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阐释命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文明冲突,全球治理
阐释命运论文文献综述
杨柠聪[1](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维阐释与构建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哲学、地理学、气候学、社会主义等方面都有解释,这些解释为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怎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长期的历史的发展过程,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做好本国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同时,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全球治理,利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构建区域性、世界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9年11期)
韩雪松[2](2019)在《论电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阐释与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艺术,已经成为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传播载体。因此,电影创作要深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基因,从对"中国方案"的议程设置、中外电影合拍等方式掌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主动权。另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和价值观不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视传播,要根据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受众观影习惯和话语体系进行区分,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19期)
张亚萌,宫剑南[3](2019)在《艺术阐释“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深刻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8月30日至9月20日,由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来自五大洲113个国家的595位艺术家,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艺术盛宴演绎着本届双年展主题“多彩(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9-09-02)
郑舒婷[4](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与流的叁个阐释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研究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客观现实,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思想以马克思恩格斯"真正的共同体"构想为源泉,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从共产主义价值目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和平发展价值目标的重大转变;以马克思恩格斯民族交往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为源泉,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从国家和民族交往的价值追求向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现实追求的重大转变;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为源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价值追求和理论阐释向现实追求和实践活动的重大转变。(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范兴旺[5](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哲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哲学"思想植根于马克思,又突破马克思,旨在引导人们对共同命运的普遍关切。人的"叁本位说"、"两重生命说"和"宇宙生命说"构成了"类"概念的独创性阐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基础。"类思维"是立足于实践论上的生命本体论和宇宙生命论思维范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基础。"类哲学"是超越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一种全新的哲学世界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哲学基础。"类哲学"体现了反思"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的问题意识、思维范式和价值关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最宏阔的思考背景、最深刻的思想内核和最高深的理论支撑点。(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马桂萍,崔超[6](2019)在《论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性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阐释,并以其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论述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根由、构建思路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由全人类构成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根由在于人类命运互为依存的本然性和相续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思路在于:以公平正义的理念及原则处理国际事务;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余建娟,李晓燕[7](2019)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深刻理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开放系统观、协同进化观、综合即创造规律的深度结合的世界普遍联系观的进一步深化,"真"与"善"相统一的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进一步深化的哲学阐释,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纵深发展。(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朱玲玲,蒋正翔[8](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阐释与国际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内涵、要义和实现路径在发展中不断明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表达,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外交理论,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要在战略和战术上同向发力,使其成为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突破口。(本文来源于《党政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任大奎[9](2018)在《正确理解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也是中国引领世界潮流的鲜明旗帜。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联系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推进和平外交的实践进程和思想传承,把握当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阐释和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意义。(本文来源于《理论与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石永之[10](2018)在《中西文化共铸天下大同——对十九大报告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大报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表明中国在为实现"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开拓。这就需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需要中西文化共同铸造新的国际关系理论。传统天下主义需要吸收西方国家主义注重现实的长处,与各种世界主义求同存异,重新阐释传统的天下大同思想。对天下大同之起点的重新阐释就是,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大同乃是爱的大同。在当今世界,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需要在此起点处凝聚中西文化的共识。(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阐释命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影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艺术,已经成为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传播载体。因此,电影创作要深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基因,从对"中国方案"的议程设置、中外电影合拍等方式掌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主动权。另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和价值观不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视传播,要根据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受众观影习惯和话语体系进行区分,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阐释命运论文参考文献
[1].杨柠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维阐释与构建路径探析[J].南方论刊.2019
[2].韩雪松.论电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阐释与传播[J].电影文学.2019
[3].张亚萌,宫剑南.艺术阐释“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深刻内涵[N].中国艺术报.2019
[4].郑舒婷.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与流的叁个阐释维度[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范兴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哲学”阐释[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6].马桂萍,崔超.论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性阐释[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余建娟,李晓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阐释[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8].朱玲玲,蒋正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阐释与国际传播[J].党政研究.2019
[9].任大奎.正确理解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J].理论与评论.2018
[10].石永之.中西文化共铸天下大同——对十九大报告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阐释[J].周易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