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体温论文-程雨蒙

选择体温论文-程雨蒙

导读:本文包含了选择体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亚飞蝗,绿僵菌,红外热像仪,体温调节

选择体温论文文献综述

程雨蒙[1](2019)在《影响东亚飞蝗对植株高度选择的因素及绿僵菌侵染后体温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具有突发性、迁移性和毁灭性发生等特点,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山东省黄河滩区域滋生大量的芦苇、稗草、莎草等禾本科植物,为蝗虫的孳生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为更好地应用生物农药开展防治工作,本文观察了在自然生境中东亚飞蝗对高度选择的偏好;在室内条件下,测试该虫在绿僵菌侵染时的体温变化,以期提高绿僵菌在田间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东亚飞蝗夏蝗偏好栖息在0-20 cm,而秋蝗喜欢栖息在80 cm以上;在0-20 cm夏蝗与秋蝗的选择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在80 cm以上夏蝗的选择比例显着低于秋蝗(P<0.05)。当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为5、10和20头/m~2时,东亚飞蝗栖息在40 cm以上3个高度处的选择比例显着高于0-20 cm和20-40 cm高度处的选择比例(P<0.05),当种群密度为40头/m~2时,东亚飞蝗选择栖息在各高度处的机会均等。4:00时不同种群密度东亚飞蝗,栖息在80 cm以上高度所占的百分比最高,7:00、12:00和16:00时栖息在各高度处的机会均等;19:00时种群密度为5和10头/m~(2,),在0-20 cm范围内未发现东亚飞蝗;22:00时不同种群密度东亚飞蝗,在40 cm以上均发现东亚飞蝗。不同种群密度东亚飞蝗在20-40 cm和40-60 cm两高度与环境湿度呈正相关;在60-80 cm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与环境湿度呈负相关。可见,环境温湿度均能够影响东亚飞蝗对植株高度的选择,蝗虫对植物高度的选择反映了其对栖境的适应。(2)3龄蝗蝻各身体部位的体温低于成虫;处理的东亚飞蝗体温低于对照的体温,且两者之间存在极显着的差异(P<0.01);与成虫相比,处理的3龄蝗蝻体温更易受绿僵菌的影响。有光条件下,感染前后,3龄蝗蝻各身体部位均在接菌后的48 h体温调节能力最强,成虫各身体部位均在72 h的体温调节能力最强;无光条件下,感染前后,蝗蝻头、胸、前足和中足在各时间段的体温调节能力相似,成虫腹部和足部在24 h的体温调节能力最强。对照的东亚飞蝗3龄和成虫雌性的体温调节能力均分别强于处理的3龄和成虫雄性的体温调节能力;处理的东亚飞蝗雄成虫的体温调节能力强于雌成虫的体温调节能力。(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顾重建,金建钰,上官福根,毛李宁,周化斌[2](2016)在《温度驯化对红耳滑龟幼龟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驯化对变温动物的生理和行为表现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物种的驯化反应不尽相同。红耳滑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为外来入侵种,在中国许多地区发现了野外种群,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为了探讨红耳滑龟幼体的热适应表现,在5个恒定温度(16,20,26,32℃和36℃)下驯化幼龟30d后,检验幼龟的选择体温(Tsel),耐受低温(CTMin)、耐受高温(CTMax)和耐受温度范围(TRR),以及骨骼肌、心肌和肝脏的过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是否受驯化温度影响。结果显示:驯化温度显着影响幼龟的Tsel、CTMin和CTMax,并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对TRR无显着影响。驯化温度显着影响骨骼肌、心肌和肝脏的SOD活力。驯化温度显着影响肝脏的MDA含量,而对骨骼肌和心肌的MDA含量无显着影响。驯化温度显着影响心肌和肝脏的CAT活力,对骨骼肌CAT活力无显着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温度驯化会影响红耳滑龟幼体选择体温和热耐受能力,符合越热越好假设;同时会影响组织的抗氧化能力。(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王延群[3](2014)在《家庭体温计的选择与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体温计的类型体温计主要有3种类型:玻璃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和红外体温计。玻璃体温计玻璃体温计利用感温液在感温泡与毛细管内热膨胀作用来测量人体温度,体温计冷却时感温液柱不下降,保持所测体温值。玻璃体温计主要有叁角型棒式和内标式等。优点为误差一般不超过±0.15℃,稳定性好。缺点是测量时间较长,读数相对困难,易破碎,且一旦破碎,里面的水银流淌出(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健康》期刊2014年05期)

