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市场经济的确立、普遍的商品化与资本生产的合法化,使中国当代建筑状况发生了转折性的嬗变。但与此相伴的却是在学界日益增多的针对建筑商品化的批判,并正在成为论述中的话语主流。两者的共时并存于是演化成为一系列的“悖论现象”:文化悖论、市场悖论、媒体悖论、制度悖论、理论悖论、实践悖论……。作为理论解释的失效,悖论其实是社会现实与认识范式之间的冲突呈现。这无疑是有问题的。但与常规研究中界设的“问题”概念不同,悖论现象所指征的问题是无法在范式常规中获得解释的,它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为此,将现实存在的悖论现象作为需要解惑的问题,论文采用了关于问题发现、追溯以及寻找症结的逻辑过程,这是获得认识的理性过程。鉴其背景的社会性,笔者认为只有置身社会现实,通过“建筑商品化”与“建筑范式”的两方面结合研究,才会对当代转型时期的建筑认识具有进步意义。这样,首先需要认识的就是建筑作为商品在当代的存在合理性。论文意识到正是社会转型、资本生产导致了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乃至社会价值体系等几乎所有要素系统的整体性调整。由于建筑本体所具的时代性、开放性、能动性,最终都由生产方式所支配。因此,资本运动在塑造社会的同时,也必然将建筑建造成为一种商品的表意系统。然而,商品意义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全部,建筑商品身份的重新获得必然导致其存在方式的根本转化。也许这种转化会导致冲突,但却有其历史的客观合理性。第二,社会现代化历程的多次转折与断裂,使中国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呈现出截然迥异的阶段性特征。随着房地产业的崛起,矛盾冲突趋向尖锐。为使研究具有实证基础,论文选择了“住宅建筑”作为商品视角的解读对象。通过分析后发现,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当代建筑表现与其所应具的商品身份之间确实存在着本质上的偏离。第三,认识到这种隔阂,就需重新解读那些普遍存在的针对商品化的批判话题。由于专业话语的认同与批判同样来自社会,而当代中国几乎所有类似的著作文章,又都无一例外地引证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批判理论,这样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就很有必要了。通过对自卢卡奇以后的包括阿多诺、本雅明、巴特、列斐伏尔、德波、鲍德里亚、詹姆逊等不同时期理论的演进式解读后发现,他们虽同发轫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却都始终囿于审美现代性的维度和“主体启蒙”的范式,并具有先验价值的设定局限。但这却是与我们80年代经济过渡期形成的意识观念类似的,并在当代表现出了强势的韧性。其所占据的话语主流,也就成为了商品化批判的来源。第四,然而资本生产力却早已自发渗透到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为使认识全面,论文从资本对城市空间、城市文化这两大关涉建筑物质与精神范畴的方面入手,分析了资本与建筑的当代关系。同时由于消费是资本增值的主要环节,论文还从消费特征出发研究了建筑的现实反应,以强调资本生产对建筑影响的现实性。第五,生产方式的转换需要意识形态的更替。这就需要我们对原价值设定下所批判的“问题”进行再思考。通过对一些惯常“问题”的基于现实情境(不是价值范式)的反思,结合原范式体系形成过程的追溯,论文认识到问题的根源确实正是生产方式变革所凸现的范式危机。为体现现实性,论文还结合工程案例的“反思性实践”,从实践角度来进一步强化这一观点。第六,籍此,论文最后提出了几点关于市场语境中建筑范式转换的策略性思考。希望通过重构“建筑生产”观和相关维度的认识,来探寻一种整体的范式转换途径。另外,也正由于意识到社会转型的整体性和建筑的社会性,论文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希望能为已然发生变化的建筑提供一种全新视角的认识。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论文研究的逻辑演绎1.1.1 背景综述1.1.2 问题研究1.1.3 研究范围1.2 论文研究的视角与立场1.2.1 论文研究的前提预设1.2.2 论文研究的视角选择1.2.3 论文研究的立场取向1.3 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内容与框架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1.3.2 论文研究的方法1.3.3 论文研究的内容1.3.4 论文研究的框架1.4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2章 