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培养条件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影响

不同培养条件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影响

论文摘要

目的:1.在不同温度、pH值、培养基等条件影响下诱导白念珠菌芽管生成,并对出芽率进行测定,分析各种培养条件对芽管生成的影响,并试图找到一种较好的方法来诱导芽管的形成,获得较纯的芽管,为研究白念珠菌表型转换分子机制提供基础。2.通过对不同部位来源的白念珠菌菌株在相同培养条件下芽管形成率的比较,来探讨菌株毒力的强弱是否与来源部位有关。3.通过对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剂量依赖性敏感株及敏感株芽管形成率的比较,来探讨芽管形成能力不同的菌株是否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不同。4.通过研究氧化酶抑制剂和活性剂对白念珠菌二相性的影响,来探讨其形态学转变机制。从而为白念珠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抗真菌药物的早期研究,临床鉴定奠定基础。5.观察地塞米松对白念珠菌生长及芽管形成的影响。方法:1.在不同温度,pH值、培养基,起始菌体浓度下对临床分离白念珠菌进行诱导培养,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对测定出芽率。2.对临床上分离鉴定的白念菌珠菌,以标准株作参照,在相同条件下培养,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出芽率,然后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 M-27)方案,采用微量液基法筛选出氟康唑敏感株,耐药株,剂量依赖株,最后比较观察不同类型菌株间出芽率的差异。3.将一定量的氧化酶活性剂、氧化酶抑制剂溶解于RPMI1640液体培养基中,新鲜白念珠菌菌液(1×105cells/ml)接种于培养基,以未添加氧化酶调节剂的培养基作为对照组分别在pH值4、7下37℃分别培养,观察菌丝相形成的情况,比较出芽率。4.在含有不同浓度地塞米松的培养基中接种白念珠菌,同一条件下培养,观察地塞米松对白念珠菌生长及芽管形成的影响。结果:1.相同培养条件下,小牛血清(FCS)比RPMI1640、DMEM培养基诱导出芽率高(P<0.05),而后俩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念珠菌起始菌体浓度为5×106cfu/ml时,于FCS中振荡孵育2h,出芽率及芽管纯度最好;当菌体浓度超过5×106cfu/ml时,随着菌体浓度的增加,出芽率反而下降;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芽管形成率增高;37℃是最佳孵育温度,其它温度都会使出芽率显著降低。2.不同来源部位的白念珠菌菌株出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深部感染来源菌株出芽率明显高于皮肤粘膜感染来源菌株和正常带菌者,正常带菌者与深浅部菌株比较,出芽率无明显差异(P>0.05)。3.在同一培养时间段,氟康唑剂量依赖性敏感株和耐药株芽管形成率均高于敏感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白念珠菌在培养基pH4的RPMI1640中培养时,以酵母相形式生长,加入一磷酸鸟苷(GMP)后,诱导菌丝生长。白念珠菌在培养基pH7的RPMI1640中培养时,以菌丝相形式生长,加入水杨基氧肟酸(SHAM)后,增强了酵母相的增值。5.地塞米松的浓度为0.05 mg/ml、0.1 mg/ml、0.2 mg/ml时,与对照组比较,白念珠菌芽管形成无明显差别,当地塞米松的浓度为0.4 mg/ml、0.8 mg/ml、1.0 mg/ml时与对照组比较,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率明显增高。结论:1.优化培养条件可以获得较纯的芽管,结晶紫染色法可精确定量检测芽管形成率。2.不同部位来源的菌株其毒力及致病性可能不同。3.白念珠菌菌株芽管形成率的高低与其对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相关,且氟康唑剂量依赖性敏感株和耐药株芽管形成率均高于敏感株。4.氧化酶活性剂和抑制剂影响白念珠菌芽管的形成5.低浓度的地塞米松(0.05 mg/ml、0.1 mg/ml)对白念珠菌的生长及芽管的形成无明显的影响,中等浓度(0.2 mg/ml、0.4 mg/ml、0.8 mg/ml,1.0mg/ml)促进白念珠菌芽管的生长。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不同培养条件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不同来源的白念珠菌菌株在相同培养条件下芽管形成率的比较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菌株芽管形成率的比较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氧化酶抑制剂和活性剂对白念珠菌二相性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五部分 地塞米松对白念珠珠菌芽管形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图
  • 缩略语
  • 相关论文文献

    • [1].ε-聚赖氨酸对白念珠菌抑菌活性及机制研究[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9(05)
    • [2].白念珠菌黏附基因的研究进展[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8(05)
    • [3].白念珠菌三稳态转换系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6(24)
    • [4].芒果苷协同氟康唑抗耐药白念珠菌作用研究[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7(02)
    • [5].白念珠菌形态转换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6(09)
    • [6].宿主对白念珠菌的免疫机制进展[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7(06)
    • [7].白念珠菌口腔黏膜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估[J]. 口腔医学 2018(05)
    • [8].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非白念珠菌血流感染病原菌及药敏特性[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05)
    • [9].白念珠菌与细菌跨界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临床肺科杂志 2015(06)
    • [10].不同菌相白念珠菌对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12)
    • [11].白念珠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法的建立及其应用价值[J]. 临床检验杂志 2019(01)
    • [12].白念珠菌液泡的致病性作用[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9(01)
    • [13].乳杆菌与白念珠菌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7(10)
    • [14].破解白念珠菌“隐形杀手”——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黄广华研究员[J]. 科学中国人 2012(04)
    • [15].2-氨基壬烷-6-甲氧基四氢萘盐酸盐体外抗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活性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09)
    • [16].185株白念珠菌25S rDNA基因型分布特点[J].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4(05)
    • [17].阴道非白念珠菌的PCR-RFLP鉴定[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8(10)
    • [18].白念珠菌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02)
    • [19].中药抗白念珠菌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20)
    • [20].白念珠菌的形态发生与致病性[J]. 菌物学报 2018(10)
    • [21].白念珠菌热休克蛋白90的表达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J]. 山西医药杂志 2014(24)
    • [22].2010年我院124株白念珠菌药物敏感试验及耐药性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12(05)
    • [23].白念珠菌White-Gray-Opaque表型转换系统的研究进展[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8(06)
    • [24].白念珠菌氧化应激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9(03)
    • [25].群体感应分子法尼醇与白念珠菌和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8(03)
    • [26].白念珠菌359株分离鉴定及其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8(07)
    • [27].尿路感染患者泌尿系统分离菌株中非白念珠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01)
    • [28].白念珠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J]. 临床检验杂志 2012(09)
    • [29].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特征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11(29)
    • [30].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学及药敏的研究[J]. 皮肤病与性病 2010(01)

    标签:;  ;  ;  ;  ;  ;  

    不同培养条件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