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氨酯清漆磨退工艺在高级木器涂饰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加文[1](2021)在《罩明髹饰技法在现代漆画创作中的拓展运用》文中研究指明
陈宏伟[2](2021)在《木蜡油涂饰性能与表面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蜡油涂饰是一种木材表面修饰方法,不仅能够深入木材内部对其进行保护,在木材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的同时不会使木材完全与外界隔绝,还能够对木材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本文对木材涂饰性能与表面效果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将木蜡油涂饰应用到现代企业的木质产品生产中,还可以提高木质产品的表面装饰性,为木蜡油涂饰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1)以木蜡油涂饰的表面性能为研究对象,使用正交实验法、物理测量法、数据统计法、归纳分析法对木蜡油涂饰木材的渗透性、耐冷液、耐干热、耐湿热、耐老化、耐冷热温差性能进行研究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木蜡油在木材表面形成了一层较软的薄膜,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渗入到木材微观结构内部;木蜡油涂饰后的耐酸液性能优于耐碱液性能;耐干热性能优于耐湿热性能;经耐老化测试后发现木蜡油涂饰后的木材表面明度降低并趋向于红色,黄化现象明显;耐冷热温差性能较好。(2)以木蜡油涂饰的表面效果为研究对象,使用物理测量法、调查研究法、数据统计法、归纳分析法对木材的表面材色、粗糙度、光泽度、纹理凸显性、视觉心理量等参数进行研究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木蜡油涂饰后的木材表面颜色变深并明显趋向于红色和黄色;木蜡油涂饰降低了木材表面顺纹与横纹粗糙度;提高了木材表面顺纹与横纹光泽度;木蜡油涂饰后的木材纹理凸显更加明显;涂饰后木材的豪华、庄重、自然、刺激、上乘、细腻、温暖等感受有所增强,冷淡、素雅、粗犷等感受有所减弱。(3)以木蜡油涂饰与表面效果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使用物理测量法、数据统计法、归纳分析法对涂饰与表面效果进行应用分析与设计实践,使用两种木蜡油涂饰优化工艺进行设计实践,其中包括实木花瓶、置物架的设计制造、表面涂饰、性能检测,得到以下结论:采用优化后的木蜡油涂饰工艺进行涂饰的木质产品性能检测良好,表面效果更加丰富,说明优化后的木蜡油涂饰工艺可以应用到现代木质产品的生产与装饰中,可以达到较为良好的表面效果。
王莉[3](2017)在《改性羟基丙烯酸树脂分散体制备研究及双组分聚氨酯涂料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有机硅缩合物改性丙烯酸树脂及分散体的研究;第二部分为聚碳酸酯二醇改性丙烯酸树脂及分散体的研究;第三部分为有机硅改性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用于PP塑料涂料研究。(1)通过共水解缩合反应,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OS)与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合成了活性有机硅缩合物;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将有机硅缩合物与丙烯酸酯类单体混合,制备出一种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及其分散体,并与异氰酸酯固化剂配制成双组分聚氨酯涂膜。采用红外光谱对有机硅缩合物结构进行表征,红外光谱中1085 cm-1处为Si-O-Si键反对称伸缩振动峰,确定了有机硅缩合物的生成;树脂聚合过程中,有机硅添加量增加,分散体粒径增大,粒径分布也随之变宽;通过热储实验发现,有机硅含量低于6%时,分散体的稳定性略有下降,含量增加到8%时,分散体的稳定性明显降低;同时,研究了有机硅用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硅的引入提高了涂膜的表面性能、耐溶剂性能、附着力和硬度,但涂膜的耐磨性能下降;树脂分子结构中引入了 Si-O-Si键,涂膜的耐热性能明显提高,热重分析(TGA)表明有机硅用量6%时,涂膜最终的残余量由原来的10%增加到21%。综合考虑分散体及涂膜的各项性能,有机硅缩合物的用量为6%时,分散体及涂膜的各项性能最优。(2)利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二羟甲基丙酸(DMPA)对分子量1000的聚碳酸酯二醇(PCDL)进行亲水改性,在聚碳酸酯二醇结构中引入羧基;通过测定溶液中-NCO 的值,得出 n(PCDL):n(IPDI)为 0.5,n(DMPA):n(PCDL)略大于2,反应进行完全;以亲水改性PCDL、非改性PCDL分别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共聚制备一系列改性丙烯酸树脂及其分散体,并与异氰酸酯固化剂配制成双组分聚氨酯涂膜。