王延群[4](2014)在《家庭体温计的选择与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健和监测疾病,常需测量体温。因此只有掌握体温测量的基本知识和体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测出准确、真实的体温。体温计主要有叁种类型:玻璃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和红外体温计。玻璃体温计利用感温液在感温泡与毛细血管内热膨胀作用来测量人体温度,体温计冷却时感温液柱不下降,保持所测体温值。玻璃体温计主要有叁角型棒式和内标式等。这种体温计的优点为误差一般不超过±0.15摄氏度,稳定性好。缺点是测量时间较长,读数相对困难,易破碎,且一旦破碎,里面的水银流出来会污染环境。电子体温计是利用温度传感器输出电流信号,再将电流信号转换到液晶屏显示温度,同样能保持被测温度的最高值。电子体温计主要有硬质棒式、软质棒式、奶嘴式等。这种体温计的优点为准确度高,误差一般不超(本文来源于《山西老年》期刊2014年09期)

樊晓丽,雷焕宗,林植华[5](2012)在《虎纹蛙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体温是影响变温动物表现的最重要生理学变量。检测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的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幼体和蝌蚪这4个发育阶段的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虎纹蛙选择体温、耐受低温、耐受高温和温度耐受范围的组间差异均显着,幼体的选择体温(24.13℃)显着低于雌性亚成体(28.06℃)、雄性亚成体(29.27℃)和蝌蚪(28.23℃),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和蝌蚪之间差异不显着;幼体的耐受低温(13.85℃)显着高于雌性亚成体(11.27℃)、雄性亚成体(10.84℃)和蝌蚪(10.74℃),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和蝌蚪之间差异不显着;幼体具有显着低的耐受高温(35.48℃)、蝌蚪具有显着高的耐受高温(43.31℃),雌性亚成体(39.55℃)和雄性亚成体(39.02℃)的耐受高温差异不显着;幼体(21.62℃)具有显着小的温度耐受范围、蝌蚪(32.58℃)具有显着大的温度耐受范围,雌性亚成体(28.28℃)和雄性亚成体(28.18℃)的温度耐受范围差异不显着。虎纹蛙幼体和亚成体体温和水温之间在降温速度和升温速度的相关关系均显着。用回归剩余值去除水温变化速度对体温变化的影响,双因子方差分析(降温和升温速度为重复检验设置)表明,幼体的体温变化速度显着大于亚成体,两性亚成体间差异不显着;温度变化类型(降温和升温)和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体温变化的影响不显着。基本热生态位分离和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是形成上述现象的最可能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7期)

施林强,赵丽华,马小浩,马小梅[6](2012)在《泽陆蛙和饰纹姬蛙蝌蚪不同热驯化下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蝌蚪和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蝌蚪做研究模型,检测热驯化(20、25、30℃)对选择体温(Tsel)、低温耐受性(CTMin)、高温耐受性(CTMax)和耐受温度范围(VTR)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蝌蚪的Tsel既不受驯化温度的影响,也不存在种间差异;泽陆蛙蝌蚪的CTMin显着小于饰纹姬蛙蝌蚪,而CTMax和VTR则显着大于饰纹姬蛙蝌蚪;CTMin和CTMax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VTR则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研究结果表明,热驯化显着影响2种蝌蚪的CTMin、CTMax和VTR,而对2种蝌蚪的体温调定点无显着影响;这些热生物学特征对两种蝌蚪有效适应环境温度变化、利用资源、减少种间竞争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刘鹏,刘琳琳,刘志涛,夏玉国,计翔[7](2011)在《断尾对胎生蜥蜴运动能力和选择体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尾自切是蜥蜴为了降低被捕食危险而采取的一种反捕食适应策略,但断尾可导致体重减轻、热量收支平衡改变,并影响蜥蜴的运动能力和体温调节。为检验断尾对蜥蜴运动能力和选择体温的影响,于2006年5月选取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的一个胎生蜥蜴种群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30$C和24$C两个实验温度下,断尾后胎生蜥蜴的运动能力均明显下降,表现在停顿次数增多、最大可持续距离和最大疾跑速度减少等方面;断尾、温度和性别对胎生蜥蜴运动能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断尾是影响胎生蜥蜴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断尾对胎生蜥蜴的选择体温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1年09期)

