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树脂论文-姚桢,刘卫,肖纯,陈明珠

沥青树脂论文-姚桢,刘卫,肖纯,陈明珠

导读:本文包含了沥青树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炭间糊,沥青,环氧树脂,复合粘结剂

沥青树脂论文文献综述

姚桢,刘卫,肖纯,陈明珠[1](2017)在《沥青/树脂复合粘结剂对铝用炭间糊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电煅无烟煤、熟碎、沥青焦为骨料,改质沥青、煤焦油和环氧树脂为复合粘结剂制备了铝电解用炭间糊,采用物理力学性能、电性能及膨胀/收缩率测试,同步热分析仪和扫描电镜研究了环氧树脂添加量对制备炭间糊体积密度、耐压强度、电阻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环氧树脂含量的增加,制备炭间糊的体积密度、电阻率及膨胀/收缩率有所下降,耐压强度大幅度增加,膨胀/收缩和失重过程有明显变化,微观结构由无序层片状结构逐渐向有序纤维状结构转变。采用沥青/树脂复合粘结剂制备的炭间糊的基本性能和膨胀/收缩率均符合YS/T 65—2012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热固性树脂》期刊2017年02期)

韩明喜[2](2016)在《萘系沥青树脂的合成及磺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交换树脂在水处理、冶金、生物、医药和催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沥青树脂作为一类新型热固性高分子材料,具有化学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和合成原料广泛等优点,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国内外研究者对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有关通过沥青树脂磺化制备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萘(NP)为单体,苯甲醛(BA)、对苯二甲醇(PXG)为交联剂,在浓硫酸、对甲基苯磺酸(TSOH)的催化作用下,分别合成了萘-苯甲醛(NP-BA)沥青树脂和萘-对苯二甲醇(NP-PXG)沥青树脂,并使用浓硫酸作为磺化试剂对这两种沥青树脂进行了磺化处理,考察了磺化后树脂的离子交换能力。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VPO分子量测定仪等手段对沥青树脂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热重仪(TG)、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对沥青树脂的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同时考察了合成工艺条件对沥青树脂粘结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磺化工艺条件与和磺化沥青树脂离子交换性能间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FT-IR和1H-NMR表明,合成萘系沥青树脂的反应机理是碳正离子引发的阳离子缩聚反应;VPO分子量测定出合成的NA-BA沥青树脂和NP-PXG沥青树脂的平均分子量分别为794和1115;(2)沥青树脂合成条件的单因素考察结果表明,合成NP-BA沥青树脂的适宜条件为:1:1.0~1:1.5(原料配比)、150℃、180min、8~10%(催化剂的质量分数);合成NP-PXG沥青树脂的适宜条件为:1:1~1:1.2(原料配比)、120℃、90min、5~7%(催化剂的质量分数);(3)TG//DTG分析表明,NP-BA沥青树脂有叁段失重区间,分别为室温室温~200℃,200~400℃,400~630℃,失重率分别为4.56%,33.57%,38.40%;NP-PXG沥青树脂有两个失重区间,分别为室温~400℃和400~620℃,失重率分别为8.3%和65.3%;(4)B阶沥青树脂的表观溶解度大小顺序为:叁氯甲烷>四氢呋喃>喹啉>甲苯>正庚烷;(5)磺化实验结果表明,磺化NP-PXG沥青树脂的离子交换能力高于磺化NP-BA沥青树脂。NP-PXG沥青树脂(90目)在150℃条件下磺化12h,得到磺化沥青树脂的离子交换容量为3.798mmol/g,比001×7型强酸性苯乙烯离子交换树脂(4.5mmol/g)稍低。(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6-03-09)

赵晓隆,赵华,李会鹏,卢传竹,李智超[3](2015)在《催化油浆重质芳烃制备沥青树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催化油浆重质芳烃为原料,苯甲醛为交联剂,在浓硫酸作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沥青树脂。采用FTIR探究了反应机理,采用TGA考察了合成树脂的热重反应性能。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合成条件对沥青树脂软化点、残炭量、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机理为质子催化下的缩聚反应;合成树脂的工艺条件为:交联剂用量70%,反应时间为5 h,反应温度为130℃,催化剂用量为6%。合成树脂的收率为83.2%,残炭量为27.6%,软化点为76.5℃。(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5年09期)