研究了 PCDL加入方式对树脂合成的影响,PCDL用量对丙烯酸分散体粒径、Zeta电位及稳定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改性PCDL用量对涂膜机械性能、耐热、耐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PCDL时,采用PCDL与丙烯酸酯类单体混合滴加的方式,制备的丙烯酸树脂性能较好;增加改性PCDL用量,分散体粒径先增大后减小,增加非改性PCDL用量,分散体粒径增大;Zeta电位测试结果显示,改性PCDL用量为0~10%时,分散体Zeta电位随用量的增加而减小,继续增加用量,Zeta电位随用量增加而增大,但分散体的Zeta电位随非改性PCDL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热储实验表明,亲水PCDL改性分散体的稳定性大于非亲水PCDL改性分散体的稳定性;PCDL的添加提高了涂膜的耐溶剂、耐磨和表面性能,PCDL用量为10%时,涂膜耐溶剂擦拭次数最高为311,水接触角可达90.2°,涂膜磨损失重低至16.21 mg;热重分析和电化学测试表明,PCDL分子结构中碳酸酯键分子间内聚力较强,羰基基团具有强极性,PCDL的添加有效提高了涂膜的耐水和耐热性能。(3)利用有机硅改性丙烯酸多元醇水分散体制备双组分聚氨酯面漆,与市售的氯化聚丙烯油性底漆配套,用于PP塑料涂料。油性底漆的喷涂促进了面漆在PP塑料上的附着,提高了涂层的耐刮擦性能;底漆膜厚对复合涂层的附着力有一定的影响,膜厚控制在20~25 μm,涂层附着力最佳;采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Bayhydur(?)XP 2487/1)固化剂,涂膜耐水、附着力性能最优;-NCO/-OH比值为1.3,涂膜交联密度适宜,有利于提高涂层的耐水性能;在配制面漆时添加附着力促进剂,能够改善面漆在底漆上的附着,明显提高了涂层的附着力;涂膜烘烤温度升高至90℃,附着力促进剂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涂层的附着力及耐水性能。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4](2017)在《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收集了2015年7月2016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苯乙烯系共聚物),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醚砜、聚芳醚酮、液晶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张礽[5](2013)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实木地板表面漆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木材由于树种不同结构不同,其内部含有不同程度的内含物,过多的内含物影响了板材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直接影响木材加工后期的表面涂饰性能,造成木材表面与润湿性能能下降,表观特征降低,极大地影响了这类树种作为地板的需求。通常我们把这类树种称为难涂饰树种。因此,有必要对这类木材表面进行改性处理,提高其表面涂饰性能,扩大木材树种的使用范围,为木材在实木地板行业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利用空气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以蚁木(Tabebuia spp.)、二翅豆(Dipteryx sp.)、铁线子(Manilara spp.)、鞋木(B.confusa Hoyle)和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五种难涂饰木材为研究对象,进行表面特性改性研究,旨在通过等离子体处理技术提高难涂饰木材表面润湿性、漆膜附着等性能。研究中运用SEM、红外光谱等分析测试方法对改性后5个树种的表面形貌结构、化学特性和表面涂饰漆膜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空气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采用正交设计方案,对蚁木等5种树种表面进行等离子处理最佳工艺研究。研究发现,经等离子体处理后表面润湿性能有较大提高,5种树种的最佳处理工艺为:蚁木处理电流2.5A,处理时间15s,处理距离12mm;二翅豆处理电流2.5A,处理时间15s,处理距离10mm;铁线子处理电流2.5A,处理时间15s,处理距离12mm;鞋木处理电流2A,处理时间10s,处理距离10mm;番龙眼处理电流2.5A,处理时间15s,处理距离12mm。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各树种的接触角都增大,表面改性效果退化,时效性影响顺序为蚁木≈二翅豆>鞋木>铁线子>番龙眼。2)运用SEM、红外光谱等分析测试方法对改性后各树种的表面化学特性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由木材表面形貌结构和化学特性研究结果可知,5种树种木材表面均凹凸不平,发生蚀刻,表面粗糙度增加;O元素含量明显增加,C元素含量不同程度减少,O/C提高,亲水性基团增加,进一步解释了等离子体处理后木材表面润湿性提高的内在原因。3)对5种树种表面等离子体处理前后漆膜性能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蚁木等离子处理前后漆膜附着力由0.477kN增加至0.742kN,提高了56.2%,漆膜附着力得到明显提高;而二翅豆由0.621kN增加至0.657kN,提高了5.8%铁线子由0.611kN增加至0.793kN,提高了29.8%,鞋木由0.796kN增加至0.826kN,提高了3.8%,番龙眼由0.808增加至0.824kN,提高了19.8%,漆膜附着力均有所提高。