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本色:呼和浩特宗教和谐机制研究 ——基督教的融入与本土化共生

青城本色:呼和浩特宗教和谐机制研究 ——基督教的融入与本土化共生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以GDP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而精神文明建设又始终未能与物质文明的发展相匹配,导致主流价值观缺失、诚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现代化之路难以为继、社会和谐成为中国普遍诉求的当下,中国社会的未来是实现从现代向后现代的社会转型。新中国建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和分布新疆、青海的几个蒙古族自治州,民族关系较为和谐,社会局面也较为安定。中国的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因此民族关系的和谐必然包含着宗教的和谐。在社会和谐成为中国普遍诉求的当下,本文从宗教信仰入手,对于呼和浩特城市和谐文化元素的研究,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区文化重建具有借鉴意义,它同时也有益于整个中国从民间的宗教信仰入手推动和谐社会构建。近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宽松,基督教获得了较快增长,在呼和浩特地区也呈现这样的态势。本文以基督教为例,考察这个在西方经历了宗教改革和现代化的异域宗教如何在草原民族和曾是藏传佛教“昭城”的呼和浩特立足,又怎样渡过中国起伏跌宕的革命时代并在改革开放中实现自身发展?它与青城本底宗教信仰曾经怎样互动,对内蒙古今日民族宗教和谐有何意义,在中国民族文化重建中又将发挥怎样作用?通过对呼和浩特老城通顺街基督教堂’的田野调查与分析,本文的结论是:通过本土化和世俗化方式融入中国社会的基督教,发挥了一定的文化调适和社会整合的积极功能,满足了部分人的精神需要,对社区文化的建设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体现在教堂呈现的和谐的氛围和“平民化”色彩。呼和浩特多元宗教和谐共存的后现代发展方式,尊重差异、包容多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应该成为中国民族文化重建借鉴的模式。本文结构分绪论、结语和正文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如下:绪论交待选题缘起、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过程。第一、二章,讨论青城文化底色。内蒙古呼和浩特是四百年前阿拉坦汗和土默特蒙古人所建立的草原城市,初建时虽有明朝赐名“归化”,但直至清中期新城“绥远”修建之前,一直是典型的“蒙古城市”,体现了蒙古人的思维方式和信仰文化。其宗教文化本底是草原生态文明和具有天人合一价值追求的萨满教。第三章,进入对青城多样宗教信仰的考察。随着本土农牧发展与外来工商交流增加,各种宗教持续传入并以藏传佛教为主导呈现多元格局。当地居民形成了对各种宗教信仰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态,居民的这种文化心态成为基督教在青城传播和发展的基础。第四章,近代以来,外来的基督教通过本土化和世俗化调适,趋近于适应和融入当地环境,满足了部分城市居民的信仰需要,与本地其他宗教共存共生,但始终处于一种“边际化”的地位。’第五章新中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基督教境遇。在政治压力巨大时,宗教和谐机制无从谈起。但同时,通顺街教堂信徒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居民始终需要表达宗教信仰,只是在非常态的社会和政治环境里,这种信仰处于被压抑或被替代的境地。第六章,以位于呼和浩特老城区的基督教堂为田野点,考察基督教与周围老百姓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通顺街教堂的很多信徒面对生活困难仍不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且能在困境互相安慰扶助,保持和谐氛围。笔者认为通顺街教堂的和谐氛围是呼和浩特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和蒙古族人民传统和谐文化的延伸。结语分析青城文化生态,总结其特点,并揭示它对于中国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文化回归的需求
  • 一、选题缘起:小巷通向老顺堂
  • 二、研究意义
  • 三、工作概念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一)、草原文明研究
  • (二)、城市史/呼和浩特城市史研究
  • (三)、宗教多样性和谐与基督教研究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青城文化底色
  • 一、青城山水
  • 二、边城古道
  • (一)、远古足迹
  • (二)、边城要隘
  • (三)、古道通途
  • 三、土默特蒙古人
  • (一)、十二土默特
  • (二)、从大板升到"归化"城
  • 四、纷繁族类
  • (一)、"满城"和"绥远"
  • (二)、八拜村的回回营
  • (三)、"走西口"的雁行人
  • 第二章 经济互动:蒙古贸易与回汉商
  • 一、归化城的"桥"
  • 二、茶叶之路与旅蒙商
  • (一)、草原茶叶之路
  • (二)、回汉旅蒙商
  • 三、大盛魁与"归化"和"绥远"
  • (一)、骆驼"房子"
  • (二)、诚信"印票"
  • (三)、"民族"资本的危机
  • 第三章 青城信仰的"加法"
  • 一、从长生天到"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
  • (一)、蒙古人的萨满信仰
  • (二)、召城"归化"
  • (三)、藏传佛教的影响
  • 二、宗教多样性
  • (一)、清朝对蒙古的"联"与"治"
  • (二)、召庙衰落
  • (三)、庙会兴盛
  • (四)、"绥远"城的多神崇拜
  • (五)、穆斯林街区
  • 三、嵌入本土的洋教
  • (一)、前世今生基督教
  • (二)、天主教"移民传教"
  • (三)、基督教"立榜设会"
  • (四)、洋人洋教
  • 第四章 札达盖河畔起洋堂
  • 一、西河沿上的三教九流和"五教共和"
  • (一)、召庙景观
  • (二)、"汉庙十三座,首座观音庙"
  • (三)、清真古寺
  • (四)、天主教堂
  • (五)、耶稣堂
  • 二、老顺堂和他的兄弟
  • (一)、"国际化"的"归绥"
  • (二)、基督教的反思
  • (三)、纯效华风的鄂牧师
  • (四)、麦牧师与老顺堂
  • (五)、基督将军冯玉祥
  • 三、"毛毛匠教会"神召会
  • (一)、非基督教运动
  • (二)、牧师李金彪
  • (三)、国人自办教会
  • (四)、"归绥"基督教派别
  • 第五章 通顺小巷老顺堂
  • 一、见证"三自"爱国运动
  • (一)、宗教"五性论"
  • (二)、"三自"爱国运动
  • (三)、响应和影响
  • 二、老顺堂的坎坷与重建
  • (一)、"老顺堂成了粮库"
  • (二)、翻建老顺堂
  • 第六章 老顺堂的"平民化"色彩及解读
  • 一、老顺堂综观
  • (一)、信息板上看"信息"
  • (二)、"马大"现象
  • (三)、"神迹"老年识字班
  • (四)、主日学
  • (五)、"心里火热"的义工
  • 二、老城居民困境
  • (一)、呼市工业"轻"与"重"
  • (二)、老城区改造的负效应
  • (三)、"漂在呼和"——老城流动人口
  • 三、老城居民的信仰需求
  • (一)、青城信仰环境
  • (二)、重建社会网络
  • (三)、普世价值的体现
  • (四)、容纳多样性
  • 结语:草原生态文明与文化多样性平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青城本色:呼和浩特宗教和谐机制研究 ——基督教的融入与本土化共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