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立案调解制度之构建

论我国立案调解制度之构建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民商事活动空前活跃,同时,越来越多由此而产生的争议也涌向了法院,使法院不堪重负。为了高效地处理社会矛盾,理论和实践都在寻求新的纠纷解决机制,作为“东方经验”的调解制度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地法院出现了不同的调解实践模式,其中,尤以普遍倡导的立案阶段调解富有代表性。立案调解具有社会需求性及其本身制度的正当性,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制度规定,导致各地法院的做法参差不齐,主观性太强而规范性不足,甚至产生利用立案调解制度推卸审判职责、损害当事人合法诉权的情况。目前我国法院的行政管理色彩仍然很浓,法院与政府、党委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法院的人、财、物均有赖政府、党委的批准,而且法院系统内部的行政管理色彩也很严重,案件的调解率、上诉改判率等等是法官工作的考核依据,在这种情况下,某些法院领导更热衷于追求案件的调解成功率。对于一些涉及群体性、社会稳定性的案件,还有涉及政府利益的案件,法院更是不敢轻易下判,而更希望能够以调解结案。甚至有的法院借口调解,久调不决、以判压调,严重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践表明,我国的立案调解制度亟待构建。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结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从法律角度进行评析、研究,对构建一种合乎我国国情的立案调解程序进行探索。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我国法院立案调解制度的内涵以及实践尝试
  • (一) 上海模式
  • (二) 南沙模式
  • (三) 漳平模式
  • (四) 威海模式
  • 二、法院调解制度的存废争论与立案调解制度设立的正当性论述
  • (一) 法院调解制度的存废争论
  • (二) 立案调解制度的正当性与现实需要性
  • 三、立案调解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 (一) 法律与传统情理道德之间的冲突
  • (二) 片面追求调解成功结案率
  • (三) 立案调解程序适用的范围及期限
  • (四) 调解法官在立案调解中的定位
  • (五) 调解协议的效力及执行
  • (六) 调解成功案件的收费问题
  • 四、域外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启示
  • (一) 美国的“大力支持,积极介入”模式
  • (二) 英国的“大力支持,谨慎介入”模式
  • (三) 德国的“法院主导,社会参与”模式
  • (四) 日、韩的“调停制度”模式
  • (五) 我国台湾地区
  • 五、具有相对独立程序价值的立案调解制度的架构
  • (一) 立案调解的原则
  • (二) 立案调解案件的范围
  • (三) 立案调解案件的管辖
  • (四) 立案调解程序的启动及范围界定
  • (五) 程序的制度规定与告知
  • (六) 立案调解组织结构的设置及形式
  • (七) 立案调解的期限
  • (八) 立案调解结果处理
  • (九) 立案调解结果的效力问题
  • (十) 诉讼时效中断问题
  • (十一) 建立立案调解程序的收费激励制度
  • (十二) 完善与立案调解制度相关的其他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论我国立案调解制度之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