蚁木未经等离子体处理表面漆膜附着力为3级,经等离子体处理后蚁木表面漆膜附着力从3级升至2级,效果明显;二翅豆未经等离子体处理和经过等离子体处理表面漆膜附着力均为2级,漆膜剥落率经等离子体处理表面后由7.7%降至6.8%,漆膜附着力略有提高;铁线子未经等离子体处理和经过等离子体处理表面漆膜附着力均为2级,漆膜剥落率经等离子体处理表面后由11.2%降至6.4%,漆膜附着力略有提高。鞋木未经等离子体处理表面漆膜附着力均为2级,漆膜剥落率经等离子体处理表面后由2级升至1级,效果明显。番龙眼经等离子处理变化不明显。5种树种等离子处理处理前后漆膜厚度平均值变化不明显,在104-123μm之间变化,均符合漆膜厚度要求;但是等离子体处理前后漆膜厚度标准偏差变化明显,其中蚁木降低了5.31%,铁线子降低了2.22%,二翅豆提高了2.39%,鞋木降低了0.93%,番龙眼降低了2.26%。可见,5种树种木材表面经等离子体处理后,漆膜厚度均匀性提高。
路则光[6](2007)在《家具用杨木板件的薄木贴面及其水性涂料涂饰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以杨木多层胶合板为基材,以枫木和红橡薄木为贴面材料,以水性苯丙封闭底漆、水性丙烯酸底漆与水性丙烯酸改性聚氨酯面漆为涂料,以工艺为主线依次进行家具用杨木板件的薄木贴面及其水性涂料涂饰工艺研究,着重于水性涂料涂饰工艺的研究。研究表明,脲醛胶涂胶量对枫木贴.面板的透胶率和翘曲度变化量影响大,热压时间对宽度干缩系数影响较大。双液胶涂胶量对红橡贴面板透胶率的影响显着,单位压力对翘曲度影响大,面粉添加量对宽度干缩系数的影响大。白坯砂光质量、封闭底漆的涂布量、封闭底漆和面漆的涂装遍数对附着力的影响大,面漆的涂布量对光泽度影响显着。在35~55℃温度范围和50~70%相对湿度范围内,水性涂料的干燥速度随着热空气湿度的变大而延长,湿度对干燥速度的影响大于温度。湿度对水性涂料涂层干燥状态的影响比温度大,湿度起主要作用,温度起次要作用,在干燥实践中应注意对湿度进行控制.试验证明,5.20um为白坯较优的表面粗糙度。两遍封闭底漆、两遍底漆、两遍面漆的底、面漆涂层配套工艺为较优的工艺,其中,封闭底漆每遍涂布量为60g/m2,底漆为100g/m2,面漆为120g/m2。在通风速度为0.3m/s的前提下,采用温度55℃、相对湿度50%、第1遍封闭底漆干燥6.5 min和第2遍封闭底漆干燥9min的工艺干燥封闭底漆,采用温度35℃、相对湿度50%、第1遍底漆干燥16min和第2遍底漆干燥22min的工艺干燥底漆,采用温度35℃、相对湿度70%、第1遍面漆干燥50min和第2遍面漆干燥40min的工艺干燥面漆是较优的热空气干燥工艺。热空气干燥条件下的水性底、面漆涂层“湿碰干”工艺和“湿碰湿”工艺,为水性涂料的工厂化强制干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邵莎莎[7](2007)在《水性聚氨酯/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涂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利用纳米SiO2表面羟基的高反应活性,分别采用TDI缩合法接枝PPG改性纳米SiO2和硅烷偶联剂法改性纳米SiO2。通过FT-IR、TGA分析表明纳米SiO2与接枝物之间确实形成了化学键。其中,经TDI缩合法接枝PPG改性的纳米SiO2的接枝率较高。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可以观察到改性后的纳米SiO2表面形成了空间位阻稳定层,提高了纳米粒子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及与基体的界面相容性,在溶剂中分散情况良好。采用预聚体法成功地制备出了水性聚氨酯乳液,并讨论了二羟甲基丙酸(DMPA)用量和R值(NCO/OH)对乳液和涂膜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工艺。并将未改性纳米SiO2和改性后的纳米SiO2填充水性聚氨酯以制备纳米复合涂料。考察纳米SiO2对涂膜的附着力、涂膜硬度、耐磨性、耐水和耐酸碱性等各项性能的影响,从而对比不同改性方法对纳米SiO2水性聚氨酯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复合涂料的各项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发现复合涂料的性能随纳米粒子的添加量的变化而变化。通过综合性能比较,得到较佳的纳米粒子改性方法及较佳填充量。
侯新毅[8](2004)在《三种桉树木材的机械加工和透明涂饰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窿缘桉(E.exserla)、柠檬桉(E.citriodora)木材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常见家具用材核桃楸(Juglans cathayensis)为对照试材,对其机械加工和透明涂饰性能进行了全面试验,力图为桉树人工木材高附加值实木制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信息。 机械加工性能测试按照美国ASTM D1666-87标准进行,并综合考虑了我国的生产实际。试验系统测试了三种桉树木材的刨切、砂光、成型、钻孔、榫眼加工、车削等六种加工性能,对加工缺陷进行了分类,拍摄了完整的缺陷照片,并通过实体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了主要加工缺陷,从微观角度揭示了缺陷的实质破坏形式,研究表明: ① 在单项测试中,三种桉树木材的砂光、成型、榫眼加工性能全面超过核桃楸木材;钻孔性能(采用圆形沉割刀中心钻加工)与核桃楸处在同一等级;刨切性能较核桃楸木材低一个等级,但是桉树木材刨切缺陷类型单一、数量少。 ② 在机械加工性能综合评定中,三种桉树木材的综合得分均超过了核桃楸(尾巨桉,41分;窿缘桉,40分;柠檬桉,37分;核桃楸,28分。满分50分。),表明三种桉树木材具有优良的机械加工性能。 从视觉环境和美学特性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三种桉树木材的透明涂饰性能。使用国内木器涂饰常见的三种清漆:硝基清漆、醇酸树脂清漆、聚氨酯清漆进行了综合试验,测试了三种桉树木材素材和涂饰后漆膜的色度学和光泽度参数,分析了其变化规律,并结合试验结果对桉树木材的透明涂饰提出了建议。试验表明: ① 色度学参数的变化,在树种间差异显着,柠檬桉木材三种清漆涂饰处理后,几乎所有的色度学参数的变化(醇酸清漆涂饰后的色相差(?)h*ab除外)均小于尾巨桉、窿缘桉、核桃楸木材,而后者的变幅比较接近。 ② 涂饰后色度学参数的变化数值,醇酸清漆和聚氨酯清漆大于硝基清漆。 ③ 在光泽度的变化上,硝基清漆涂饰处理对光泽度的提高较醇酸清漆和聚氨酯清漆慢;且硝基清漆对光泽度各向异性的降低和改善,也不如后两种清漆明显。
刘益军[9](2001)在《2000年中国聚氨酯研究与应用论文题录(三)》文中研究指明
段英丽,任望东[10](2000)在《聚氨酯清漆磨退工艺在高级木器涂饰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近几年来,宾馆、饭店、写字楼内装修越来越高档,白榉、红榉、水曲柳、花梨木等贴面板比比皆是,这些贴面板纹理优美、清晰,经采用透明涂饰工艺加工后,材质表面的色质和纹理进一步得到显现和渲染,看起来雍容典雅,美不胜收。但是,
二、聚氨酯清漆磨退工艺在高级木器涂饰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氨酯清漆磨退工艺在高级木器涂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木蜡油涂饰性能与表面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4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2 木蜡油涂饰性能研究 |
2.1 木材材性与表面性能解析 |
2.1.1 木材材性解析 |
2.1.2 表面性能解析 |
2.2 涂饰材料与方法 |
2.2.1 涂饰材料与仪器 |
2.2.2 涂饰方法 |
2.3 涂饰性能结果分析 |
2.3.1 渗透性能 |
2.3.2 耐冷液性能 |
2.3.3 耐干热性能 |
2.3.4 耐湿热性能 |
2.3.5 耐老化性能 |
2.3.6 耐冷热温差性能 |
2.4 优化工艺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3 木蜡油涂饰表面效果研究 |
3.1 木材表面及涂饰效果解析 |
3.1.1 木材表面解析 |
3.1.2 涂饰效果解析 |
3.2 评定内容与方法 |
3.2.1 评定内容 |
3.2.2 评定方法 |
3.3 表面效果分析 |
3.3.1 表面材色 |
3.3.2 表面粗糙度 |
3.3.3 表面光泽度 |
3.3.4 纹理凸显性 |
3.3.5 视觉心理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4 木蜡油涂饰与表面效果应用研究 |
4.1 应用分析 |
4.1.1 表面涂饰应用分析 |
4.1.2 表面效果应用分析 |
4.2 设计实践 |
4.2.1 实木置物架设计实践 |
4.2.2 工艺品花瓶设计实践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 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改性羟基丙烯酸树脂分散体制备研究及双组分聚氨酯涂料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性聚氨酯涂料概述 |
1.2 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 |
1.2.1 水性双组分聚氨酯组成 |
1.2.2 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成膜反应 |
1.3 水性丙烯酸多元醇组分 |
1.3.1 水性丙烯酸多元醇树脂概述 |
1.3.2 水性丙烯酸多元醇组分的分类 |
1.4 水性丙烯酸多元醇组分的改性 |
1.4.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多元醇组分 |
1.4.2 聚碳酸酯二醇改性丙烯酸多元醇组分 |
1.5 水性PP塑料涂料 |
1.5.1 国内外聚丙烯(PP)塑料涂料现状 |
1.5.2 PP塑料涂层附着机理 |
1.5.3 PP塑料底漆树脂的选择 |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1 论文研究意义 |
1.6.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有机硅改性羟基丙烯酸树脂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规格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原理 |
2.2.4 实验步骤 |
2.2.5 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有机硅缩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2.3.2 溶剂对有机硅缩合物的影响 |
2.3.3 有机硅缩合物的引入对分散体性能的影响 |
2.3.4 有机硅缩合物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结论 |
