 |
6.2.1 增强文化资源获取开发,积累无形资产 |
6.2.2 加强组织管理,降低经营风险 |
6.2.3 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 |
6.2.4 创新商业模式,提高经营效益 |
6.3 主要创新点 |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C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及法律环境 |
2.1.2 经济及社会环境 |
2.1.3 技术环境分析 |
2.2 市场环境分析 |
2.3 行业环境分析 |
2.3.1 行业的竞争结构 |
2.3.2 潜在竞争者和替代品威胁 |
2.3.3 顾客讨价还价权力 |
2.3.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权力 |
2.4 竞争对手分析 |
2.5 外部机会与挑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
3.1 C银行的现状介绍 |
3.2 业务经营资源分析 |
3.2.1 有形资源 |
3.2.2 无形资源 |
3.2.3 人力资源 |
3.3 核心竞争力分析 |
3.4 内部优势与劣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业务经营战略选择 |
4.1 可能的战略选择 |
4.2 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
4.3 战略定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业务经营策略与实施保障 |
5.1 职能策略 |
5.2 策略实施的保障性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H特色农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特色农业研究现状 |
1.2.2 竞争战略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战略方法 |
2.1 特色农业理论 |
2.1.1 特色农业的内涵和发展 |
2.1.2 农业产业化发展 |
2.2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
2.2.1 企业战略 |
2.2.2 竞争战略理论 |
2.3 战略方法论述 |
2.3.1 PEST |
2.3.2 SWOT |
2.3.3 企业资源 |
2.3.4 五力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特色农业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
3.1 H特色农业公司外部竞争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
3.1.2 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
3.1.3 机遇与挑战 |
3.1.4 外部竞争环境EFE评价 |
3.2 H特色农业公司内部竞争环境分析 |
3.2.1 H公司基本概况 |
3.2.2 资源分析 |
3.2.3 优势与劣势 |
3.2.4 内部竞争环境IFE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H特色农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 |
4.1 H公司愿景和使命 |
4.1.1 愿景 |
4.1.2 使命 |
4.2 H公司SWOT矩阵分析 |
4.2.1 SWOT各要素 |
4.2.2 SWOT矩阵分析表 |
4.3 H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4.3.1 成本领先战略 |
4.3.2 集中化战略 |
4.3.3 差异化战略 |
4.4 H公司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H特色农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 |
5.1 战略目标 |
5.1.1 科技带动高效生产 |
5.1.2 发展特色观光休闲农业 |
5.2 标准生产实现差异化 |
5.2.1 日光温室番茄 |
5.2.2 大棚精品番茄 |
5.2.3 越夏番茄 |
5.3 科技创收实现差异化 |
5.3.1 有机产品加工中心 |
5.3.2 番茄科研孵化中心 |
5.3.3 智慧农业 |
5.4 休闲农业实现差异化 |
5.4.1 番茄观光采摘体验区 |
5.4.2 番茄现代园艺展示区 |
5.5 服务体系实现差异化 |
5.5.1 综合服务中心 |
5.5.2 农产品交易中心 |
5.6 战略效果 |
5.6.1 增加科技经济效益 |
5.6.2 形成番茄产业链 |
5.6.3 实现生态经济效益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H特色农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保障 |
6.1 组织保障 |
6.1.1 重设组织结构 |
6.1.2 培育管理团队 |
6.1.3 完善规章制度 |
6.2 人力保障 |
6.2.1 完善招聘体系 |
6.2.2 建立培训机制 |
6.2.3 营造健康环境 |
6.3 技术保障 |
6.3.1 建立检测实验室 |
6.3.2 深挖科技开发 |
6.3.3 增大科研投入 |
6.3.4 科技政策支持 |
6.4 营销保障 |
6.4.1 开辟实体店铺 |
6.4.2 精准对接电商 |
6.4.3 延伸产品功能 |
6.4.4 构建信息平台 |
6.5 品牌保障 |
6.5.1 申请产品认证 |
6.5.2 设置溯源系统 |
6.5.3 创建定制服务 |
6.5.4 升级产品包装 |
6.5.5 打造农旅品牌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5)公司社会创业跨部门联盟匹配因素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公司社会创业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高级形式 |
1.1.2 跨部门联盟是公司社会创业的重要形式 |
1.1.3 联盟伙伴之间的匹配是跨部门联盟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
1.1.4 价值创造是跨部门联盟的动机和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创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公司社会创业相关概念 |
2.1.1 社会创业的概念 |
2.1.2 公司社会创业的概念 |
2.1.3 公司社会创业的相关研究 |
2.2 跨部门联盟 |
2.2.1 跨部门联盟的内涵 |
2.2.2 跨部门联盟的相关研究 |
2.3 联盟匹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4 价值创造的相关研究 |
2.5 跨部门联盟匹配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研究 |
2.6 文献述评 |
第3章 公司社会创业跨部门联盟价值创造的匹配因素分析 |
3.1 研究问题 |
3.2 案例研究 |
3.2.1 样本选择 |
3.2.2 数据收集 |
3.2.3 资料分析 |
3.3 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 |
3.3.1 开放式编码 |
3.3.2 主轴编码 |
3.3.3 选择性编码 |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公司社会创业跨部门联盟价值创造异质效应的构型和关联机理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选择 |
4.1.2 样本选择及变量校准与赋值 |
4.2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结果 |
4.2.1 单个前因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
4.2.2 前因条件构型分析结果 |
4.3 六种构型的关联机理分析 |
4.3.1 有形资源匹配主导型Y1a |
4.3.2 有形资源匹配主导型Y1b |
4.3.3 文化运营管理匹配主导型Y1c/Y2c |
4.3.4 运营管理匹配主导型Y2a |
4.3.5 文化管理匹配均衡型Y2b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与讨论 |
5.2 理论意义 |
5.3 实践启示 |
5.4 不足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样本选择与分析 |
1.2.1 研究样本选择——以天津市为例 |
1.2.2 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