朱由余,陈明鸣,杨斌,王成扬[4](2015)在《沥青树脂基复合球形活性炭的制备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软化点煤沥青和热塑性酚醛树脂为主要原料,机械混合均匀后,采用悬浮法制备沥青/树脂基复合球形活性炭。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2物理吸脱附仪、颗粒强度测定仪,对复合球的表面形貌、孔道结构和机械强度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树脂的加入不仅能够拓宽球形活性炭的孔径分布,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球形活性炭的机械强度。树脂含量为30%的球形活性炭BET表面积为1049m2/g,总孔容为0.62cm3/g,平均孔径为8.8nm,同时机械强度达6.2N。通过苯的静态吸脱附测试研究了沥青树脂基球形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复合球形活性炭基本上保持了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快速吸脱附性能,树脂的加入并没有明显延长复合球形活性炭对苯的吸脱附时间。(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5年10期)

孙启乾[5](2015)在《电刷用富芳烃油基沥青树脂的制备与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芳烃油是石油炼制过程中的一类副产物,工业应用范围较窄且有效利用率低。随着我国炼油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芳烃油的年产量随之增多,如何实现芳烃油的高附加值利用是亟需解决的难题。芳烃油JSF-47是以中芳烃为主的无侧链或短侧链结构的多环芳烃物质,具有空间位阻小、反应活性高等优点,是制备缩合多核芳烃树脂(Condensed poly-nuclear aromatic resin,简称为COPNA resin)的理想优质原料。本文以芳烃油JSF-47初始原料,对苯二甲醇为交联剂,硼酸和钼酸为改性剂,在对甲苯磺酸的催化下合成B阶COPNA树脂,对该树脂改性后得到B阶改性COPNA树脂。通过对树脂的残炭值、软化点以及β树脂含量等参数的测试,考察了COPNA树脂改性前后的性能,探讨了交联剂与不同改性剂之间的配比对COPNA树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借助FT-IR、1H-NMR、XRD、TG和SEM等手段,通过改进的B-L法计算得出芳烃油JSF-47和COPNA树脂的分子结构模型,推导出COPNA树脂的合成及改性机理。将实验室合成的B阶COPNA树脂与改性B阶COPNA树脂作为粘结剂制备树脂/石墨复合电刷,研究了其机械性能、电阻率、肖氏硬度和耐热性等性能,从而得出制备树脂/石墨复合电刷的最佳工艺参数。探讨了COPNA树脂作为炭材料粘结剂的可行性。研究表明,芳烃油JSF-47是中芳烃为主的无侧链或短侧链结构的多环芳烃物质,反应活性高,是制备COPNA树脂的优质原料。COPNA树脂的合成与改性机理为酸催化下阳离子型的缩合反应。B阶树脂的平均分子量为1466,平均缩合度为3,改性剂硼酸和钼酸的加入使COPNA树脂的平均分子量得到了显着提升。由于改性后树脂结构中引入了硼原子和钼原子,使得树脂的耐热性和热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实验室制备树脂/石墨复合电刷的最佳工艺条件:钼酸改性B阶COPNA树脂、天然鳞片石墨粉以及适当的添加剂湿混均匀,然后热压成型,成型温度为150 oC,成型压力30 MPa,保压时间20 min,焙烧温度为300 oC,该工艺条件下制备出的树脂/石墨复合电刷的抗折强度为24.16 MPa,肖氏硬度为33.5,电阻率为470μΩm,由树脂/石墨复合电刷的综合性能可知,实验室内自制的电刷已达到国外同类顶级产品的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5-05-01)