第3章 聚碳酸酯二醇改性羟基丙烯酸树脂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规格 |
3.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
3.2.3 实验原理 |
3.2.4 实验步骤 |
3.2.5 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亲水改性PCDL合成反应程度的确定 |
3.3.2 PCDL加入方式的影响 |
3.3.3 PCDL的添加对分散体性能的影响 |
3.3.4 PCDL的添加对涂膜耐水性能的影响 |
3.3.5 PCDL的添加对涂膜耐溶剂性能的影响 |
3.3.6 PCDL的添加对涂膜耐磨性能的影响 |
3.3.7 PCDL的添加对涂膜耐热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结论 |
第4章 水性高耐刮耐水PP塑料涂料制备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 |
4.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
4.2.3 实验步骤 |
4.2.4 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油性底漆对涂膜耐刮性能的影响 |
4.3.2 底漆膜厚对涂层附着力及耐水性能的影响 |
4.3.3 固化剂的选择 |
4.3.4 -NCO/-OH值对涂层附着力及耐水性能的影响 |
4.3.5 附着力促进剂对涂层附着力及耐水性能的影响 |
4.3.6 烘烤温度对涂层附着力及耐水性能的影响 |
4.3.7 涂层其他性能测试 |
4.4 本章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2.1 聚乙烯(PE) |
2.2 聚丙烯(PP) |
2.3 聚氯乙烯(PVC) |
2.4 聚苯乙烯(PS)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
3 工程塑料 |
3.1 尼龙(PA) |
3.2 聚碳酸酯 |
3.3 热塑性聚酯树脂(PET和PBT) |
4 特种工程塑料 |
4.1 聚苯硫醚(PPS) |
4.2 聚醚砜(PESU) |
4.3 聚芳醚酮(PAEK) |
4.4 液晶聚合物(LCP) |
5 热固性树脂 |
5.1 酚醛树脂 |
5.1.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
5.1.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
5.1.3 酚醛树脂合成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以及应用研究 |
5.1.4 结语 |
5.2 聚氨酯(PU) |
5.2.1 全球投资近况 |
5.2.2 聚氨酯原材料 |
5.2.3 建筑节能 |
5.2.4 汽车用聚氨酯 |
5.2.5 医用聚氨酯 |
5.2.6 聚氨酯涂料、密封胶、胶黏剂 |
5.2.7 其他聚氨酯产品 |
5.2.8 小结 |
5.3 环氧树脂 |
5.3.1 环氧树脂原料市场[131-135] |
5.3.1. 1 双酚A(BPA) |
5.3.1. 2 环氧氯丙烷(ECH) |
5.3.2 环氧树脂工业[136-146] |
5.3.2. 1 欧洲环氧树脂 |
5.3.2. 2 美国环氧树脂 |
5.3.2. 3 亚洲环氧树脂 |
5.3.3 企业经营动态[147-152] |
5.3.4 新产品[153-159] |
5.3.5 应用领域发展 |
5.3.5. 1 涂料[161-183] |
1)管道及储罐 |
2)建筑 |
3)汽车 |
4)船舶 |
5.3.5. 2 复合材料[184-197] |
1)汽车 |
2)石墨烯/航空航天 |
3)船舶 |
4)运动器材 |
5.3.6 结语 |
5.4 不饱和聚酯树脂 |
5.4.1 市场动态 |
5.4.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5)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实木地板表面漆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木材表面涂饰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3 等离子体在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进展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等离子体处理对实木地板表面润湿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接触角与表面润湿原理 |
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3.1 实验材料 |
2.3.2 试验设备 |
2.3.3 实验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等离子处理工艺对木材表面接触角改变的研究 |
2.4.2 三因子分析 |
2.4.3 等离子处理的时效性研究 |
2.4.4 等离子体处理实木地板表面润湿性能随时间变化规律及数学预测模型 |
2.4.5 不同实木地板用树种木材表面等离子体处理后润湿性能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等离子体处理对实木地板表面结构和化学特性变化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3 扫描电镜 X 射线能谱分析(X-ray EDS) |