1.2.3 天津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
1.3 研究思路与体例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方法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文化产业 |
2.1.2 产业竞争力 |
2.1.3 文化产业竞争力 |
2.2 文化产业及其竞争力理论 |
2.2.1 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 |
2.2.2 文化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
2.2.3 文化产业竞争力形成分析 |
2.2.4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
2.2.5 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要览 |
2.3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方法 |
2.3.1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
2.3.2 结构方程分析方法 |
2.3.3 其它评价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 |
3.1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组成因素 |
3.1.1 内部因素分析 |
3.1.2 外部因素分析 |
3.1.3 竞争力因素组成 |
3.2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演进阶段 |
3.2.1 要素导向阶段 |
3.2.2 投资导向阶段 |
3.2.3 创新导向阶段 |
3.2.4 波动调整阶段 |
3.3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形成过程 |
3.3.1 资源要素整合过程 |
3.3.2 企业分工协作过程 |
3.3.3 产业聚集过程 |
3.3.4 跨界融合过程 |
3.4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形成机制 |
3.4.1 机制分析框架 |
3.4.2 机制运行原理 |
3.4.3 机制运行因素 |
第四章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
4.1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程序 |
4.2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建立 |
4.2.1 建立原则 |
4.2.2 确定一级指标 |
4.2.3 确定二级指标 |
4.2.4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
4.2.5 进行指标赋权 |
4.3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横向比较 |
4.3.1 指标数据来源 |
4.3.2 指标数据标准化 |
4.3.3 指标权重确定 |
4.3.4 进行横向比较 |
4.4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纵向比较 |
4.5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
第五章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分析 |
5.1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路径分析原则方法 |
5.1.1 分析原则 |
5.1.2 方法步骤 |
5.2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探索因子分析 |
5.3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假设 |
5.3.1 社会经济技术环境与企业内部能力关系 |
5.3.2 产业政策与企业内部能力关系 |
5.3.3 财政金融政策与企业内部能力关系 |
5.4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路径提升模型构建 |
5.4.1 模型建立 |
5.4.2 模型修正 |
5.5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路径提升模型应用 |
5.5.1 模型综合应用 |
5.5.2 理论假设验证 |
5.5.3 模型分析结论 |
第六章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与战略选择 |
6.1 基于政府角度的提升路径 |
6.1.1 培育文化专业人才 |
6.1.2 改善资本流通环境 |
6.1.3 完善和转变政府职能 |
6.2 基于产业角度的提升路径 |
6.2.1 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
6.2.2 增强文化产业关联竞争力 |
6.2.3 整合文化产业资源 |
6.2.4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
6.3 基于企业角度的提升路径 |
6.3.1 拓宽文化企业投资融资渠道 |
6.3.2 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 |
6.3.3 加强文化企业战略管理 |
6.3.4 提高文化产品高新科技含量 |
6.4 提升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战略选择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获奖论文与研究成果 |
发表、获奖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附录1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调查题项表 |
附录2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3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量表 |
附录4 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探索因子分析表 |
附录5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关系验证过程表 |
附录6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后系统估计结果表 |
致谢 |
(7)中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与策略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公共体育资源相关概念及分类标准 |
1.2.2 公共体育资源开发管理及配置方式 |
1.2.3 公共体育资源水平评价及评估方法 |
1.2.4 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发展问题 |
1.2.5 国内外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研究评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区域 |
2.1.2 公共体育资源 |
2.1.3 公共体育资源配置 |
2.1.4 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资源配置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的评价体系构建 |
3.1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体系构建的思想与原则 |
3.1.1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体系构建思想 |
3.1.2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3.2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3.2.1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的科学选取 |
3.2.2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 |
3.3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经验预选 |