王思怡,赵雪飞,何迎莹,赖仕全,高丽娟[6](2014)在《中低温煤焦油沥青合成沥青树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炭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功能和结构材料,能否保障炭材料制品质量的关键在于使用粘结剂性能的好坏,沥青树脂粘结剂因与炭素材料有良好的亲和性而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中低温煤焦油沥青为原料,多聚甲醛为交联剂,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合成沥青树脂。考察了合成条件对沥青树脂的软化点、结焦值和β树脂等指标的影响,采用FT-IR表征了沥青树脂的合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中低温煤焦油沥青与多聚甲醛发生了阳离子型缩聚反应,沥青树脂的软化点在136.2~177.3℃、结焦值在27.64%~38.05%、β树脂在22.79%~41.89%可以进行调控。(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王思怡[7](2013)在《中低温煤焦油沥青树脂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炭素材料作为重要的功能和结构材料,在航天、航空、化工、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制备炭素材料过程中,必须加入适当的粘结剂,才能实现混捏、成型、焙烧和石墨化等工艺过程,生产出满足不同需要的炭素材料制品。沥青树脂与碳的亲和性好、结合力强,炭化收率高。随着我国中低温煤焦油产量与加工能力的增加,将有大量价格低廉的中低温煤焦油沥青产出,开展中低温煤焦油沥青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以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的中低温煤焦油沥青为原料,多聚甲醛为交联剂,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直接合成沥青树脂。考察了交联剂量、催化剂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工艺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优化法探讨了合成沥青树脂的最佳条件,同时对沥青树脂进行了热转化研究。利用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仪对原料和产品进行表征,为沥青树脂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在合成过程中沥青树脂的软化点、结焦值、β树脂等性能指标均随反应温度升高和催化剂量增多呈明显增加趋势。由正交实验得到的沥青树脂软化点在112.8~153.4℃范围内,结焦值在27.42~37.63%范围内,β树脂在25.27~43.03%范围内。中低温煤焦油沥青和沥青树脂的粘结强度随原料与镁砂混合质量配比的增加而明显增大,当原料与镁砂的质量配比为2.5:15时,原料的粘结强度达到最大值。中低温煤焦油沥青的粘结强度随烧结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增大幅度为16左右,沥青树脂的粘结强度随烧结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减小幅度为7左右,且沥青树脂的粘结强度高于中低温煤焦油沥青的粘结强度。与中低温煤焦油沥青的TG和DTG曲线图相比,沥青树脂的失重起始温度和失重速率最大时温度均升高了40℃左右,最大失重速率下降了0.05mg/min左右,总失重率降低了9%左右。由红外光谱和NMR谱图分析可知,中低温煤焦油沥青和沥青树脂的芳香碳结构变化不大,原料发生了苯环取代反应,芳环侧链氢取代主要存在于β位和γ位,反应后产物中有醇类以及不饱和C=C结构物质生成。中低温煤焦油沥青焦炭显微结构图片中消光现象杂乱,其表面凹凸不平且无取向性,沥青树脂焦炭显微结构图片呈全消光现象,其表面十分平整。由XRD分析可知,沥青树脂焦炭较中低温煤焦油沥青焦炭更易石墨化,且沥青树脂的合成条件对其热转化产品的石墨化度及混乱度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3-11-18)

朱由余,王成扬,陈明鸣[8](2013)在《沥青/树脂基球形活性炭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软化点煤沥青与热塑性酚醛树脂为原料,制备出不同复合比沥青/树脂基球形活性炭。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氮气物理吸脱附仪以及静态吸脱附测试等表征手段对复合球的表面形貌、孔道结构以及吸脱附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树脂含量的增加,复合球形活性炭的机械强度逐渐提高,并且能够在维持静态苯吸附量的情况下拓宽球形活性炭的孔径分布,最终复合比为70/30的球形活性炭在比表面积与苯吸附量达1049m2/g,,407mg/g时,机械强度能够达6.2N。实验结果表明:沥青/树脂基球形活性炭是一种既具有快速吸脱附性能又具有高机械强度的球形活性炭,是一种优良的活性炭材料。(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9-23)

高亮亮,赖仕全,岳莉,赵雪飞,周广明[9](2013)在《萘-水杨醛沥青树脂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萘为单体,水杨醛为交联剂,在对甲基苯磺酸催化作用下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萘-水杨醛沥青树脂。采用FT-IR研究了反应机理;采用TGA分析了合成树脂的热失重行为;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合成条件对沥青树脂收率、软化点和结焦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萘与水杨醛在酸催化下发生了阳离子型缩聚反应;萘-水杨醛沥青树脂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为:萘和水杨醛的物质量比为1∶1,反应温度为150℃,反应时间为300 min,催化剂用量为10%。在此条件下,合成沥青树脂的收率为81.4%,软化点为79.6℃,结焦值为29.3%。水杨醛中羟基的位阻作用,有利于合成低软化点的沥青树脂黏结剂。(本文来源于《炭素技术》期刊2013年04期)