3.4 XPS 分析木材表面化学组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
3.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3.6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6.1 实验材料 |
3.6.2 试验设备 |
3.6.3 实验方法 |
3.7 结果与讨论 |
3.7.1 不同树种处理前后表面扫描电镜分析 |
3.7.2 不同树种处理前后表面元素分析 |
3.7.3 不同树种处理前后表面红外光谱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等离子体处理对实木地板表面涂饰漆膜性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漆膜附着机理 |
4.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3.1 实验材料 |
4.3.2 试验设备 |
4.3.3 实验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等离子体处理实木地板对漆膜附着力改善的研究 |
4.4.2 等离子体处理实木地板表面对漆膜厚度改善的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论 |
5.1 润湿性能 |
5.2 改性后的表面结构和化学特性 |
5.3 漆膜性能 |
参考文献 |
(6)家具用杨木板件的薄木贴面及其水性涂料涂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1.1 家具用杨木板件的薄木贴面工艺需要研究 |
1.1.1.2 由家具涂饰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治理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提高杨木速生材的附加值 |
1.1.2.2 改善家具的环保性能 |
1.1.2.3 增强家具的市场竞争力 |
1.2 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 |
1.2.2 国际 |
1.3 水性木器涂料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
1.3.1 水性木器涂料的发展现状 |
1.3.1.1 产品质量现状 |
1.3.1.2 水性木器涂料产业化发展慢的原因分析 |
1.3.1.3 发展水性木器涂料产业化的对策 |
1.3.2 水性木器涂料的施工工艺 |
1.3.2.1 透明水性木器漆一般工艺 |
1.3.2.2 水性实色漆施工工艺 |
1.3.2.3 水性美式涂装工艺 |
1.3.3 家具水性涂料的选用及其工业化涂饰应用 |
1.3.3.1 家具水性涂料的选用 |
1.3.3.2 水性涂料的工业化涂饰应用 |
1.4 研究内容 |
1.4.1 家具用杨木板件的薄木贴面工艺研究 |
1.4.2 水性涂料涂饰工艺研究 |
2 薄木贴面工艺研究 |
2.1 材料干缩系数与薄木贴面质量的关系 |
2.1.1 干缩系数及其意义 |
2.1.2 干缩系数的测定及其应用 |
2.1.2.1 材料与方法 |
2.1.2.2 结果与分析 |
2.2 枫木和红橡薄木贴面工艺研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1.1 材料 |
2.2.1.2 仪器和设备 |
2.2.1.3 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2.1 各工艺因素对枫木薄木贴面板质量的影响 |
2.2.2.2 各工艺因素对红橡薄木贴面板质量的影响 |
2.3 小结 |
3 白坯砂光质量与漆膜性能的关系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仪器和设备 |
3.1.3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砂光质量与漆膜附着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
3.2.2 砂光质量与漆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
3.2.4 较优的砂光质量 |
3.2.5 验证试验 |
3.3 小结 |
4 水性涂料底、面漆涂层配套工艺研究 |
4.1 涂布量研究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1.1 材料 |
4.1.1.2 仪器和设备 |
4.1.1.3 方法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2.1 耐磨性 |
4.1.2.2 附着力 |
4.1.2.3 光泽度 |
4.1.2.4 较优的涂布量工艺 |
4.2 底、面漆涂层配套工艺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1.1 材料 |
4.2.1.2 仪器和设备 |
4.2.1.3 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2.1 附着力 |
4.2.2.2 光泽度 |
4.2.2.3 较优的底、面漆涂层配套工艺 |
4.3 小结 |
5 热空气干燥条件下的涂层"湿碰干"和"湿碰湿"工艺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仪器和设备 |
5.1.3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涂层干燥时间研究 |