3.3.2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专家筛选 |
3.3.3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客观赋权 |
3.4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体系指标具体释义 |
3.4.1 公共体育人力资源评价指标 |
3.4.2 公共体育物力资源评价指标 |
3.4.3 公共体育财力资源评价指标 |
3.4.4 公共体育组织资源评价指标 |
4 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分析 |
4.1 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分析 |
4.1.1 公共体育人力资源综合配置水平 |
4.1.2 公共体育物力资源综合配置水平 |
4.1.3 公共体育财力资源综合配置水平 |
4.1.4 公共体育组织资源综合配置水平 |
4.2 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演进特征 |
4.2.1 我国整体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演进特征 |
4.2.2 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演进特征 |
4.2.3 我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未来发展趋势 |
4.3 本章小结 |
5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分析 |
5.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分析 |
5.1.1 区域公共体育人力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
5.1.2 区域公共体育物力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
5.1.3 区域公共体育财力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
5.1.4 区域公共体育组织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
5.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差异 |
5.2.1 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整体差异 |
5.2.2 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区内差距 |
5.2.3 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区间差距 |
5.2.4 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差距成因 |
5.3 本章小结 |
6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6.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分析 |
6.1.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指标选取 |
6.1.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投入产出情况分析 |
6.1.3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分析 |
6.1.4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发展趋势 |
6.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 |
6.2.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
6.2.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指标数据 |
6.2.3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6.2.4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策略改进 |
7.1 深化公共体育服务体制与机制改革以提高资源供给水平 |
7.1.1 转变政府区域公共体育服务职能 |
7.1.2 完善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体系 |
7.1.3 优化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方式 |
7.1.4 增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供给 |
7.2 调节政府与市场资源协同供给关系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
7.2.1 强化政府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宏观调控 |
7.2.2 发挥市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经济效能 |
7.2.3 深化政府市场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互补合作 |
7.2.4 健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补偿发展的保障机制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8.1.1 研究结论 |
8.1.2 研究创新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8.2.1 研究局限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与策略改进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体系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价值评估 ——基于森林资源评估账户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本文创新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森林资源资产的基本定义 |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定义与特点 |
三、森林资源资产的分类 |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 |
一、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
二、稀缺价值理论 |
三、地租理论 |
第二章 构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 |
第一节 构建原则与思路 |
一、评估体系构建原则 |
二、评估体系构建思路 |
第二节 评估体系与评估账户构建 |
一、评估体系构建 |
二、评估指标解释 |
三、核算方法介绍 |
四、评估账户构建 |
第三章 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价值评估 |
第一节 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基本情况 |
一、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地理概况 |
二、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经营状况 |
三、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状况 |
四、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状况 |
第二节 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价值评估基本要素 |
一、评估目的 |
二、评估对象及评估范围 |
三、评估价值类型 |
四、评估基准日 |
五、相关评估指标 |
第三节 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价值评估过程 |
一、有形资源评估 |
二、无形资源评估 |
三、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评估账户 |
第四节 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价值评估结果分析 |
