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梗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鉴定及淡绿叶色遗传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
作者: 陶华
导师: 薛庆中
关键词: 水稻,淡绿叶色,育性,模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活性氧清除系统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以光温敏核不育系为基础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因其恢复谱广、无细胞质效应且一系两用等优点开辟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在生产上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光温敏核不育系在敏感期内若遇上低温天气则会发生育性恢复而自交结实,从而使制种的纯度降低,严重制约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因此,选育不育临界温度低、育性相对稳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探讨不育系育性转换规律、育性遗传规律及生理生化特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来自2个淡绿叶色标记的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TS1、TS3)和4个正常粳型恢复系的F2、F3代群体以及秀水63与浙农大11S(ZAU11S)回交后代新选育的几个光敏核不育系为试验材料,采用日产SPAD-502型叶绿素仪,测定F2群体中各单株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以5%的自然结实率作为F2群体中淡绿叶株和正常绿叶株及不育株和可育株的划分标准,分析了淡绿叶色和育性的遗传规律;在杭州自然条件下,对新选育的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探讨并利用AMMI(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和线性回归等模型鉴定了不同核不育系对光温的敏感性;还对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生理生化特性及花粉败育机理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淡绿叶色遗传受2对基因控制,其中1对基因对另1对基因有抑制作用,作者认为,淡绿叶标记性状是缺少显性抑制基因(Ⅰ)控制所致;不育性的遗传由2对主效基因及一些微效多基因共同影响;控制叶色和育性的基因各自独立遗传。同时,本研究国内首次应用累积分布曲线基因分析方法分析TS1/Waa24F3群体淡绿叶色性状遗传,且符合AB2对基因模型理论曲线。 2.应用AMMI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9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2个对照,在2003年4月9个播期环境条件下,花粉和种子育性的变化动态。研究表明,两个育性指标在基因型、播期及其互作效应上都存在极显著差异:花粉和种子育性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分析结果不尽相同,鉴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染败与正常花粉难以区分,作者认为测定种子育性更为合理;基于AMMI模型的基因型主效应和互作效应分析可以明确划分不育系的不育期、育性转换期和可育期,并将光敏型与温敏型不育系区分开来,能为不育系的研究和利用提供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进展
1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光温生态学研究概况
1.1 光温对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
1.1.1 光周期效应对育性转换的影响
1.1.2 温度效应对育性转换的影响
1.2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分类
1.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光温作用模式的研究
2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遗传和等位性研究
3 不育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4 分子生物学研究
4.1 光温敏核不育蛋白质水平上的特异性研究
4.2 育性特异表达基因mRNA的研究
5 光温敏不育水稻的应用研究
6 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
6.2 核心种子和遗传提纯
6.3 标记去杂法
6.4 用化学杀雄及生态技术措施解决杂种纯度和制种问题
6.5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鉴定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生理生化特性
1.1 酶与光温敏核不育
1.1.1 活性氧清除系统主要酶活性的变化
1.1.2 其他酶
1.2 物质代谢与光温敏核不育
1.2.1 氨基酸
1.2.2 碳水化合物
1.2.3 核酸
1.3 内源激素与光温敏核不育
1.4 矿质元素与光温敏核不育
1.5 光敏色素与光温敏核不育
1.6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调控机理假说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淡绿叶标记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叶色及育性的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叶色观察
1.2.2 育性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F_2群体的叶色分离
2.2 F_2群体的育性分离
2.3 育性和叶色的联合分离
2.4 3个组合F_3株系的叶色与育性的分离
2.5 F_3系统累积分布曲线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应用基因型与播期互作效应分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对光周期和温度的育性敏感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AMMI模型和回归模型对不育系育性方差分析的比较
2.2 AMMI模型主效应分析
2.3 AMMI模型互作效应分析
2.4 AMMI模型和回归模型估算不育系育性稳定性参数的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浙农大11S(ZAU11S)回交后代改良系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杭州2003、2004年6~10月份温度和光照时间变化趋势
2.2 光温条件对水稻花粉育性的影响
2.3 不育系育性转换期
2.4 供试不育系的育性敏感期
2.5 不同播期和基因型对不育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育系育性鉴定中育性指标的选择
3.2 光周期和温度对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
3.3 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和临界温度的判定
3.4 供试不育系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光温胁迫对光温敏核不育系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花粉育性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材料抽穗前3~21d光长和温度的变化
2.2 供试材料花粉育性变化
2.3 抽穗前3~21d SOD活性的变化
2.4 抽穗前3~21d CAT活性的变化
2.5 抽穗前3~21d POD活性的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A
附图B
发布时间: 2005-07-22
参考文献
- [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D]. 姜洁锋.华中农业大学2015
- [2].北方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及杂种优势的研究[D]. 于亚辉.沈阳农业大学2014
- [3].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鉴定及培矮64S转Xa21基因后代分析[D]. 陈小荣.浙江大学2002
- [4].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基因组甲基化分析[D]. 陈小军.武汉大学2012
- [5].籼型水稻核不育系对温度敏感性的鉴定[D]. 付立忠.浙江大学2004
- [6].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低温下育性表达及其稳定性研究[D]. 廖伏明.湖南农业大学2002
相关论文
- [1].水稻环境敏感核不育系的分类、遗传及亚种间杂交稻亲本选配研究[D]. 程式华.南京农业大学2000
- [2].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鉴定及培矮64S转Xa21基因后代分析[D]. 陈小荣.浙江大学2002
- [3].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64S低温下育性表达及其稳定性研究[D]. 廖伏明.湖南农业大学2002
- [4].水稻反温敏两用核不育系go543s的应用基础研究[D]. 蔡义东.湖南农业大学2003
- [5].光温敏不育水稻不育临界温度的遗传及分子机理研究[D]. 陶爱林.华中农业大学2002
- [6].籼型水稻核不育系对温度敏感性的鉴定[D]. 付立忠.浙江大学2004
- [7].栽培水稻杂种不育新基因的定位[D]. 朱速松.南京农业大学2005
- [8].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及其同源株系的应用基础研究[D]. 何强.湖南农业大学2005
- [9].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机理的研究[D]. 宋翔.华中农业大学2005
- [10].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遗传及基因定位研究[D]. 周元飞.浙江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