5.2.1.1 水性封闭底漆的涂层干燥时间 |
5.2.1.2 水性底漆的涂层干燥时间 |
5.2.1.3 水性面漆的涂层干燥时间 |
5.2.2 涂层附着力研究 |
5.2.2.1 涂层附着力测定方法研究 |
5.2.2.1.1 主要原理 |
5.2.2.1.2 适用范围 |
5.2.2.1.3 测定方法 |
5.2.2.1.4 应用价值 |
5.2.2.2 涂层附着力结果与分析 |
5.2.2.2.1 水性封闭底漆的涂层附着力 |
5.2.2.2.2 水性底漆的涂层附着力 |
5.2.2.2.3 水性面漆的涂层附着力 |
5.2.3 热空气干燥条件下的涂层"湿碰干"工艺研究 |
5.2.3.1 水性封闭底漆涂层的干燥工艺 |
5.2.3.2 水性底漆涂层的干燥工艺 |
5.2.3.3 水性面漆涂层的干燥工艺 |
5.2.3.4 热空气干燥条件下的涂层"湿碰干"工艺 |
5.2.4 热空气干燥条件下的涂层"湿碰湿"工艺研究 |
5.3 小结 |
6 水性清面漆和溶剂型清面漆涂层干燥状态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仪器和设备 |
6.1.3 方法 |
6.1.3.1 试验样板的制备 |
6.1.3.2 测试指标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水性丙烯酸改性聚氨酯清面漆涂层干燥状态研究 |
6.2.1.1 理论分析 |
6.2.1.2 水性面漆涂层固化过程的红外光谱表征 |
6.2.1.3 温度和湿度对水性清面漆涂层干燥状态的影响 |
6.2.1.3.1 温湿度对涂层干燥速度的影响 |
6.2.1.3.2 温湿度对漆膜摆杆硬度的影响 |
6.2.1.3.3 温湿度对漆膜光泽度的影响 |
6.2.1.3.4 温湿度对水分挥发过程的影响 |
6.2.2 溶剂型聚氨酯亚光清面漆涂层干燥状态研究 |
6.2.2.1 理论分析 |
6.2.2.2 温度和湿度对溶剂型聚氨酯亚光清面漆涂层干燥状态的影响 |
6.2.2.2.1 温湿度对涂层干燥速度的影响 |
6.2.2.2.2 温湿度对漆膜摆杆硬度的影响 |
6.2.2.2.3 温湿度对漆膜光泽度的影响 |
6.3 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局限与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7)水性聚氨酯/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水性聚氨酯涂料简介 |
1.1.1 水性聚氨酯涂料的应用 |
1.1.2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
1.1.3 水性聚氨酯的原料选择 |
1.1.4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
1.2 纳米材料改性聚氨酯涂料 |
1.2.1 纳米复合涂料的主要性能 |
1.2.2 纳米材料改性聚氨酯涂料的国内外现状 |
1.3 纳米粒子表面改性 |
1.3.1 纳米粒子表面改性的目的 |
1.3.2 纳米粒子表面改性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2. 纳米SIO_2的表面改性及表征 |
2.1 改性原理 |
2.1.1 TDI缩合法接枝PPG改性纳米SiO_2 |
2.1.2 偶联剂法改性纳米SiO_2 |
2.2 实验部分 |
2.2.1 TDI缩合法接枝PPG改性纳米SiO_2 |
2.2.1.1 试剂与仪器 |
2.2.1.2 实验步骤 |
2.2.2 偶联剂法改性纳米SiO_2 |
2.2.2.1 试剂与仪器 |
2.2.2.2 实验步骤 |
2.3 表征方法 |
2.4 结果及结论 |
2.4.1 红外表征 |
2.4.1.1 TDI缩合法改性纳米SiO_2的红外表征 |
2.4.1.2 偶联剂法改性纳米SiO_2的红外表征 |
2.4.2 热失重表征 |
2.4.2.1 TDI缩合法改性纳米SiO_2的TGA表征 |
2.4.2.2 TDI缩合法NCO/OH比例对表面改性的影响 |
2.4.2.3 偶联剂法改性纳米SiO_2的TGA表征 |
2.4.3 电镜表征 |
2.4.3.1 TDI缩合法改性纳米SiO_2的TEM表征 |
2.4.3.2 偶联剂法改性纳米SiO_2的TEM表征 |
2.5 本章总结 |
3. 纳米SIO_2改性水性聚氨酯的研究 |
3.1 水性聚氨酯涂料的合成工艺研究 |
3.1.1 试剂与仪器 |
3.1.2 反应原理 |
3.1.3 实验步骤 |
3.1.3.1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
3.1.3.2 涂膜的制备 |
3.1.4 测试和表征 |
3.1.4.1 红外光谱的测定 |
3.1.4.2 粘度的测定 |
3.1.4.3 吸水率的测定 |
3.1.5 结果及结论 |
3.1.5.1 红外光谱分析 |
3.1.5.2 NCO/ON比值对体系的影响 |
3.1.5.3 PPG/DMPA对体系的影响 |
3.1.5.4 反应温度对体系的影响 |
3.1.5.5 反应时间对体系的影响 |
3.2 纳米SiO_2改性水性聚氨酯涂料及性能测试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步骤 |
3.2.2.1 纳米SiO_2/水性聚氨酯复合涂料 |
3.2.2.2 TDI缩合法改性纳米SiO_2/水性聚氨酯复合涂料 |
3.2.2.3 偶联剂法改性纳米SiO_2/水性聚氨酯复合涂料 |
3.2.2.4 涂膜的制备 |
3.2.3 涂膜性能的测试 |
3.2.3.1 粘度的测定 |
3.2.3.2 附着力的测定 |
3.2.3.3 吸水率的测定 |
3.2.3.4 耐酸性的测试 |
3.2.3.5 耐碱性的测试 |
3.2.3.6 涂膜硬度的测试 |
3.2.3.7 涂膜耐磨性测试 |