一、有形资源评估结果分析 |
二、无形资源评估结果分析 |
三、总资产评估结果分析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性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基于“文化生长”理念的特色小镇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 |
1.1.2 特色小镇的新发展理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2.1 文化生长的概念及特征 |
2.1.1 文化的概念 |
2.1.2 文化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
2.1.3 文化生长的概念 |
2.1.4 文化生长理念 |
2.2 特色小镇概述 |
2.2.1 概念界定 |
2.2.2 内涵特征 |
2.3 相关理论 |
2.3.1 整理国故思想 |
2.3.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2.3.3 空间结构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特色小镇的文化生长体系构建 |
3.1 特色小镇文化要素的构成 |
3.1.1 自然资源文化 |
3.1.2 社会资源文化 |
3.1.3 文化价值评价 |
3.2 特色小镇生长载体的构成 |
3.2.1 文化载体空间 |
3.2.2 生长本体空间 |
3.2.3 文化价值评价 |
3.3 特色小镇文化生长体系的构建 |
3.3.1 文化价值研究方法 |
3.3.2 空间结构生长模式 |
3.3.3 文化生长体系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4 文化生长理念在特色小镇研究中的规划应对 |
4.1 小镇生长有依托 |
4.1.1 自然资源型 |
4.1.2 社会资源型 |
4.2 特色产业有内涵 |
4.2.1 特色产业导向 |
4.2.2 特色产业培育 |
4.2.3 特色产业布局 |
4.3 功能融合讲协同 |
4.3.1 功能定位研判 |
4.3.2 功能主题构成 |
4.3.3 功能组织构筑 |
4.4 空间构建重复合 |
4.4.1 空间氛围优化 |
4.4.2 空间价值提升 |
4.5 本章小结 |
5 实例研究—以安徽泾县章渡特色小镇规划为例 |
5.1 项目背景 |
5.2 项目概况 |
5.2.1 区域位置 |
5.2.2 自然资源 |
5.2.3 历史文化 |
5.2.4 建设情况 |
5.3 存在问题 |
5.3.1 产业文化落后 |
5.3.2 文化内涵缺失 |
5.3.3 城镇肌理破坏 |
5.4 文化要素分析及评价 |
5.4.1 文化要素分析 |
5.4.2 文化价值评价 |
5.5 规划目标与策略 |
5.5.1 规划目标 |
5.5.2 规划策略 |
5.6 特色空间规划 |
5.6.1 空间结构规划 |
5.6.2 产业发展规划 |
5.6.3 特色风貌分区 |
5.6.4 交通系统设计 |
5.6.5 场景空间建设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智力资本对邮轮公司绩效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一带一路”催生中国邮轮经济进入时代 |
1.1.2 智力资本:21世纪战略竞争力的源泉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图 |
1.5 研究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解决方案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智力资本 |
2.1.1 概念界定 |
2.1.2 组成要素 |
2.1.3 核算方法 |
2.1.4 文献述评 |
2.2 企业绩效 |
2.2.1 绩效构成 |
2.2.2 评价体系 |
2.2.3 文献述评 |
2.3 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 |
2.3.1 理论探究 |
2.3.2 文献述评 |
2.4 理论基础 |
2.4.1 资源基础理论 |
2.4.2 知识基础理论 |
2.4.3 动态能力理论 |
2.4.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5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三章 邮轮行业梳理与邮轮公司财务分析 |
3.1 邮轮与邮轮产业 |
3.1.1 邮轮产业 |
3.1.2 邮轮旅游 |
3.1.3 邮轮经济 |
3.2 邮轮运营公司 |
3.2.1 嘉年华邮轮集团 |
3.2.2 皇家加勒比游轮有限公司 |
3.2.3 诺唯真游轮集团 |
3.3 财务分析 |
3.3.1 嘉年华邮轮集团 |
3.3.2 皇家加勒比游轮有限公司 |
3.3.3 诺唯真邮轮集团 |
3.3.4 杜邦财务分析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选取 |
4.1.1 国外邮轮公司 |
4.1.2 国内邮轮公司 |
4.2 数据来源 |
4.3 模型选择 |
4.3.1 邮轮公司智力资本 |
4.3.2 邮轮公司绩效衡量指标 |
4.4 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
4.4.1 被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 |
4.4.2 解释变量:智力资本三要素 |
4.4.3 控制变量 |
4.5 研究的假设与模型的建立 |
4.5.1 研究假设 |
4.5.2 模型建立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 嘉年华邮轮集团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2 皇家加勒比游轮有限公司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3 诺唯真邮轮集团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分析 |
5.3 回归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研究结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邮轮公司改进和完善智力资本管理的建议与策略 |
6.2.1 构建科学的智力资本管理体系 |
6.2.2 邮轮公司人力资本管理 |
6.2.3 邮轮公司结构资本管理 |
6.2.4 邮轮公司关系资本管理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有形资源的旅游价值及评价体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服务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操作性资源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燕琪.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三板文化企业成长性评价研究[D]. 朱政. 济南大学, 2020(01)
- [3]C银行零售跨境金融业务经营战略研究[D]. 何欣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H特色农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 胡姜勃.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5]公司社会创业跨部门联盟匹配因素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研究[D]. 翟云杰.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6]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D]. 宋俊生. 天津大学, 2019(01)
- [7]中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与策略改进研究[D]. 朱焱.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8]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价值评估 ——基于森林资源评估账户的构建[D]. 范梦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9]基于“文化生长”理念的特色小镇规划研究[D]. 刘晓书.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10]智力资本对邮轮公司绩效影响的比较研究[D]. 刘延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