建筑作为商品的合理性研究2.1 社会转型与资本的合法化2.1.1 资本、资本逻辑与资本生产2.1.2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历程2.1.3 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资本的合法化2.1.4 转型时期的社会特征2.2 建筑与社会2.2.1 建筑的社会性2.2.2 资本运动与建筑主题演变2.2.3 建筑的经济维度2.3 商品理论与作为商品的建筑2.3.1 商品理论2.3.2 建筑的商品性分析2.3.3 建筑作为商品应有的特征2.3.4 商品视角建筑研究的现实性、必要性、建设性与合理性第3章 当代中国建筑的商品化转型3.1 中国建筑现代化的阶段性历程3.1.1 第一阶段:1840年~1949年(发轫期)3.1.2 第二阶段:1949年~1978年(封闭期)3.1.3 第三阶段:1978年~1992年(启蒙期)3.1.4 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悖论期)3.2 建筑商品化的动因——房地产业的崛起3.2.1 我国当代房地产业的产生与发展3.2.2 房地产业的生产要素分析3.2.3 房地产业生产对建筑影响的主要途径3.2.4 房地产业与建筑专业关系的几点认识3.3 商品视角的建筑考察(以住宅建筑为例)3.3.1 从“需要满足”的角度3.3.2 从“利润产生”的角度3.3.3 从“行业规范”的角度3.3.4 从“美观性”的角度第4章 “商品化”批判理论研究4.1 “商品化”批判理论的由来及其主题演进4.1.1 “商品化”批判理论的由来4.1.2 西方社会“商品化”批判理论的演进4.2 西方社会“商品化”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与建筑的关联4.2.1 现代性的张力——“商品化”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4.2.2 现代建筑的二重性4.3 中国当代“商品化”批判的根源分析4.3.1 对资本的认识惯性4.3.2 商品化导致的社会事实4.3.3 “新启蒙”延续的范式韧性4.3.4 知识分子的意识取向4.3.5 资本约束的缺失4.4 “商品化”批判理论研究对当代中国建筑的意义4.4.1 有助于理清批判理论、建筑理论与资本生产的相互关系4.4.2 对客观认识我国当代建筑的话语主题有一定帮助4.4.3 可以反向认识资本运动的发展规律4.4.4 批判具有建构意义第5章 当代资本生产中的建筑5.1 资本—城市—建筑5.2 资本与当代城市空间5.2.1 资本的空间生产5.2.2 当代产业空间的建筑5.2.3 当代日常生活空间的建筑5.2.4 当代消费空间的建筑5.3 资本与当代城市文化5.3.1 资本的文化生产5.3.2 城市文化5.3.3 资本生产下的建筑文化特征5.3.4 文化资本与建筑5.4 当代建筑消费分析5.4.1 消费研究的意义5.4.2 当代社会的消费主体与消费特征5.4.3 当代消费特征在建筑领域的反映第6章 反思——关于“问题”的问题6.1 反思6.2 “问题”的反思6.2.1 “问题”关键词一:“千城一面”6.2.2 “问题”关键词二:“城市压路机”6.2.3 “问题”关键词三:“标志性建筑”6.2.4 “问题”关键词四:“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6.2.5 “问题”关键词五:“媚俗”6.2.6 “问题”关键词六:“消费主义是城市垃圾”6.2.7 “问题”关键词七:“绘图工具”6.2.8 “问题”关键词八:“粗制滥造”6.2.9 “问题”关键词九:“价值失范”6.3 范式危机6.3.1 范式危机的具体表现6.3.2 范式危机形成的深层解析6.4 工程案例——反思性实践6.4.1 项目背景与目标6.4.2 项目设计的方法6.4.3 项目设计的概念重点6.4.4 实践的反思第7章 关于社会转型时期建筑范式的思考7.1 建筑范式的反思7.1.1 范式的学科意义7.1.2 中国当代建筑范式分析7.1.3 范式转换——建筑发展的时代要求7.2 重建“建筑生产”观7.2.1 需要与生产7.2.2 需要——建筑存在的根本7.2.3 资本生产与建筑生产目的同一性的认识7.2.4 “建筑生产”观的现实意义7.3 范式观念转换的几个方面7.3.1 本体观——从自律到他律7.3.2 目的观——从功能到需要7.3.3 经济观——从经济理性到资本增值7.3.4 价值观——从使用价值到(交换)价值7.3.5 审美观——从审美无功利到美学重构7.3.6 文化观——从大众文化批判到文化研究7.3.7 分工观——从专业到职业结语后记参考文献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资本论文; 生产论文; 范式论文;
资本逻辑与建筑生产 ——关于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建筑认识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