3.3 本章总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三种桉树木材的机械加工和透明涂饰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桉树人工林资源和利用现状 |
1.1.1 桉树人工林资源 |
1.1.2 桉树人工林木材的利用现状 |
1.1.2.1 生产木片 |
1.1.2.2 制浆造纸 |
1.1.2.3 人造板生产 |
1.2 桉树木材实木制品的开发 |
1.3 国外木材机械加工性能研究现状 |
1.4 木材机械加工性能测试和评价标准 |
1.5 开展木材机械加工性能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1.6 本研究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
2 试验方法概述 |
2.1 测试方法 |
2.1.1 关于ASTM |
2.1.2 关于ASTM D1666标准 |
2.2 试材 |
3 刨切性能测试 |
3.1 试验设备 |
3.2 试验处理 |
3.3 刨切性质 |
3.3.1 尾巨桉刨切性质 |
3.3.2 窿缘桉刨切性质 |
3.3.3 柠檬桉刨切性质 |
3.3.4 核桃楸刨切性质 |
3.4 结论 |
4 砂光性能测试 |
4.1 试验设备 |
4.2 试验处理 |
4.3 砂光性质 |
4.3.1 尾巨桉砂光性质 |
4.3.2 窿缘桉砂光性质 |
4.3.3 柠檬桉砂光性质 |
4.3.4 核桃楸砂光性质 |
4.3.5 表面粗糙度测量 |
4.4 结论 |
5 成型性能测试 |
5.1 试验设备 |
5.2 试验处理 |
5.3 成型性质 |
5.3.1 尾巨桉成型性质 |
5.3.2 柠檬桉成型性质 |
5.3.3 窿缘桉成型性质 |
5.3.4 核桃楸成型性质 |
5.4 结论 |
6 钻孔性能测试 |
6.1 试验设备 |
6.2 试验处理 |
6.3 钻孔性质 |
6.3.1 尾巨桉钻孔性质 |
6.3.2 柠檬桉钻孔性质 |
6.3.3 窿缘桉钻孔性质 |
6.3.4 核桃楸钻孔性质 |
6.4 结论 |
7 榫眼加工性能测试 |
7.1 试验设备 |
7.2 试验处理 |
7.3 榫眼加工性质 |
7.3.1 尾巨桉榫眼加工性质 |
7.3.2 柠檬桉榫眼加工性质 |
7.3.3 窿缘桉榫眼加工性质 |
7.3.4 核桃楸榫眼加工性质 |
7.4 结论 |
8 旋切(车削)性能测试 |
8.1 试验设备 |
8.2 试验处理 |
8.3 旋切性质 |
8.3.1 尾巨桉旋切性质 |
8.3.2 柠檬桉旋切性质 |
8.3.3 窿缘桉旋切性质 |
8.3.4 核桃楸旋切性质 |
8.4 结论 |
9 桉树木材机械加工性能综合分析 |
9.1 机械加工性能综合试验结果 |
9.2 机械加工性能与木材基本性质的关系 |
9.2.1 刨切性能与木材基本性质的关系 |
9.2.2 砂光性能与木材基本性质的关系 |
9.2.3 成型性能与木材基本性质的关系 |
9.2.4 钻孔性能与木材基本性质的关系 |
9.2.5 榫眼加工性能与木材基本性质的关系 |
9.2.6 旋切(车削)性能与木材基本性质的关系 |
9.3 木材机械加工性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
10 透明涂饰材料和方法 |
10.1 材料 |
10.2 方法 |
10.3 色度学参数和光泽度参数的测量与计算 |
10.3.1 色度学参数的测量和计算 |
10.3.2 光泽度参数的测量 |
11 色度学特征变化 |
11.1 硝基清漆涂饰前后素材和漆膜色度学参数变化 |
11.2 醇酸树脂清漆涂饰前后素材和漆膜色度学特征变化 |
11.3 聚氨酯清漆涂饰前后素材和漆膜色度学特征变化 |
11.4 结论 |
12 光泽度特征变化 |
12.1 硝基清漆涂饰后光泽度的变化 |
12.2 醇酸树脂清漆涂饰后光泽度变化 |
12.3 聚氨酯清漆涂饰后光泽度变化 |
12.4 结论 |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聚氨酯清漆磨退工艺在高级木器涂饰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罩明髹饰技法在现代漆画创作中的拓展运用[D]. 杨加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2]木蜡油涂饰性能与表面效果研究[D]. 陈宏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改性羟基丙烯酸树脂分散体制备研究及双组分聚氨酯涂料应用[D]. 王莉. 湖南大学, 2017(07)
- [4]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 塑料工业, 2017(03)
- [5]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实木地板表面漆膜性能的研究[D]. 张礽.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6]家具用杨木板件的薄木贴面及其水性涂料涂饰工艺研究[D]. 路则光. 南京林业大学, 2007(10)
- [7]水性聚氨酯/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涂料的研究[D]. 邵莎莎.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6)
- [8]三种桉树木材的机械加工和透明涂饰性能研究[D]. 侯新毅. 北京林业大学, 2004(04)
- [9]2000年中国聚氨酯研究与应用论文题录(三)[J]. 刘益军. 聚氨酯工业, 2001(03)
- [10]聚氨酯清漆磨退工艺在高级木器涂饰中的应用[J]. 段英丽,任望东. 建筑工人,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