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研究了四川省丹棱县三种林草复合模式林地的细根生物量、土壤物理性质、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以及它们与土壤抗蚀性的关系。三种林草复合模式分别为台湾桤木—黑麦草模式、台湾桤木—自然草模式、四川桤木—自然草模式(对照)。结果表明:(1)林地内细根和草根分布与生长特征①台湾桤木—黑麦草林地、台湾桤木—自然草草林地、四川桤木—自然草林地细根年生物量分别为5.7796t/hm2、3.8005t/hm2、3.6948t/hm2,草根年生物量分别为0.9074t/hm2、1.8606t/hm2、1.8827t/hm2。②三种复合模式林地内,根系总生物量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规律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且各层细根生物量所占百分比亦接近,但黑麦草与自然草草根生物量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台湾桤木—黑麦草林地:上、中、下层细根生物量比例为41:33:26,上、中、下层草根生物量比例为79:21:0;台湾桤木—自然草林地:细根生物量比例为40.38:22,草根生物量比例为56:25:19;四川桤木—自然草林地比例约为40:36:24,草根生物量比例为57:24:19。③台湾桤木—黑麦草林地内,直径≤1mm、1~2mm细根生物量分别为2.7770t/hm2、3.0026t/hm2,其中≤1mm细根在土壤上、中、下层所占比例分别为52%、43%、48%;台湾桤木—自然草林地内,≤1mm、1~2mm细根生物量分别为1.9187t/hm2、1.8818t/hm2,≤1mm细根在各土层所占比例分别为65%、45%、35%;四川桤木—自然草林地内,≤1mm、1~2mm细根生物量分别为1.9800t/hm2、1.7148t/hm2,≤1mm细根在各土层所占比例分别为64%、50%、42%。④台湾桤木—黑麦草林地内,直径≤1mm、1~2mm活细根生物量分别占同径级细根总生物量的73%、81%;台湾桤木—自然草林地内,分别占90%、77%;四川桤木—自然草林地内,分别占91%、74%。⑤三种模式林地内,根系总生物量月变化均呈现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6~7月和9月,最低值均出现在1月。上层根系生物量积累量大,变化趋势明显,对根系总生物量月变化曲线的影响最大。⑥≤1mm细根与草根生物量积累量的垂直分布以及月变化动态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决定着根系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月变化规律,而1~2mm细根的垂直分布及月变化的规律性较弱。(2)林地内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①三种模式林地内,土壤容重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大;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的垂直变化趋势相反。土壤容重与孔隙度月变化趋势不明显。②三种模式林地内,>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水稳性团聚体总量的垂直空间变化趋势为:上层>中层>下层。③水稳性团聚体总量最大值均出现在9月,最低值出现在1~5月。台湾桤木—黑麦草林地最大值207.22%,月均值189.74%;台湾桤木—自然草林地最大值208.64%,月均值187.80%;四川桤木—自然草林地最大值205.29%,月均值183.76%。④>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9月有明显增加,三种模式林地内含量相差不大,平均值为111.45%。⑤就提高土壤中>5mm、3~5mm水稳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总量以及减少1~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而言,直径≤1mm细根的作用显著,草根的作用也不可忽视。⑥三种模式林地内,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垂直分布规律:上层>中层>下层。台湾桤木—黑麦草林地全年有机质总量327.37g/kg,最大值出现在9月(84.37g/kg);台湾桤木—自然草林地全年有机质总量311.10g/kg,最大值出现在7月(71.5g/kg);四川桤木—自然草林地全年有机质总量337.10g/kg,最大值出现在9月(80.70g/kg)。⑦≤1mm根系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系数最大(0.832**)。有机质含量与>5mm、3~5mm水稳性团聚体以及水稳性团聚体总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0.25~0.5mm、1~2mm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著负相关。(3)不同林草复合模式林地土壤抗蚀性评价通过与土壤抗蚀性相关指标的主成分分析,三种模式林地内,各层土壤的抗蚀综合指数均为:上层>中层>下层;三种模式林地土壤抗蚀平均综合指数为台湾桤木—黑麦草林地(1.041)>台湾桤木—自然草林地(-0.248)>四川桤木—自然草林地(-0.793)。台湾桤木—黑麦草林地在增强土壤抗蚀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综上,5年生台湾桤木与黑麦草复合模式地下部分空间分布在幼林时期竞争较小,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抗蚀性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可以在四川西缘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及生态恢复工程中加以应用,在其适生范围内大面积推广。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质及遮阴对台湾桤木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12)
- [2].镉氮对台湾桤木和杂交相思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3].台湾桤木与不同树种混交初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对比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8(11)
- [4].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台湾桤木混交造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价[J]. 水土保持通报 2019(05)
- [5].对四川桤木和台湾桤木人工林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J]. 现代农业科学 2009(03)
- [6].台湾桤木茎段外植体消毒及启动培养[J]. 广西林业科学 2018(03)
- [7].3个种源台湾桤木在广西的生长和光合特征[J]. 广西林业科学 2019(01)
- [8].台湾桤木种源/家系苗期变异评价[J]. 广西林业科学 2018(02)
- [9].台湾桤木组培再生体系的建立[J]. 广西林业科学 2018(04)
- [10].育苗基质对台湾桤木容器苗生长及结瘤的影响[J]. 广西林业科学 2018(04)
- [11].刍议桤木的栽培和利用[J]. 农业与技术 2015(12)
- [12].台湾桤木造林技术[J]. 四川林业科技 2012(01)
- [13].台湾桤木组织培养中种子消毒方法[J]. 广西林业科学 2015(04)
- [14].不同土壤及氮肥对1年生台湾桤木生长的影响[J]. 西部林业科学 2016(05)
- [15].台湾桤木无丝分裂与细胞多核现象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0)
- [16].台湾桤木的组织培养[J]. 湖南林业科技 2008(03)
- [17].台湾桤木研究现状[J]. 广西林业科学 2015(04)
- [18].台湾桤木-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下凋落物分解及其养分释放动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19].氮磷钾不同配比施肥对台湾桤木抗氧化酶的影响[J]. 林业科技开发 2010(03)
- [20].台湾桤木无性系扦插繁殖试验[J]. 湖南林业科技 2010(06)
- [21].广西引种台湾桤木区域试验[J]. 广西林业科学 2016(03)
- [22].台湾桤木引种的生长节律与生物量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06)
- [23].台湾桤木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03)
- [24].盐胁迫对台湾桤木幼苗光合作用和荧光特性的影响[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3(03)
- [25].4个台湾桤木无性系光合特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2)
- [26].台湾桤木群体/单株种实性状的变异性[J]. 种子 2020(09)
- [27].台湾桤木组织培养中污染和褐化的防止[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2)
- [28].台湾桤木引种试验初报[J]. 广东林业科技 2009(06)
- [29].两种草本层台湾桤木林地细根分解及养分动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06)
- [30].3个树种与巨桉混交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量和养分含量特征[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