杨斌,郑军,王成扬[10](2013)在《沥青/树脂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脱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软化点煤沥青、热塑性酚醛树脂为原料,在机械混合条件下,制备出比表面积大、吸脱附时间短、机械强度高的沥青/树脂基活性炭。通过偏光显微镜(OM)、N2物理吸脱附、TEM及苯的静态吸脱附实验对不同复合比沥青/树脂基复合颗粒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沥青基活性炭吸脱附时间短,酚醛树脂基活性炭的静态饱和吸附值大、机械强度高;而沥青/树脂基活性炭则兼具沥青基活性炭与酚醛树脂基活性炭的优点,在机械强度为6.5 N(CP/PF-50/50)、静态苯吸附值达到472 mg/g时,仅需60 min进行脱附。结构及性质变化的原因在于:两种前躯体分子结构的不同导致两者在高温煅烧过程中由于所受热应力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程度的界面剥离,进而形成一定量的孔道结构。(本文来源于《炭素技术》期刊2013年04期)

沥青树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离子交换树脂在水处理、冶金、生物、医药和催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沥青树脂作为一类新型热固性高分子材料,具有化学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和合成原料广泛等优点,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国内外研究者对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有关通过沥青树脂磺化制备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萘(NP)为单体,苯甲醛(BA)、对苯二甲醇(PXG)为交联剂,在浓硫酸、对甲基苯磺酸(TSOH)的催化作用下,分别合成了萘-苯甲醛(NP-BA)沥青树脂和萘-对苯二甲醇(NP-PXG)沥青树脂,并使用浓硫酸作为磺化试剂对这两种沥青树脂进行了磺化处理,考察了磺化后树脂的离子交换能力。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VPO分子量测定仪等手段对沥青树脂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热重仪(TG)、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对沥青树脂的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同时考察了合成工艺条件对沥青树脂粘结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磺化工艺条件与和磺化沥青树脂离子交换性能间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FT-IR和1H-NMR表明,合成萘系沥青树脂的反应机理是碳正离子引发的阳离子缩聚反应;VPO分子量测定出合成的NA-BA沥青树脂和NP-PXG沥青树脂的平均分子量分别为794和1115;(2)沥青树脂合成条件的单因素考察结果表明,合成NP-BA沥青树脂的适宜条件为:1:1.0~1:1.5(原料配比)、150℃、180min、8~10%(催化剂的质量分数);合成NP-PXG沥青树脂的适宜条件为:1:1~1:1.2(原料配比)、120℃、90min、5~7%(催化剂的质量分数);(3)TG//DTG分析表明,NP-BA沥青树脂有叁段失重区间,分别为室温室温~200℃,200~400℃,400~630℃,失重率分别为4.56%,33.57%,38.40%;NP-PXG沥青树脂有两个失重区间,分别为室温~400℃和400~620℃,失重率分别为8.3%和65.3%;(4)B阶沥青树脂的表观溶解度大小顺序为:叁氯甲烷>四氢呋喃>喹啉>甲苯>正庚烷;(5)磺化实验结果表明,磺化NP-PXG沥青树脂的离子交换能力高于磺化NP-BA沥青树脂。NP-PXG沥青树脂(90目)在150℃条件下磺化12h,得到磺化沥青树脂的离子交换容量为3.798mmol/g,比001×7型强酸性苯乙烯离子交换树脂(4.5mmol/g)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沥青树脂论文参考文献

[1].姚桢,刘卫,肖纯,陈明珠.沥青/树脂复合粘结剂对铝用炭间糊性能的影响[J].热固性树脂.2017

[2].韩明喜.萘系沥青树脂的合成及磺化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6

[3].赵晓隆,赵华,李会鹏,卢传竹,李智超.催化油浆重质芳烃制备沥青树脂[J].应用化工.2015

[4].朱由余,陈明鸣,杨斌,王成扬.沥青树脂基复合球形活性炭的制备及研究[J].材料导报.2015

[5].孙启乾.电刷用富芳烃油基沥青树脂的制备与改性[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

[6].王思怡,赵雪飞,何迎莹,赖仕全,高丽娟.中低温煤焦油沥青合成沥青树脂的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

[7].王思怡.中低温煤焦油沥青树脂的制备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3

[8].朱由余,王成扬,陈明鸣.沥青/树脂基球形活性炭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C].2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

[9].高亮亮,赖仕全,岳莉,赵雪飞,周广明.萘-水杨醛沥青树脂的合成研究[J].炭素技术.2013

[10].杨斌,郑军,王成扬.沥青/树脂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脱附性能研究[J].炭素技术.2013

标签:;  ;  ;  ;  

沥青树脂论文-姚桢,刘卫,肖纯,陈明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