黄敏莹[8](2011)在《家庭选择使用体温计,有讲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体温计成为人们体察身体状况的必备家居物品,然而目前市面上各式各样、价格不一的体温计,到底哪种更适合家庭使用?体温计应该怎么选?又该怎样正确使用?家长说:孩子太好动体温难测量30岁的岑璐是一个2岁孩子的母亲,令岑璐懊恼的是,一旦遇到儿子感冒发烧,她就不知所措,因为给好动的孩子(本文来源于《社区》期刊2011年08期)

佚名[9](2010)在《人体体温为何选择37℃》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常人口腔温度为36.3℃-37.2℃,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3℃-0.6℃,直肠温度较口腔温度高0.3℃-0.5℃。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本文来源于《幸福(悦读)》期刊2010年09期)

舒霖,张群利,屈彦福,计翔[10](2010)在《青海沙蜥的热耐受性、选择体温及摄食和运动表现的热依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运动表现的热依赖性。结果显示: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着的两性差异,其平均值分别为33.3、0.9℃和46.9℃。在27-35℃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着影响日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和同化效率(AE)无显着影响。停顿次数随着体温的升高而降低,至39℃时停顿次数最少,但与37℃和41℃处理下的停顿次数无显着差异。疾跑速在17-39℃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39℃体温下最快。体温大于39℃后速度减慢。在17-27℃体温范围内,随体温的升高持续运动距离无显着差异。持续运动距离在29-41℃体温下大于较低体温(17-27℃)下的测定值。(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选择体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温度驯化对变温动物的生理和行为表现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物种的驯化反应不尽相同。红耳滑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为外来入侵种,在中国许多地区发现了野外种群,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为了探讨红耳滑龟幼体的热适应表现,在5个恒定温度(16,20,26,32℃和36℃)下驯化幼龟30d后,检验幼龟的选择体温(Tsel),耐受低温(CTMin)、耐受高温(CTMax)和耐受温度范围(TRR),以及骨骼肌、心肌和肝脏的过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是否受驯化温度影响。结果显示:驯化温度显着影响幼龟的Tsel、CTMin和CTMax,并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对TRR无显着影响。驯化温度显着影响骨骼肌、心肌和肝脏的SOD活力。驯化温度显着影响肝脏的MDA含量,而对骨骼肌和心肌的MDA含量无显着影响。驯化温度显着影响心肌和肝脏的CAT活力,对骨骼肌CAT活力无显着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温度驯化会影响红耳滑龟幼体选择体温和热耐受能力,符合越热越好假设;同时会影响组织的抗氧化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选择体温论文参考文献

[1].程雨蒙.影响东亚飞蝗对植株高度选择的因素及绿僵菌侵染后体温变化的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9

[2].顾重建,金建钰,上官福根,毛李宁,周化斌.温度驯化对红耳滑龟幼龟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

[3].王延群.家庭体温计的选择与使用[J].解放军健康.2014

[4].王延群.家庭体温计的选择与使用[J].山西老年.2014

[5].樊晓丽,雷焕宗,林植华.虎纹蛙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J].生态学报.2012

[6].施林强,赵丽华,马小浩,马小梅.泽陆蛙和饰纹姬蛙蝌蚪不同热驯化下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J].生态学报.2012

[7].刘鹏,刘琳琳,刘志涛,夏玉国,计翔.断尾对胎生蜥蜴运动能力和选择体温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

[8].黄敏莹.家庭选择使用体温计,有讲究[J].社区.2011

[9].佚名.人体体温为何选择37℃[J].幸福(悦读).2010

[10].舒霖,张群利,屈彦福,计翔.青海沙蜥的热耐受性、选择体温及摄食和运动表现的热依赖性[J].生态学报.2010

标签:;  ;  ;  ;  

选择体温论文-程雨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